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武康大楼里的神仙眷侣

时间:2023/11/9 作者: 中外书摘 热度: 16736
惜珍

  从淮海中路进入南北向狭长的武康路,路口巍然屹立着的一座犹如等待起航的巨轮般的建筑,这就是武康大楼,以前曾先后叫作“东美特公寓”和“诺曼底公寓”。外墙上褪色的红砖和门前石柱上的水痕遗留下岁月的沧桑,却掩不住它那逼人的气派。

  这座公寓由法商万国储蓄会于1924年投资建造,请匈牙利设计师邬达克设计,建成后命名为“诺曼底公寓”,是为了纪念法国一艘著名战舰“诺曼底号”。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诺曼底号”战功卓著,后来被德国潜水艇击沉。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法国是战胜国,这幢建筑就被命名为“诺曼底公寓”。这是一座典型的法国文艺复兴建筑式样的大楼,也是上海最早的外廊式公寓建筑。公寓共八层,楼身狭长,据说这是因为公寓的地皮在两条道路相交的三角形地块上,建筑师便因地制宜地将平面设计成了三角形,南面沿街底层是老欧洲的骑楼样式,连绵不绝的拱形门洞构成了一个半开放式的走廊,拱形门洞中看得见不同店面一一铺陈,那是邬达克的一个独特思路,使用退缩手法,让门洞中的那条长廊兼作了人行道,弥补了人行道的狭小。建筑一二层立面是水泥仿石墙,顺理成章地成为建筑三段区划中的一个基座,整个底层只有高高的天花板和宽大的台阶。三层至七层外立面改为黄褐色砖块贴面,三层设环通的阳台式长走廊,犹如一条纤细的腰带镶嵌在建筑立面,四至五层立面有部分宽大的外挑阳台。仔细观察,你还会看到那些刻有螺旋花纹的“牛腿”、拥有三角形古典山花的窗楣以及外墙的镶拼色彩,在阳光下显出一种低调的精致,折射出一种名门贵气。建筑的顶层,则再次回到水泥仿石质墙面。八层的视觉焦点还在于那个长长的阳台,它很奇妙地沿着整个建筑外墙转了一圈,中间全部贯通,起到了顶部腰线的作用,强调了建筑立面的层次感。

  走入底层大堂,黄色柱子上细细的直线条,黄色马赛克地坪上的八角形图案,黄澄澄的墙壁等都让人感觉到这座大楼曾经的奢华。在角落里发现了“藏”在那里的电梯,电梯的门顶上安置着一个指针盘,随着电梯的上升会一格格耐心地指示楼层。这幢楼里“埋伏”着三座电梯,据说,新中国成立前,这里的保姆只能从大楼后面的电梯上下。曲尺形的结构使大楼有了更多的采光,每层楼道都足够宽敞。1930年,原诺曼底公寓的东侧又造起了五层新楼,老楼二楼和四楼的走廊能通向新楼。当年屋顶平台上还有花园和游泳池,如今,却成了住户晾晒衣服的场所。

  最初,入住这座公寓的全是西方侨民,而且是在上海滩已大有斩获的上层侨民,这些人大多是在电车和自来水公司供职的高层外籍职员,如有嘉第火油物业公司的销售总代理,有西门子上海公司经理等。随后,华人中的一部分也进入了这幢大楼,其中便有当年上海滩著名报纸《华美晚报》的总经理朱作桐,他就住在诺曼底公寓七楼的一个大套间里。当上海即将进入孤岛时期,《华美晚报》与《大美晚报》因其具有美商身份,成为上海滩仅有的两张不接受日军新闻检查的中文报纸。由于《华美晚报》坚持抗日救国新闻路线,为当时敌伪势力所不容。1940年的一天,朱作桐收到了一个不明来历的“礼盒”,打开后,发现里面是多根鲜血淋淋的手指头,还有撕裂开来的耳朵碎片。朱作桐知道这是敌伪势力给他的最后警告,当时虽有些心惊胆战,过后却并没有把它放在心上。1941年4月30日,朱作桐被汪伪特务机关76号派遣的特务暗杀在自家寓所的门口。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居住在诺曼底公寓中的大批英、美、法侨民不是被日军关入集中营,便是被遣送出境。当年12月8日,《华美晚报》也被迫停刊。到1945年,诺曼底公寓的全部套间有三分之二无人居住。

  抗战胜利后,孔祥熙的女儿孔二小姐把这座大楼买下来,做了最大的业主,自己则住在新楼里。当时新华影业公司和联华影业两家电影公司都设在诺曼底公寓附近,因其楼下有咖啡厅及茶餐厅,电影界人士平时喜欢在这里聚会,讨论剧本、会见演员、切磋表演。之后,便有许多电影界人士陆续租住在诺曼底大楼。如有“东方第一母亲”之誉的电影演员吴茵,因一部《渔光曲》而红透中国的电影明星王人美,著名电影艺术家郑君里,以及赵丹和夫人黄宗英等都是这幢楼的居民。1953年,诺曼底公寓被上海市政府接管并更名为“武康大楼”。

  这幢楼的新楼里还住着一对名闻遐迩的神仙伴侣:电影表演艺术家孙道临和越剧表演艺术家王文娟。这里是他们的婚房,孙道临和他的爱妻在这里生活了半个世纪。2007年12月,孙道临在这幢楼里走完了他八十六年的人生旅途。2012年,我在武康大楼采访过王文娟老师。已经没有了孙道临的寓所稍显清冷。客厅不大,一组沙发围成一个会客区,几个顶天立地的书橱沿墙而立。客厅正中墙上挂着一张很大的孙道临木刻像,似乎这位杰出的艺术家依旧在自己家里,他的气息在房间的角角落落散发着。朝南是一堵全透明的落地景观窗,窗外是半间客厅大小的内阳台,阳台里摆满了绿色植物。阳台面向一幢白色的建筑和建筑前绿色的草坪树木,那是宋庆龄故居。阳台上的绿色和宋庆龄故居的绿色连成了一片。王文娟说,听人说,这幢楼曾是孔二小姐的闺房。刚搬来时,我并不喜欢这里,觉得这房子曲里拐弯的,又是沿马路,太吵。可是,道临喜欢,说对着淮海路,多好!他最喜欢的就是这个阳台了,尤其钟情于对面的一片浓荫。

  阳台上有一张长沙发,前面一张茶几,王文娟让我在沙发上坐下,阳光温暖地照射在身上,暖融融的感觉。王文娟把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演活了,不过,生活中的王文娟却丝毫没有林黛玉身上的尖酸刻薄气,她大气、随和,极具亲和力,而且一点也不矫情。说起她演的林黛玉曾风靡神州,王文娟只是浅浅一笑,淡然地说,这是自己机遇好,越剧《红楼梦》有它生逢其时的优势。

  王文娟和孙道临的结合被喻为一首舒伯特与林黛玉合写的诗。两位大艺术家相濡以沫半个世纪,他们不仅是心心相印的夫妻,更是志同道合的朋友。而当年促使两人结合的大媒人是黄宗江。王文娟说,其实,在没有认识道临之前,我就是他的粉丝,他演的电影我每部都看,有的还看了好几遍。而孙道临也非常熟悉王文娟的表演,十分赞赏她的演技。当年王文娟参军在总政越剧团服役时,黄宗江是联络、接待人之一,而黄宗江则是孙道临从小的好朋友。初见时,一个风度翩翩,一个风神灵秀,彼此好似千年之前就在那里静候着似的,一旦撞见,气场悄然暗合。两人都是名人,公众场合不能去,谈恋爱只能晚上在僻静的马路上散步。那时孙道临住在武康路115号的密丹公寓,王文娟住在华山路上的枕流公寓,好在两条路紧连着,每次两人都走到深夜,就这样一步步相依相偎地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婚后,两个人难得相聚,相聚了,话题也总在艺术研讨的圈子里。王文娟说,他一谈就是一大套,但我喜欢听他谈。她每接到一个剧本,就拿给孙道临看,然后两人一起讨论。孙道临喜欢弹钢琴,还会唱美声,他有空时,就为妻子伴奏,陪她练声、运气。燕京大学哲学系出身的孙道临崇尚文化,他让王文娟有空多看看书,读读外国小说,以提高自己的艺术素养。王文娟不但看了,还让孙道临教她普通话,孙道临就一本正经地给她上课:“这是前鼻音,这是后鼻音。”王文娟搞不清楚,孙道临急了,说:“你怎么这么笨啊?”武康大楼里洋溢着两位中国一流艺术家的欢声笑语。

  孙道临走后,王文娟失去了一个艺术上共同交流探讨的伴侣,很不习惯。家里留存了她太多的牵挂,关于孙道临的,关于他们俩从前的日子。每当遇到事情需要商量时,她总会像以前那样习惯性地去找她的道临,可是面前只剩下空荡荡的房间和照片。说到这里,王文娟的眼睛里掠过忧伤。好在失去孙道临的日子,还有自己钟爱的越剧,还有遍布天下的“桃李”。她有时和女儿一家住在一起,有时单独住在自己寓所。平时王文娟也不闲着,会会老姐妹,指导她的王派弟子,接待一下朋友。她说:“我好像蛮忙的。除了上面说的那些事情,我每周还要到老年大学学一次画,去一次要交两张作业。”说话间,她带我去看她的阳台画室,里面挂满了她自己画的画,我发现她画得最多的是牡丹。王文娟的学生每排一个新戏,都必然要上门找王文娟指导。武康大楼那幢寓所里经常会有越剧声飘出,轻轻柔柔的,满是江南风情。

  也许是因为这座地处老上海最有法国味道的转角公寓楼里面曾经集合了许多骨子里最风情的人物,无形中成就了这幢楼独一无二的浪漫气质。诺曼底公寓像是一艘华丽斑驳的船,泊在那里,永不行驶,在这座动感的城市中显得异常沉静。虽落满岁月痕迹,却犹如醇酒,时间越久越迷人。今天的人们依恋钟爱它,因为它为当代都市人无处停泊的怀旧之船提供了一个空间,一个记忆的去处。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