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科技文本以科技信息为对象,与文学类文本和其他如新闻一类的实用文本不同,科技文本语言更加严谨,逻辑更加紧密。气象类科技文本作为科技文本中的一类不仅具有这些特点,而且由于其专业性强,原文本中有些术语或长句难以理解。因此,在翻译气象科技文献这一类科技文本时,如何准确简明地将原文本翻译成文,对于每一个译者都是一个必须引起重视并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从术语的把握、长句的理解两个方面来简述日语气象翻译的对策。
关键词:术语 长句 气象翻译
一、术语翻译
气象翻译是科技翻译中的一种,除了要求语言准确、简洁,语言符合专业要求,有专业特色,也是翻译中非常重要的一点。不同于文学翻译对于深藏在语言中的含义的把握,译者在面对气象翻译时需要做到的是解释其客观意义。如果翻译者无法理解气象翻译中的各种术语以及对应表达,对专业性文本进行准确翻译是极其困难的。但是了解以及掌握这些专业术语无疑意味着在学习另一门学科,这就对翻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掌握基本的气象专业知识和常识,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翻译准确,达到更好的翻译效果。
在翻译时,碰到不认识的词首先可以求助的是词典等工具。但是在翻译术语时就很让人束手无策。因为使用普通的翻译工具很难查到其真正的意思。在无法理解术语等词汇时,一些误译是可能发生的。比如,日本天气预报中出现的“熱帯夜”这一词语,让人似懂非懂,查找字典之后中文翻译是“热带夜,最低气温在25℃以上难以入睡的暑夜”。中文中并没有特定利用“热带夜”这个词语来表示夜晚的温度,在专业气象书籍中也没有类似说法,只是明确标出夜晚的温度来表明夜晚炎热,所以如果直接译成“热带夜”就会让读者不知所云。在翻译这一类中文中没有明确对应词的时候,最好的方法还是选择使用注解,这样人们才能明白“熱帯夜”这一类词的真正含义。
当然除了一些和中文没有对应解释的术语,在气象翻译中最棘手的还是一些同形异义词。比如在《技術連載その13―雷》之中,就有“擾乱”一词。字典中的的对应意思为“扰乱,乱喊乱叫”等意思,看上去是可以行得通的翻译,可是实际上气象相关的书籍之中是有对应的词语的,应该译成“扰动”。可见一字之差会显现出译者的专业能力,是否做到翻译的精准。类似表达还有“収束―辐合”,“高分解—高分辨率”等。单纯的望文生义会使读者感到莫名其妙,译者需多接触、理解气象类文献,才能够进行准确的翻译,避免误导读者。
此外在《第2回TOMACS国際ワークショップ報告》中出现了许多专业名词。例如:東京ビッグサイト(东京国际展览中心)、二重偏波レーダ(双偏振雷达)、フェイズドアレイレーダ(相控阵雷达)等。这一类词一般需要通过查对应英文,查出对应英文后找出对应中文。工序比较繁琐,但是可以做到翻译的词语更加准确。所以翻译这种词时最忌讳主观臆断、望文生义,多推敲多查找资料才是最好的方法。
望文生义在翻译一些地名术语时有时可能会造成很大的麻烦。如在翻译一些岛屿和海峡时就会产生分歧。如日语中的“宗谷海峡”,在汉语对应的是“鞑靼海峡”。其次,有些书籍使用的术语往往会有主观色彩,带有歧视性等。如日语的“東シナ海”“南シナ海”代表我国东海和南海;日语“東鮮暖流”则代表东朝鲜暖流。“シナ”是“支那”的读音,支那一词源于印度,是古代印度对中国的称呼,本无任何色彩,但是自甲午战争之后,支那一词已经成为日本对中国的蔑称。而“東鮮暖流”虽是日本文部科学省指定的术语,但是依然有不少人指责词语中含有歧视。川合英夫指出这一类词语都是“日本殖民时代以来的歧视表现” ①。面对这些有歧视意味的术语,译者应该使用做到公正平等,站稳立场,维护国家尊严,去除歧视,毕竟“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有祖国”②一样,译者是有祖国的,对此类术语进行翻译时必须修正。中日隔海相望,依海为邻,而海洋上的一些岛屿的归属问题有着很大争议。在翻译时遇到中日两国之间有争议的术语,应该毫不犹豫地使用中国认同的术语;在面对其他国家有争议的地名术语时,也应该按照国际规定的术语进行翻译。
使译文符合气象专业要求,关键是译者要具有一定的气象方面的专业基础,不断地通过实践和阅读来掌握专业知识。在翻译前,做好翻译的相应准备。在翻译过程中,一边认真学习一边提高翻译能力。在翻译气象文本时才能做到精准,达到翻译的要求。
二、长句翻译
气象翻译实践的文本可以包括:天气预报、气象科普文、气象会议报告等,每一种文本都有其各自的特点。但是,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有较多长句。日语由于其粘着语的特性,日语原文往往会出现许多长句,这些长句由助词进行逻辑联系,使句子有条不紊。中文的句子不宜使用过长的定语和状语,所以在翻译时常常会利用分译方式进行翻译。当然,句子间拥有紧密逻辑关系,习惯上连成一句时,也可以用合译的方式进行翻译。长句翻译时,需要翻译者充分理解句中的逻辑关系,根据其逻辑关系使用恰当的方法,以此来完成译文。
(一)各种译法的运用
日语翻译中常常会用到分译合译等各种手段将原文译出。在翻译气象类文献时,除了理解和掌握各类术语难词之外,对于句子本身的把握也是至关重要的。
例1:この手法は、レーダの動径方向に沿った二重偏波情報を用いた雨滴の粒径分布の推定と、推定された粒径分布に基づく減衰補正を行い、それらの結果が二重偏波情報同士の自己整合性を満たすように繰り返し処理をおこなうものであり、レーダ観測地の校正のための地上観測を必要としないという利点をもつ。
译文1.1:“这种手法是:利用沿雷达矢量方向的双偏振波信息推定雨滴粒径的分布,根据推定后的粒径分布进行衰减修正,不断重复处理直至得出结果满足双偏振波信息的自我整合性。该手法的优点是无需为修正雷达观测至再进行地上观测。”
译文1.2:“该手法是利用沿雷达矢量方向的双偏振波信息推定雨滴粒径的分布,根据推定后的粒径分布进行衰减修正,不断重复处理直至得出结果满足双偏振波信息的自我整合性,其优点是无需为修正雷达观测至再进行地上观测。”
例1是《第2回TOMACS国際ワークショップの報告》中一句话。例1的主语是“この手法”,并且是“······ものであり”和“······という利点をもつ”两个分句的主语。这种句子在很多文章中经常出现,为了方便,在翻译时可以使用分译的方法,如译文1.1但是如果不使用分译的手法,则可以用中文的指代名词代替主语,进行合译,如译文1.2。但是,相较于译文1.1,译文1.2的句子虽然过长,但是逻辑更加紧凑,反而更加简洁。由此可见,分译和合译并非绝对的选择,只要译法得当,译者可以在翻译气象文献时进行取舍。
日语翻译的技法多种多样,各种译法其实就是服务于译者,使译者将译文更加贴近于原文而存在的。掌握了一定程度上的气象专业知识之后,通过思考灵活地运用这些译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译出质量过硬的译文。
(二)名词结句的处理
名词结句是日语的写作技法之一,利用名词结句可以唤起读者的注意,在文学和商业宣传文本中经常使用。其特性在于简洁明了、文字精炼。日语科技文献由于追求一定的简洁性,所以将动词名词化的现象比较常见。
例2:この国際共同研究は、文部科学省の予算で実施された日本国内の研究プロジェクト「気候変動に伴う極端気象に強い都市創り」で集積された観測データを共有することによって、①都市における極端気象のメカニズム解明、②極端気象の予測技術の向上、③社会実験を通じた高解像度気象データの社会実装を図ることを目的としている。
译文2:此国际共同研究利用文部科学省的预算进行的日本国内研究计划“创建可以应对气候变动带来极端气象气象的城市”所收集的观测数据。其目的是:1.研究城市中极端天气的原理;2.提高对极端天气的预测技术3.建设一个通过社会实验后拥有高分辨率气象数据的社会。
例2中有三个名词小分句“①都市における極端気象のメカニズム解明”、“②極端気象の予測技術の向上”和“③社会実験を通じた高解像度気象データの社会実装”这三个小句子可以是以名词为结尾,简洁明了,还有一定的节奏感。如果直接译为“都市的极端气象原理的研究”,译文将会异常冗长,而且“的”过多显得很啰嗦,不符合中文逻辑。所以在翻译时,可以将名词化的动词重新变为动词,采用动宾句式,使文字更加紧凑,并且富有一种韵律感。
(三)被动句的处理
气象专业的日语文本中时常出现被动句用来表达产生现象的客观性,体现文献的准确性,很少使用主动句。而在中文的文献之中,被动句却不多见,直接叙述更加普遍。
在日语文献中,经常会出现如:“考えられている” 、“思われる”、“明らかにされる”、“知られる”、“示される”等词,前面的助词“と”用来提示内容。这些词的直接意思是“被考虑”、“被认为”等,但是这种被动口吻与中文文本不相符,而且原文中利用这种被动句是为了表达“と”的提示内容是众所周知的,所以可以译为“人们认为”。但是,在中文的气象文本中,“人们认为”等词语又过于暧昧,缺乏说服力,容易使句子变得冗长,所以根据情况,有时甚至可以选择不译,以此来贴合中文的表达方式。
由于此类文本中很少使用第一、第二人称,所以许多动作的主语变为了第三人称,而由于主语多为事物,将动词变为被动语态是非常常见的。如在例2中 “実施された”和 “集積された”,其主语都为事物,但在翻译时则将被动变为主动,使句子更加符合中文表达习惯。
日语气象文献中含有大量长句,而且结构复杂,难以理解。利用自己所学去解析这些复杂句,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翻译,使文章简洁易懂、准确严谨,这才是译者应该追求的。
三、结语
顺利地进行气象翻译不是朝夕之间可以完成的。在翻译过程中,除了充分利用学科背景知识,恰当运用各种译法,对长难句、被动句等句型进行合理分析,还需与气象专业人士合作,共同完成翻译任务。如此,我们在翻译实践中提高了自身的翻译水平,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在增加了气象方面的相关知识,更加有利于今后气象翻译的进行。在对译文的校对过程中,再次查阅相关参考资料,斟酌一些专业术语的译法对于保证译文的科学性也是很有必要的。最后要保持科学严谨的态度和谦虚勤问的工作作风,使自己在今后的工作与科研中不断提高对日语气象文本的翻译能力。
注释
① 川合英夫《民族差別語と見なされた「東鮮暖流」「北鮮寒流」等の海流名の由来と代替名》中的“日本の殖民地時代以来の差別的な表現”的翻译.
② 法国科学家巴斯德拒绝接受对发动对法战争的德国颁发奖项时所说.
参考文献
[1] 高宁.新编日汉翻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2] 谭晶华.日语笔译实务2级[M].外文出版社,2010.
[3] 周幼华.何三宁.气象科技英语特点及其翻译策略[J].阅江学刊,2014(10):136-141.
[4] 廖建国.科技日语的翻译技巧[J].中国科技翻译,2007(2):12-14.
[5] 川合英夫.民族差別語と見なされた「東鮮暖流」「北鮮寒流」等の海流名の由来と代替名[J].海の研究?,2001(10):333-339.
[6] 三隅良平,中谷刚.第2回TOMACS国際ワークショップの報告[J].Meteorological Society of Japan,2015(6):23-28
[7] 胡以男,柏宝清.试论日语中格助词与名词结句现象[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6(4):16-19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