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多文人,文人墨客眼里的江南,离不开烟雨、楼台、青石板路、翘角飞檐的老宅、雨巷、山村袅袅炊烟。江南有乡愁,于是就从这些意象寄托、引发。其实,乡愁,不完全由迁客骚人画出的意象带出。乡愁,不仅可想,可感,可思,可忆,还能品。品,是舌尖上味蕾的感觉,最有味道的,是乡愁。想想,天地虽大,也只有天地是不老的;天底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只有乡愁是不散的,总是乡愁最有味道。品,才知乡愁,尤其在江南。那就要找一种意象和物事来品,是什么呢?就是杨梅。
中国人,尤其文人,对于饮食都很讲究,甚至苛刻。孔子说:“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但是,在还乡时,食在故乡,恐怕老夫子也不会刻意苛求,这个道理很简单,不仅是入乡随俗,只缘人人都有的那一脉情亲乡愁。嫁出去的女儿最明白:娘家的苦菜特别香,故乡的井水也是甜的,更别说那原来就酸酸甜甜的杨梅了。
故乡有杨梅,就细细地品杨梅,品这乡愁。
杨梅为何能品出乡愁呢?苏轼说:“闽广荔枝,西凉葡萄,未若吴越杨梅。”明朝有位官员因为吃不上故乡的杨梅,逢人便感慨:“自从名系金龟籍,每岁尝时不在家。”可见杨梅的味道是特别的,有点诱人。
在江南。夏至前后,杜鹃花事了,蚯蚓出,蝉鸣艳阳天,满山映红,云霞流白。“五月杨梅已满林,初疑一颗值千金。味胜河溯葡萄重,色比泸南荔枝深。”(宋平可正《杨梅》)杨梅红了,杨梅醉了。
故乡五月天,相思伴杨梅。就在这种时候,摘杨梅。
陆游在《项里观杨梅》中写道:“山中户户作梅忙,火赉丽珠入帝乡。”陆游的《赞杨梅》尤为著名:“绿荫翳翳连山市,丹实累累照路隅。未爱满盘堆火齐,先惊探颌得骊珠。斜插宝髻看游舫,细织筠笼入上都。醉里自矜豪气在,欲乘风露扎千株。”
人们挑着篮子,背着竹篓,纷纷上山,于是一坡笑声杨梅林,溢满了脸庞,染红了天空。农家中也夹杂着尝乡愁的诗人,争相放歌:“江南风景美如画,不识杨梅是白丁。”“折来鹤顶红犹湿,剜破龙睛血未干。若使太真知此味,荔枝焉能到长安?”“梅出稽山世少双,情如风味胜他杨。玉肌半醉红生粟,墨晕微深染紫裳。火齐堆盘珠径寸,酷泉绕齿朽为浆。故人解寄吾家果,未变蓬莱阁下香。”(宋·杨万里《七字谢绍兴帅丘宗卿惠杨梅》)“夜深一口红霞嚼,凉沁华池香唾。谁向我,况消渴,年来最忆吾家果。”(杨万里)
是啊是啊,风雨旅人,常思量,只要吃到那一颗故乡酸酸甜甜的杨梅,一颗“吾家果”,乡愁就解开了。
在这个时候,还乡,尝杨梅。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