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华语地区1995—2015孙悟空影视形象变迁研究综述

时间:2023/11/9 作者: 安徽文学·下半月 热度: 14287
周梵

  摘 要:《西游记》作为中国全民超级IP被影视圈数次改编,核心人物孙悟空的影视形象随着时代的发展出现较大变迁。如何老罐酿新酒,使孙悟空形象历久弥新值得影视工作者深思。本文简要梳理华语地区1995-2015孙悟空影视形象以及文献研究,望能从中得到启示。

  关键词:西游记 孙悟空 影视形象

  2015年2月底上海直播年会中业界提出IP,由此IP热在影视圈流行。所谓IP( Intellectual Property),其实就是把一个已经有影响力的文化产品或者作品嫁接过来,把它积累的影响力转化为票房、收视或者点击量。[1]援引此概念,在华语影视圈最火热、最经久不衰的全民超级IP是一个来自五百年前的故事《西游记》。不完全统计,与《西游记》相关的影视作品仅华语地区已近百部。2016年,更是有将近10部西游相关题材的华语电影将要上映。

  《西游记》中核心关键人物为“斗战胜佛”“齐天大圣”孙悟空,而在影视荧屏上以美猴王孙悟空为创作主体的作品不胜枚举。主要研究文学理论、古代文论及明清小说的严云受教授就曾以“孙悟空形象”为研究主题先后发表了五篇文章,在1979年整合为《孙悟空形象分析中的几个问题》。严云受教授指出:“《西游记》全书一百回,除了第八至第十二回叙唐僧的身世和取经的缘由外,其余事件,都是以孙悟空为轴心展开的。《西游记》,实际上是他的一部英雄传奇。”严云受教授还指出:“一个古老的传说,在流传过程中,既保持了原先基本故事骨骼,又不断地被后人创造的新情节、新场面丰富着、充实着、改造着。”猴行者在文化语境变迁过程中变为孙行者,其“宗教色彩越来越淡。人物形象越来越完整、越来越丰满。这种演变,不是少数人凭空臆想的产物。广大人民借助于幻想的力量,把自己的斗争经历、革命情绪与英雄气概,熔铸为天不怕,地不怕,神鬼困难都不怕的齐天大圣。人民创造的这个艺术典型充分地集中地体现了自己的斗争的意志和智慧。”1941年,由中国联合影业公司出品,万氏兄弟联合导演的中国第一部长篇动画片《铁扇公主》登上荧幕。时值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万氏兄弟有意借助孙悟空的斗争精神鼓舞人民抗击侵略,有学者研究指出《铁扇公主》中的孙悟空号召人民起来反对牛魔王,实际上是讽刺日军对中国的侵略。2015年,现象级动画电影《大圣归来》引爆票房热潮,唤醒留存在全民记忆深处的情怀。义薄云天、勇敢善良、不屈不挠的超级英雄归来。自文学瑰宝吴承恩《西游记》诞生以来,孙悟空的艺术形象就以“个性自由、敢于反抗、百折不挠、乐观善良”根植于广大人民心中。而数十年来孙悟空的影视艺术形象在不断更换外包装的创作背景下仍旧传承其在原著中的精神内核。

  随着时代的发展,影视工作者的美学认知和观众的审美趣味在不断变化。根据大众传播学中“使用与满足”理论,影视工作者在塑造孙悟空艺术形象时在继承传统艺术形象的前提下也出现了不少变化。作为经典叙事符号的孙悟空如何在时代的发展中历久弥新,带给观众“传统与创新完美融合”,满足当下观众的精神需求。如何让孙悟空这个超级IP顺应时代的发展,用好这个全民“超级英雄”,引发当下观众的共鸣。如何响应习主席在文艺座谈会提出的不扭曲经典、不千篇一律抄袭“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的号召。这需要影视创作者的深究与探索。

  本文着眼于华语地区1995-2015孙悟空影视形象变迁,通过整合这二十年有代表的影视作品以及文献研究。望能给影视工作者在进行孙悟空艺术形象创作时些许启示,用好孙悟空这个超级IP。

  一、华语地区1995-2015孙悟空相关影视代表作品创作年表

  本文罗列了华语地区1995-2015年孙悟空相关影视代表作品创作年表。从此表来看,大部分影视作品保留了孙悟空“个性自由、敢于反抗、百折不饶、乐观善良”的基本形象。如1999年央视出品的动画片《西游记》;2000年由86版原班人马对经典《西游记》的续集补充。一部分作品在保留原本孙悟空形象的基础上,影视创作者有了各自的侧重与考量。如1998 年《天地争霸美猴王》陈浩民饰演的和2002年《齐天大圣孙悟空》张卫健饰演的孙悟空侧重于热情阳光,幽默搞怪帅气的“美猴王”形象。1999年《西游记后传》中孙悟空则被大力渲染了其英雄主义光环,三界覆灭的危难时刻还需齐天大圣拯救于水火。当然还有一部分作品对孙悟空的形象进行了较大解构与颠覆。如1995年由周星驰彩星电影公司和西安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的一部爱情喜剧片。影片中周星驰所饰演的至尊宝为孙悟空的前世今生,相较于以往孙行者悟空的影视形象。周星驰版的孙悟空无心取经,只是一个插科打诨一心向往真爱的山贼。在历经真爱难寻,痛失爱人,总是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种种磨难后。放弃尘缘,走向取经之路。吉林师范大学王锐在2011年12月的《文艺杂谈》中浅谈了《大话西游》中的悲剧意识。他表示:“《大话西游》是一部荒诞的社会悲剧。揭示了理想与现实、激情和无奈的永恒悲剧性冲突。反映了人们无法战胜社会的局限性,以及反抗命运和现实的失败。孙悟空至尊宝最后被迫去取经,一方面代表着一种个人生活的失败和主体自由的丧失,充当历史使命的走卒。另一方面又表现为直面现实的勇气和良知,站在哲学的高度对历史和现实进行批判,对人的本性和处境进行思考。”被迫去取经的孙悟空形象在新世纪高校校园中引发热议成为文化事件,这个被颠覆的孙悟空形象时至今日仍被观众津津乐道被学者广泛研究。进入新世纪,《大话西游》被奉为“神作”。个中原因,不乏“青春旧梦、放逐坚守、自由责任、爱情牺牲”等符合当下年轻人的精神世界的元素。2013年9月第30卷第5期的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曲春景,张卫军《从颠覆到重建——〈西游降魔篇〉对〈大话西游〉的反转见证对核心价值的诉求》文中就孙悟空形象在1995年左右被解构颠覆的原因作出了如下解释:“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是一个价值颠覆的时期,大众社会心理表现出了一种‘后革命时代的典型症状。这种症状表现为消解、戏谑和颠覆一切宏大叙事,抗拒任何以集体、国族名义裹挟个人特性的意识形态宣传,排斥过于沉重的精神诉求,告别‘重转向‘轻,告别严肃,转向滑稽和玩世不恭,质疑、嘲讽主导了社会的一切道德的美学观念。”荧屏上放弃所有男女欢爱无欲无念的至尊宝形象将孙悟空人物内涵复杂化上升到人类哲学层面,孙悟空形象的解构与颠覆与当时文化氛围和社会背景密不可分。2005年的同样走搞怪颠覆路线的《情癫大圣》和《大话西游》一脉相承但评价两极。一味颠覆而忽视孙悟空的本质精神则难以在观众心中引发共鸣。同理还有2008年大玩穿越的电影作品《功夫之王》。影片中的孙悟空仅仅是一个模具,内核和原著传达的深刻精神内涵相距甚远。任何一个超级英雄都可以替代此片中孙悟空。2013星爷周星驰携其导演作品《西游降魔篇》再度出山,《西游降魔篇》中的孙悟空由“齐天大圣”变为“妖王之王”导演将其塑造成矮小丑陋,气质邪恶的妖魔。历经近20年的,在导演心中反体制的“英雄”沦为“妖王”。学者曲春景,张卫军也注意到该转变,他们表示:“进入21世纪,90年代那种对个体自由的极端强调和追求倾向越来越表现出其片面性,大众不再盲目追随那种绝对的自由主义主张,而是对之有了更清醒和更具有反思性的思考。个体与群体、国家、民族之间关系的二元思考方式被打破,两者间的相互依存性得到肯定。”2015年英雄涅槃的大圣归来,《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仅上映20天累计票房便已突破7亿人民币,有血有肉有人性会胆怯会退缩的大圣与其说是对孙悟空形象的颠覆不如说是对新时期对“战无不胜”的高大全形象的改良。既传承又创新,弘扬社会正能量的本土动画电影《大圣归来》赢得了票房与口碑的双丰收。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