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时间:2023/11/9 作者: 安徽文学·下半月 热度: 14397
王凡

  摘 要:红娘是王实甫《西厢记》中最为关键的一个人物形象,在故事情节的设置中起着起承转合的作用。同时其形象的塑造亦有别于中国古典戏剧中婢女形象的“欲”与“丑”,是集“才”、“情”、“美”于一身的丫鬟典型。

  关键词:红娘 形象赏析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爱情,大多跳不出“才子佳人”的固定模式。在这个模式中,风雅高贵的佳人小姐们若要踏上自由婚姻的旅途,身边一定会安排一位忠义灵俏的贴身丫环一路相随,如紫娟之于林黛玉、春香之于杜丽娘、红娘之于崔莺莺……这些丫环虽地位卑微,但无不蕙质兰心、忠肝义胆,无私地帮助小姐们在礼教和门第的禁锢下,去争取爱情、收获婚姻,是一群富有灵气的文学形象。其中最光彩照人的莫过于《西厢记》中的丫环红娘。

  “红娘”这个人物成名于元代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西厢记》的故事,中国人大多耳熟能详。而追溯《西厢记》的来源,我们可得知“红娘“在唐代元稹的《莺莺传》中即已存在,那时她还不甚重要,只是一个为小姐端茶送水的平凡婢女,金代董解元在《西厢记诸宫调》中最早对红娘的形象进行了加工改造,但真正使其大放异彩的却是王实甫的《西厢记》。在这出有二十一出戏的元杂剧中,红娘一人就唱了整整七出,戏份和张君瑞、崔莺莺两位爱情当事人等量齐观,从角色的重要性上看大有“喧宾夺主”之势。

  明清之际的金圣叹在谈到《西厢记》中的人物关系时,打过一个形象的比喻:“譬如文字,则双文(莺莺)是题目,张生是文字,红娘是文字之起承转合。有此许多起承转合,便令题目透出文字,文字透出题目也”[1]。说的无非是:崔莺莺和张君瑞的爱情一路坎坷,但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是幸亏有一个红娘每每在关键处推波助澜,在矛盾纠结处多方周旋,才令这个故事有了人们所期待的美满结局。而红娘的形象也在这一波三折中大放异彩、占尽风情。

  首先,她催生了才子佳人相思的花朵:进京赶考的书生张君瑞于普救寺偶遇相国之女崔莺莺,一见倾心,惊为天人。无奈莺莺闺门深似海,张生只能辗转反侧,梦寐思服。一日巧遇丫环红娘,情急之下,上前自我介绍:“小生姓张,名珙,字君瑞,本贯西洛人,年方二十三,正月十七子时建生,并不曾娶妻……敢问小姐常出来么?”红娘虽叱其无礼,但心领神会。回去无意间对莺莺说:“姐姐,你不知,我对你说一件好笑的勾当。咱前时偶见的那秀才……姐姐,我不知想甚么哩,世上有这等傻角。”此话一出,莺莺寂寞的心间如吹皱一池春水。于是才有了后面的“联吟”一戏,张生于后花园吟诗一首: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莺莺即和诗一首: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人,应怜长叹人。暗表芳心。二人才算心有灵犀一点通了。如若没有红娘为二人传情达意,这莺莺对于张生恐怕永远只是“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了。

  其次,红娘搭起了二人爱情的鹊桥:孙飞虎兵围普救寺要强抢莺莺为妻,老夫人万般无奈,当众宣布:“有退兵之策者,倒陪房奁,断送莺莺与他为妻”。张君瑞挺身而出,求得援兵,解了普救寺的围。但事后,老夫人由于门第观念,当众赖婚,使得崔张二人陷入痛苦的窘境。此时,也是红娘先是献计献策,想出“琴挑”的主意,让张生于月夜以一曲“凤求凰”去试探、打动莺莺,使二人进一步息息相通。然后又充当爱情的青鸟,为二人传书送简,力图让他们月圆西厢,幽情密约。最后“晓夜奔走”,说服了莺莺勇敢地走出了闺房,奔赴张生的书房,二人终于男欢女爱,幸福地结合了。如若没有红娘果断的行动力,这一对佳偶不知要对月长叹、临风洒泪到何年何月呢。

  最后,挡住了风雨的袭击,使有情人终成眷属。东窗事发,老夫人雷霆震怒,二人束手无策,还是红娘走在最前面,她机智勇敢,在老夫人面前充分展现语言的力量,摆明情况、分清责任、陈说利害、提出建议,迫使老夫人答应了二人的婚事。后又恕斥“第三者”郑恒,使其知难而退,为崔、张扫清了最后一道障碍,花好月圆,有情人终成眷属。

  戏剧贵在有矛盾冲突, 有冲突才会掀起高潮。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一路好事多磨、冲突不断,但每每在冲突激烈处,总是红娘出来撮合、穿插,有了红娘的起承转合, 才使故事最终走向了欢欢喜喜大团圆。所以人们常说:没有红娘,就没有西厢。

  其实,在《红楼梦》之前,中国文学作品中的婢女形象都是比较单一化、脸谱化的,无非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恶俗浅陋,如《金瓶梅》中的春梅、秋菊、夏花儿之类;一类是清新明净,如《两交婚》中的绿绮、《玉娇梨》中的嫣素、《二度梅》中的翠环等。前者呈现的为“欲”与“丑”,后者体现的则是“才”、“情”、“美”。这里,我们说红娘应是一个才、情、美兼备的丫环典型了。

  我们先看看她是如何的美:

  ——大人家举止端详,全没那半点轻狂。大师行深深拜了,启朱唇语言得当。

  ——可喜的庞儿浅浅妆,穿一套缟素衣裳。鹘伶渌老(渌老是俗语,眼睛的意思。鹘伶,是形容她的眼睛像鹘一样的锋利)不寻常,偷望着眼,眼挫里抹了张郞。(用眼睛斜了张生一眼,有不在意和轻视的意思)

  这是她刚一出场,张生眼里的红娘。论妆扮,是淡妆素裹,“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论容貌,虽不及莺莺国色天香,也是“美目盼兮”、“巧笑倩兮”,清丽脱俗;论形态举止,是落落大方,端庄得体。由于自幼服侍相国小姐,从小受着“治家严肃,有冰霜之操”的老夫人的管束,虽不识字,言谈也颇具书墨之香,当张生唐突地自我介绍时,她怒曰:“谁问你来?……先生是读书君子,孟子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君知‘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道不得个‘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今后得问的问,不得问的休胡说!”看惯了那些唯唯喏喏、委曲求全的奴婢,这个通身灵慧、不卑不亢的丫环真是令人眼前一亮,怪不得张生脱口而出:“好个女子也!

  红娘开口“周公之礼”,闭口“男女授受不清”,那是她久居相府,受老夫人耳濡目染。同时,她作为夫人派来的贴身丫环,对小姐有着“行监坐守“,保护她不受外人冒犯和侵害的使命,所以,对于张生的唐突,她虽然明了其用意,还是本能地警惕和防范。但她一旦决察到小姐和张生是互相倾慕,特别是目睹了张生于危难之际的见义勇为和老夫人的背信弃义后,她的态度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 逐渐表现出了小丫头善良、热心、正义的个性特征。当张生面对老夫人的拒婚束手无策时,她当即安慰他道:“君休慌,妾当与君谋之”,然后出谋划策,想出“琴挑”的浪漫一计;当二人相思难耐,想要见面时,她又义不容辞地传书送简;当张生懦弱、被动时,她给予鼓励:“怕墙高怎把龙门跳,嫌花密难将佳桂攀。放心去,休辞惮。你若不去呵,望穿他盈盈秋水,蹙损他淡淡春山。”当二人有误会时,她又多方和劝:“姐姐,且看红娘面饶过这生者。”当崔、张二人卿卿我我时,她整夜为他们守护爱的空间:“我在窗外几曾轻咳嗽,立苍苔将绣鞋儿冰透。”直到最后义责老夫人,怒斥郑恒。为了小姐的这段爱情真是尽心竭力,鞠躬尽瘁。

  现在有许多学者指出,红娘之所以如此全心全意为崔张二人的爱情奔波,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什么利益呢?蒋星煜先生曾指出:“按照唐代社会风尚,按照故事发展的走向,这红娘在莺莺未嫁时是夫人派来的贴身丫环,莺莺出嫁时红娘十之八九将作为侍妾陪嫁给张生。红娘的前途如果没有重大意外,她成为张生的二夫人是势之所至,理所当然。”[2]很多人认为红娘自己也暗示过:“愿俺姐姐早寻一个姐夫,拖带红娘咱。”也就是说红娘一直呈有一个功利的想法:从女婢变成妾,作个陪嫁小夫人。

  我们现代人已习惯了做任何事情都要计算个成本与收益,考虑个付出与回报,红娘所作所为无非是想一箭双雕,实现双赢。如果真按这种思维走下去的话,红娘如此冰雪聪明,她不可能不接着往下想吧:(一)收益和风险是成正比的,她一手玉成了莺莺与张生的未婚先“性”,那可是违背礼法,挑战当时官方倡导的正统价值观的“不耻”之事。一旦东窗事发,按她所作所为,不是教唆犯罪也是协从作案,老太太问责定罪起来,她既无身份也无背景,到头来只怕小夫人作不成,还落个:小姐无罪,丫环当炮灰的结局;(二)红娘自幼长在相府,她不可能不知一件事,那就是“小姐先相国在日,已许下老夫人侄儿郑恒”。郑恒何许人也? 那是“礼部尚书之子,祖代是相国之门”,是豪门出身,和莺莺是门当户对。而张生当时只是一个虽满腹才学,却仍书剑飘零的一介书生。作一个豪门公子的姨太太岂不比作个穷书生的姨太太强?

  我们不能以太现实的眼光去鉴赏一部文学作品,《西厢记》之所以伟大在于它表达了“永老无别离,万古常相聚,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的先进的爱情观和追求自由婚姻的理想。红娘以一个丫环的身份和见识当然不能清醒地认识自己的反叛精神,但她出于一个妙龄少女对自由恋爱、自由婚姻的本能的认同,出于对张生侠义行为的敬重,对老夫人背信弃义的不满、对崔莺莺的姐妹情深,她选择了坚定地站在了崔、张一边,不惜一切地成全了他们。她的这一系列的举动充分展现了她善良、侠义、勇敢的美好品质。抛开阶级观念不论,她身上也体现了中国传统的价值审美心理——忠奴义婢,一种“忠义”的美。

  当然,红娘的魅力不仅在于她的善良、忠义、热心的品性,更在于她果敢机智和能言善辩的才干。受身份和素养的约束,张生虽志诚忠厚但不免迂阔软弱,莺莺虽善良多情却显得反复犹疑。反观红娘,身上始终洋溢着劳动人民特有的健康的生气,机智、勇敢、心直口快、充满自信。当崔、张私情暴露,老夫人山雨欲来时,莺莺央求红娘道:“好姐姐,遮盖咱!”红娘快言快语地点醒她:“月圆便有阴云蔽,花发须教急雨催。”瞒下去是没有意义的。面对老夫人,她理直气壮,不磕头不求饶,先是把事情和盘托出:

  他两个经今月余则是一处宿,何须你一一问缘由?他每不识忧,不识愁,一双心意两下投。夫人得好休,便好休,这其间何必苦追求?常言道:“女大不中留”。

  趁老夫人震惊之时,把责任推到老夫人身上:非是张生、小姐、红娘之罪,乃老夫人之过也!

  接着,步步紧逼,搬出了老夫人视为圣经的孔孟之道:

  信者人之根本,“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口,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当日军转普救,夫人所许退军者,发女妻之。张生非慕小姐颜色,岂肯区区建退军之策?兵退身安,夫人悔却前言,岂得不为失信乎?既然不肯成就其事,只合酬之以金帛,令张生舍此而去。却不当留请张生于书院,使怨女旷夫,各相早晚窥视,所以夫人有此一端。目下老夫人若不息其事,一来辱没相国家谱;二来张生日后名重天下,施恩于人,忍令反受其辱哉?使至官司,老夫人亦得治家不严之罪。官司若推其详,亦知老夫人背义而忘恩,岂得这贤哉?红娘不敢自专,乞望夫人台鉴,莫若恕其小过,成就大事,撋之以去其污,岂不为长便乎?

  以红娘之聪明,她深知了老夫人有两大痛处:一是维护封建礼教;二是维护封建大家族的社会声望。所以明之以理,晓之以利弊,击溃了老太太的心理防线:“这小溅人也道得是。”

  在老夫人感到无路可走时,红娘适时地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把莺莺许给了张生。事情真是风云变幻,红娘在最关键处扭转了乾坤,没有过人的勇气和机智,怎么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使三人转危这安呢?

  对于郑恒事件,她更是伶牙利齿,语言犀利,“当日孙飞虎半万贼兵来时,哥哥,你在哪里?”“他凭着讲性理齐论鲁论,作词赋韩文柳文,他识道理为人敬人,俺家里有信行知恩报恩。你值一分,他值百十分,萤火焉能比月轮?“他凭师友君子务本,你倚父兄仗势欺人。”针锋相对、痛快淋漓。

  崔、张的爱情终于夹缝中开花,得益于她的胆识、得益于她的勇敢,更得益于她的机智,无怪汤显祖赞她道:“有着二十分才,二十分识,二十分胆,有此军事,何攻不破,何战不克”[3]。写到这里,我不禁想到,假若当初焦仲卿与刘兰芝、梁山伯与祝英台、贾宝玉与林黛玉也有红娘这么一个胆识出众、才华过人的丫环,那人世间该少了多少旷男怨女,多了几许美好姻缘呢!

  参考文献

  [1] 金圣叹.金圣叹批本西厢记[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4.

  [2] (元)王实甫.汤海若先生批评西厢记,浦东诗.园林午梦.鱼塘梦[Z].上海:萧腾鸿师俭学堂,明(1368-1644).

  [3] 蒋星煜.《西厢记》研究与欣赏[M].上海: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