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本栏目曾推出过作家徐则臣与批评家张艳梅教授的一次对谈,他们对文学创作中许多非常关键的问题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同样是在去年,徐则臣推出了长篇小说《耶路撒冷》,先后获得了鲁迅文学奖、老舍文学奖等重要奖项。《耶路撒冷》有着很鲜明的代际意识,可视为一代人的精神传记,其意义又不局限于此。从中,我们看到当代文学的许多生长性因素,比如青年作家视界的扩展,对宗教与历史问题的新的观照方式,个人经验与社会经验的关系……这些都是值得继续讨论的。另外,有关文学之地方性与世界性的问题,是张艳梅与徐则臣在去年的对话中没有展开的,而这对于理解徐则臣的创作来说又特别关键。因此,本期特意邀请青年批评家李徽昭作为访谈者,与徐则臣就这一问题展开对话,以期让读者对徐则臣的创作背景有更深的了解。
李德南 刘 涛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