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件人是我实习单位的指导老师,沉默斯文的南方人,对待业务却极为严苛。
彼时,我刚刚将一篇近万字的长篇报道交给他,然后心满意足地跑去赴闺密的约。没想到只一顿饭的工夫,就收到了他的回复:“逻辑混乱,缺乏深度,人物形象不饱满,表达不规范……”每个词都很重,且没有任何辩驳的余地。
我盯着手机屏幕发呆许久,所有的好心情瞬间消融。
和闺密草草告别,我心不在焉地钻进回家的地铁。耳机里的赵雷正应景地嘶吼着:“理想今年你几岁?你总是诱惑着年轻的朋友,你总是谢了又开,给我惊喜,又让我沉入失望的生活里……”我看着车窗外一闪而过的广告牌,终于还是不争气地流下了眼泪。
这一年我大四,没有给自己留退路,孤注一掷地投入到了喜欢的媒体行业。迈出象牙塔,跌跌撞撞地触碰人生百态,自恃有些文字功底,便以为足够“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却从没想过,毛羽未丰的雏鹰一头扎进最烈的风中,只会让自己铩羽而归。
不得不承认,这个秋天的我仓皇且混乱,冒着一股颗粒无收的挫败感。
实习所在的平台在业内口碑很高,时代肤浅而浮躁,那里却有一群人打捞着其中的吉光片羽。他们专业、专注、能力突出——这曾经是我自我安慰的理由,那样的高度是每一个初出茅庐的新人都难以企及的。
但这些心安理得,渐渐都被击碎。
老师每次都以不变的标准对待我这个实习生的稿件,不打折扣,甚至百般挑剔。我的松懈和懒惰、敷衍和大意,全都难逃他的苛责。说真的,看到稿件通篇被标注上红色的修订,我甚至怀疑过自己是否能够胜任这样的工作。
一个个纠结着不想入睡的深夜,我习惯性地跑去窗旁看路灯。犹疑着又挣扎着的二十多岁,说过很多不着边际的梦话,绝口不提那灼人的理想。
最终还是没有触及“放弃”的底线,说到底,终归是热爱的,并且不甘心。
我重新翻出老师发来的那些评语,它们句句逆耳,一度让我想要破罐子破摔甚至自我怀疑,事实上,其中的每一句话都鞭辟入里。
我收起了所有名副其实或者名不副实的骄傲,认真对待每一位采访对象、每一篇文章、每一个标点。从前,朋友常用“清心寡欲”“无所顾忌”这样的词语来形容我,可是啊,你不知道那个看上去永远云淡风轻的人,对待自己爱着的事,有多么一本正经。
不过,生活没有故事一般的跌宕起伏,也没有立竿见影的成效,我的疏忽和过错依旧要面对老师劈头盖脸的指责,他还是会恨铁不成钢地说:“对自己要求高一点。”
但成长最真实的尺度永远刻在自己的心里,我还是感觉到了自己状态的好转,虽然长路漫漫,看不到终点,但我至少在选定了的路上,勇敢地、坚决地迈了出去。
“算是想通了——写得烂,更要多写,画得烂,更要多画,丢人算什么,什么都不做才丢人呢。”好吧,这是过去几个月里,我看过最励志的话啦。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