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观《百鸟朝凤》思文化传承

时间:2023/11/9 作者: 北方作家 热度: 16965
贾旭东

  观《百鸟朝凤》思文化传承

  贾旭东

  《百鸟朝凤》讲述了一个发生在秦川大地上感人至深的故事,吴天明导演在这部精彩的遗作中,以细腻的手法,浅吟低唱地讲述了唢呐王焦三爷和弟子游天鸣之间的师徒深情。但细细品味就会发现,吴导在波澜不惊的叙事中想表达的,是对处于市场经济冲击下中华文化传承的深深思索和忧虑。

  文化传承,首要在人。“只有把唢呐吹到骨头缝里的人,才能拼着命把唢呐传承下去!”影片中焦师父所代表的,是坚守着民族文化传承的那一代人,他们不求闻达、隐居田园、籍籍无名、命运多舛,但却对传统文化爱到了骨髓里,甘心情愿用自己的一生去守护和传承。身患绝症时,焦师父卖掉了家中仅有的老牛,却不是为给自己治病,而是要给弟子置办一套新的行头。如果不是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胜过自己的生命,焉能如此?中华文明历经劫波今犹在,靠的就是焦师父这样一代代人执着的坚守。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自古以来,我们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人的脊梁!”从孔孟老庄,到法显玄奘,正是一代代胸怀使命的传道者呕心沥血、薪火相传,中华文明才能心灯不灭、绵延不绝!他们是值得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护的人,没有他们,我们的文化、我们民族的血脉与灵魂,也许早就在历史的长河中烟消云散了!

  人能弘道,道亦弘人。中华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这就是“道”。听起来好像很玄,但实际上“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道不远人,只是“百姓日用而不自知”,这“道”,就是宇宙之本体,人生之真相。“道”是要用心去体悟、用生命去经历的,明道得道,一个人方可安身立命。诗书礼乐、琴棋书画,都是求道悟道的工具,哪怕是在很多人眼中登不得大雅之堂、只能在红白喜事上吹个热闹的唢呐,道亦在其中。得道明道即可以道驭术,得大机大用乃至头头是道,唢呐秦腔无不是道;道理不明,则琴棋书画也只是谋生之术,终归是个“匠人活儿”。只有用生命去学习和传承的人,才能真正懂得这中华文化之精髓。所以只有“把唢呐吹到骨头缝里的人”,才能吹好“百鸟朝凤”。焦师父、游天鸣都是幸运的,他们把唢呐融入了自己的生命,得其道矣。而此时就会发现,“唢呐是吹给自己听的”,世俗的成败荣辱,对得道入道者来说,都是浮云。

  传承文化,首重在德。中华文化价值观中最重要和最高贵的东西是为人之德行,而不是权力与财富,这是老祖宗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影片中,“百鸟朝凤”是只为最尊贵的死者演奏的曲目,但这尊贵,不在官阶高低、家财丰俭,而在于是否有德。即便是任职四十年的老村长,但德行有亏,不论孝子们如何央求、出多大价钱,焦师父也不为所动;而为民献身、德高望重之人,焦师父哪怕吹到口吐鲜血,也要坚持为他奏完此曲。所以,中华文化传承至今的关键在于,不论哪种技艺,师父选择弟子的首要标准一定是德!道为体,德为用,有德方堪入道!影片中,天鸣的天资和悟性都远不如蓝玉,但焦师父却选择他作为接班人,而当初收他为徒的原因居然是:他看到父亲摔倒时眼中流下的一滴泪!其实在这滴泪中,焦师父看到的是天鸣那颗质朴的心,“得其真心则近道矣”,有这样一颗没有被功名利禄所污染的心才更容易悟道,也才有可能抵得住物质和贪欲的诱惑而把文化传承下去。果然,焦师父没有选错人,天性敦厚、有恒重诺的天鸣,在面对生活的困顿、父母的责备、妹妹师弟的劝说、游家班的解体等种种诱惑和困难时毅然选择孤独地坚守,只是因为一句话——“我给师父发过誓的!”

  

  但焦师父、游天鸣们代代坚守的民族文化,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之下还能走多远?影片带给我们深深的思考。片中的“无双镇”坐落在“金木水火土”五个村子之中,显然代表着以阴阳五行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而西洋乐队与游家班的冲突,显然表达了市场大潮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从焦家班的红红火火到游家班的无以为继;从影片一开始天鸣的父亲打着骂着逼他学唢呐,到儿子学成之后却又劝他放弃唢呐出去打工;从焦师父家中师门团聚的热热闹闹,到最后游天鸣在师父坟前孤独地吹响“百鸟朝凤”,我们看到的都是吴导心中深深的忧虑!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根脉,中华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是绝无可能的!国家亡了还可以重建,但要是文化灭了,民族就必将消亡。自西学东渐以来,传统文化日渐式微,中华民族其实早已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如何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这是吴导用他的遗作向我们整个民族提出的大问题,也的确是我们这个历经坎坷的民族在当前的现实中无法回避的大问题。

  《百鸟朝凤》中的唢呐,只是吴导笔下传统文化的代表和象征。在秦川大地,唢呐曾经是婚丧嫁娶仪式中不可或缺的器乐,唢呐匠在百姓心中具有崇高的地位,以至于天鸣的父亲为自己没能吹上唢呐而遗憾终生,打着骂着都要让儿子去圆自己的梦;而家里出了个唢呐匠,邻里街坊会羡慕到觉得你家祖坟都会冒烟。但在市场经济和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唢呐班渐渐举步维艰、生计难保,从坐着太师椅演奏到连拜师礼都没了,唢呐匠们不得不为衣食所迫另谋生路,有干活儿断了指头的、有打工得了肺痨的,也有漂在城里靠吹唢呐乞讨为生的,这凄凉的景象怎不令人唏嘘!

  影片的最后,热热闹闹的唢呐班只剩下天鸣孤独一人,在师父的坟头含泪独奏“百鸟朝凤”,那曲调幽怨婉转、绕坟悲鸣,倾诉着天鸣的万千愁肠。看着焦师父的身影飘然而去,影院里的我泪眼婆娑,不能自已。刹那间,恩师们的音容笑貌一幕幕涌上心头,恩师们的授业情景一场场历历在目,何老师的谆谆教诲再次响起:“小贾,你们要是不把太极学好传下去,将来我们的子孙后代可能要到日本韩国、美国法国才能学到真正的太极了!”

  走出影院,我的心绪久久不能平静。影片提出的是一个非常沉重的大问题,需要所有传统文化的传承者、爱好者乃至全民族、全社会来思索和回答,那就是:传统文化如何在现代文明中生存发展?而国家和社会又应该如何抢救和保护那些珍贵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传承有个最大的特点,那就是“知行并重”,这是传统文化教育与建立在西方文明基础上的现代教育最根本的差异,而这一点,却被没有真正接受过传统文化教育与传承的现代中国人几乎完全忽视。试想,一个发表了很多篇论文的书法艺术理论研究者配被称为书法家吗?不配!除非他写得出一笔好字;一个中医理论知识很丰富却无法号脉、针灸或开方抓药的所谓中医专家你会请他看病吗?不会!他不是真正的医者;一个著作等身、在高等学府研究禅学一辈子却从没在禅堂里坐过一炷香的教授能教你学禅吗?不能!他只会“口头禅”;一个看着书、照着视频录像学太极的人打出来的是真正的太极拳吗?不是!那只是“太极操”或“太极舞”。琴棋画印,无不如此。离开“知行并重”,传统文化就只剩下了空壳皮囊而失去了灵魂,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真正理解传统文化的教育与传承。

  按照现代知识管理的分类,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精髓,不是那些可以用文字语言来表达、用录音录像来保存的“显性知识”,而恰恰是那些无法言传、只能意会的“隐性知识”,又称为“默会知识”。这样的知识,只能通过老师手把手、心传心的示范、引导和教授,学生要全身心去体验和领悟才有可能真正掌握。中华文化绵延不绝的关键就在于,这些“默会知识”在传统的师徒授受制度下,通过焦师父这样的老师和游天鸣这样的弟子代代传承,即便流落民间亦不绝于缕。所谓“心心相印”原本就不是讲什么男女情爱,而是描述师父与弟子于电光火石间的性命相见、心灯相传!因此,即便是那位姓付的文化局正局长找到游天鸣,把“百鸟朝凤”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录音录像,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承来说也只是隔靴搔痒,不解决根本问题。

  在当前实现“中国梦”、恢复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政府和社会真正需要认真思考和研究的是,如何在以“显性知识”传授为主体特征的现代教育体系中保护和传承这些“默会知识”,使之不致随着其传承人的逝去而消亡;或者,如何建立符合传统文化特点的、新的、更高效的教育体系,让那些如焦师父一样掌握了这些知识的文化传承人能够更高效、更科学、更快速地将这些“默会知识”传授给更多的学生。唯有如此,传统文化的精华才不致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也才有可能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发扬光大,为中华民族的崛起提供不竭的精神能量和丰厚营养。

  现代科技的发展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社会和人类的生活方式,这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对游天鸣这样的文化传承人来说,徒自哀怨时代的变迁根本于事无补。只有与时俱进,在坚持传统文化精髓的前提下勇于创新,破除陈规陋习,拥抱现代文明,才能让传统文化更好地发扬光大,在新的时代焕发生机。比如,游天鸣如果还坚持焦师父传下来的老规矩,“百鸟朝凤”一代只教一个人,甚至像很多武林陈规一样“不传外姓”“传子不传女”的话,恐怕要不了几代,这名曲便会成为传说。其实,传统文化本来就有着与时俱进的精神,所谓“世易时移,变法宜矣”,在饱受现代中国人误解的儒家“中庸”思想中,本来就包含着“通权达变、因时制宜”的题中之义!

  师父去了,游天鸣将何去何从?“百鸟朝凤”几成绝响,如何使之薪传不断?影片没有给出答案。这既是焦师父留给天鸣的问题,也是吴天明导演留给我们的问题。为了中华文明的传承与中华民族的复兴,虽浅薄鄙陋如我者,亦不可自怨自艾、妄自菲薄,当奋起精进,上下求索。

  心灯不灭,道亦不绝,有灯就有人。

  

  贾旭东,管理学博士,兰州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EMBA/MBA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权威学术期刊审稿人,国内知名战略管理专家,首次提出“中国管理扎根研究范式”,兼任多家企业管理顾问,人称“三界学者”。

  贾旭东博士也是传统文化的积极践行与传播者,习修传统文化逾25年,儒释道同修,禅净密合参,兼任深圳市传统文化研究会理事,创编“禅道太极”“自在禅修”,人称“三教行者”。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