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和你永远在一起的江城大叔

我不关注星座,但我觉得我是典型的天蝎座,内心坚硬,外表冷漠。比如,要是面临朋友分别,那就立即分别吧,我不会拖泥带水,说不舍的话,也不会在分别后刻意与其保持联络,我觉得那样的话,如果有一天实在找不到共同话题了,反而更尴尬。但其实你知道,越是要避开的东西,可能越是在乎,越是害怕,怕有一天真的会失去。
我有一天就莫名地失落,忍不住给我大学老师电话说:我突然觉得无比恐慌,怕有一天所有人都去看手机了,我们做的书和杂志再也没人看了,那么我也将一无是处。
老师说,这是本领恐慌,要学习。我不太能理解。但后来一位同事说“自媒体,逼疯了多少媒体人”,我一下子明白这就是我的症结所在,我面对自媒体也心生畏惧了。
有人说,就算有一天大家真的不看纸质书了,你还可以做别的事,读者也可以读别的东西。没错,这世上能够相伴一生的人与事实在太少,大多都是时间长河里短暂一程的缘分。但不会没有人无动于衷。读者里会有舍不得话别的人,我也是那个不甘心的人。
尽管一年一年,我始终在这本杂志背后,而读者却每年都有改变人生轨迹的,他们离开了。你会想,我不在乎、我早已习惯、我心硬如铁。
其实越多经历分别、越是看起来习惯分别的人,越能体会和理解分别意味着什么。那看起来逐渐坚硬的心,成分可能是一层伤疤加一层伤疤。不揭开无事,揭开不忍直视。
撇开编辑和读者是否有情分、是否需要情分不说,单就作为编辑每个月每天绝大部分时间都花费在为这本杂志约稿、找稿、编辑、校对、发行,读者每个月一次次去书店寻觅、花费也许是从生活费里省出的钱购买、小心翼翼抽出学习之外难得的一部分时间来阅读而言,我们就无法无视—我们在这唯一的纽带上有共同的寄托。
但读者有一天真的就是读不下去纸质书了怎么办?就此泪别吗?
我想,与其到那一天,不如我们尝试去跟上你的步伐,跟上这个世界的步伐。也许你未来喜欢手机阅读,那么我们就做微信版本的《哲思》吧,我们叫它“哲思微刊”;当然,也许你喜欢别的平台,那么未来我们也去努力看看能否做别的版本的《哲思》。
我们是做纸质刊物的人,一时半会儿,也许不能把微刊做成你中意的样子。但我相信,愿意学习的人不会被这个世界抛弃;相信阅读会是永远的需要,不会因为形式的改变而改变,只要我们的内容像杂志一样精益求精,总会有入你眼的一天,让你重新喜欢。
我不知道,我与你之间能够经历什么样的考验,但为了我们能够尽可能多和尽可能久地在一起,我愿意竭尽全力,你愿意也伸手回应吗?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