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春运”什么样
◎雷册渊
2016年12月15日,随着2017年春运火车票的开售,又一场全球规模最大、最集中的人口流动拉开序幕。从狭义上来说古人是没有春运的,但从广义上来讲,从春节出现开始,春运现象就存在了,即所谓春节期间的出行。那么,古人春节是怎么回家的?
▲古人春节也面临“回家难”
与今天一样,大家争着回家过年,便是古代春运的源头。据考证,周代出现了现代春节的雏形,古代“春运”也应运而生。然而,受自然、政策,特别是封建时代“父母在不远游”等礼俗的限制,古时候人口流动的数量并不大,距离也不太远。与今天不同,古代春运的主体并非“外出务工人员”,而是公务人士和商人。在古代,由于路途遥远、交通条件所限,许多人无法回家过年。即便到了交通相对发达的隋唐时期,“回家难”现象也相当普遍。隋代诗人薛道衡的《人日思归》有云:“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是北方人,独在南方的他不能及时赶回去与家人团聚,所以诗中流露出无限的惆怅和思乡之情。这从侧面说明了古代春运“回家难”的现象。到了唐代,诗人王湾更是留下了“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千古名句。
为了解决这类“人在旅途”者回家过年的难题,古代官府也尽量不在过年时安排公务人员外出。而外出谋生者、经商人士,则会早早动身起程上路,避免延误了回家的时间。
▲秦代“高铁”:硬木轨路
“回家难”的背后实是“行路难”。因此,中国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不忘修路。在殷商时代,古人便十分重视道路交通建设,在安阳殷墟考古中就发现了大量车马坑。到了秦代,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修建了四通八达的全国性公路网,这给“春运”提供了便捷。驰道是秦国的国道,宽达69米,并不输于现代高速公路。不只路宽,路旁边还栽植松树,注意绿化降噪,这在当时算是世界第一。有人认为驰道是皇帝专用,这其实是一种误解。驰道是多功能的,中央部分(3丈宽)才是速度较快的皇帝专用车道,别的车和人只能走一边,这与现代全封闭高速公路分出快、慢车道如出一辙。
除了驰道,秦时还有直道、轨路等。这里所说的轨路,便是当时的“高铁”。当然,那时的轨道非铁轨,而是用硬木做的,下垫枕木,马车行驶在上面,速度非常快。秦代有“高铁”这一惊人结论是有现代考古依据的,该遗址位于今河南南阳境内。轨路的存在让《史记》中所谓“车同轨”有了新的解释。需要说明的是,秦代修建公路网并非出于民用需要,而是出于军事考虑,但它对民间风俗的影响却是不容忽视的。
▲古代“大巴”:畜力车
影响春运效率的,除了路况外,还有运输工具。史料记载,在4000多年前的黄帝时代就有车了。在古代,驱车动力主要是人力和畜力。中国最早的人力车是辇,辇就是轿子的前身,之后又有痴车、独轮车、鸡公车、黄包车、三轮车。而长途运输特别是物流则主要靠畜力车,它就是中国古代的“大巴”。有马车、驴车、骡车、牛车等,其中马车是古代春运最主要的工具,和现代长途大巴一样重要。畜力车也分好多种:轏(音同栈)车、辎车、安车、辒(音同温)车、轺车等。轏车是一种轻便车,结构简单,车体材料档次也低;辎车则是大货车,送人时则变成了大客车。安车就比较高级了,是官员或“VIP贵宾”乘坐的,相当于现代的高级小轿车。辒车是一种卧车,有窗,可调节车内温度,这车子相当于现代豪华房车,是“总统专车”,只有皇帝才能使用,不属古代春运工具……古代人春运回家,一般能坐轏车就很值得显摆了,大多数人只能靠两条腿或牲畜代步,实现“回家过年”的心愿。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