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现代戏曲作为一种新的文体,具有开拓意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当属魏明伦的《潘金莲》。《潘金莲》的艺术探索主要表现在对传统戏曲文学内涵的开拓和继承,以潘金莲的生活起伏为主线刻画了“人”的解放,突出了“精神”的觉醒与回归,并将剧作家拒绝思想奴役的感情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关键词:现代戏曲 ?《潘金莲》 ?文学性 ?传统戏曲 ?精神解放 ?拒绝思想奴役
现代戏曲作为当代戏曲创作的主流样式,它以“‘人的发现与解放”及“创作的精神自由的状态”为精神内涵,“是中国传统戏曲与欧洲传统戏剧情节样式的结合”①406。《潘金莲》作为现代戏曲的代表作,其艺术探索主要表现在对传统戏曲文学内涵的开拓和继承,以潘金莲的生活起伏为主线刻画了“人”的解放,突出了“精神”的觉醒与回归,并将剧作家拒绝思想奴役的感情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以下就这些方面对现代戏曲《潘金莲》的艺术探索作进一步的分析。
一、 对传统戏曲文学性的继承和开拓
由于种种复杂的历史原因,自从清代中晚期花部戏曲兴起以来,艺人们越来越注重表演技艺的提升,戏剧文学的地位逐渐降低。但在魏明伦身上却开始恢复戏曲编剧的地位,继承和开拓了传统戏曲的文学性价值。在魏明伦所有的作品中,《潘金莲》是其最具文学性价值的代表作之一。该作不仅有着极高的场上表演性,而且延续了古典戏曲在元杂剧和明清传奇阶段的编剧主将制的传统。作者将这一充满活力的基因以一针强心剂的方式注入了剧作之中,使得作品摇曳多姿,给人以极大的启迪。
《潘金莲》一剧中充满优美的曲词,不仅非常恰当地表达了剧中人的内心冲突,交代了剧情,而且充满诗意,读来朗朗上口,别有一番情趣。如潘金莲一上场,就用一首七言诗来介绍自己的身世,表达自己的情感。“昨夜秋光浸园庭,独倚栏杆看双星,童年早失天伦爱,青春渴望伴侣情,厌作豪门寄生草,爱听长街卖花声。心随彩蝶飞墙外,梦游人海觅知音。”②16悲苦的身世,寂寞的情感,高傲的心灵,以及一个情窦初开之女的内心告白,就这样娓娓道来摆在读者面前。该段唱词既铿锵有力,表达了自己不畏权势,追求自由的愿望;又文采飞扬,青春萌动,令人看到一个不一样的潘金莲。
“现代戏曲是戏曲重新被文学所征服、同时也征服文学的民族戏剧新文体。” ①297在作品中,魏明伦将文学性与戏曲性密切联系,使两者相互依赖,为传统戏曲的发展开拓了一片新的天地。
二、在戏剧冲突中揭示“人”的精神的觉醒与回归
“人”的发现与解放,是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现代戏曲”文学性的关键内容。《潘金莲》始终围绕着“人性”这一主题的探讨,转化为剧中主要人物的不同目的,并相互抵触,产生了三组矛盾,同时分别形成“对人性的渴望”的一方与“压抑人性”的一方。第一组为潘金莲与张大户的冲突,第二组为潘金莲与武大郎的对立,第三组是潘金莲与武松的矛盾。这些冲突随着潘金莲一步一步地心理扭曲直至生命的消逝,矛盾互相调和,进行和解,冲突结束,悲剧酿成,故事结束。
张大户是潘金莲悲剧命运中的第一个男人,他觊觎潘金莲的美色,却又忌惮着她骨子里不屈的反抗精神。为了打压她的傲气,他要把潘金莲“赐予”武大,“三寸丁好配你三寸莲步,打烧饼打断你几根傲骨。” ②17张大户站在专制社会地位与身份的制高点,泯灭人性,肆意压抑一个年轻生命的绽放,将潘金莲扔进了无底深渊。第二组对立为潘金莲与武大郎。虽然在与张大户的斗争中,作为一个独立自由的个人,潘金莲表现出了“宁与侏儒成配偶,不伴豺狼共枕头” ②19的决心,但是在与武大朝夕相处的夫妻生活中,依旧掩饰不住她的苦闷与凄凉,流露出对这并不匹配的婚姻的哀叹:“强扭夫妻百事哀”,“愿大郎软弱性情改一改,愿大郎闭塞灵窍开一开”。②22泼皮无赖去武大郎家生事,调戏潘金莲,但却遭到了她的反抗。潘金莲坚决地捍卫自己的尊严,与这些流氓对峙着,虽然身为女子,却在气概上毫不逊色于那些须眉男儿。但是身为夫君的武大郎却在地痞的欺压下暴露了懦弱的本性,他表示“人矮焉得不低头” ②23,从那些无赖的胯下钻了过去,与决然反抗的妻子形成鲜明的对比,也为这对强扭而成的姻缘划上了一条不可跨越的鸿沟。此时的潘金莲崩溃了,先是有张大户的欺压,现在又是自己丈夫的不争气,她所需要的仅仅是一个她可以依靠的男人,一个真真切切可以依赖的夫君。但是在这光怪陆离的社会中,她的一切幻想只能化为泡影。她想有个孩子,却整日只能抱着个木偶娃娃。作为一个女性最基本的要求被活生生地扼杀了,她想跳出这个深渊,但武大郎狠狠地说他什么权利都没有,只有夫权,死活不肯放过她,以致她的人性被扭曲,这是造成她最后悲剧的重要环节。
第三组矛盾则是潘金莲与武松的冲突。潘金莲爱上了武松,赞叹武松是个英雄,爱他像个男人,能带给自己安全感,满足自己的一颗钦慕之心。她借机向武松表达自己的心意,武松虽然意识到眼前这位女子的苦衷,但他被人伦所缚,只能开导自己的嫂嫂“嫁鸡随鸡”②39。潘金莲不忍就这样放弃自己的幸福,借着酒劲,把自己的心事全部讲了出来:“酒后吐出真言语,情如浪潮冲破堤——但愿共饮交杯酒,恨不相逢未嫁时!” ②40武松虽是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但在伦理和人性方面还是有太多的局限,跳不出来,不能也不可以以更深入的眼光去审视。他被道德所束缚,没有决心和勇气去打破这层屏障,向人伦宣战,拯救这位不幸的女人。他只能去逃避,放任眼前的悲剧不管,从个人角色出发,正色训斥道:“兄嫂姻缘前生定,拜堂必须共白头。嫂嫂若把哥哥守,贞节牌坊我来修!嫂嫂不把哥哥守,管教你认得我——(挥拳进逼)打虎降兽铁拳头!” ②40-41我们可以抱怨武松的不解风情,也可以责备潘金莲的不守妇道,但这只是最基本的“人性”所辐射出来的不同维度,双方都有着各自的片面性,没有谁对谁错,本身现有的社会制度和伦理道德也只是众多选择中的其中一种。各种束缚和框框都可以被打破,唯一具有价值的便是作为自由独立的个人根据自己的意志所做出的选择,并且对自己的动作及其后果负责。潘金莲爱上自己的小叔子没有错,武松为兄长报仇也没有错,错的是天意的安排,辜负了一对本可以结为如花美眷的男女。尾声中,武松欲杀潘金莲时,她说道:“今天我能死在你的手中,也算不幸中之大幸了!” ②59这是一幕悲剧,鲁迅曾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③剧中“有价值的东西”便是潘金莲对人性自由的追求,对幸福的向往,但是却屡遭阻挠,被社会逼到绝境,一步步地走上了堕落的道路,走上了沉沦的不归路。
三、魏明伦拒绝思想奴役
《潘金莲》的问世,犹如一颗石子掷在平静的水面上,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魏明伦在剧作中将矛头对准专制,抨击了其对人性的压抑和扭曲,写出了真实的人性,和我们观照自己人性时的永久困惑。
魏明伦对封建专制有着深深地痛恨,他经历过“文化大革命”“极端专制”的变态年代,亲身体验了身在其中追求自由不得,人性被压抑的感受。他渴望着思想的腾飞,渴望着心灵的解放,因此,他便努力在剧作中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不拘束于传统理论的框框,对潘金莲这个千古“荡妇”作深入的思考,剖析其内心的想法,探索她一步一步走向毁灭的原因。在《潘金莲》中我们看到一个也在拒绝精神和肉体奴役的魏明伦,看到潘金莲不羁的性格和作者本人心灵获得初步解放的个体生命融合在一起。同样的人性追求,只是潘金莲受时代和环境的限制找不到出路才走向了不伦的深渊。
魏明伦为了更加深刻地表达自己对潘金莲这个历史争议人物的思考,在创作方式上也求新求变,天马行空,不拘一格。该作在舞台上对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了深入的挖掘,运用了“意识流、表现主义等现代派手法,将潘金莲的潜意识和变态心理活动具象化” ①422。此外,魏明伦还借鉴了布莱希特的“间离手法”来剖析人性,他将古今中外诸多人物集于一台,作为剧情的参与者,随时与剧中人物互动对话,对潘金莲不同的处境发表各自不同的看法,既立场鲜明,又引人思考,为同一个事件不同的解决方法提供了可能性,给人以极大的遐想。剧作刚刚开始,便出现了古代文人和现代女郎——施耐庵和吕莎莎这一对古今人物。一个说:“一群荡妇淫娃,经我口诛笔伐,声名狼藉,早已盖棺定论。” ②12而另一个则是“站在八十年代的角度,重新认识潘金莲,思考这一无辜弱女是怎样一步一步走向沉沦”。②13剧作由对潘金莲这个千古罪人的翻案,引出正反两方对人性的思考,从新的角度开拓了人的精神的觉醒。
《潘金莲》以其鲜明的探索精神和开拓意识,在现代戏曲中独树一帜。这一独特的翻案剧本不仅具有深刻的文学性,在精神上使我们不停地思考,它更是场上之曲,具有极强的表演性,给我们带来视觉上的震撼,实现了戏曲文学性与表演性双美的统一。
注释
① 董建,胡星亮.中国当代戏剧史稿[M].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
② 魏明伦.好女人与坏女人:魏明伦女性剧作选[M].作家出版社,2001.
③ 鲁迅.坟[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187.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