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谈盖茨比爱情悲剧的成因

时间:2023/11/9 作者: 安徽文学·下半月 热度: 12482
谢冰

  摘 要:作为20世纪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通过其主人公的爱情悲剧向我们展现了当时美国社会的病态。本文主要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对盖茨比爱情悲剧的成因进行分析,将主观因素归结为盖茨比对美国梦的狂热及对爱情的盲目,客观因素则归结为当时社会阶层间的隔阂及女主人公黛西的冷漠拜金。最后,对小说产生的社会启示进行解读,并提出了道德重建的主题。

  关键词:爱情悲剧 美国梦 社会启示 道德重建

  一、引言

  20世纪20年代,美国进入了繁荣时期,人们将美国看做是自由的土地并憧憬着自己的美国梦。然而,许多人在追求其美国梦的过程中,背弃了正统的社会价值观,一味地将金钱作为评判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小说主人公盖茨比出身贫寒,通过不正当的方式敛取了巨额财富,希望借此走上上流社会,进而赢回自己的初恋情人黛西。而黛西早已不像盖茨比所想的那样纯洁善良,利欲熏心的她眼中只有名利与权势,且当她的丈夫汤姆揭露盖茨比非法敛财的真相时,她冷漠无情地回到了财力更加坚实稳固的丈夫身边。故事的最终,盖茨比更是为了心怀已久的幻梦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一悲剧的酿成既有盖茨比自身的主观因素,也有一系列的客观因素。

  二、主观因素

  (一)对美国梦的狂热与追逐

  一般而言,美国梦由互补的两方面组成,即物质方面与精神方面。作为忠实的美国梦拥护者,盖茨比对这两方面都是坚信不疑的。

  20世纪20年代,美国梦几乎是美国的全民信仰。它使人们相信,只要努力工作,就能过上美满幸福的生活,人们也不会因为出身卑微、社会阶级低下而受到歧视,即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遇。盖茨比对美国梦的狂热及对机会均等的笃信导致了他的爱情悲剧。

  美国梦的物质方面指的是对财富的追求,其官方依据可追溯到独立宣言中对“追求幸福”的定义,在其中,托马斯·杰斐逊 及其他开国元勋将追求幸福定为人们一种不可剥夺的权利。(Chen Zhuo,2009:142-143)。但对有的人来说,他们所追求的幸福仅仅是财富的增加。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社会空前繁荣。几乎所有人都在狂热地追求财富,满足自身的欲望,美国梦也被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作为一个贫穷家庭出身的孩子,为了实现自己进入上流社会的梦想,盖茨比毅然加入了淘金大军。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他非法经营葡萄酒及债券业务,甚至不惜将自己的灵魂出卖给魔鬼。然而残酷的现实总是与理想背道而驰,尽管他积累了巨大的财富,进入了上层社会,但以汤姆为代表的传统上层社会人士依旧戴着有色眼镜在评判他,审视他,所谓的机会平等对他来说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盖茨比的美国梦在精神层面上也是有所缺失的。传统的美国梦强调个人对社会的义务,即个人追求与社会责任的统一。而先烈们所看重的社会责任在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梦中已不复存在。当时的美国人大多缺失了信仰及美德,盖茨比也恰是其中的一员。

  盖茨比作为美国梦的忠实拥护者,对美国梦深信不疑。像其他相信美国梦的人一样,盖茨比认为只要努力工作赚钱,就可以获得自己想要获得的一切,即使他的钱乃非法所得也是无所谓的。同时他也认为钱可以买到一切东西,甚至是黛西对她的爱。但他没有想到的是,钱根本买不到真正的爱情,他幻想的爱情在现实的面前根本就不堪一击。

  (二)对爱情的盲目

  小说主要从两条线写了盖茨比对美国梦的追求。第一条是他对金钱的追求,第二条就是对爱情的追求。两条线中又以贯穿全文始终的第二条更为深刻,即他对爱情盲目的追求。

  盖茨比年轻时遇上了对他来说如梦幻般美好的黛西,他疯狂地迷恋上了她。在盖茨比眼中,黛西就是优雅与美丽的化身。但由于盖茨比出身卑微,他们最终还是没能走到一起。此后,盖茨比远走他乡,黛西也嫁给了跟她同属上层社会的汤姆。

  为了能有资格与汤姆进行竞争,他通过非法生意敛取巨额财富;为了离黛西更近,他在她家对面买了一栋房子;为了能吸引她的注意,他每天晚上都会举办奢华的派对。为了赢回黛西,盖茨比做了他能做到的一切。最后,在尼克的安排下,盖茨比终于有机会能够在尼克家见到黛西。为了这次见面,他精心准备着每一个细节。他派人去修剪草坪,装饰门廊,甚至将尼克家布置满了鲜花。甚至在等待的过程中,他都十分紧张。当真正见到黛西后,他连走路的样子都显得笨拙别扭,举止更是滑稽可笑。从这些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黛西强烈的爱意,她就是他的女神。所以盖茨比尽他所能地去满足她,甚至替她担下了撞死汤姆情妇的罪责。盖茨比是一个很好的男人,对别人宽容、体谅,对朋友真诚、热心,对爱情更是忠诚专一(Li Yujuan,1996:79)。但他并没有认清黛西的自私与冷漠,对爱情盲目的追求最终导致了自己的死亡。

  三、客观因素

  (一)社会阶层的隔阂

  在《了不起的盖茨比》这篇小说中,黛西与盖茨比属于不同的社会阶层。二者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不仅体现在物质方面,也体现在精神层面。

  在物质方面上,黛西是万众瞩目的富家小姐,而盖茨比则是一个出身低微的穷小子。当盖茨比首次到黛西家,那种富丽堂皇让盖茨比深深地为之震惊,出身贫寒的他根本无法想象住在如此的豪宅中是何等感受。毫无疑问,黛西的家人对这段感情是反对的。因此,为了赢得黛西家人的接受,为了能够与黛西在一起,盖茨比异同寻常地渴望富有,更渴望能够富甲一方。最终,盖茨比通过非法经营获得了巨额财富。虽然如此,他还是不能够被上层社会完全认可,仍要受到歧视和质疑。因为无论他的派对多么奢华,财富多么庞大,工作多么努力,他都无法抹去自己出身贫寒的事实,而像汤姆一样的上层社会的人也紧抓这一点来炫耀他们的阶级优越感。

  在精神层面,盖茨比由于他卑微的出身,更有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壮志,在许多方面并没有太多的顾虑,他关心的只有如何赚钱,如何赢回黛西。而黛西则与之相反,作为上层社会的名媛,她不得不考虑世俗的眼光,考虑自己的地位声誉,而不能随心所欲,不顾后果。阶层的隔阂导致了他们爱情悲剧的必然。

  (二)女主人公的虚荣与拜金

  盖茨比在年轻时爱上了当时单纯善良的黛西,就像盖茨比家码头对面的绿光一样,黛西就是一切美好的化身,象征着盖茨比最绚烂美丽的梦。在盖茨比眼中,黛西一直都是单纯善良美丽无瑕的。他狂热的爱已经蒙蔽了自己的双眼,也正是这狂热的爱迫使他花费一生的时间去追求自己的最终幻想——黛西。然而,黛西早已不是当初的她,如今的她可谓是拜金主义的最佳代言人,正如文中所描写的一样“甚至她的声音中都充满了金钱的味道”。

  在盖茨比去参军前,黛西曾答应要等他回来。但最终,即使在婚前收到了盖茨比的来信,她仍选择了嫁给富有的汤姆。五年后,当他们再次相遇时,黛西之所以选择再与盖茨比在一起,只是因为这时的盖茨比要比她的丈夫汤姆更有名、更富有。当盖茨比带她参观他的豪宅时,她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盖茨比家的一切都对她充满着深深的诱惑,甚至连盖茨比的衬衣对她来说都有着诱人的魔力。但当汤姆告诉她盖茨比的财富为非法所得时,她又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站在汤姆这一边。黛西选择的爱情,是能够维持并保障她富有生活的爱情。而当爱情与金钱相权衡时,爱情无疑成为她的第二选择。这也充分地写出了黛西的虚荣及拜金。

  文章的最后,一起意外的事故使故事的发展发生了巨大的转折。一次聚会后,黛西酒后驾车,意外撞死了汤姆的情妇。但为了保护自己,她非但没有站出来承担责任,反而选择了将事故的责任推到盖茨比身上,并在事发后一走了之,不留任何联系方式,从而间接导致了盖茨比的死亡,她的冷漠无情也在这里展现得淋漓尽致。

  对黛西来说,金钱是一切的基础,追求享乐就是她生活的准则。虽然有着光鲜亮丽的外表,穿着体面的衣饰,但她的无情自私仍旧是无法掩盖的。

  四、结论

  总的来说,是当时的社会成就了盖茨比的美国梦,也是当时的社会导致了盖茨比的爱情悲剧。畸形的社会造成了文明的缺失,由于阶级的悬殊,盖茨比与黛西的爱情也注定只能以悲剧收尾。虽然盖茨比通过努力走进了上流社会,但他仍不能完全融入其中,只因他出身卑微。这不仅是盖茨比一个人的悲剧,也是当时整个社会的悲剧。小说揭示了隐藏在物质社会繁荣背后的种种社会危机,也将人们从自己编织的美梦中唤醒。此外,小说中投射出的道德重建问题,对当今社会仍有其现实意义,即树立正确社会价值观的重要性。如果没有正确的社会价值观,人们会把享乐作为唯一目标,这对社会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只有在正确的社会价值观的引导下,一个社会才会走向昌盛与繁荣。

  参考文献

  [1] Chen Zhuo.The American Dream in the Great Gatsby[J].魅力中国,2009:142-143.

  [2] Stanley Cooperman, F. Scott Fitzgeralds.The Great Gatsby[J].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ching and Reserch Press,1996.

  [3] Phillip Northman.Cliffs Notes on Fitzgerald's The Great Gatsby[J]..Nebraska: Cliffs Notes,1996.

  [4] Malcolm Cowley and Robert Cowley. Fitzgerald and the Jazz Age[J].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

  [5] Tang Soo Ping.York Notes on The Great Gatsby[J]. London: Addition Wesley Longman Limited,1998.

  [6] 庄文泉.一部成功解构美国梦的不朽之作一评《了不起的盖茨比》[J].龙岩师专学报,2004.

  [7] 张志情感现象学视觉下的了不起的盖茨比[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5-117

  [8] 杨远威.菲茨吉拉德沦为消费社会受害者的历程及其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对消费主义的批判[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21-40.

  [9] 周新平.论盖茨比悲剧的必然性[J].黄冈师范学报, 2005.

  [10] Li Yujuan.The Great Tragedy—About Tragedies in The Great Gatsby[J].丹东师专学报,1996:79.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