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400盒子的社区城市

时间:2023/11/9 作者: 中外书摘 热度: 15479
青山周平

  2005年从东京搬到北京以后,我就长期居住在胡同里。至于原因,与其说是喜欢胡同的传统建筑和街道,还不如说是对那里的日常生活有着强烈的亲切感。在胡同里,家的各种功能并非都是在家里完成的。对于附近的居民来说,胡同的菜市场是家里厨房的延续,路边放置的长凳和旧沙发成了家里客厅的一部分,整个街道简直被当作自家的一样自由使用着。街上的人群、丰富的居住功能和悠闲共用状态创造出令人愉悦的城市居住氛围。

  所谓共享,就是“共有”“分享”的意思。追溯历史就会发现,“把什么东西和谁分享”是我们人类本质的欲望之一。人类开始定居之前,个人获得的食物要和群体一起分享,分享能力越强的群体越容易生存,而现代人就是这样生存下来的群体的子孙。换句话说,人类本来就有分享的基因。群体分享的不只是食物,也包括居住空间。数百年前,我们的居住环境往往不是完全封闭的形式,相反,是家族以外的人也可以频繁出入、生活和劳作一体的开放空间。与公共的、外部的世界完全分离,“作为家人私人空间的家”这种概念,实际上是从18世纪中叶以后,工业革命时期把工资劳动从家庭中分离之后才开始出现的。并且,这种居住观念是经过后来近现代住宅的商品化、工业化社会的飞速发展、城市的郊外化等等相关产业、社会构造的变化而不断强化形成的。

  近几年,一种叫作“共享社区”的新型居住模式开始在世界各地引起人们的关注。一定数量的陌生人共有同一空间并生活在一起,在形式上,与大学的学生宿舍、公司的宿舍以及社会上的合租房很相似,这些群居方式主要是以经济的合理性为目的,然而共享社区的房屋租金和普通住宅相比较却未必更便宜。由此可见,与其说共同居住是出于经济合理性,倒不如说是与他人交往的这种具有魅力的生活方式促使人们这样选择。

  现代社会,家族、地域、团体这些传统的共同体系正在逐渐弱化并走向解体,在这样的过程中,现代人更加趋向于独立的生活方式。一人居住、一人工作、一人消费、一人享受的“个体时代”正在开始。城市结构以及构成城市的建筑对社会形态的变化也产生了敏感的反应,并随之转换着自己的形态。以家庭为基础构成的现代城市和住宅的形态,将演变成未来适合个体时代的崭新的建筑以及城市模式。这就是我们今天面临的课题。共享社区在个体时代作为新的群体居住形式,蕴藏着巨大的可能性。我们与阳光100置业集团一起,开始了对中国城市未来年轻人生活居住的共享社区的研究。随着研究的不断推进,我们开始感到,思考未来共享社区的启发点,也许就在北京胡同或上海弄堂等传统的城市空间中,在每天都自然发生的各种共享生活里。

  如果深入观察胡同里的共享生活,你会注意到放在路边的各种家具:板凳、桌子、晾衣服的地方、案板、灶台、观赏植物、储物柜、健身器材、鸟笼、扫帚,这些本来属于家庭的物品都出现在胡同的巷子里,供左邻右舍使用。于是,在邻居们一起乘凉、一起做饭、一起围观下棋、一起观花赏鸟的生活场景里,在共同使用着椅子、灶台、柴米油盐的时候,这些家具就成了一个“契机”,使人们自然产生了各种交流和活动。我们的“400盒子的社区城市”就是根据这样的观察得出的未来共享社区生活的一种可能。

  那么,这样的共享社区真的会成为诞生崭新城市文化的关键吗?

  目前,阳光100在位于广州周边的清远市对一栋空置的纺织工厂的女工宿舍进行了改造,并将其打造成了一个面向广州及周边城市的单身青年居住的共享社区。“400盒子的社区城市”将这栋曾经的女工宿舍设定为项目用地,用这个平台让未来共享社区的形态可视化。我们计划把曾经代表工业化时代的典型居住空间(女工宿舍)改造成为新时代的共享型居住空间(认识和交流、激发灵感的空间)。现代中国的社会和产业构造的巨大变化可以说是这个项目的诞生背景。

  通常的公寓住宅用实墙将房间相互隔开,划分出厨房、洗手间、卧室等区域,并把沙发、收纳柜、桌子等家具布置在房间里,形成私人的室内生活空间。与之相对,我们在新的共享社区里把房间最小化,设计成能够移动的像家具一样的盒子,以此取代传统的房间。通过对胡同和弄堂等传统城市中的共享空间的研究,我们考虑把平时房间内部的多种多样的家具全部布置在盒子外面,而厨房、洗手间、淋浴室、洗衣室等需要连接供水和排水管的功能区域则全部共用,集中配置在楼层的中心。

  每个人的房间由两种要素组成——包含单人床的盒子(宽1.8米×长2.4米×高2.4米),以及盒子外面可以自由安装的家具。盒子下安装滚轮,可以自由移动。家具组合包括玄关柜、书架、衣柜、工作台、书房等不同类型,可以根据住户的喜好和需求自由选择后组装在盒子的外壁。例如,喜欢书的人可以选择大书架和书房创造自己喜欢的阅读空间,把喜欢的书放在书架上,坐在沙发上阅读,经过的人通过观察主人的书籍和家具陈设,有着相同喜好的人自然就会产生交流并聚到一起。如果移动盒子,聚集几个爱书者之家,周围空间就变成了图书馆,变成像朋友家的书房那样半公共的温馨的共享阅读空间。如果把所有的书都贴上IC标签,就可以使用电脑或手机,对自己的书和现有共享书籍的位置进行简单管理和查询。此时,书已经不只属于某个人,而是变成了大家可以共同使用的物品。同样,喜欢时装的人也可以组装更多的衣柜,挂在里面的衣服变成了交往的契机。当然人们也可以租一两个“盒子”来发展自己的小型事业。

  书架组合能组配成书店、衣柜组合能组配成服装店、工作台组合和沙发组合配成咖啡吧、花房组合配成花店,或者挂到Airbnb上作为民宿出租,变成英语教室、红酒沙龙、DIY家具的木工教室等各种共享和体验生活的场所。

  盒子之间的空隙可以用来放置公共的桌子和沙发、书架、健身器具,或者布置成花园,供人们休息放松和交往。人们可以在早上太阳升起的时候,和几个朋友一起做瑜伽;周末可以约上喜欢烹饪的朋友,使用设备齐全的厨房聚会用餐;或者在工作日独自拥有一整张宽大的桌子,安心工作。尽管每个人完全拥有的私人空间变得狭小,但在普通公寓里无法像这样,在满足日常生活的同时也获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共享空间,更不要说可以和更多的陌生人自然地产生联系,并且密切交往。甚至,在共享社区里,不只是居住的空间,住户的私人物品和个人特殊技能之类也能积极共享。只是偶尔使用的晚会礼服、碰巧今天空着的寝室、语言学习知识、空闲的上午时间,像这样的物品或者抽象的时间、技能等也能通过手机或者PC平台在社区中共享。我们也可以应用各种先进技术使共享生活环境变得更加智能和舒适。在建筑物各处安装的传感器,对建筑内的环境、设施的使用情况,以及住户的健康状态和感情状态等信息进行收集,从而调节建筑环境。

  另外,IC标记管理个人所有物的技术,洗手间和浴室、厨房等公共设备的优化管理等技术也会在社区里应用,这样不仅减少了众人一起生活的矛盾,同时也让大家的群体生活更加便捷愉快。因为所有的盒子都可以自由移动,所以从一层到七层的平面布置都不尽相同。每层可以安放60个左右的盒子,通常情况下盒子是自由分散的,根据人们的需求自然出现小的交往空间。这样一来,只要移动一下盒子,就可以扩大空间,容纳更多人聚会和活动。如果继续移动盒子,还可以产生提供大型聚会或者召开讲演的空间。或者全体人员一起合作,把楼层四周都腾空,形成绕楼层一圈的跑道,大家就可以举行赛跑了。像这样有趣的使用方法也是可以大胆设想的。

  楼层中央有可以把盒子垂直运输的电梯,“盒子们”乘坐这台电梯可以上下移动到各楼层,当天气不错时,就可以登上楼顶,睡在屋外,想必是很舒爽的。

  在“盒子的共享社区”中,既有居住空间,又有工作空间;既有小型店面,又有教室和开展活动的场所。在作为私人生活空间的“家”中插入居住、工作、学习、休闲、交流、生产等各种城市功能,简直就像在家中展现缩小版的城市空间。同样,预计未来城市的“家化”也将会加速发展。近年来,写字楼、大型商场、咖啡店、时装店、酒店、书店、图书馆、大学、剧场、公园等城市空间中,出现了类似家一样的地方。例如:世界各地的谷歌办公室设计中能看到很多家的元素,因此居住与工作以及休闲环境的界限变得模糊。星巴克与其说是咖啡店,不如说它是作为城市居民客厅的一部分而存在。另外,Airbnb提供的是介于酒店和家之间界限模糊的体验。柯布西耶提倡的城市概念是,理想城市就是可以对居住、劳动、游憩和交通等城市功能进行合理分配并使之正常运行。而共享型社区预示着一种超越近代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概念的“城市化家”“家化城市”,城市和家浑然一体的环境即将出现。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