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壁的声音
杨喜鹏
插图/宋星宇
久居戈壁多年,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戈壁的声音。
戈壁的声音,不单纯是荒凉的沉寂。面对戈壁,沙丘连绵无际,漠风掠啸,沙棘疾摇,鸟鸣幽幽。细听中,所有的声音都尖厉而短暂,平地而起,夹着风沙,传过来,有的还没听清楚,就瞬间消失了。
戈壁的声音,和地理环境相关。紧邻沙海,长年干旱中落得一块绿洲。四季中,冬长夏短,风沙频顾,降水稀少,温差巨大,并不适合动植物生长和栖息。然而,特殊的气候也为当地的人们提供了惯看“大漠沙如雪”的豪迈。
戈壁的声音,使之真正成为戈壁。
在多年前一次敦煌旅行中,我得知有“阳关三叠”这一曲调,十分好奇。经讲解才得知,词曲是根据唐代诗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而写的一首艺术歌曲,唱词中有青柳、霜雨、城郭、离人、幽夜、感伤和思念……
大漠孤城上响起的幽幽羌笛声。笛声响过盈盈冷月,响过万仞群山,响过千秋百代,心情是黯然的吧,柳色应该还没绿,将军白发征夫泪。
旷野上牧羊人清脆的鞭哨声。赶一阵子羊群,“啪啪啪”,羊鞭一长两短。只听近旁的老农说:“看你的羊一个个膘肥体壮,今年准能卖个好价!”牧羊人没应答,接着又是两记响鞭,聆听中,动感十足,响彻田野。
秋天沙枣红了,在林间洒落下一片,分外惹眼。有小孩子放学经过看见,呼朋引伴前来一阵哄抢,待吃饱装满后,随后“咯咯”笑着离去,声音悦耳得像洒落在田野上的音符。
这些声音,每一个都随处可见但有各具特色。
例如琵琶,如今踪迹难觅,如果不是有一首“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的唐诗在众多边塞诗中独树一帜,历经朝代更替流传下来,这种极具地域文化的乐器也将销声匿迹。
看似唾手可得,实则众里难寻。如羌笛声,只有遇到当地举行重大旅游活动,方可一览“真容”;牧羊人的鞭哨声也几近消失,因近几年经济发展迅猛,偌大片牧场,已被开垦殆尽,难以见到一个牧羊人……
声音,是一种天籁,是承载想象的翅膀。挥动着这翅膀,人们穿越种族,穿越时间,与自然和历史同在。在它的疆域里,戈壁的声音最独具特色,最深邃宏远,最耐人寻味,因为它不但涵盖了古诗词、古建筑、古人文,还容纳了现代民俗的一些元素。
“有一些文物,包括乐器,词曲,诗赋,由于各种原因,有的已失传,有的甚至绝迹。”是的,这些戈壁的声音,实则很普通,很渺小,细微到都不足以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它们默默的产生,默默的消亡,正如产生它们的历史和人群,正如与它们相伴相随,并且终将随着荒漠化的侵袭而摒弃的环境。
然而,当它们真的消失,历史也将残缺不全。也许,这些曾经和正在发生的声音,都已归还给了大自然,亘古无声地滋养着戈壁的静谧。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