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康熙:二废太子也是慈父

时间:2023/11/9 作者: 百家讲坛(蓝版) 热度: 12803
◎阚红柳

  康熙:二废太子也是慈父

  ◎阚红柳

  

  康熙二废太子胤礽的事情尽管出名,但也掩盖不了他曾经的慈父形象。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春天,因准噶尔部屡次进扰内蒙古,威逼北京,康熙决意御驾亲征。他命皇太子胤礽留守京城,负责处理各部院的奏章,监国理政。那一年,康熙43岁,胤礽23岁。

  康熙此番离京亲征,胤礽当家,父子关系发生了微妙的新变化。之前当然是处事强势的父亲处处教导,儿子乖乖听训;如今,胤礽不仅要登殿临朝,代替父亲处理日常国政,还要操心远征在外的父亲的衣食冷暖,备办路途中所需之物,父子之间更多的是互相依赖。可胤礽毕竟年轻稚嫩,不熟悉家底,一时难免鸡飞狗跳。

  三月十八日,已在征途中的康熙传旨,要求胤礽将宫廷内库所存的黄宝石送来。胤礽急忙跑到府库翻找,无奈宝物堆积如山,不知道父亲要的到底是哪一件。焦头烂额之余,他只找到一块黄色的圆形宝物,又找到一块貌似“黄宝石”的石头,一并派人送上。收到两块“黄宝石”的康熙啼笑皆非。

  九天后,胤礽在给父亲的奏折中又惭愧地说他送的鸡蛋都破了。原来,胤礽运送鸡蛋,动了百般脑筋,让人用柳条篓斗装好,再以糠屑填塞缝隙,谁知辛苦搬运送到康熙跟前的鸡蛋竟无一完好。

  康熙大度地安慰了儿子一番,于是胤礽又换用夹板篓斗,并改铺稻壳,但还是没有多少鸡蛋能安全送达。胤礽只好自认无能,并向康熙请教方法。将来要接管江山的儿子,运几篓鸡蛋都费煞思量,康熙更加哭笑不得,唯有答复,鸡蛋够用,以后收到通知后再送。

  胤礽这位“后勤部长”不称职的例子,远远不止一两桩。比如他给父亲运去渔网,因包装欠佳,渔网中间被驼绳压断一两处,露出破洞,根本没法捕鱼。他还送去自制小刀两把,可是刀身过硬,坑洼不平,康熙“手起刀落”,刀刃都掉下来了!康熙赶忙选派身边铁匠将刀重新打制,回赠给儿子,以表心意,并嘱咐儿子仔细试用,从中学习技法。

  当然,胤礽给父亲置办物品,也不是每次都搞砸。他送樱桃时,为保证新鲜,连水一块送;朝臣进献的杨梅、枇杷,虽不耐长途跋涉,也想办法要让前线的父亲尝尝鲜。康熙收到这些时令水果、蔬菜,往往板起面孔,告诫儿子自己出征在外,不能贪图享受,此类物品不必再花工夫进呈,但有时又体会到儿子的一片心意,忍不住朱批回复说非常高兴。

  康熙抵达保德州(今山西保德县)时,准备渡黄河。他乘坐小船,拉粗绳过河,往返横渡,非常迅速,满汉大臣见之无不称赞。康熙非常满意,认为儿子送来的绳索极好。他在奏折的朱批中把这件事一五一十地告诉胤礽,并说:“此甚奇之事寄告皇太子,使之高兴。”

  由此可见,康熙跟天下的父亲一样,对自己的儿子,尤其是未来的接班人以充分的包容:儿子事情做得不好,多方鼓励,唯恐其不自信;事情做得好,则不失时机,强化正向激励。

  胤礽为身在前线的父亲的起居饮食操心,康熙也不忘将漠北远征的亲身体验与留守京城的儿子分享。

  某日,清军大部队行至黄河沿岸扎营,康熙吃到了当地特产黄河鲜鱼,觉得不错,立即命人快马将鱼送回给胤礽,并特地说明:“皇太后不喜欢吃大鱼,这是专门给你品尝的。”他还一本正经地求儿子“点赞”。胤礽喜滋滋地领鱼谢恩,向父亲汇报:“所赏石花鱼,新鲜肥美,味道甚好。此乃春季难得之物,故储存以食。”

  有一次,康熙行军至山区,山上野兽出没,左右猎获颇多,自出京城以来,首次逮到肉味鲜美的狍子。他令人送给胤礽一只,又担心路上需要时日,狍子肉质受影响。为此写信向儿子嘱咐:“关内气候炎热,能否完好送至或变味亦未可料。朕在外日久,甚为眷念,特意带回,勿言不好。”

  康熙是出了名的好学,对出征途中所见各类新奇有趣的事物,处处留心,也乐意随时与儿子分享,他赏赐给胤礽的有远近闻名的喇嘛香、花马池盐等。有一次,他命人带回两种胤礽从未见过的鱼。胤礽同样很好学,就去请教一位擅长识鱼的渔户,得知其中一种叫作鮦鱼,黄河中下游河道中也出产;另外一种渔户认为是鰆(chūn)鱼,胤礽却不赞成,因康熙曾传授过有关鰆鱼的知识。胤礽对父亲渊博的学识极为钦佩,坚持认为这不是鰆鱼。

  康熙在回复胤礽奏折的朱批中,详细记录了所经之处的风土民情,只因儿子想知道。在康熙的朱笔下,陕西定边到宁夏,沿途皆为戈壁不毛之地……水土不好,不宜人居。

  康熙的笔触细致,甚至描写了当地时节气候以及民众的衣着:“此处仍较暖,河亦未冻,穿棉袍人多……”

  康熙这次亲征前后长达一年,大概因远离安乐舒适的皇宫日久,他也有点想家了,不断地询问京城时令情况,胤礽一一告知,诸如黄雀何时飞过、桃花杏花盛开境况、何日阴雨雷电等。看似絮絮叨叨,家长里短,却满满是家庭的温情。

  康熙三十六年新春临近,胤礽殷切地劝父亲回京过年。康熙阅览这份手写奏折,不胜欣慰。康熙甚至命将天热时胤礽所穿的棉、纱、棉葛布袍及褂子各数件寄送到军中,并特意强调一定要送“旧物”,以备思念他时穿着。到了阳春三月,胤礽惦记父亲在前方辛劳,愁思不已,康熙亲笔回复:“朕若此时在京城,晨赏百花,日坐树荫下,听鸟啼鸣……”

  因为战事进展顺利,心情颇好的康熙时不时地跟远在后方的胤礽开玩笑。

  内蒙一带草原上野兔很多,且非常肥硕,有次康熙见到了一只五斤多重的怀孕母兔。他特意问胤礽:“京城有这么重的兔子吗?”胤礽当然回复表示闻所未闻,康熙十分得意地断言:“皇太子一欠缺处,为未见如此丰满之兔,内心颇觉遗憾。”

  胤礽遭到父亲戏耍,也不甘示弱,马上提出想见识见识这只兔子,强烈要求出京与父亲会合,随大军征战。康熙让太子反将一军,只好赶忙搬出大道理来加以安抚,无非是父亲远在前线,战事重要,儿子监理国事,宫内之事也重要,一定要分清时势和主次之类,并且语重心长地告诫未来的一国之主:“朕二十三岁时,岂知有如此丰盛之兔乎?何必着急?今噶尔丹事若竣,朕等何处不可行?勿气恼着急,慢慢等待!”

  康熙三十六年春,噶尔丹兵败势穷,被迫自杀,康熙的亲征以胜利告终。

  四月份捷报传来,康熙默念此乃祖先襄助,天地眷佑,他第一时间要跟胤礽分享心中的喜悦之情,自称“忘乎所以”,“朕之心事了结,业已报仇”。兴奋之余,将早已成年的儿子当成天真烂漫的孩童,“儿皇太子,未知尔如何腾欢?”胤礽闻知大捷,果然像个孩子似的高兴得呆住了,竟然有两天不思饮食,也难入睡。

  不过,这一年“父主外、儿主内”的光阴,康熙与胤礽之间也不完全是一团和气,偶尔会有看法不一致,互相提意见的时候。

  某日,胤礽上呈奏折,“批评”父亲竟然在给自己的谕旨中写着“请寄,请送”字样,乃无视君臣之义,更抹杀了父子之情,恳求父亲不要再用这类言词。

  康熙连忙安抚劝慰,朱批回复:用“请”字是视胤礽为家人,此乃家书用语,表示亲情和礼貌,不只给胤礽的朱批如此,连给宫中妃嫔也是如此。而写给群臣看,或是启奏皇太后的谕旨中,就不会出现同样的字眼。

  有时,康熙反过来会跟儿子较真儿。他曾在朱批中埋怨儿子不给他回信,还说以后不再写信了。还好,胤礽及时诚恳悔过,言之凿凿“不再多写”的父亲,又再絮絮叨叨地殷勤讲述行程中的种种见闻情状。父子之间的短暂不快转眼烟消云散了。

  编 辑 / 子 玉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