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基于概念隐喻视角英汉“耳”的词义对比研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安徽文学·下半月 热度: 14344
吴彬 张琪

  摘 要: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视角,系统地分析了英汉语言中有关“耳”的概念隐喻。英汉语言中“耳”(ear)在形似耳廓之物、刺探消息之人、注意力、鉴赏力、情感五个方面有相同的隐喻投射,但因文化不同,也存在着细微的差异。分析结果不但反映了英汉民族思维之间的相同性和差异性,也为中英跨文化交际提供一些启发。

  关键词:耳 概念隐喻 相同性 差异性

  一、导言

  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工具,与人们的思维密切相关。然而,几千年来人们一直不够重视日常语言中的隐喻现象,认为隐喻只是一种语言现象, 属于文学修辞范畴。事实上, 隐喻不仅是一种文学语言中修辞手段, 更是人们的一种基本思维认知活动。Lakoff和Johnson(1980)首次提出了概念隐喻这一概念,他们指出隐喻是人类对范畴概念化,建立概念系统的重要认知工具,隐喻的本质就是通过一种事物去理解和经历另外一种事物,也就是认知主体将源域的经验或范畴投射到目标域当中,这种两个概念域之间的映射形成了概念隐喻。

  许多概念,特别是存在于我们概念系统中的抽象概念,都是由隐喻构成的。概念是通过身体、大脑和对世界的体验形成的,并只有通过它们才得以理解 (Lakoff & Johnson,1989)。具体来说,人类通过自己的身体和大脑与客观世界产生互动,并认识世间万物,探索事物其间的各种联系(王寅,2007)。人们总是先了解自己的身体及其器官,再通过它们了解认识自己周围的世界(赵学德,2010)。这是因为人的身体及其器官和部位与人的关系最为紧密, 也是最直观最容易被人感知的。正是基于人体的诸多感知体验, 人的身体与世界相互作用,人类才建构起了思想底层的关于世界基本范畴和概念的认知网络。

  另一方面,从源域到目标域的隐喻映射在很大程度上还是由身体和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的。Lakoff和Turner(1989)认为:“基本的概念隐喻是被一个文化所有成员共享的普遍的概念工具的一部分。”人类的文化可以说是通过隐喻的方式构建起来的,因此人们的世界观也是通过隐喻形成的。从本质上讲,认知体验具有文化性,也就是说,体验和隐喻思维受到文化制约。在某个文化中获得的知识和经验不可避免地塑造着人们的世界观,使人们的思想适应某一特定文化。总而言之,某个民族的概念隐喻认知体系与其基本文化价值体系是相一致的。

  尽管国内对英汉人体隐喻进行了广泛的对比研究,但依然存在不足之处:目前大部分研究都集中在主要的人体器官和部位,对另外一些次要身体器官和部位则缺乏相应系统的研究,如“耳”(ear)。本文尝试使用概念隐喻理论来分析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有关“耳”(ear)的人体隐喻现象,比较其相同和差异之处,以期探究英汉不同民族在有关“耳”(ear)的人体隐喻使用上的认知相通性和文化差异性。

  二、英汉“耳”(ear)的概念隐喻对比分析

  认知语言学认为,人体及其器官和部位是是人们认知客观世界的基础。人们借助眼、耳、口、鼻等感觉器官与周围世界相互作用,以非常熟悉的人体域为源域, 来认知另一个不太熟悉乃至陌生的目标域。中英两种文化既在宏观上具有一致性又在微观上具有差异性(覃修桂,2008),因此“耳”的概念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隐喻投射同时体现出其相同性和差异性。

  (一)“耳”(ear)隐喻投射的相同性分析

  “耳”是人体的基本感觉器官,不管哪个民族,都发挥着同样的“听”的作用。因此,英汉语中有关“耳”的概念隐喻投射也必然有其相同之处。

  1.“耳”(ear)喻形似耳廓的物体或分列两旁之物

  人的耳朵是重要的感觉器官,其长在脑部的两侧,有关其形貌特征的隐喻在英汉语中都有所体现。如:

  (1) the ear of the pitcher (壶耳)

  (2) 鼎耳(ears of a tripod)

  2.“耳”喻为别人探询情报,收集信息之人

  “耳”是重要的感觉器官,其主要作用就是通过听来了解信息,感知世界。英汉语都含有用“耳”来喻指偷听的人的表述, 如汉语中有“隔墙有耳”,英语中也有隐喻含义基本相同的表述“Walls have ears”。汉语中常用“耳目”喻指代人刺探消息的人,英语中也有类似的表达方式“eyes and ears”,如:

  (1)又因王善保家的是邢夫人的耳目,常時挑唆邢夫人生事,纵有千百样言辞,此刻也不敢说。

  (2)They are the eyes and ears of military power, with huge phone and email monitoring capability.(是军方的耳目,拥有很强的电话和邮件监控能力。)

  3.“耳”喻注意力

  人们关注一件事时,便会注意看,认真听。因此“耳”常常被用来表示听某事时注意力集中或相反。英汉语中都存在大量的这种隐喻映射来表示对某事的关注或重视。

  (1)It is good to give ear to other people's advice, but eventually you must believe in your own judgment.(倾听别人的意见是好的,但是最后你必须相信自己的判断。)

  (2) Really? Tell me about it. I' m all ears. (真的?说说看,我洗耳恭听。)

  (3) You tell a man something, it goes in one ear and comes out of the other. (你跟一男人说一些事,是一个耳朵进,另一个耳朵出。)

  (4)这里袁伯珍只装作充耳不闻,一面出了告示,按户收起捐来。(清·无名氏《官场维新记》第九回)

  (5)你干嘛呢?没长耳朵啊!(这里“耳朵”隐喻听话人的注意力,说话人批评听话人注意力不集中,没有听清要做的事情。)

  4.“耳”喻鉴赏力、判断力

  人们通过耳朵听见声音,因此也是靠耳朵来欣赏音乐,因此,对音乐鉴赏力的好坏,辨音或者听东西的能力,在英汉语中都常常以“耳”(ear)来表示。

  (1) One really has to have an ear for music to fully appreciate this piece. (一个人真的要听得懂音乐,才能充分欣赏这首乐曲。)

  (2)老张这个人人很好,就是耳朵软,别人说什么都相信,没有自己的主见。(耳朵软指没有自己的判断力,容易听信别人的话。)

  (3)此时服了朱草,只觉耳聪目明,回想幼年所读经书,不但丝毫不忘,就是平时所作诗文,也都如在目前。(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九回,形容头脑清醒,反应灵敏。)

  5.“耳”喻指情感

  人的情感变化常常通过人体的各个器官部位表现出来,耳朵的状态或者行为变化可以用来表示人的情绪变化。如:

  (1)My ears are burning. (我感到很羞愧)

  (2)我听了羞愧得面红耳赤,觉得大失了“先生”的身份!(胡适《我的母亲》,面红耳赤这里用来形容因激动或羞愧而脸色发红的表情。)

  (3)He smiled from ear to ear when he received this birthday gift. (当他收到这生日礼物时,他笑得合不拢嘴。)

  从上述所举例子可以看出,“耳”是人类普遍拥有的听觉器官,作为源域,在汉语和英语中有着许多相同或相似的概念隐喻映射,体现了英汉两个民族在认知客观世界时相同的基本身体体验。正是这种认知共同性,成为中英跨文化交际能够成功的基础。

  (二)“耳”(ear)隐喻投射的差异性分析

  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隐喻的方式形成的。由于生活环境、历史因素等原因,不同民族往往具有文化差异性。鉴于此,“耳”在英汉语言中的隐喻投射自然也存在着一定的非对称性,即当一种语言中有关于“耳”的某种隐喻表达,在另一种语言中相应表达确是空缺。

  在形貌特征的表达上,英汉有所不同。如汉语中关于耳状物的隐喻映射木耳、银耳,关于在两边的事物的隐喻映射耳房,在英语中表达为side room。而英语中 ears of wheat(麦穗), 在汉语中也没有对应表达。

  (1)Most of those students are still wet behind the ears. (大多数的学生仍涉世不深。)

  这一隐喻字面意思是指人类婴儿在刚出生时,耳后绒毛湿漉漉的样子,这种认知体验映射到目标域后是指抽象的人的经历或经验,指年轻人幼稚的,无经验的,而汉语中没有类似的带有“耳”的隐喻表达。汉语中多用“乳臭未干”、“嘴上没毛”等不同的源域来映射这一隐喻。

  (2)多数时候,他们都在说话儿,耳鬓厮磨、喃喃低语直到深夜,直到太阳在黎明的天际升起。

  耳鬓厮磨这个表达方式意思是耳与鬓发互相摩擦。形容亲密相处的情景,多指男女相恋的亲密情景。英语中也有do necking or fooling around类似的表达方式。但英汉民族认知参照点不同,汉语侧重耳与鬓发,英语侧重脖颈,即目标域相同,源域不同。

  三、结语

  根据邻近和凸显原则,英汉语言中“耳”(ear)在形似耳廓之物、刺探消息之人、注意力、鉴赏力、情感五个方面有相同的隐喻投射。但是与此同时,由于不同的社会文化,地域文化差异,两种语言关于“耳”(ear)的隐喻投射也存在着细微的差异。总而言之,汉英语言在关于“耳”(ear)的人体隐喻投射上共同之处大于差异性。这也为中英文化交流和跨文化交际提供了一定基础,同时也说明了隐喻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工具,也是思维的基本方式。

  参考文献

  [1] Gibbs & G. Steen (Eds.), Metaphors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M].Amsterdam: John Benjamins(1999).

  [2] Lakoff, G., &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3] Lakoff, G. & Turner, M. More Than Cool Reasons[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9.

  [4] 李红.从文化角度看人体隐喻的认知研究[D].四川大学, 2007.

  [5] 林星.基于语料库的身体隐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

  [6] 卢卫中. 人体隐喻化的认知特点[J].外语教学, 2003(6):23-28.

  [7] 覃修桂. “眼”的概念隐喻——基于语料的英汉对比研究[J].外国语,2008(5):37-43.

  [8] 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9] 赵学德.人体词语语义转移的认知研究[D].复旦大学,2010.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