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解读历史名人的道德品性

时间:2023/11/9 作者: 中外书摘 热度: 15661
王立群

  气节啊,你到底还值多少钱

  刘邦晚年,一心想废掉太子刘盈,立戚夫人之子赵王刘如意为太子。虽然有不少元老重臣反对此事,但是,他们并没有非常坚定地站在刘邦的对立面,且刘邦的主意已定,恐难以挽回。

  这件事情,最为着急的是吕后。正在吕后不知如何是好之际,有人为吕后设谋,让她找张良。吕后于是让他的哥哥吕泽劫持张良,逼着张良献计。

  但是,张良并不愿卷入储君谋立、皇位继承这种极度敏感的事件之中,可是张良又是反对刘邦废长立幼的功臣之一。于是张良对吕泽说:皇上在打仗困难的时候确实能够听取我的意见,但是现在是因爱而要废长立幼,这已经不是靠说能了结的事了。皇上非常看重“商山四皓”(隐居在商山的四位年长的高士;皓,白,指发白),多次请都请不来,因为他们认为皇上对臣下态度傲慢。如果你们想办法把“商山四皓”请出来辅佐太子,让他们天天陪着太子,特别是在上朝之时陪伴太子。皇上知道了,也许会起作用。

  张良这一招三十六计都没用,却使了一计阴招——制造假象。

  吕后得到张良的指点后,立即付诸实施。她派吕泽让人带着太子的亲笔信,还带了一份厚礼,请“商山四皓”出山,这四位高士竟然全来了,客居在建成侯吕泽的豪宅。“商山四皓”是以节操著名的隐士,但是,“卑辞厚礼”使“四皓”改变了初衷,告别隐居,走向市井,立即投到了太子刘盈的门下。

  这就叫人格不抵厚礼,名节败于金钱。“商山四皓”不过是待价而沽的“高士”。因此,“商山四皓”的气节操守受到了后人广泛的批评。

  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刘邦在平定黥布叛乱的过程中再次受到致命的箭伤,而且由箭伤引发的疾病更加严重。此时的刘邦忽然感到人的生命是有尽头的,因此,其废立太子的愿望也更加强烈了。张良劝阻无效,托病不再上朝。作为太子太傅的叔孙通急了,于是以死相谏。

  叔孙通为阻止刘邦废立太子,不但称引历史上晋献公因废太子导致晋国乱政数十年,秦始皇不早定长子扶苏为太子导致赵高扶立胡亥致使秦帝国灭亡的例子,而且明确表示,太子仁孝,吕后功高,陛下一定要废太子,我愿以死明志。刘邦哄叔孙通说:你算了吧,我和你开玩笑呢。叔孙通依然不依不饶地说:太子是天下的根本,根本一动摇,天下都会震动。你怎么能拿天下开玩笑?刘邦说:我听你的。这句“我听你的”,听上去是答应了,实际上只是应付之辞,其内心的想法毫无改变。

  不久,一次朝宴上,刘邦发现太子身边有四位八十多岁的老人,胡须、眉毛都白了,服装、帽子非常讲究。高祖很奇怪,就问他们:你们是谁?四位老人上前回答,并各自报上姓名:东园公、甪(lù)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

  刘邦听后大惊:我请你们多年,你们躲我不来。现在为什么要随从我的儿子呢?四位老人回答:陛下轻视读书,又爱骂人。我们坚决不愿受辱,所以才因为恐惧而逃亡。如今听说太子仁孝恭敬,爱护天下读书人,天下人都愿意为太子效力,所以我们就来了。

  刘邦说:烦请诸位好好替我照顾好太子。四位老人敬完酒,离去。

  刘邦看着离去的四位老人,指着他们的背影对戚夫人说:我想换太子,但是他們四位高士都来辅佐太子了,太子的羽翼已经丰满,难以撼动了啊!吕后真是一位好主子啊!

  戚夫人听说后,立即失声痛哭,刘邦说:为我跳一曲楚舞,我为你唱一首楚歌:鸿鹄高飞啊,一飞千里。羽翼已成啊,横渡四海。横渡四海啊,无可奈何。即使有弓箭啊,还能有什么用呢!

  这支歌反复唱了几遍,戚夫人痛哭流涕,刘邦起身离去。最终未废立太子。

  刘邦为什么见到“商山四皓”辅佐太子之后要放弃易位太子一事呢?

  “商山四皓”的身份是山林之士,年龄是行将就木之人,他们愿意为太子效死力,这代表了天下公议(天下舆论)的偏向。刘邦看到了天下公议不在戚夫人一边。在公议与私爱的较量中,与其违背天下的公议,不如割舍自己的私爱。所以,他悲歌徘徊,不能自已。最终决定不更易太子。

  “商山四皓”的出山带来了两个问题:

  第一,“商山四皓”为什么出山?第二,“商山四皓”出山值得吗?

  先看第一点。导致“商山四皓”出山的是两大原因:一是太子的盛邀,二是太子“卑辞厚礼”。太子的盛情相邀有太子之信为证,“卑辞”更是明证。这能打动“商山四皓”吗?能。因为太子的盛情相邀包含了太子对他们的尊重与信任。当年,他们因躲避秦祸而隐居商山,后又受不了刘邦对儒生的轻侮,现在,太子用“卑辞”写的信打消了他们的顾虑。当然,“厚礼”也少不了。

  “四皓”也是普通人,“厚礼”可以给他们带来优裕的生活,“厚礼”同时体现了太子的尊重。但是,无论如何,“四皓”重出江湖损害了他们的名声、气节。一向不与统治者合作的高士,竟然也为“尊重”与金钱所动。这个代价是必须得付的。

  再看第二点。“四皓”出山值得吗?

  “商山四皓”的插手打乱了刘邦易位太子的做法,保住了刘盈的太子之位。

  问题是“商山四皓”的出现及对太子刘盈的辅佐,只不过是演给刘邦看的一出大戏。这出戏演得很成功,让刘邦误以为社会舆论在太子刘盈一边。刘邦下世之后,刘盈继位为惠帝,在位七年,并没有见到“商山四皓”有什么表现。如果“商山四皓”真有本事辅佐刘盈,有治国的才干,为什么从此就消失在历史中了呢?

  刘邦是一代英主。他在临终之前为吕后安排了萧何、曹参、王陵与陈平相国,个个都能称职。这说明刘邦的眼很毒,看人极准。惠帝在位七年,仁惠而有德政,但确实无大作为。《史记》甚至没有给其写传记,而将有关他的一切写在了《吕太后本纪》中,可见司马迁只不过把刘盈看作吕后强权下的一个摆设罢了。实践证明刘邦对刘盈的看法是非常准确的。只是因为赵王刘如意过早被吕后做掉了,我们无法知道这位小皇子是否真的像其父刘邦赞许的那样有作为。如果我们仅仅以为刘邦是因为喜爱戚夫人而要废立太子,那也未免太看轻了大汉帝国的开国皇帝。刘邦还不至于因情爱而拿帝位开玩笑。毕竟,他希望汉帝国能够长治久安。

  可见,“商山四皓”的所作所为只不过帮了吕后的大忙,对大汉帝国来说,未必就是一桩好事。

  废立太子一事虽然就此打住,但“商山四皓”的“高士”身份也因为“厚礼”而节操碎了一地。“商山四皓”是个案吗?《史记》书写的人物中间,还有没有类似因金钱而损害个人气节的人呢?有。他是谁呢?朱建。

  朱建在黥布叛乱之前曾经力阻黥布,可是黥布没有听从。黥布叛乱被平定后,朱建因为曾经出面阻止而没有受到株连。朱建这人极为善辩,而且为人刚正不阿,非常受人尊崇。可以说,谁要是朱建的朋友,人们就会对其刮目相看。朱建虽然只是一介布衣,但是,其人格魅力使他在京城中极有声望。因此,吕后的宠臣辟阳侯审食其多次想结交朱建。

  审食其虽然得到吕后的宠幸,地位显赫,但是,他还是希望结交像朱建这样的名士,以提升自己的名望。朱建认为辟阳侯不走正道,一位大丈夫靠太后宠幸上位,人品不佳,所以始终不愿见他。

  权倾一時的审食其想结交朱建而遭到拒绝一事,被刘邦手下一位重要大臣陆贾知道了。

  陆贾是朱建的密友,两人平时交往颇为频繁。朱建的母亲去世,因为家中贫寒,连办理丧事的钱都没有,只好向亲友借贷办理丧服器物。陆贾于是紧急拜见审食其,一见面就祝贺。审食其被陆贾的祝贺搞得莫名其妙,便问陆贾:我有什么喜事值得你来祝贺?陆贾说:朱建的母亲去世了。审食其依然听不懂:朱建的母亲去世向我道什么喜?陆贾说:朱建以前不见您是因为他的母亲在世。如今朱建的母亲去世了,你要是置办一份重礼前去吊唁,那么,朱建就可以为你效力了。

  审食其一听,这确实是个好机会,于是准备了一百金作为丧葬费前往吊唁。由于审食其深得吕太后的宠幸,他吊唁朱建之母并以重金相赠之事很快传遍京城。住在京城的列侯、贵人也纷纷前往吊唁。朱建因此得到了五百金的丧葬费。因为这件事,朱建和审食其的关系迅速得到改善。

  不过,朱建一向标榜自己“行不苟合,义不取容”,审食其这种人一送礼,他马上就改变了自己的行事标准。看来,一个人要始终如一地坚持自己的气节操守绝对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朱建一生刚直不阿,因为母亲的丧事无钱操办而接受自己平日看不起的审食其的馈赠,并因此与其相交,为其设谋,毁了一世英名。

  当审食其命悬一线,被汉惠帝投入大牢之际,审食其的家人紧急求朱建与审食其见一面。朱建接到审食其家人的求援,断然拒绝。朱建这样做并不是因为他不愿援手相救,而是觉得这样做救不了审食其。但是,审食其并不知道朱建为什么不见他,因此非常恼怒,以为朱建是忘恩负义。

  朱建知道,这件案子的关键人物是惠帝。解铃还须系铃人。于是,他立即拜见惠帝刘盈的一位男宠闳籍孺。他对闳籍孺说:天下人都知道您深受惠帝的宠幸。如今辟阳侯审食其坐了大牢,大家都说是因为你在皇上身边说了他的坏话而使他入了狱。如果今天杀了辟阳侯审食其,明天早上太后一定会一怒之下杀了你,你还不赶快为审食其向皇上求个情。皇上一向非常信任你,他听到您的求情,一定会赦免了审食其。审食其一出狱,太后一定非常高兴,也因此会非常喜欢你。皇上、太后都喜欢你,你想想,你的富贵肯定会再翻一番。

  闳籍孺一听非常害怕,赶快求见皇上,为审食其大大开脱了一番。

  惠帝平日一向非常宠幸闳籍孺,一听他求情,便做了个顺水人情,释放了审食其。审食其开始因为朱建不见自己以为他背叛了自己,非常恨朱建。等他一出狱,知道是朱建设法救了他,非常吃惊,对朱建感激涕零。

  当然,有人会说,朱建是因为母丧而接受审食其的馈赠的,其情可原。

  但问题是,中国传统文化一向非常重视气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中国文人行事的准则。如果因为孝道而放弃气节,虽有可以理解之处,但朱建的内心是否有些遗憾呢?

  一个民族的气节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能够赢得世界其他民族尊重的重要条件。一个民族是由一个一个的人组成的。如果一位位高士、一位位节士都会因为种种原因放弃气节,这难道不会对一个民族产生负面的影响吗?

  扳倒一个“江湖大师”真不简单

  宋太宗端拱元年(988年),宋初重臣赵普第三次受命担任宰相。上任伊始,赵普重拳出击,打倒了一个著名的“江湖大师”侯莫陈利用。作为刚刚第三次上任的大宋宰相,为什么对这位“江湖大师”如此“青睐”呢?

  这个“大师”不简单!

  侯莫陈是三字复姓,据说是源于北魏的少数民族,后来这个姓消失了。侯莫陈利用是个什么人呢?此人本是京城一个卖药的江湖郎中,懂一点炼丹的技术,小时候又学了一点小魔术,也许是类似“空盆来蛇”“断蛇复活”之类的小把戏。正是靠着这些江湖法术,他把老百姓迷惑得晕头转向。以前常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其实百姓也是最容易糊弄的。就这样,他在民间炒作得颇有名气。

  名声出来了,人生辉煌期也就来了。太平兴国初,侯莫陈利用得到了宋太宗的召见,他的法术对于宋太宗的箭伤后遗症可能有一定的效果。因为这次召见,侯莫陈利用咸鱼大翻身,一介平民因此升至郑州团练使的位置,恩宠无限,一时无人能敌。

  宋太宗为什么会对一个江湖郎中如此恩宠?这或许要从宋太宗的箭伤说起。高河一战的箭伤,几乎要了宋太宗的性命,最后虽然得以保全性命,但也留下了后遗症,股间时不时隐隐作痛。侯莫陈利用的法术是什么,我们无从得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是懂一点医术的,暂时抑制住了箭伤给宋太宗带来的伤痛。在宋太宗看来,此人能为自己缓解疼痛,说不定还可以彻底根治这一顽疾。自己作为一朝天子,拿点恩赐来换取自己的性命还是值得的。所以,他对侯莫陈利用的赏赐从来不加吝惜。

  对侯莫陈利用来说,他太了解宋太宗的心理,所以恣意横行,毫无惧意,其府第、车马统统僭越了法定规制。正是因为宋太宗的纵容,这个方士身边也集结了一大批的逢迎之人,“政界、商界、演艺界”名流纷至沓来,希望可以借助他的力量,平步青云,晋官升职,也的确有人借助他获得了一官半职。朝中大臣对此了然于胸,但谁也不敢向宋太宗进言,因为他是太宗的红人。

  但是,赵普拜相后,对其毫不手软。不过,在处置这一问题上,赵普和宋太宗进行了一番周旋。

  第一回合:宋太宗胜。

  赵普派人将侯莫陈利用擅自杀人及一些其他不法之事向宋太宗告发,要求绳之以法。宋太宗只得派遣近臣审案,注意,是派遣的近臣,这说明宋太宗不过是迫于赵普的压力,想走走形式了事。没想到,侯莫陈利用对这些罪行全都供认不讳,这就叫宋太宗很为难,但宋太宗还是想赦免他。赵普坚决反对,说:陛下不依法处置,这就是有法不依,拿法律不当回事,谁还会遵守,这天下不就乱了。法律一定要珍视的,侯莫陈利用有什么值得可惜的呢!宋太宗没有办法,无奈将其除名,流放商州,妻子儿女没为官奴。

  第一回合似乎是赵普胜利了,但是没过多久,宋太宗又下诏让侯莫陈利用回京,最终宋太宗还是袒护了他。

  第二回合:赵普胜。

  这个江湖骗子一旦回京,赵普害怕宋太宗重新重用他,使他东山再起,便开始琢磨新的对策。“功夫不负有心人”,赵普又找到了两位重要人证。

  一位是殿中丞窦(yīn)。窦曾经监管过郑州的酒水专营工作,了解侯莫陈利用的非法之事。赵普听说后,召来窦询问,得知侯莫陈利用在郑州任上,经常面南背北地接见京城使者,犀玉带用红黄罗袋,这做派是皇帝、皇后专属的,这么做是要诛灭九族的。赵普让窦上书宋太宗,一一详细揭发。

  另一位是京西转运使宋沆(hàng)。宋沆曾经去抄侯莫陈利用家,得到了数张书信,其中有好多大不敬之语,赵普让宋沆一五一十告知宋太宗。

  此外,赵普亲自出马,劝说宋太宗,认为对侯莫陈利用这样的罪大恶极之人,处罚太轻,不能堵住百姓悠悠之口,不能满足百姓的期望。

  面对两个人证,面对新的证据,面对赵普的质疑,宋太宗很无奈,他明白赵普的意思。作为天子,他知道侯莫陈利用这样的人杀不足惜,但是,作为一个时时受病痛折磨的病人,他却不想杀他。处于两难之中的宋太宗有点近乎请求地说:难道我作为一朝天子,想庇护一个人都做不到吗?

  但是,赵普还是坚持己见,从法理、国运入手,认为必须将此十恶不赦的巨蠹绳之以法。赵普的理由充分,何况侯莫陈利用无知妄作,僭越的行为也触怒了宋太宗敏感的神经。宋太宗将侯莫陳利用赐死,派朝廷使者前往“脔杀之”。脔杀,就是用刀子从活人身上一块块地割肉,直到人死。

  赵普胜利了,达到目的了。但是,下令后,宋太宗后悔了,或许是隐隐作痛的箭伤让他改变了主意,马上派人快马加鞭传令赦免。但传诏使者前往商州途中,马陷泥泞中跌倒了,使者从泥泞中出来后又换马前行,到达商州时,侯莫陈利用已被斩杀于闹市之中。至此,赵普以他的正直与坚持,最终将这个江湖术士扳倒,更为关键的是,将依附侯莫陈利用的奸佞之臣统统贬官。扳倒侯莫陈利用是赵普整顿吏治的一个重要内容,所以,赵普才会盯着侯莫陈利用不放,一定要将他绳之以法。

  侯莫陈利用最终被处死了,朝野上下、平民百姓听到这一消息,无不拍手称快,奔走相告。不过,试想一下,如果不是宋太宗派去的使者中途发生“交通事故”,恐怕侯莫陈利用还要继续逍遥法外,并且,这家伙会越炼越成精,扳倒他会越来越困难。

  可见,即使由当朝宰相出面,要扳倒一位“江湖大师”都那么艰难!因为“大师”的身后往往还有更重量级的“大师”!

  “大师”重视交往高官,特别是权力极大的皇帝。“大师”重视交往名流,虽然名流不一定有权,但是,名流有名,结交名流可以沽名钓誉,捞取名声。权力与名誉是“大师”最看重的法宝。扳倒“大师”之难,难在“大师”身后权力的支撑。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