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干年前,三峡移民已成为文艺创作的热点,佳作迭出。影响大的作品,就有何建明的长篇报告文学《国家行动》、黄济人的长篇报告文学《命运的迁徙》、陆大献的长篇小说《家园》、大型方言话剧《移民金大花》等。这些作品,从不同的艺术角度表现了今天被人们广为传诵、历久弥新的三峡“移民精神”,突出了移民群众和移民干部的奉献和牺牲,尽写移民离开故园的依依惜别,祖国大家庭的温暖援手,他们的事迹感人肺腑,精神义薄云天。今日,高峡平湖,沧海桑田,大规模移民工程主体即告结束。蓦然回首,人们在见证这场波澜壮阔大移民真实全面的历史的同时,总是不断地期待着对这一历史事件所昭示的社会意义有更加深刻的提炼,有更加敏锐警策的沉思,重庆作家岳非丘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安民为天》①正是一部在上述方面给予我们答案和启示的力作。
历史是由一系列文化和环境的挑战和应战组成的。三峡工程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蓝图上,是少有的惊世骇俗的大手笔。向时代报告当代社会的重大历史事件,书写当代“史记”是报告文学作家的光荣与梦想。岳非丘九十年代中期,三峡库区大规模移民工作正式展开后,即从作家、长江航运媒体记者的岗位调任移民局充当“卧底”。他既是在一线奔波的基层移民工作干部,又是与高层移民官员有过深入交流的知名作家、资深记者,获悉不少高层决策的真相内幕,同时还是老家在淹没区、和移民有着骨肉亲情的“移民之子”。他幸运地集数种身份为一体,资源独特,其他作家难以企及。这使他在记录这项重大国策执行的复杂过程中得天独厚。作品洋洋洒洒,三十八九万字的篇幅,从篇首讲述移民的“长河的生死恋”,到第七章“移民启示录”中围绕移民问题现实与历史的宏大穿梭,直至结束壮写重庆直辖市设立,搅动了全国战略的大格局。整部作品,在资讯的海量收集和对事实的充分尊重中生成真实的基础。作品涉及的人物,上至中央省部委领导,下至基层干部、移民群众,长长的队列,在同类作品中罕见;处处有极富心理冲击力的精雕细刻,令人感动和敬佩。高屋建瓴的情理抒发,让人心神飞越,荡气回肠。那些精确到小数点后若干位的琐事实录也在理性的思考下熠熠生辉,作家看翡翠于蓝苕,细腻精微;掣鲸鱼于碧海,磅礴广远。读罢,切切实实地让人们感受到峡江汹涌、激情燃烧,事业豪迈!政府与百万三峡移民上下一心,“扣响命运之门”的伟大迁徙,在民族负重昂然崛起进程中,获得了更加广阔和深远的意义。
李鹏同志曾指出:三峡工程成败的关键在于移民。这远不是一个技术和工程的命题。主管移民工作的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委员甘宇平说:“从某种程度上说,我国政府对百万移民安置工作的重视超过了三峡工程本身,因为人民是最重要的。”②正是为了国家明日的富庶和人民的安康,我们的事业才会焕发出这么巨大的动能和热能。在三峡移民中,党中央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安民、抚民、惠民、富民的执政理念,各级移民干部无私奉献,践行实施中央决策,确保了三峡工程移民顺利进行。移民工作千头万绪、复杂繁难,矛盾尖锐,要让百万大移民中每一样工作珠联璧合、人人满意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甚至是不可能的事情。作家坦言,这是在写“这美丽的悲壮和悲壮的美丽”。重庆移民局局长刘福银概括得十分生动形象,“移民事业好事多磨,移民干部四面楚歌。”三峡移民与过去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历经二十年的改革开放,人们对个人权益的认识、对个人命运的认识,已远远不同于改革开放前的五六十年代。改革开放新的精神主题就是鼓励人们积极地追求个人合法权益,保护合法的个人自由和财富。因此,以往计划经济年代重国家利益,轻个人利益,靠意识形态的教育的做法,在今天的移民工作中难以真正说服群众。百万大移民,本质上是为了共和国的现代化腾飞,为了人民的利益。但是,在具体工作中,政府与移民“对立”多于“统一”。移民工作干部们多是生于兹,长于兹,甚至和移民有着乡情乡谊的普通人,他们能够真正理解移民“舍小家,顾大家”的牺牲。深知,唯有全部的奉献付出,在国家和乡亲们之间才能尽其两全。正是如此,他们工作才显得悲壮艰难,他们中的优秀典型都透着对移民群众的火热真情和无私奉献。作为“高层移民人”,国务院三峡建委移民局长漆林,当过公社书记,“不握纤手,常握茧手”,善于和老百姓交流沟通。和“火气大”的移民深夜“煮酒论短长”,得到移民信赖,靠的是实事求是,和对群众困难的高度理解。甘宇平同志温和、幽默、谐趣,对麾下工作要求严格,对三峡地区早就存着“特殊感情”,库区老百姓“一不小心就能碰见他”。“最底层的移民人”,云阳县牌楼村村支部书记叶福彩,是本村唯一应该外迁而无法迁走的人,他累死在自己的岗位上,临终的遗言是让自己埋在村里175米水位线上的高地,坟头向着滚滚长江。刘福银领导的移民工作“四面楚歌”,很大部分因为他工作中自我加压,他认为移民工作慢半拍,就是历史的罪人。他已身患绝症,却不自知,在繁重的工作压力下长眠时,年仅53岁。无数移民工作干部“宁可苦自己,也绝不误移民”。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把生命、智慧熔铸在移民事业中,他们践行“以人为本”,“在库区就是移民为本:安民为天,移民就是头上的天。”他们是政府安民立政的擎天柱,爱民护民的风雨伞 。
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家在创作中总是表现出对现实社会的参与和敏锐的观察与思考。《安民为天》中,作家用心发掘提炼移民工作中发生的变革,在一些纷纭变幻、五光十色,看似难以定性的新活事件中,寻找那些对我们政治生活、对我们社会文明进步有益的精神、事件和人物,让日常生活细节隐含的意义彰显出来,深化三峡移民的政治历史意义。作家比较了历史上移民的经验得失,充分肯定了前清移民“湖广填四川”的成功经验。清朝统治者在移民中对移民宽,对官吏严,在“爱养百姓为务”的前提下,多以“抚绥而安全”为本。在移民过程中采用了“凡流寓者情愿,垦荒居住者,将地亩永给为业。”移民中体现可贵的“民本”思想,确保了移民的基本成功。今天,人民政府领导三峡移民远比前清移民复杂,在移民过程中,除了同样建立基本的官员激励处罚机制,还全方位地制定一系列“吹糠见米”的扶持政策。将“民本”“民生”与“民主”结合起来,让每个移民的积极性得到发挥,让移民群体这个超复杂有机体的每一个细胞激活,真正做到民安、民惠。江心岛二十位移民代表到北京和部委领导面对面开“算账会”,“讨价还价” ;云阳县钱良财“依法”将30吨石墓碑作为“私有财产”运走;依法保障刑满释放的青年移民的合法权益,他被家人抛弃,政府却专门为迟来的他一人做“特殊的安置”等等,这些看似特殊的事件后面是移民工作体现出的现代执政理念:“依法移民”,引导移民群众充分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用法律公平地维护每一个移民的利益。学者熊培云在《物权,寻找文明的坐标》一文中论述:“承认个体的物权,归根结底,就是承认个体自治的权利,并在此基础上拓展秩序,缔结坚实的社会之网,借此抵达更高的富庶与文明。”③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是人民性、民主性。作家将三峡大移民的施政与法治中这些点滴真实蕴含的意义提炼高扬出来,让人们看到人民性、民主性在我们的社会制度中实在的发展和充实,给“历史天道”赋予了现代的普泛价值,这足见作者的深刻、敏锐!
“犹嫌天工欠神巧,锦绣河山重剪裁。”比自然景观沧海桑田变化更深刻的是库区经历着巨大社会变迁,大规模的社会重组和功能再造。三百万移民被称为“一道世界级的难题”。移民工程千头万绪,安民惠民任务艰巨。对此,负责移民的决策者们有着清醒的认识。在移民之初,甘宇平“一直萦绕脑际的问题就是如何让重庆库区各级政府认识到三峡移民的紧迫性、复杂性、风险性。”,亲历移民工作数载,岳非丘对于这种复杂性、风险性更是有着深切的感受,理性的沉思。作品中,他或借专家访谈阐述,或总结历史上移民经验教训,站在历史和现实的高度,对这个超大型的复杂工程进行了理性的沉思,择其关键,可以梳理为三大方面:
首先,三峡移民造成的震荡,首当其冲的是利益关系的调整。有一种逻辑推理就这么简单,为了赢得现代化发展的良机,为了更多的发电,为了航运抗洪,为了长江的环境生态,三峡必须建超级电站,要建超级电站就必须进行大规模移民,要移民就会有局部牺牲,用局部牺牲去换取整体的发展,就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要。但是,也有人提出,难道为了全国人民的利益就可以忽视移民的权益?政府为了社会公益事业就可以牺牲一部分人利益?其实,从政府推行的“前期补偿,后期扶持”的承诺和兑现来看,就是要减少移民的损失。但是仅靠国家扶持的做法,力度依然不够。制定政策措施,减轻落在移民头上的牺牲和代价,尚有更大的可操作空间。原来的大三峡山清水澈,修建电站后,三峡水库自净能力下降,那些三峡水库的受益者,是不是都应该为三峡的清澈买一份单?作品还探讨了重庆移民局专家陈联德“乌鸦反哺”库区移民,“业主”补偿的观点,“对于以防洪、发电或以灌溉为主的公益性水库,不应该由库区移民做出牺牲,而应该由受益的群体或者全社会出资按市场给移民补偿。”此类观点有相当的合理性。
其次,是三峡移民后库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当下,库区经济社会的巨大发展主要来自国家几十年的巨额投入,随着工程完工和大规模移民结束以后投入会逐年减少。怎样由“官办经济”转变为自我发展的“民办经济”,真正造就库区自身的经济繁荣?作家毫不讳言库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工业基础薄弱,基础设施条件差,社会事业发展落后,这些矛盾和问题,有些受到原有基础条件的制约,需要通过长期不懈地努力和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来解决,有些是在三峡库区移民之后出现的新问题,比如库区产业空心化,生态环境形势严峻,移民就业和生计问题突出。作家对此有相当深入的分析和揭示,将库区“民生”问题放置在更加复杂的社会历史背景来剖析,表现了作家的忧思广虑。
最后,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将改造自然与保护自然结合起来。这位在江风涛声中历炼多年,写过全国获奖作品《江入大荒流》《只有一条长江》的“长江之子”,对母亲河饱含深情,一番言论,掷地有声,令人警醒:
长江这条母亲河的伟大之处,就是她有着超越我们所能理解的奇迹。只把长江当作一种生产能量的生产因素,就会陷入一种无法逃脱的混乱。无论使用滔滔江水发电、饮用、灌溉,还是用江水养育鱼虾蟹龟,这些看似蕴藏量极大的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并非“千金散尽还复来”。
再如,在库区新建了几百座少则几千,多则数十万人口城镇,新城镇建设规划基本上是按照平原地区的现代化开发模式,大挖大填是这类规划的必然产物,完全可能孕育出地质隐患。三峡老城历史悠久。古人建城大多因地制宜,依山就势,长江两岸的城市能历经了几百乃至上千年的考验,是因为城镇与复杂的地质地形环境能相互协调、依靠。处理地质环境的核心是如何处理对自然地形地质的保护与改造之间的相互关系,是相互协调还是相互冲突。相互协调,可达到稳妥可靠;相互冲突,必将诱发更多的地质灾害。人类为了自身发展,不断地改造自然,但如果不敬畏自然,遵从自然规律,那么大自然对人类自傲的惩罚是严厉的。近年来库区不断发生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已经给人们敲响警钟!
上述三个方面,显示了三峡库区在获得发展的巨大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库区存在的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问题矛盾,实际上是表现了现代性中理性的复杂困境,矛盾真相的展示充分表现了机会和危险并存的风险社会的特征,是近代以来工业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德国著名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认为,风险社会的突出特征有两个:一是具有不断扩散的人为不确定性逻辑;二是导致了现有社会结构、制度以及关系更加复杂和分裂。现在的风险与古代的风险不同,是现代化、现代性本身的结果。风险社会的风险包括经济的、政治的、生态的和技术的风险。面对这种困境,人们只能创造了一种文明,以便使自己的决定将会造成的不可预见的后果具有可预见性,从而控制不可控制的事情,通过有意采取的预防性行动以及相应的制度化措施战胜种种副作用。④在三峡移民库区建设中,领导决策者们对解决这种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风险和困难有着清醒的认识。国务院三峡办主任蒲海清说:“移民工作为什么现在感到难度大?因为现在我们的观点是‘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党中央强调‘以人为本,我们就要考察移民的生存、发展,还要致富,所以难度大了。还有,现在提出科学发展观,就要规划,怎么去规划,怎么去绿化,怎么考虑改善环境,怎么保证水质等等。”相信在今后的库区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注重社会和谐,与自然和谐,古老神奇的三峡库区一定能在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中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安民为天》叙事上是成功的,这基于它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与相应表现方式的成功互动。如果说“安民”是作品中贯穿始终的主旋律。那么在其他章节,特别在第七章的“水库移民启示录”以后的全景展示、历史鸟瞰中,呈现了社会生活的多维内容,则为主题的丰富与深化提供了广阔的表现空间,使作品的思想空间极富张力。其间,“民主”与“民生”将“安民”的主题具体化,犹如交响乐主题的展开、再现与深化,将“安民”的现实视野和美好愿景表现得更加深沉广阔、更促人警省。作品结束,作家将三峡移民中立政安民的理念用时下人们熟知的建设“和谐社会”阐述得十分贴切:
“和谐”这两个中文字,我们的祖先创造它时,就赋予了特殊含意。把这两个字拆分开来,细细咀嚼一番不难发现:“和”竟是由“禾”与“口”这两个字组成的:禾,就是五谷、粮食;要有雨露滋润,禾苗才会茁壮生长。口,就是指人,人的口生来就要吃饭;人人有饭吃才称之为“和”。笼而统之说,这个简简单单的“和”字,却蕴涵着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吃饭穿衣问题。
谐,则是由“言”与“皆”组合而成,也含有一个口字,其意是指除了要吃饭,还要说话;皆,就是“人人都要”之意。人人都要说话,人人都能发表自己的见地,这是社会民主政治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
如果库区百万移民父老乡亲人人有饭吃有衣穿,人人有事做有活儿干,人人有话也能说出来,那一定是一个和谐的库区、和谐的社会。
这里,我们要赞美祖国文字的伟大神奇,她如此巧妙地把古代先哲的政治智慧与现代文明的普适价值融为一体。“治国之要,莫先安民”,“民治为先,安民为天”。今天的“民本天道”更多寄寓的是社会关系中各方都能平等对话、自由表达、求同存异、融合互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理想,《安民为天》展示的不仅是属于三峡库区、属于明天的美妙希冀,而且也正在变成现实中我们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我们正以此全力以赴地构筑一幢宏伟的社会文明大厦,让每个人都团聚在这遮风挡雨的大厦之下,共享民族富庶美好的明天!
注释:
①《安民为天》:重庆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以下注明页码出处的引文,均出自该书。
②新华重庆网“我国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甘宇平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2003年06月10日。
③熊培云:《物权,寻找文明的坐标》,《读者参考丛书》第75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年。
④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的再思考》,《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2年第4期 第46-51页。
[责任编辑 欧阳斌]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