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曾梵志:我给自己打98分

时间:2023/11/9 作者: 哲思 热度: 17683
◎佚 名

  曾梵志:我给自己打98分

  ◎佚 名

  

  名片夹

  曾梵志,中国当代艺术家,代表作有《协和三联画》《面具》等

  

  当与冯小刚携手创作的油画《一念》拍出1800万元高价,引发众多明星追捧时,你恐怕无法将曾梵志与“文化课不好、千辛万苦才考上美院”等联系起来,事实上他如今作品的价值已经以亿计算了。

  年少时曾梵志是内向的,在学校不爱说话,还常回答不上老师的提问,班上仅有三位没加入少先队的学生,他是其中一个。初中毕业后他说什么都不愿再去学校了,最终拗不过,爸爸给他找了一个印刷厂的工作。

  “走上社会也好,我开始慢慢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他结识了一位邻居,这位邻居因为没考上美院的研究生,闲来无事,就教他画画。他们几乎天天在一起画画,没过多久,曾梵志便不再去印刷厂。

  他与一些爱画画的朋友到处游历,当在北京和上海接触了西方现代画家的作品时,他非常震惊,于是想去学习,却因为文化课不好,连续4年高考都名落孙山。23岁那年,他终于如愿成为湖北美院油画系8名新生之一,这份荣耀令他父母邀请了所有街坊来庆祝。

  进入学校后,学校的教学方式和好学生的标准跟想象有些出入,自认为当时已是自由艺术家的曾梵志喜欢自由的状态,喜欢去外面看各种展览。受德国表现主义的影响,他课余开始创作那些日后被评价为“带有启示性表现主义色彩”的画作。到了大三,他干脆将课余创作带进课堂,遭到了两极化的评价,“年纪大的反对,给我打68分,但年轻老师给我打98分”。

  毕业时,曾梵志被分到一家广告公司,理由是油画专业正好与广告公司所需的“去大街上画画”对口。曾梵志自然很失望,于是继续坚持自由创作,肉联系列、协和医院题材……

  美国《艺术新闻》一位艺术评论者来武汉考察后,发表了曾梵志“协和三联画”作品。这让曾梵志高兴坏了,恨不得天天打开这本杂志给人家看。不久,《江苏画刊》刊登了此系列,著名艺术评论家栗宪庭在香港刊物《21世纪》为其写了一篇评论,还带来了香港汉雅轩的老板张颂仁,那是曾梵志第一次卖画,张颂仁还向他发出“后89中国新艺术”展览邀请。这些让曾梵志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也让他敢到北京租个房子继续画画。

  异乡生活充斥着孤独感。他最常去的就是栗宪庭的家,在栗家坐着也是不说话,只是叹气。那时曾梵志常遭居委会盘查:你没北京户口,在这里做什么?他答:我在这儿画画,我亲戚在这儿。所谓亲戚,“那时租房子要管房东叫表姐、表哥”。每当一个人迈步在京城街头,曾梵志就觉得自己像戴了个面具一样,于是他开始尝试“面具”系列。

  正是这个系列,让曾梵志获得了学术和市场的双重认可。“面具”一度成为他的艺术标签,但经过面具伪装的人物,内心透露的是孤独、疏远以及冷漠。曾梵志想把这个标签尽快撕掉,尽管这种自我否定可能是很大的冒险。

  2001年的一个晚上,曾梵志去关工作室那扇笨重的大铁门,一不小心把右手大拇指也关了进去。结果骨折。他开始试着用左手拿勺子、筷子,他很喜欢用左手的那种陌生感:一切在控制中,但又时常偏离轨道。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他开始用左手画画,惊喜出现了,那些线条,竟有一种“非正常”的魅力,“这是一个微小的发现,我开始放大,形成我的气场,我的方向。”随后他开始了“乱笔”风格。他从古典大师的画作中提取元素,却能够以自己的方式再次精彩阐释同一主题,这让他的绘画能够被任何国籍的观众所理解、接纳、喜爱。

  2011年,国际画廊界的“大鲨鱼”高古轩画廊签下曾梵志的海外代理权,轰动业界,他们的合作标志着中国艺术家开始进入西方核心的艺术商业体系。2013年,曾梵志两件作品冲破亿元大关。而仅一年后,法国卢浮宫为曾梵志举办了个展,他成为继毕加索、严培明外,第三个在世时见到作品进入卢浮宫的艺术家。

  曾梵志成了难以复制的典范。但面对外界的喧嚣,他仍然每日像老夫子做日课一样,早上手执铅笔在纸上画一个小时,不在乎是否完成,而在于让自己一心只绘心中画。正如他所说:我仍然是一个绘画的手艺人。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