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语义交际翻译视角下英汉习语翻译意义对等比较研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安徽文学·下半月 热度: 14296
杨江

  摘 要:随着全球一体化经济的发展,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语言作为交际工具服务经济发展的作用越发重要。英汉语系不同,文化各异。习语是语言精华和文化结晶,致使习语意义更加复杂,增加翻译困难。比较研究英汉习语翻译的意义对等,分析探讨同一语境同一习语译者考虑的翻译目的、读者特点不同而选择不同的翻译方法产生不同的译文,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认识复杂的翻译心理过程,提高翻译实践水平。

  关键词:语义交际翻译 习语 意义对等 比较

  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文化是语言的灵魂。英汉语言分属不同语系,加之文化因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历史典故、宗教信仰、寓言神话等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习语是文化的结晶,富含复杂的内涵意义。因此,比较研究英汉习语翻译的意义对等不仅能够帮助我国读者准确地理解英语习语,而且能够有效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与经济发展。本文以Jane Eyre[1]习语为例,运用语义交际翻译理论[2],深入细致地比较研究祝庆英[3](以下简称祝译)和黄源深[4](以下简称黄译)两位译者对英语习语内涵意义的不同处理,分析探讨译者因考虑的翻译目的、读者特点不同而产出不同的译文,以期提高读者认识英汉习语翻译的水平。

  一、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是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提出的。这是他翻译理论中最重要、最有特色的组成部分。他也曾说这是他“对普通翻译理论的主要贡献”[5]。他认为,语义翻译中,“译者应在译语的语义和句法结构允许的条件下,尽可能准确地再现原作的上下文意义”。交际翻译中,“译作所产生的效果应力求接近原作,力图传译出原文确切的上下文意义,使译文不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语言形式上都能为读者所接受”。可见,语义翻译以原文词汇和句法结构为中心,追求词义上的细微差别,译文具体、复杂,贴近原文。交际翻译注重再现原文要旨,以读者为中心,语言自然、流畅、简明,合乎译语规范。语义翻译与思维有关,考虑译文的准确性,重视原文形式和作者原意,译者尽力追踪作者的思想过程,强调保持原文“内容”,保留原语文化。交际翻译与言语有关,考虑译文的可读性,即使翻译难度较大的语篇,也会较多地使用通用词汇,注重译语读者的理解和反应,即信息传递的效果。他还指出,译者采用何种翻译方法不仅与文本功能有关,而且与译者的翻译目的和读者特点有密切联系。

  二、英汉习语翻译意义对等比较研究

  习语是语言精华和文化结晶,不仅语言结构固定,而且内涵意义丰富、复杂。因此,英汉习语翻译不仅涉及语言形式的转换,而且要处理好习语的内涵意义。语义交际翻译认为,译者考虑的翻译目的、读者特点不同而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会产生不同的译文。下面从所指意义、联想意义及文化意义三个方面,比较分析译者对英语习语意义的不同处理。

  (一)所指意义不同

  巴尔胡达罗夫说:“不同语言的词汇单位,它们的全部所指意义都能实现完全对应是比较少见的。”[6]英汉习语因语系不同和文化差异,所指意义也会有所差异。例如:

  (1)This is you, who have been as slippery as an eel this last month, and as thorny as a briar-rose? (281)

  像鳗鲡一样滑溜,像蔷薇一样多刺的人儿吗?(祝265)

  像鳗鱼一样滑溜,像野蔷薇一样多刺?(黄322)

  (2)You thought you were as dead as a herring two hours since, and you are all alive and talking now. (215)

  两小时以前你以为你像鲱鱼一样死了,(祝201)

  两小时之前你还说你像条死鱼那样没命了,(黄246)

  通过对比分析,译文略有不同,词汇所指意义范畴也不大相同。祝译是语义翻译,黄译为交际翻译。“eel”、“herring”都是英国读者熟悉的鱼类,人们在长期实践中认识到eel滑溜溜的特性,用它比喻人物性格非常贴切、形象。对于“鳗鲡”、“鳗鱼”、“鲱鱼”我国读者并不十分熟悉,尤其对“鳗鲡”更是陌生。祝译紧贴原文,忠于作者,注重细节,旨在再现原文作者的思想过程,启发读者思考、行动。译文具体、准确,保留原语内容和地方特色,基本等同原文所指意义的范畴。黄译注重再现原文要旨,以读者为中心,考虑读者心理感受与阅读口味,重新措辞,采用通用词“(鳗)鱼”,意义通俗明白,注重信息传递。译文简单、自然、流畅,可读性强,符合译语表达习惯,尤其使用读者熟悉的上义词“(死)鱼”一词,意义浅显易懂,便于读者理解与接受,运用词汇的上下义关系,采用表达概括意义的上义词涵盖原文所指意义,概念范畴大于原文所指意义。

  (二)联想意义不同

  习语是人们在长期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不断提炼出来的固定词组,富含特殊的形象和意义。形象产生联想,联想与意义的关系又是固定的、约定俗成的。“联想的固定化,即某一形象肯定会而且只能会引起某一意义的联想,是词组习语化的结果,是词组形象在成百上千年使用过程中在人们头脑中建立起的一种固定思维,它反映了自然与社会环境、历史与文化传统、民族的审美习惯等对思维的综合影响。”[7]英汉语言文化不同,习语形象各有特色,在人们的心中会引起不同的联想及意义。例如:

  (3)and now she and her sister lead a cat and dog life together; they are always quarrelling. (91)

  现在她跟她妹妹像猫和狗在一块过活似的,老是吵架(祝82)

  如今她们姐妹俩像猫和狗一样不和,老是吵架。(黄99)

  (4)Literally, I was (what he often called me) the apple of his eye. (456)

  说实在的,我是他的瞳人,他是这么叫我的。(祝433)

  我确实是他的眼珠(他常常这样称呼我)。(黄522)

  通过对比分析,译文略有不同。祝译是语义翻译,黄译为交际翻译。西方文化认为猫狗不和,此处借指姐妹俩人一起生活互不相容而让人联想起彼此的矛盾。我国读者虽然也熟悉猫和狗,但是没有形成将猫和狗与水火不容的生活联想起来的固定思维。"the apple of one′s eye"语出圣经《旧约·诗篇》,指眼中的瞳仁。瞳仁之于人是十分宝贵的,因此人们就把自己最喜爱因而精心加以保护的东西称为“the apple of the eye”[8]。祝译严格按照作者思维遣词造句,忠于原文,保持原文形式和内容,译者旨在保留原语文化,追求习语文化翻译的准确性,丰富译语表达方式,开阔读者视野,译文具体、准确,注重细节,再现作者的思维过程和写作意图,但未能引起译语读者产生与原语一样的联想意义,译文只传达了原语的一部分联想意义。黄译注重再现原文要旨,考虑读者的接受能力与反应效果,侧重译文可读性,以传递信息为主、了解文化为辅,译文自然、流畅、简明,合乎译语表达习惯,“不和”一词更是帮助读者脑海中构建起猫狗互不相容的生活画面,力求产生与原语一样的联想意义,弥补译语读者认识猫狗形象但未能产生“不和”联想意义的不足。

  (三)文化意义不同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涵。习语是语言精华,富有文化特色。英汉语言文化差异较大,习语翻译不仅是语言形式的转换,而且也是文化内容的迻译。例如:

  (5)the very name of love is an apple of discord between us. (414)

  爱情这个名称本身就是你我之间争夺的苹果。(祝391)

  爱情这两个字本身就会挑起我们之间的争端。(黄472)

  通过对比分析,译文对原语文化意义的处理略有不同。祝译是语义翻译,追踪作者的思想过程,译文准确、复杂,保留原语文化。黄译为交际翻译,注重再现原文要旨,译文自然、简洁,保持译语特色。“an apple of discord”直译为“不和女神的苹果”,是引起特洛伊战争的“金苹果”。祝译紧贴原文,注重原文形式,译尽原文内容,“引进外域文化,大体上保存了原作的风貌”[9],忠实准确地传达原语文化意义,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黄译以读者为中心,注重读者理解和反应,强调接受效果,译文地道、简明,可读性强,使用通用词汇传递信息,但译文丧失了原语传达的文化意义。

  总之,英汉习语内涵意义复杂,所指意义、联想意义及文化意义各有不同。翻译不仅是语言形式的转换,更应注重内涵意义的传达。比较研究英汉习语翻译的意义对等,有助于读者了解译者考虑的翻译目的、读者特点,开阔视野,提高习语翻译能力,产生出理想的译文。总之,翻译是复杂的思维活动。翻译目的、读者特点仅仅是译者翻译过程中考虑的两个因素,其他因素有待读者进一步探索研究。

  参考文献

  [1] Charlotte Bronte.Jane Eyre [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6.

  [2] 廖七一.当代英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3] 祝庆英,译.简·爱[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4] 黄源深,译.简·爱[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

  [5] Peter Newmark.About Translatio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6.

  [6] 巴尔胡达罗夫.语言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

  [7] 辛献云.形象·联想·意义─习语翻译新探[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4(5):86-92,73.

  [8] 张野.英语成语典故[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6.

  [9] 吴南松.谈译者翻译立场的确立问题─兼评祝庆英译《简·爱》[J].中国翻译,2000(4):36-40.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