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黄庭坚书论简析

时间:2023/11/9 作者: 创作与评论 热度: 16222
杨远征

  宋人“尚意”书风是以苏轼为代表在面对晋唐书法经过一番比较、学习之后,为达到“自出新意”的目的,从而打出了“尚意”的旗帜。

  黄庭坚从小就有志向突破前人成法,开辟新的艺术天地。在他的诗文题跋、书札中可以发现许多他对书法的主张与见解以及他的学书经验的记载。本文着重探讨他的书法创作论。

  一、学古不泥

  书学古人,这是前人的经验,任何有成就的艺术创作者都不拒绝向古人学习,而且懂得经验与自我情感的完美结合。黄庭坚力主“师古”,但又注重陶冶工夫的精神。他强调书法艺术切切不可只追求“形似”。要通过点画传达出书家的神情意趣。

  黄庭坚(1045-1109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江西修水人。他出于苏轼门下,而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为“苏门四学士”。其诗得法于杜甫,在宋代影响颇大,开创了江西诗派,被奉为一代诗宗。书法善行、草书,自成一家,被后人誉为“宋四家”之一。

  山谷学书走的是入古求新的道路,与历史上其他书家一样,学书必上溯“锺王”。他说:“书学,要须以锺王为师耳。”① 锺王所处的魏晋时期,是“人的觉醒时期”,这种“觉醒”首先表现在人的思想观念的更新。是继春秋战国以后第二个在思想精神史上呈现出最自由、解放,最富于智慧的时期,这种思想的空前解放,对于自我人生价值的肯定,无疑为艺术的繁荣和发展呈现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于是,在文学艺术方面便出现了许多不同凡响的大家,顾恺之的画,陶谢的山水田园诗,锺王的书法,他们不约而同的在自己的艺术作品中表现了同一主题——“自然美”。

  从书法史的角度来看,魏晋时期确是书法艺术的重要转变时期,从这一时期留下的大量遗墨、石刻都呈现前所未有的景象。它的兴盛自有历史原因。追溯“甲骨”、“钟鼎”时代,虽然书法艺术已经形成,但远非自觉的,即便到了秦汉时期,小篆的产生以及汉隶的成熟,而作为书法艺术仍处于一个非常狭小的天地。但是到了魏晋时期就显然不同了,一些书法家虽然也有官职,但是他们却把自己终生精力投入书法艺术。士大夫们崇尚的是老庄哲学,以“无为”为“有为”,追求虚静、空灵、自然、澹泊,不拘于礼法,放荡不羁。他们找到一个最适宜表现的形式,这就是晋人的书法,常常把书法艺术用来抒发个人的情感,使书法成为一种理想化人格的化身。

  汉字书法艺术成为中国艺术中最为发达和最富民族特征的中国民族文化。把书法这种“线的艺术”高度集中化纯粹化,也是由魏晋开始自觉表现的。严正整肃的秦篆汉隶转变为俊逸遒丽的真、行、草、楷。在这一过程中,三国魏人锺繇(字元常,官至太傅,人称“锺太傅”)是起了重要的过渡作用的。唐代著名书法理论家张怀瓘《书断》卷上列锺繇隶、行书为神品,八分、草书为妙品。评云:“太傅虽习曹(喜)、蔡(邕)隶法,艺过于师。青出于蓝,独采神妙。”又云:“真书古雅,道合神明,则元常第一。”后世奉其为楷法之祖,与王羲之并称“锺王”。王羲之(字逸少,官至右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他是一位博采众长的书法家。草书师张芝,正书学锺繇,又偏习蔡邕,梁鹄等书,精研体势,损增古法,一变汉、魏朴质书风,创造妍美流便之体,遂臻神妙。南梁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云:“逸少学锺,势巧形密,胜于自运。”

  魏晋书风的风神状貌,“情驰神纵,超逸优游”,“力屈万夫,韵高千古”,“淋漓挥洒,百态横生”等,自然是锺王精研体势,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奠定了正、行、今草在书法史上的地位,也恰恰体现了魏晋文人所共有的审美趣味和崇尚对象。

  晋人把崇高自然的胸襟,虚灵的玄学意境,表里澄澈的人格,自由奔放的个性,一寓于书。

  山谷主张师古不拘于法度的束缚,抒发自己的心灵、心性、心情,从而达到艺术的高度。他指出学书不以形似为准,力求形神兼备。他说:“凡作字须熟观魏晋人书,会之于心,自得古人笔法7也。”② 又云:“学书时时临摹,可得形似,大要多取古书细看,令入神,乃到妙处,唯用心不杂,乃是入神要路。”③ 他尤喜锺繇的小字,认为笔法清劲,而又耐读耐品。对王羲之的《兰亭》,更是反复观之,他认为“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宽绰而有余唯《兰亭》近之。《兰亭序》整篇气韵生动,奇趣横生,自然是作者“气格”所致。刘熙载《艺概》云:“灵和殿之柳,令人生爱;孔明庙前之柏,令人生敬,以此论书,取姿何如尚气格。”然“气格”包含着人的精神因素。而这种精神因素则发韧于作者的生活体验和时代风尚。

  黄庭坚对张旭、颜真卿极为推崇,他认为“盖二王之后,能臻书法之极者,惟张长史与鲁公二人”。④ 又云:“余极喜颜鲁公书,时时意想为之,笔下似有风气。”⑤

  颜真卿(709-785年),字清臣,号“鲁公”、“颜鲁公”,山东临沂人。

  颜真卿是一位不因袭前人,敢于冲破法规;敢于标新立异的书法家。他能穷本知变,通达笔法而使自己书艺直入炉火纯青之境界,成为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继王羲之以后树立的又一块里程碑。

  颜鲁公创造出独具一格的楷体,将结字、形体、书写形态三者融为一体,而弥合无间,其为赋新意中含古质的审美情趣,形成了端丽、紧密、醇厚、雄健的“颜体”艺术特点。

  在中国书法史上,艺术生命力最强、影响最深,能使后世书家顶礼膜拜者莫过于王羲之与颜真卿。黄山谷与宋四家的其他三人苏、米、蔡一样,楷书都是以颜真卿为宗,是因为他懂得“颜鲁公书,虽自成一家,然曲折求之,皆合右军父子笔法”⑥。他对鲁公晚年所书《蔡明远帖 》、《颜勤礼碑》极力追习,在他的草、行、楷书中融进了“颜筋”,落笔奇伟,丰筋多力。圆厚沉着,极具气魄。

  二、求新求变

  黄庭坚在书艺上的一个主要特点是新奇。反映他在艺术思想方面,一是重人品;二是多读圣贤之书去俗气;三是不践古人,自出新意。

  山谷认为人品卑俗浅陋,即使其书虽工,也无可贵。宋代“尚意”书风之重视个人人品和个性,实由于欧阳修的倡导。欧阳修云:“古之人皆能书,独其人之贤者传遂远。”⑦ 欧阳修认为前人书皆佳,但真正能传于后世的作品,须看重书家的人品。他的学生苏东坡也受其影响。亦有此论:“古之论书者,兼论其平生,苟非其人,虽工不贵也。”⑧ 黄山谷身为宋代“尚意”书风的实践者,其书论中当然有这一类重人品的言论。他说:“士大夫处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⑨

  什么是“不俗”呢?“不俗”是指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即具有高尚的品德和广博的知识。就是要求字的意境要高,风神气度要雅。对于一个书家而言,艺术风格或超迈或流俗,取决于书家个人道德思想的修养。

  北宋书坛上“尚意”书风大行,东坡不仅重人品,并主张“不践古人”,东坡说:“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⑩

  黄山谷对于“创新”“不践古人”的阐发,在他的言论中屡屡可见。山谷云:“兰亭虽是真行书之宗,然不必一笔一划以为准。”{11} 山谷在学古人的体验中悟出创新的道理。“借古开今”是重要手段之一。他认为临摹古人可得形似,但关键是心悟。他说:“要须勤观魏晋人书帖,日临写数纸,便当顿进。”{12}

  学古人要多用心观摩,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东西,先知用笔之法,心能转腕,手能转笔。用笔要懂得“擒纵”。 擒而能留,纵而能收。用笔还要沉着痛快。即既要沉厚而不轻飘,又要爽快利落。从而表现遒劲,流畅的笔力。他说:“张芝学古法帖,用笔如快剑砍阵乏和气,或身往而腰体不随,盖用功少,不尽古人笔意耳。”{13} 笔意是指书家的意趣,气韵在运笔中的表现,表现于点画的姿态,字体的结构之中,这就是用笔好坏的根本之点。对古人的作品要精读,并能消化,学到“神韵”。在他的学书经历中有一段精辟的论述,“予学草书三十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薮俗气不脱。晚得苏才翁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其后又得张长史。僧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14} 因此,细观、精研古人之墨迹、法帖,如能做到茂其根本,深其渊源,才能达到新奇险绝的境界。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