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寻找灵魂相似的人

时间:2023/11/9 作者: 昆嵛 热度: 17969
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优秀的人对话,我们仿佛遇到了知音,感觉文字背后始终有一双注视的眼神,那么热切,那么深情。甚至,我们说不出一句感激的话,只是喃喃一声:“哦,你也在这里吗?”我们一直以为自己是那么孤独,却原来,文字背后有知己,行文之间有知心,可是,为什么我没能早一点来到这里呢?

  我读的书不多,却挑剔得很。在纸质书籍有些泛滥的时代,我希望用有限的时间读精品的书,这样的想法,有时就演变成了懒惰的托词。读书的事,是人生要事,需要一种选择的能力,需要一种正确的态度。

  书店和书摊上摆放的书,比如烹调、健身、公务员考试等书籍,占满了大部分书柜,也有些纯属消遣的书,像那些心灵鸡汤之类的,窃以为,糊弄小孩子还凑合,像我等早已参透人生百味的人,偶尔读读还行,读多了也是极其腻歪的。有的书,能让人体验到增长智慧的快感,有的书,能让人感受到精神滋养的喜悦,而那些让人回味无穷的,才是最值得感恩的。

  知道王小波这个名字,是很早以前的事。大概20多年前,我曾在书店的作家专柜上抽出过王小波的书,然而,只是翻了几下而已,真正走进王小波的作品,却是最近的事。《黄金时代》让我有种得遇知音的熨帖,《红拂夜奔》为我的文学视野打开了一扇奇异的门,而读《沉默的大多数》《爱你如同爱生命》《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等,小波老师仿佛已是我的故知,而让我最震撼的是《东宫西宫》。(原谅我,小波老师的书,我没有全读。)

  读书,我希望了解到文字背后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无论文字多么隐晦,我们总会在字里行间捕捉到作者灵魂的光亮。不断地读书,寻找相似的灵魂,一直是我不自觉的动力。一个生命个体,无论生活在怎样恶劣的环境,也不论遇到怎样的困厄,只要他蓬勃的生命里有一颗热爱之心,那么,总会有属于他的黄金时代。我不是写小说的,读《黄金时代》自然不会刻意学习小波老师的写作技巧,吸引我读下去的,首先是那种特别的叙述方式和语言特点,作者骨子里透着的不羁,也许契合了我的精神特点,读小波老师的文章,有种酣畅淋漓的快感。让我奇怪的是,他写粗俗的东西,一点也不让人反感,这是很少见的。自以为,在阅读上,我有种洁癖,总是本能地逃避那些语言垃圾,也冷不防看到过一些不堪入目的东西,就像用着用着电脑,突然屏幕上跳出一张涉黄广告似的,叫人膈应。小波也写性,却丝毫不刻意,也不叫人别扭,这种阅读的直觉,是小波文字本身的力量传递给我的。小波老师的文字,不仅仅是语言号情节的摄入魂魄,更是一种坦陈人性的态度和真率。

  “陈清扬说,出斗争差时,人家总要揪着她头发让她往四下看,为此她把头发梳成两缕,分别用皮筋系住,这样人家一只手提住她的手腕,另一只手揪她的头发就特别方便。她就这样被人驾驶着看到了一切,一切都流进她心里。但是她什么都不理解。但是她很愉快,人家要她做的事她都做到了,剩下的事与她无关。她就这样在台上扮演了破鞋。”

  主人公陳清扬被人称作“破鞋”,她遭受着凌辱,不停地写交代材料,身上被人捆上绳子,被人揪头发,等等,可陈清扬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是“破鞋”,她心里没有“破鞋”,于那些唾沫星子再怎么污秽也不能伤害到她,陈清扬内心的单纯和俗世的不堪,形成强烈的对比,这是多么绝妙的讽刺啊。读到这里,我的内心像被针扎了一下,接着是一种如释重负的快感。在现实中,我们不是也经常有类似的遭遇吗?被人误会,被人中伤,也许你无心之举,却遭人唾骂,也许你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却还是孤立无援……很多时候,别人泼来脏水,你却不知道为何,没人理解你,没人解救你,你也无处可说,只能被无形的世俗之手推着走。王小波用特别的方式,让人在笑过之后,却陷入深深的思考。我相信,陈清扬的无辜,其实也是作者对小说中众人的无情嘲弄,而这嘲弄,是如此不动声色,让人在笑过之后,有隐隐的痛楚。

  如果说陈清扬内心的单纯令我的心一阵阵悸动,那么,她身上散发的一种生命的激扬,却是让人心潮澎湃的缘由,那么不堪的际遇,依旧无法扼杀她对生活的热爱,那种生命本身无法被压抑的力量,闪烁着道道光芒,给人以摧枯拉朽的勇气。读着王小波的《黄金时代》,我想起中学读惠特曼的《草叶集》,不一样的文本,可阅读的感觉却是惊人的相似。那时,我内心充满着压抑与苦闷,读到《草叶集》时,我得到一种挣脱牢笼的快意,后来,追求精神的自由一直影响着不善言辞却有精神独立的我。虽然《黄金时代》和《草叶集》有很多不同,一部小说,一本诗集,语言表达的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差异,我的年龄和经历也发生了很多变化,却都让我蓦然有了一种精神的相通。不断地读书,无非是在寻找我们自己,寻找与我们灵魂相似的人,一旦遇到,那份懂得只有自知,却不可与外人道。无论作者与我们相隔多久,多远,也不论作者仙去千年还是与我们同在天地之间,他们的精神一直在文字里醒着,只等我们潜进去,共赴一场精神的旅行。

  如果说小波老师的作品对我的写作最有启发的,应该是《红拂夜奔》。我看过的小说不多,温情的,血腥的,悬疑的,魔幻的,然而,很少有作品让我读了还想再读,品了还想再品,当然吸引我迫不及待读下去的,有跌宕起伏出乎意料的故事情节,有作者出人意料的奇特想象和描写。唐人故事我还是了解的,但小波老师能用一支妙笔,让千百年流传的人物故事与现代对接,完成一场有意思的穿越,让人不知天上人间,不知今夕何夕,真是莫大的精神享受。若我是懵懂少年,在小波老师的文字里,定能两肋生风驰骋天地,可叹我读《红拂夜奔》时,早已是白发丛生,多少年心如枯井不起波澜,红拂的一场夜奔却搅得我神魂颠倒,时而为虬髯公浑身缠满一寸多厚的人头发而忍俊不禁,时而为红拂一心向死的决绝而感到无比纠结,行文的恣肆汪洋,让阅读成为非常快意的事。其实,小说的动人之处,不是作者如何引诱着读者向前走,而是字里行间那份无法挣脱蛛网的纠结,就像红拂,连死的自主权都没有一样叫人上火。常常想,如果能早些年走进小波老师的文章,或许,我会是另一种活法。

  我读《东宫西宫》的时候,已经对同性恋现象有所了解,也关注李银河老师的博客很久了,我不会因为某些人对他们的毁誉而产生偏见,我只想凭着自己的一颗心试图正确地理解和学习。这时候,我也在很多书里看到过小波夫妇的照片,小波老师丑得实在可爱,他总是一副傻乎乎的样子,而银河老师习惯抿着嘴唇,安静而内敛,我猜想,她是一个秀外慧中的人。在介绍他们夫妇的资料里我也了解到,他们是把同性恋现象作为专业研究而锲而不舍地工作着的。如果因为不了解就排斥,因为自以为是就怀有偏见,这正表明我们的孤陋寡闻,我们的态度应该是正确认识并保持尊重,而不是一味叱骂。《东宫西宫》的叙述场景,很像我所了解的一个隐秘的同性恋场所。在我们的小城,曾经,的确也有一个类似剧中的公园公厕。有一段时间,每到傍晚,就会有形迹可疑的人在男厕所进进出出,眼神迷离,言行诡异,据说是在寻找“同志”。后来,公厕整修,晚上,也是灯火通明,就再也看不到他们的踪迹了。我不知道他们是否又找到了新的东宫西宫。鄙视也罢,同情也好,也不管我们承认与否,无疑,这个群体是客观存在着的。我也看过几篇虐恋的小故事,因此,在读《东宫西宫》时,总觉得就是我们的小城里发生的隐秘故事,也曾充满好奇,搜了当时被禁的相关电影来看,因此对同性恋现象并不感到陌生。小说里的阿兰是个同性恋患者,他眼神迷离,骨子里其实是交织着男女两种性别的混乱思想和情感。因此,不得不说,同性恋患者是痛苦的,是病态的,小波老师用一种缓缓的笔调,用一种唯美的语言形式,将阿兰的痛苦和警察小史的角色变化巧妙表达出来,剧中暧昧幽暗的氛围,婉转低回的昆曲,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纠结,让人有种如鲠在喉的感觉。其实,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不也是常常交织着类似的矛盾吗?没有性别的情绪,没有性别的困惑和不安,不也是常常纠缠着我们吗?小波老师用犀利的文笔,剖析的不仅仅是一种变态的性格,也是对现世的一种叩问。阿兰很可怜,他的痛苦为人所不齿,他的不安无处安放,他在挣扎,哪怕用受虐的方式,也要挣脱这无法承受的痛。阿兰的病态,不仅仅是同性恋的痛,也是许多现代人无法排遣的痛,只是方式不同而已。

  小波老师不幸去世后,他的作品得到了空前的追捧,小波铁粉自称“王小波门下走狗”,我对他们的思想和言行没有研究,但这“门下走狗”的称谓我很不喜欢。窃认为,无论是神化还是丑化,也无论神化丑化的是别人还是自己,都是不对的。“门下走狗”对小波老师的崇拜,我可以理解,也许就像张爱玲爱上一个人就低到尘埃里的不由自主,但是,如果只是匍匐在地,一味仰视,那么,如何做自己精神的贵族?我想,如果小波老师魂兮归来,看到这么多“门下走狗”,也是心里非常膈应的,他希望我们都有独立的灵魂,自由的精神,我们违了他的初衷,他该是多么难受。在阅读中,我们在与作者精神的互动中,接受思想和情感的濡染,从而得到自我精神的提升,才能得到阅读的高峰体验。读书,是与一个优秀的灵魂对话,而不仅仅是被动聆听。想起简·爱说给罗切斯特的一段话:

  “……但我们的精神是平等的。就如你我走过坟墓,平等地站在上帝面前。”读书和恋爱一样,没有尊卑,没有贫富,只是心灵的碰撞,灵魂的亲近。

  读小波老师的文章,我越发明白,该怎样活着,才对得起自己,该怎样活着,才不辜负自己的“黄金时代”。活着,努力做一个“自由的骑士,浪漫的行吟诗人,自由的思想家”,而不是苟且活着,被世俗役使。

  周霞,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文登区作协理事,出版散文集《退一步,云淡风轻》《倾城花开》《月出皎兮》等,散文作品曾发表在《山东教育》《星星》《散文诗》《博爱》《思维与智慧》等,《威海晚报》设有专栏“国风微吟”。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