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接近中午了我们才醒,该是吃午饭的时间了。我们是在景德镇,这里即使不说是世界的,也是中国的瓷都。但我们只有半天的时间。吃饭前,我们要求前台的服务员为我们找一个导游。他引导我们找到了同在宾馆里的旅行社。5分钟后,我们不仅有了个导游,而且还有了辆车。这个组合不便宜,半天时间150元人民币。但是上午小睡后,我们感觉慵懒,不愿再费心劳神。于是,带上必要的东西,我们开始了半天的轻松之旅。
在美国,瓷器叫“china”,它之所以叫“china”,是因为它来自于“China”。而如果它来自于中国,那么它多半是来自于景德镇。从公元3世纪开始,景德镇的窑炉就开始生产瓷器了。然而,它当时没有被看太重。铜或玉制的餐具才为达官贵人所炫耀。事实上,当刚开始出现的时候,瓷器被叫作“仿玉”。
但是,瓷器可以有各种色彩和外形设计,比起铜和玉的餐具更容易生产,所以到了公元7世纪,瓷器开始出现在宫廷里。到11世纪宋代的时候,皇帝钦点了景德镇的瓷器,说除了那里生产的瓷器,别的什么瓷器他都不用。这个皇帝统治时期的年号叫景德,所以他宫中所有瓷器的底部都印有“景德”两个字。于是,这座生产瓷器的城市的名字也变成了“景德镇”,而此前它最早的名字叫新平,在改为景德镇前叫昌南。
一吃完午饭,我们立即奔赴景德镇最有名的宋代窑址参观。这处窑址叫“湖田”,位于市区东部4公里处。那里就是无处不在的、闻名于西方的青花瓷最早的生产场所。伊斯坦布尔的博物馆里就收藏着可以追溯到13世纪的湖田青花瓷。那是成吉思汗和他的继承人统治亚洲(包括中国和土耳其)的时期。蒙古人尤其喜欢景德镇的青花瓷。在那以前,湖田窑以它乳白色和浅蓝色的釉料而著名。但是顾客是上帝。顾客永远是对的,尤其当顾客是成吉思汗的时候。
这处窑炉当然已经不再生产了。但是我们想要参观窑址。最近一些年,历史学家从废窑中发掘出不少很不错的碎片,摆满了一座小型博物馆。我们想也许他们会遗漏点什么呢。所以,当车停在路边后,我们就大步走向窑址。扒拉了几下废墟,当我们弯腰想捡点什么的时候,导游制止了我们。她说哪怕捡走一小片瓷器碎片都是违法的。这里是一座受保护的窑址。
窑址除了瓷器碎片外,没有其他任何东西可看,而碎片又不让摸。我们退了出来,走到街对面的博物馆参观。除了从湖田窑址发掘出来的瓷碗、瓷杯和瓷花瓶外,陈列品中还包括那个时期湖田搬运工使用过的工具。展览还包括了湖田不同种类的窑炉的模型。它们的名字暗示了它们的形状:葫芦窑、马蹄窑、龙窑。龙窑尤其有趣,它是一个长形的砖砌的窑,建在一个丘陵边的斜坡上。导游告诉我们,景德镇地区还有几口龙窑,但是不经常使用,因为它要耗费很多木柴。我们听起来有点滑稽:喷火的龙还要吃火?!
在看了该看的内容后,我们的导游带我们去了别的窑址。接近17世纪末期,这个城市的窑炉迁移到了景德镇以西靠近珠山的地方。于是围绕着珠山的这片窑区就成了城市瓷器生产的中心。导游说,由于烧制瓷器需要夜以继日,这给景德镇带来一个绰号“雷鸣闪电之都”。因为烧窑时会蹿起火焰,而且燃烧时会发出很大的声响。
近年来,瓷器的生产又从珠山转移了。现在,这个市有300家瓷器工厂分布在全市各地。我们参观的位于珠山的窑和车间现在成了现代瓷器的博物馆,而不再是生产的中心。在我们经过那些区域时,在那里工作的搬运工领我们看了明代时期的全部生产过程。在全市其他的窑炉都改烧油、天然气或电时,珠山明代风格的窑炉仍然在用生长在当地的冷杉作为燃料。而砍伐下来的木柴至少要晾晒一年才能使用。
我们得到了机会亲手做一个壶。但是我们笨手笨脚的,做出来的壶模甚至都不圆,但是感觉用手在黏土上造型非常好玩。正是因为特殊的黏土,让景德镇成了景德镇。黏土最初的发现是在这个城市西南40公里的高岭,然后这种黏土也被用高岭命名。当它第一次被介绍到西方,西方人把它的名字拼写为“kaolin”,于是从那时开始人们叫它高岭土。当导游告诉我们景德镇有300家陶瓷工厂,每年生产3亿件瓷器时,我们问她高岭土还够使用到什么时候。真的,我们担心,它早晚会被挖光的。但她说不用担心。按照目前的生产规模,景德镇的高岭土还能持续采用340年。我们想,高岭一定是一座不小的山。
我们的导游还主动提出带我们去参观一家瓷器厂。她说我们甚至可以亲手把画描在选定的花瓶或碗上,再为它们上釉。而工厂会把它们烧制出来,寄到美国我们各自的家里。但是我们对此兴趣不大,而是想参观一家国有商店。我们想往家里带点高质量的东西,而不是我们亲手做的低质量的东西。不幸的是,至今我都还没有收到我花200元人民币购买的一个青花瓷饭碗,那是我从珠山路27号的国有景德镇工艺品商店买的,提醒购买者当心。
那就是我们一下午的参观内容。到了该返回的时候了。我们的下一个目标是向东200公里、临近安徽的地方。但是等我们赶到火车站时,已经没有坐票了,硬卧和软卧也都没有。我们可不愿意在车厢里站上200公里,我们只需要一个座位。替代方案是乘长途汽车,那样至少还有座位。但是我们也不甘心去忍受司机愤怒时的气喇叭。在中國的旅行中我们学到了一条规则:如果那里有道前门,那里也一定有道“后门”。我们走出售票厅,告诉我们的导游买不到票。她立即带着我们的钱走了进去。几分钟后,她不仅给我们带来了车票,而且还是软卧车票!
然而这车票却是第二天一大早的,也就是我们从南昌来的时候乘的那趟车的。于是,前一天早上,我们睡眼蒙眬地下了车,后一天早上,我们半睡半醒地上了车。但至少我们不必清醒地待着。我们有床位。一上车,我们就往床上一躺,接着就睡着了。每次火车旅行,总有那么一会儿我们会盯着窗户往外看。当列车迂回曲折地行进在山间时,我们看到被砍伐光了树木的山上,分布着一片又一片的茶园。种别的树不合算,似乎人人都在种茶树。
二
从景德镇出发八个小时后,我们在歙县下了车。这里是属于安徽省的范围。没有多少列车在歙县停靠,没有多少旅游者在这里下车。到安徽这个区域的人通常都是为了去黄山观光的。但是我们比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在去黄山前至少还有一天。在过去的岁月中,歙县曾经是被叫作徽州的地区行政中心。徽州出产中国文化人的文房四宝中的两宝,第一个是墨。
根据传说,歙县在2800年前就有了墨。周朝的时候,有一个歙县人用木炭和糯米做成了一个墨球,然后他用手握着墨球在一块石头上研磨出了墨水。那以后,墨生产的主要改良过程也都发生在歙县,包括李廷珪的炭笔和油烟水笔。到了唐代后期,李廷珪的墨水笔比黄金还值钱,他的最后一位接班人是胡开文。而胡开文的后人在歙县开的工厂至今还在运营。于是,我们到达歙县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租一辆车直奔那里。
在中国,要参观一个工厂需要通过官方渠道的安排,但是我们没有时间这样做,而是想直接去闯一闯。我们告诉看门的警卫我们是诗人,想看看墨生产的过程。这听起来一定很冒傻气,但是我们只能这么说啦。但是显然,我们是第一个尝试这种直接方法的人。警卫没有轰我们走,而是让我们到行政管理办公室去。几分钟后,我们和一位主任联系上了。他向我们解释说,歙县墨的秘密是這个地区的薄雾。哦?那听起来太可怕了!但是他说,薄雾有益于生长出优质的松树,优质的松树有益于产出上等的木材,上等的木材有益于烧出优质的木炭,优质的木炭有益于转化为优质的烟灰,优质的烟灰才能生产出优质的墨产品。
然后,他领着我们来到车间,让我们参观来自松木炭或桐油的烟灰是怎样从一个吊在炭火上的巨大而弯曲的金属盖底部收集到的。然后,烟灰混合了兽皮熬制的胶和其他成分,例如让墨有光泽的地珠,让墨有香味的麝香油滴。因为一部分配料涉及工业秘密,他只能讲到这里。然后就像面包制造一样,墨团被揉捏和称重。当浓稠度适当后,墨团被置于木质的模子里。模子让墨团有个独特的外形,通常是长方形的块状。在模子里成型几个小时后,墨锭被取出,此时它还是柔软的,还需要放在室内风干。主任说,如果墨锭被放在室外晒或风吹,它就会爆裂。最后,他领着我们走进了最后一道工序的车间。这个车间里有数百姑娘正在忙着给墨锭上的图案涂上金箔,这些设计图案是墨团在模子里就已经有了的。在离开工厂前,我们自然在工厂的商店里买上了些足以让我们那些爱好书法的朋友们高兴好几年的墨锭。
我们谢过主任领我们在这个最著名的制墨厂参观,然后坐上出租车前往一家最著名的砚台工厂。从县城的西郊,我们往回开,穿过歙县的老城区,然后,跨过新安江的支流,来到位于歙县新城区的砚台工厂。我们没指望还那么顺利,因为时间已经不早了。但是又一次门卫给了我们方便,叫来了办公室主任。虽然这个主任正有事忙着,但他人很好,一个检查员带我们到车间看看。于是几分钟后,我们又开始了另一场参观。
尽管歙县砚台工厂和胡开文制墨厂同样闻名,但这里没有像墨的生产制作那样有秘密存在。但不久我们就发现,这里砚台的品质是不一样的。选来做砚台的材料是板岩。检查员说板岩光滑,质地密致,研磨墨时不费劲,而且可以防止墨水被吸进石料里去。她说,之所以砚台生产集中在歙县,是由于这里的石料和工匠。最好的石头,她说,来自于龙尾山。尽管这座山在此处西南方向100公里处,但那里一直属于歙县的管辖范围。此外,由于历史上歙县曾经是地区行政中心,所以吸引了一大批身怀技艺的工匠来到这里。歙县的砚台不仅石料有名,雕刻也非常出色。
在向我们讲解了歙县的砚台历史后,检查员领我们走进了车间。这家工厂不生产我们常见的普通砚台。它的年产量只有区区两万方砚台,而工人只有200个,这意味着每个工人平均每年只能生产100方。但是没有人能独立完成整个的制作过程。根据检查员的介绍,每一方砚台从一个工人手里到另一个工人那里要经历一系列不同的加工阶段。在最后的雕刻阶段,一方砚台要传送到10个人手里进行雕刻、打磨和抛光等不同工艺处理,使它好上加好。
参观完所有车间后,我们又来到工厂的商店里。检查员告诉我们,这里的砚台造型绝大多数都是工厂设计的,但是任何人如果想要定制特殊的造型也是完全可以的。我没有必要设计自己的砚台,我看中的那方砚台已经很完美了。它被雕成一个荷叶形状,荷叶下还有一只蜗牛。在它的上方,一只青蛙在一个小池塘边凝视着前方。而这个池塘,就是研磨墨水的位置。这方砚台装在同样可爱的一个红木盒子里,盒子上同样雕着莲荷。我已经急不可待地想把它带回家,立即开始在它上面研墨。尽管我的书法太糟,太缺乏想象力,但是我想至少这方砚台会让我感觉自己是个艺术家。
想到书法,我想起了我的书法老师曾经告诉我,除了笔墨纸砚这文房四宝外,还有一样文房之宝。我的老师叫庄严,是台湾著名的书法家之一。他已经从台湾故宫博物院助理馆长的位置上退下来,所以有时间带几个书法学生。而我有幸是这几个人之一。
在那些日子里,我必须每六个月去一趟香港续签我的旅游签证。我问他如果我能为他带回一些中国内地的产品,他是否会喜欢墨和毛笔。没想到他要我带的唯一的东西是大曲酒。我问他为什么,他告诉我他工作效率最高的时候是在早上4点钟起床后和晚上喝上一两杯白酒醒神后。大曲酒是他的最爱。没有几个人知道他的“文房第五宝”,但是我想如果透露他的秘密,庄严不会介意的。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