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麦高温,来自英国伦敦的传教士,在中国生活了五十年,所撰《多面中国人》一书,出版于1909年。
思 乡
中国人对于家庭生活十分重视,并对家抱有浓厚的感情。其实或许正是因为这种感情已经把心占满了,所以他们的心再也找不到地方去热爱国家。他们不明白英国人为什么如此热爱祖国,也不知道他们怎么会随时为了捍卫国家而让自己忍受痛苦甚至献出生命。他们对家付出了自己所有的爱和力量,并不觉得当前的家庭生活有什么不好。他们的一生都在一个地方生活,了解那里的一草一木,那儿有他们认识的人和熟悉的环境。要是他们因为某种原因不得不离乡背井,他们就会一刻不停地思念故土,每一个不在家乡的日子,他们都盼望着回去,一旦有机会,他们马上就会回家。
我以前认识的一个中国人,他在澳大利亚生活的时间有二十五年那么长。他的事业如日中天,妻子是个爱尔兰姑娘,三个女儿长得如花似玉、身姿苗条,有着爱尔兰人特有的鼻子,杏仁一样的眼睛总是流露出款款深情。忽然有一天,他再也不能忍受再次涌上心头的思乡之情,所以告诉妻子、女儿他要回国,回到那个有烤猪、有燕窝粥的地方。他是一个富有责任感的人,所以卖掉商店,把一大笔钱留给了妻子,这笔钱只要不过度挥霍,足够让妻女安逸舒适地用上很多年了。与妻女诀别后,他就怀着满心的喜悦动身了。他家在海边一个残破不堪的小村子里,那里的生活水平极端低下。不过,尽管已经离开了二十五年,他却在到家后马上适应了那里的生活。这对他来说并不是一件难事,因为那二十五年的日日夜夜,他从不曾停止过对这个破落的家,以及家门前那个布满沙石的海滩的思念,并在他的思念中,为它们加上了一圈浪漫的光环。
成 婚
尽管以一个英国人的视角来说,凭借爱及感情来维持家庭生活,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不过中国人确实是这样做的。在中国,男女成婚之前,他们从没有见过,结婚当天,一顶花轿将新娘抬到那个她将度过一生的家,而此前,她对那儿一点也不了解。之前,两人谁也不曾表示过对另一个人的爱慕。他们没有信件往来,更谈不上情书了,那些细心琢磨出来用以表述深情的词句他们见都没见过,他们不曾为了加深对彼此的了解而去对方家里做客,也不曾设想过对两人来说这段姻缘是不是合适。这件事无疑关系到两人一辈子的幸福,但操持这件事的人竟然是一个媒婆,尽管那人宣称自己最是稳妥,不过她哪有什么好名声,她心里想的只有一件事,早点完事,早点收钱。
在离开家的时候,孤孤单单的新娘子泪流满面,从今以后,她将离开父母,离开她长大的家,前方是福是祸,她心里一点底儿都没有。她坐着轿子去新家的路上,心里满是烦恼和急躁,反复猜度着未来的婆婆好不好相处,丈夫是个什么样的人。而与此同时,新郎的心里一样非常紧张,不过他习惯性地掩饰着,即将到来的新娘会为这个家带来什么呢?也许是欢声笑语,也许是沮丧、悲伤。
以前,我曾见过这样一个新娘,在她进门的一瞬间,就已经意识到自己将面临惨淡的未来了。没有人对她的到来表示欢迎,他们只是用探究研判的目光盯着她,既不和她握手,也不张开双臂拥抱她。唯一到门前接她的新郎一声不吭,脸上不带半点笑意,带她去新房的路上,像是担心被传染了瘟疫一般,碰一下她都不敢,只是用指尖微微地捏着她的袖口。像是为了告诉别人自己有多么地冷硬,他把头扭到一边,并不看新娘,似乎对这场婚礼已经厌烦到了极点,只是为了遵守礼仪不得不忍耐罢了。婚礼是他们见的第一面,在相见的瞬间,两人才在头脑中勾画出将来一起生活的画面。英国人在结婚的时候总是沉浸于快乐和欣喜中,可是,这种快乐的情绪在这对夫妻身上却一点都感受不到。在这儿,既没有为婚礼筹备的早餐,也没有为夫妻蜜月送行的亲友,既没有朝他们扔旧拖鞋的人,也没有为他们抛洒谷物的人,甚至他们没有属于自己的家。就算这户人家儿子众多,在他们成婚后,也要带着媳妇和父母一起生活,而当家作主的人也仍旧是父母,就像他们还是孩子一样。
家 族
中国的媳妇必须无条件地忍受各种苦难的这种情况,又催生出了各种各样的痛苦。这个国家的婆婆们和西方国家的一样极具权威,不过不同的是,在这儿,受苦受难的是媳妇。媳妇从嫁进门就开始受到婆婆的监管,要是婆婆是个暴脾气,那些可怜的姑娘就惨了。就算婆婆再怎么刁难,媳妇也只能忍气吞声,让丈夫为自己出头,想都不敢想。丈夫们见到媳妇受苦,自然也很心疼,心里或许会为媳妇鸣不平,可是却完全不敢帮媳妇说话,就连不满的表情也一定要藏得密密实实。否则,那位媳妇会受到家人的强烈指责,日子就更惨了。父母及邻居会因为儿子竟然这么做非常愤慨,他们指责他不孝顺,在中国,“不孝”这个罪名会让所有男人胆战心惊。自古以来人们就凭借这种风俗将众人聚拢在一个大家族里,在社会中上层,按照父系的形式组成的大家族不计其数,里面有好几百人。脱离大家族,建个自己的小家这种想法从不曾在人们的脑海中出现过。
在史料上有一个声名赫赫的大家族,其成员数量众多,论资排辈共有九代,好几千人,虽然有这么多人,可是所有成员都能彼此融洽相处,就连外国人都曾聽说过这个家族的声名。一家子上下从没红过脸,妇人们不会对别人产生嫉妒心,孩子们不会争吵、抢夺别人的玩具,甚至于家里的狗也像是受到家庭气氛的影响一般都有一副好脾气,遗忘了本性中的劣根,当别的狗啃骨头的时候,它们可以自己追着尾巴玩,完全不会上前去抢。
这件事传到皇宫,就连皇帝都有了耳闻,他在一次去泰山祭拜的时候,特地到这个家族来实地考察,以验证传言是否属实,最后,他满意地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这个大家族不愧是各大家族的典范,关于它的各种传闻并无夸大,真正是实至名归。在皇帝和那个家族的族长交谈的时候,皇帝很好奇族长是如何保证家族成员彼此融洽相处的。于是族长拿了一张纸出来,运笔如飞,很快上面就写了一百个字。他把这张纸呈给皇帝,并告诉他:“我们不争执的原因就在这些字里,陛下一看即知。”
皇帝当然一看即知,因为整张纸上写的都是一个字“忍”。“我们对自己进行训练,”那个有权威的族长说,“为了让大家彼此间互相容忍,克制自己的脾气,我们会经历超过一百种的训练方法,孩子们刚一懂事训练就开始了,他们必须学会控制自己的脾气。我们彼此之间的喜爱、怜惜就是这样产生的,我们之所以能够声名远播,就是依靠这个。”
生 子
小夫妻的生活能否幸福与婆婆有很大的关系。要是婆婆天性善良随和,家里的事就会顺利很多,大家就能开心快乐地一起生活;不过要是她性情冷硬,任性霸道,那媳妇恐怕就没什么好日子了。要是媳妇运气好,生了个儿子,那她的境遇会好很多,虽然婆婆严厉的管教还在,不过在继承香火的儿子生下来后,相比从前她多少会获得一点地位与自由。
东方人对于儿子十分钟爱、执着。他是父亲的希望、母亲的梦想,祖父祖母也会因他感到自豪,从他一出生,关爱、诗情画意以及中国人的抱负就笼罩着他。他是家人的希望,他或许会参加科举,榜上有名,然后金钱、荣誉纷至沓来,而作为他的家人自然也能跟着进入上流社会。就算这些他一样也没有达成,他还可以成为一家之主。当他的父母被死神带走,他将站在这个世界,为在阴间的父母准备祭品,让他们在那个我们不熟悉的世界少受点苦。在阴间生活的人十分重视这些祭品,既然这些要靠阳间的儿子提供,那么,他们有什么理由不希望生个儿子呢?
要是哪位妻子运气不好,生的是个女孩,那么一般说来,她将会承受更多苦难。因为无论是高傲的婆婆或者是自己的丈夫,都会对此大失所望。他们原本是那么地期望她可以生个儿子。他们为即将到来的儿子准备了一切,并且对儿子的将来做了这样或者那样的设想,他们一边这样做一边设想那是儿子,这种想法逐渐加深,可是最后生下来的竟然是个女儿。
这个可怜的孩子,母亲只顾着哭泣不想看见她,奶奶已经要按捺不住自己的脾气了,对她更是嗤之以鼻,父亲虽然因为对妻子的感情不曾将不满的话说出口,可是心底的失望及怨怼遮都遮不住。左邻右舍原本想着为这家即将到来的儿子举办个宴会庆贺一番,不过现在他们连说话都要小心再小心,把声音尽量压低,生怕流露出庆贺的意思被当成讽刺,加剧这家人的痛楚、羞愧。其他亲戚知道生的是个女儿的消息后,都非常吃惊,这家人如此疯狂地想要一个男孩,可是这个女人却让所有人失望了,她将会因为这个受到怎样的惩罚呢?是直接被这家人弄死?还是被扔到院子里,挨冻、挨饿?那个女儿或许会被某个家里有男孩的邻居抱走做童养媳。对母亲来说,这样安排婴儿,其实对她还是有好处的,只有如此,她才能在家里保有一个立足之地。经过数小时的哀号,母亲的哭泣仍然没有停止,她一边埋怨着自己的不幸,一边将女儿抱起来,原本因为这孩子是个女儿已经消失的母爱在这时又出现了。她看着女儿的脸,紧紧地抱着她,爱意在她们相贴的胸口升起,或许这位母亲对女儿的宠爱一辈子也赶不上儿子,不过,这种爱与生俱来,使她不由自主地越来越爱这个孩子。
现在,让我们来这样想象一下。这位新娘已经不是新娘了,当年她怀揣着满满的不安嫁进那个新家,那里的人原本她一个都不认识。但现在时间飞逝,好几年过去了,新面孔变成了旧面孔,她的生活里多了几个儿子及一两个女儿,婆婆还活着,虽然仍旧强硬、霸道,不过孩子的出生已经打破了原本的专制格局,并且她升高的地位,也让她的日子不再那么艰难了。
隐 私
英国人非常注重隐私,认为家庭生活就是要有隐私才有乐趣。所以英国人总是小心谨慎地保护着自己的小家,讨厌受到干涉,但中国人对此却一点概念都没有。我喜欢旅行,经常会去中国内陆,可是不知为什么那些中国人对我非常感兴趣,无论我走到哪儿都躲不开他们。我走在大街上,他们看我。我因为要看什么东西停下脚步,他们就密密麻麻地围着我。我走到一个巷子里,他们跟着我。我飞快地跑起来以期摆脱他们,可是一出巷子,另一群人又出现了。他们为了把我看个明白,排成两列,把我夹在中间。我笑一下,他们就陪着我笑一下,我随口说点什么,他们就像是为了讨好我一般,哈哈大笑,可是天啊,我说的那些话到底哪里可笑了?我接着往前走,他们就像是影子一样,自发地跟着。他们好像永远也不会厌倦似的盯着我,或者我身上的某样东西,尤其是我的眼睛,因为不同于他们的黑眼珠,更是得到了重点关注,他们议论它,并对于它的不同表示一点埋怨。不光这样,我上衣后面的两颗扣子也受到了他们的关照,他们一直在揣测它们的用途。
最后,我实在是没办法了,为了甩掉这些虽然友好但过于热情的崇拜者,我冲入一户人家,男主人客气地请我进去,可是那些人也跟了进来。他们一点也不曾因为在别人家而有所拘束,就好像在自己家一样。只要我不离开,这里的大部分人都会留下。他们有的在屋里游来荡去,乱七八糟地说着什么;有的拿出烟袋就开始抽,没多久,难闻的烟味就在空气中四处飘散;一部分人在边上逛荡,观察屋里的摆设;还有一伙人继续盯着我看,他们把椅子搬过来围着我成一个半圆形坐下。对于擅自闯进来的这群人,屋主似乎毫不在意,他一边吸烟,一边和人唠几句,抽空还跟我笑一下,看起来一点不高兴的意思都没有。
对于隐私,从没有人告诉过中国人要注重这个。有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房子,这是有钱人才会想的事,不过就算他们想,也做不到,因为也不得不让自己的亲属住进来。对于普通人来说,一座完全属于自己的房子,那是永远也不可能得到的奢侈品。所以,房子在建造之前,就已经考虑到要住尽可能多的人家。我们在说到一些事情的时候,会仔细地观察一下周围,为了确保没人能听到,有时还关上门悄悄说,可是中国人却不会这样,他们在大庭广众之下当着众人的面肆无忌惮地大声谈论,左邻右舍不用支起耳朵就能听得一清二楚。就这样,中国人几乎没有一件可以称得上是秘密的事了。一个人到底什么情况,所有人都知道。他每个月赚多少钱,身上扛着多少债,做过什么坏事,他此前请客的时候花了多少钱,这一切,众人了如指掌。中国人的大脑就像是一个巨型货柜,里面装满了各种日程和事件,一有需要就能快速地调出来。对外国人来说,中国人实在是太奇怪了,无论怎么想都想不明白。既然他们那么重视“脸面”,尽一切努力不让别人看轻自己,那么为什么不把自己家里的隐私藏好,却让所有人都看得清清楚楚呢?
喧 闹
中国人的家庭还有一个英国人无法忍受的特点——太吵。家家户户的房门大敞四开,大街上的喧闹声、邻里的说话声一点阻碍都没受到,直接就冲了进去。有人说,这些噪音伴随中国人出生、长大,要是生活中缺少了它们,人们甚至无法活下去。通常,人们交谈的时候,说起话来就像对方在另一条街一样大喊大叫;在学校读书的孩子也尽可能让朗诵的声音更洪亮,整个学校都弥漫着这种轰鸣声;那些演员因为唱戏的地点是喧囂的大街,所以更是要放开嗓子,不这样观众怎么听得清;那些当官的离职回乡的时候,为他送行的百姓会点上鞭炮,那声音更是有把人震聋的威力。
“烦躁”这个词是什么意思,中国人好像根本就不知道。一扇门在那咯吱咯吱地叫了好几个小时,中国人就由着它这么叫,而不会过去把它关上;半夜三更,一只狗一直叫一直叫,英国人都要疯了,中国人还一副心平气和的样子,绝不会气愤难抑,甚至想把狗宰了;附近农场的一头驴支棱着耳朵吱哇乱叫,几个小时一口气都不歇,人们一样浑不在意,好像那声音婉转动听是夜莺发出来的;学者全神贯注地研究学问,而他的旁边就是吵闹不休的孩子;一个人生病了,正躺在床上左右翻腾,他的头像是要炸开了似的那么疼,可是,就在他的身边,那些人高谈阔论,没有人制止他们,或者拿个棍子把那帮家伙赶走。对于喧闹声,中国人已经习惯了,他们一生都伴随着这些声音。中国家庭主流的氛围就是这种喧嚣,当一个人过世,人们会送他去安葬,这一过程中也伴随着喧嚣,人们的哭喊声、送葬的哀乐声震耳欲聋,而这样盛大的葬礼,是每个中国人都想要的。
尽管我们觉得这样的生活方式会影响到家庭生活的质量,但不容置疑的是,无论中国人还是英国人,我们所有人都在追求这里的一些东西。就这一点来说,无论贫穷富贵都是如此。这些东西不可或缺,要是因为穷困暂时不能得到,人们就会寄望将来。我知道这样一件事,有的人会因为思念家乡而生病,例如瑞士人,要是他们不能回到家乡,回到亲友身边,他们就不能痊愈,连精神都会出问题。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