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查尔斯·麦基著冯松译
决斗兴起的原因
许多人认为,决斗来自公元初年,是在欧洲的野蛮国度中非常风行的一种好斗习气。因为那时没有法律和仲裁,要想解决争端,只有看谁的拳头更坚硬,谁的刀剑更锋利!
随着文明的进步,脱离野蛮的人们开始觉得,如果再用搏斗的方式解决争端,那与野兽有什么区别呢?于是,旨在保护受害人的法律出现了。
但是,法律的出现也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在欧洲社会早期,经常发生这样的情况——明明证据确凿,却不能通过法律手段将被告绳之以法。这时。决斗就派上了用场。人们普遍认为,正义的一方会得到上帝的庇佑,让他有强大的力量完胜对手。根据惯例,决斗后谁也不能上诉。人们认为,在决斗中退缩者必定是有罪之人,而表现英勇的人必定是清白无辜的。
由于决斗行为的泛滥,政府认为如果不加以控制,社会又会回到相互残杀的野蛮状态。于是,统治者通过一些法律,限定只有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才允许用决斗这种方式来裁决是否有罪。
在法国路易九世上台前,只有在欺君之罪、强奸罪、纵火罪、暗杀罪和盗窃罪等几种情况下,才适用决斗。而路易九世一上台,就取消了限制,规定民事案件中也可以使用决斗。这样一来,形势顿时恶化,决斗泛滥成灾。在1303年,腓力四世再度限定了决斗的实施范围——只有刑事案件中的叛国、强奸、纵火等罪和民事案件中的继承权纠纷案可以采用。骑士是个特例,他们被允许在任何时候使用决斗来捍卫自己的尊严。
记载中最早的决斗
有史料记载,历史上最早的决斗发生在路易二世统治期间,即公元879年。加斯蒂努斯伯爵的夫人早上醒来,赫然发现伯爵死在了床上。伯爵的一个亲戚贡特朗认为伯爵是被夫人谋害的,因为伯爵夫人红杏出墙。贡特朗向她提出决斗的挑战,让伯爵夫人找人代表她迎战。贡特朗将刺死这个人,来证明伯爵夫人的杀夫罪行。伯爵夫人的亲朋好友都相信她是清白的,可是贡特朗的强大和勇猛是出了名的,谁敢迎接他的挑战呢?连伯爵夫人都绝望了。这时,16岁的安戎伯爵勇敢地站了出来,当年他出生时正是伯爵夫人为他施洗礼,如今教母有难,他挺身而出,愿意代她迎战贡特朗。众人都劝他不要参加这场危险的战斗,因为贡特朗实在太强大了,连国王都希望这个孩子放弃出战的决定,不要去送死。可他坚持参加决斗。决斗开始了,双方骑着马向对手冲过去,贡特朗挺矛便刺,安戎伯爵挥盾一挡,贡特朗由于用力太猛了,竟然失去平衡,落到马下。趁此良机,安戎伯爵一矛刺死了贡特朗并将他的脑袋割下。决斗结束后,安戎伯爵将人头献给国王,国王非常庄重地接了过来,就好像接过别人赠送给他的一座城池似的。众人也在一边欢呼起来,伯爵夫人的冤屈得以昭雪,她一把将自己的教子搂在怀里,亲吻着他,喜极而泣。
1162年,蒙特佛特的罗伯特提出指控,说艾赛克斯伯爵在五年前的一次对威尔士人的战斗中表现懦弱,长敌人志气,灭自己威风。把英格兰王室的脸都丢尽了。罗伯特发誓自己说的是实话,如果伯爵不服,可以找他决斗。艾赛克斯伯爵真的找罗伯特决斗了。决斗一开始,伯爵占了上风,可是越打情况越不妙,最后伯爵被罗伯特打成重伤,昏死过去。人们都以为伯爵死了,就让雷登修道院的修士们收殓埋葬他。在挪动“尸体”的过程中,昏死过去的伯爵竟然苏醒过来。在修士们的照料下,他恢复了健康。尽管他忠诚而勇敢,但由于他在决斗中落败,全国的人都认为他是叛徒和懦夫。在这个处处唾骂他的世界中,他再也呆不下去了,于是只好重返雷登修道院,做了一名修士,了却残生。
在西班牙发生过一次未遂的决斗。在塞维利亚城中,一名信奉基督教的骑士向一名摩尔人武士提出挑战。西班牙主教心想,万一基督教骑士落败,岂不就意味着基督教不敌伊斯兰教吗?他丧命事小,基督教却因此蒙羞可就麻烦大了。于是他们以开除教籍相威胁,让那位基督教骑士主动撤回了挑战书。
奥托一世统治时期,法学家们为“丧父的孙辈是否能与其叔叔们平等共享祖父的遗产”这个问题争论不休。最终,他们决定用决斗作出回答。论战双方各选出一名骑士作代表,开始厮杀。最后,支持孙辈获得遗产一方的骑士将对手一矛刺死。到了这时,争论才有了最终结果,孙辈的继承权得到保障。
法国最著名的决斗
在15世纪初,查理六世统治期间,法国议会安排了一次著名的决斗。有一位名叫卡洛吉的绅士去外地时,他的妻子被一名叫莱格利的人强暴了,这还不算,莱格利还狡辩说是这个女人自愿通奸的。卡洛吉闻讯后,提出进行一次殊死搏斗,因为莱格利不仅强奸。还诽谤自己的妻子,卡洛吉的妻子也表明自己没有通奸,但议会认为证据不足,只能通过决斗解决。在决斗的那天,卡洛吉的妻子也来到了现场观战,但国王认为在她通奸罪名未得到洗刷之前,她还是个罪犯,因此她只得站在一座绞刑架上等待决斗的结果。一番殊死较量之后,卡洛吉打败了对手,迫于压力,莱格利承认自己的强奸和诽谤双重罪行,随即被押上绞刑架当众绞死。随后,传令官宣布这位女士是清白的,她也再度得到丈夫、国王和所有的围观者的信任。
上面讲到的这些决斗场景时有发生,层出不穷。直到一次不幸的决斗发生,才导致法国国王亨利二世郑重宣布:无论民事还是刑事案件,或者关乎绅士们尊严问题,一律禁止决斗。
这次具有标志性的决斗发生在1557年。拉·沙泰尼雷勋爵和雅尔那克勋爵从小就是好朋友,他们都因表现勇敢、仆从如云而闻名于朝臣之中。沙泰尼雷勋爵知道他朋友的资产不是那么雄厚,于是就问他如何能支持这么大的开销,雅尔那克勋爵回答说,他父亲娶了位年轻漂亮的女人为妻,这位继母爱儿子远胜过爱丈夫,经常给他许多钱。本来这个秘密是见不得人的,但沙泰尼雷勋爵却将它泄露给了太子,太子告诉了国王,国王又传给了自己的朝臣,一传十,十传百,最后,这个消息传到了雅尔那克勋爵的老父亲耳朵里。他非常生气,立刻质问儿子,问他是不是和继母有不正当关系,并且还到处宣扬。雅尔那克气急败坏地否认自己说过这样的话,他请父亲和他一起。与散布这种恶毒谣言的人当场对质。当他们来到朝臣们聚集的场所时,恰好太子、沙泰尼雷勋爵和一些大臣都在场。雅尔那克愤怒地大声喊:“谁说我与继母有不正当关系,谁就是骗子和懦夫!”大家面面相觑,都望向太子和沙泰尼雷,沙泰尼雷则说:“这明明是你亲口和我说过的事情啊。甚至你当时说得更详细。”
这种各执一词的事,谁对谁错不好判断,于是,王室会议决定用决斗来裁决。可是,当时的国王弗朗西斯坚决反对决斗,他禁止任何一方再提及此事,双方这才按捺住怒火,此事暂时搁置下
来。但一年后,弗朗西斯驾崩,亨利二世,也就是当年的太子即位。二人旧事重提。由于亨利二世也是这个事伴的当事人,因此他支持用决斗解决问题。
决斗被定在1557年7月10日,地点在莱雅城堡的广场上。
准备工作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国王也表示将亲临比武现场观战。沙泰尼雷觉得已经稳操胜券了,就预先在比武场旁边摆起了丰盛的酒席,准备获胜之后,邀请国王和大臣等一百五十余人吃饭庆祝。雅尔那克心里有点打退堂鼓,但是也无路可退,只能硬着头皮上阵。决斗开始了,按照程序,他们首先宣誓自己没有戴任何护身符,也不使用任何巫术手段。然后,他们拔剑开始搏杀。沙泰尼雷是力量型的战士,身强体壮,勇猛无比;雅尔那克则属于敏捷型的斗士,身法灵活,伺机进攻。打了一阵,雅尔那克被沙泰尼雷的攻势逼得步步后退,还重重地挨了一下,好在用盾牌挡住了,然后寻找出击的机会。这时,他瞅准了沙泰尼雷左大腿露出的一个破绽,就用矛刺了过去,居然命中了。虽然,沙泰尼雷没有被刺中要害。却被刺落下马。他拔出匕首,想反击雅尔那克,但流血过多的他再也站不住了,倒在了助手的怀里。决斗结果表明,雅尔那克获胜,他兴奋地摘下头盔,双膝跪地,向上帝致谢。而落败的沙泰尼雷又羞又怒,拒绝接受医生的治疗,两天之后就郁郁而死。从那时起,“雅尔那克的攻击”就用来形容任何隐蔽、狡猾的进攻。国王亨利二世为好友沙泰尼雷的死深感悲痛,于是他发誓,只要自己活着,就决不允许任何形式决斗的发生。
不过,也有历史学家认为,亨利二世当时虽然这样发誓,但他并没有依照自己的誓言禁止决斗。因为史料记载,在沙泰尼雷死的两年后,议会又组织了一场类似的决斗。亨利不仅没有依照誓言阻止决斗,相反,他还派出王室司法长官拉马尔克去现场监督。这次决斗的双方是芬迪尔和达盖尔、他们两位都是内务官员。有一天,两人因为某件小事在王宫大厅争吵起来,接着又大打出手。最后议会决定,让他们在法国北部的色当城展开公开的对决。芬迪尔武艺平平,根本不是剑术高强的达盖尔的对手,几次想退出决斗,可议会不答应,说退出决斗可以,不过要剥夺你所有的荣誉称号。芬迪尔只好硬着头皮上阵,结果仅一个回合,芬迪尔就弃剑投降了。他在答应了对手的一切要求之后,就灰溜溜地从比武场上逃跑了。
后来,亨利二世因决斗而死,也被人们看做是他发伪誓的报应。亨利二世的女儿婚礼期间,他为了庆祝,召开了一次盛大的比武大会。他自己也披挂上阵,甚至还真的击败了几位勇敢的骑士。他得意洋洋。企图和年轻的蒙哥马利伯爵再战一场,结果,后者失手刺中了他的头部。不久,亨利就伤重去世了,终年41岁。
决斗狂热的年代
在此后,弗朗西斯二世、查理九世和亨利三世统治时期,决斗已经成为家常便饭,次数之多无法胜数。这个时代也被史学家们称为“决斗狂热的年代”。巴黎议会为了制止决斗发生,于1559年6月26日颁布文告:任何人如果从事、协助或怂恿决斗,那他就是国王的背叛者,法律的违背者及和平的破坏者。
尽管出台了严刑峻法,可落实情况却不尽如人意,因为国王虽然在理性上反对决斗,但他内心中却倾向用决斗解决问题。因此,尽管法令一部比一部口气严厉,但雷声大雨点小,决斗的案例一点没减少,社会也完全陷入混乱之中。
当时,几乎每个上层社会的法国人都曾经在决斗中有过致人死命的记录。如果张三与李四发生了争执,作为张三的朋友,必须无条件地站在张三的一方,即使想保持中立都不行,否则朋友就变成敌人,张三就要拔剑和他决斗。决斗致人死命,仇恨的种子也代代相传,子报父仇、仆报主仇。有统计表明,亨利四世在位20年,共赦免了8000名在决斗中杀死对手的人,可见,在这8000人的背后,至少有另外8000个亡魂不得安息。当时,普通人早上碰见朋友打招呼的话就是:“昨天是谁和谁决斗的?”平时大家闲聊也离不开“喂,今天早上有人决斗吗”这样的话。在这期间。出现了一个叫德·布特维尔的决斗者,恶名昭著,无以复加。只要他看谁不顺眼,就扬言要和人家决斗;他听说谁比较勇猛,就立即上门挑战,说:“听说你很厉害,咱们打一场如何?”他的一帮狐朋狗友也都是好勇斗狠的决斗狂热者,每天聚在一起舞枪弄棒、惹事生非。每天早上都有许多远近闻名的暴徒和决斗狂人聚在他家里吃早餐。他们饮酒,吃面包,然后切磋剑术。其中的德·瓦朗塞也不是省油的灯,他每天都要参加一两次决斗,好像决斗上了瘾,不决斗就浑身没力气。有一次,他向好友德·布特维尔发难,埋怨后者在一次决斗中没有邀请他做帮手,甚至要和好友决斗。于是,德·布特维尔急忙保证,马上就安排一次决斗,并请他做帮手。结果,德·布特维尔当天就跑到鲍尔特斯侯爵那里惹事。然后提出决斗。德·瓦朗塞也就如愿做了帮手前去助战。在决斗中,德·瓦朗塞杀死了侯爵的副手德·加弗瓦。其实二者无怨无仇,甚至素不相识。
终于,转机在几十年后出现了,红衣主教黎塞留的上任,有效地遏制住了决斗的燎原之势。黎塞留对决斗深恶痛绝,在他眼里,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只有用最严厉的刑罚,才能根除决斗这颗社会毒瘤。他上任后,首先拿贵族开刀,杀一儆百。
红衣主教黎塞留为什么这么痛恨决斗呢?原来,当黎塞留还在担任地方主教时,因为一些原因得罪了泰米尼斯侯爵。侯爵想要报复,但按照惯例,不能向神职人员提出挑战,侯爵就把目标转向了黎塞留的一位弟弟。有一天,泰米尼斯来到黎塞留的弟弟黎塞留侯爵的住处,故意抱怨他的哥哥不讲信用,言辞颇多侮辱。黎塞留侯爵一听泰米尼斯如此辱骂哥哥,十分生气,立即提出决斗,这正中泰米尼斯的下怀。他们在安古莱姆大街对决,结果黎塞留侯爵当场殒命。对决斗的厌恶,对亡弟的悲痛,促使主教黎塞留走上了一条与决斗不共戴天之路。待他成为红衣主教,在法国拥有绝对的权力后,他就发布禁令,坚决禁止决斗发生。但是,仍有一些贵族我行我素,根本不把主教的法令放在眼里。最后,黎塞留决定给他们点厉害看看。正好,前面提到的德·布特维尔刚刚与勃弗隆侯爵进行了一场决斗,这一下子撞到了主教的枪口上。尽管在决斗中,两个人都没有伤害到对方,但主教仍然治了他们的罪,斩立决!
那个年代的德国人也沉迷决斗。在德国,法律允许人们在弗朗索尼亚的威茨堡、斯瓦比亚的乌斯帕克和哈勒进行决斗。这三个地方的决斗受到法律保护,因此这里成为决斗圣地。如果在决斗中死亡,死者会被以阵亡英雄般的礼节厚葬。如果决斗者还能站起来,却弃械投降,他将被所有的人看不起。那些拒绝接受挑战的人更惨——他们会被开除公职,还不允许刮胡子、赤膊和骑马。
在德国,决斗不仅在社会上流行,大学校园里也处处可见决斗的影子。如果在别的国家,学生们也许是打打架而已,但在德国,这些崇尚暴力的大学生却喜欢用剑,而且特别偏爱削掉对手的鼻子,因为这可以让人破相。有些决斗狂们还有保留战利品——被削下的鼻子的癖好,并时不时拿出来数数,得意之情与将军巡视自己攻下的城池相比也毫不逊色。
探究引起决斗的原因,今天的人们听了恐怕会感到可笑之至。斯特恩的父亲曾为一只鹅与人大打出手。英国著名航海家及作家雷利他曾探险美洲,还第一次带回马铃薯献给女王,他也曾为旅馆的账单和人进行殊死搏斗。许多决斗造成伤亡,起因竟只不过是因为打牌或者看戏争抢座位。无数次挑战只是由于半夜多喝了几两小酒,在第二天早上在决斗场上换来死亡或伤残的惨痛结局。
欧美各国严禁决斗
为阻止决斗蔓延,不同国家采取了不同的办法。英、法两国政府为禁止决斗所进行的努力,其成果很明显。专制国家的好处就是:君王的意志就是最大的法令。所有人都必须无条件服从。所以,只要君王严厉一点,决斗顿时就收敛许多;但君王稍有松懈,决斗又死灰复燃。在普鲁士就是如此。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克也非常厌恶决斗,他面对军队中屡禁不止的决斗风气,想了一个主意,他告诉军官和士兵们,从今天开始在军队中允许决斗了,但有一个前提,两人决斗时,附近必须有一个营的士兵监督,一旦一方不幸毙命,这些士兵就立即开枪打死另一方。此招一出,军营中再也没人敢决斗了。
在美国,由于每个州的法律不同,所以对决斗的看法各异。在西部诸州,由于比较偏僻,民风相对淳朴,从来都没有决斗的踪影。在这里,人们信奉的是《圣经》十诫中“你不可杀人”的规定。可是,随着西方文明的日趋逼近,当那些美丽的草原逐渐变成钢筋水泥的城市的时候,这里淳朴的民风也不见了。那些土著居民变成市民时,他们沾染上了欧洲大陆流行的错误习气,决斗变得越来越常见,他们开始用手枪表达自己的声音。
大多数州的法令规定,发动和参与决斗者,被判处一年以下的监禁和劳役,并且在二十年内不得担任政府公务员——这和欧洲大陆动辄砍头绞死相比,可谓仁慈多了!不过佛蒙特州要严厉些,谁敢参加决斗,他将终身不得任公职,也不再拥有公民权,还要处一笔罚金;如果在决斗中致人死命,他就得偿命。在罗德岛,参加决斗的人要在脖子上拴一根绳子。站在绞刑架下示众一小时,在此期间,公众可以任意对他殴打;若是他认罪态度不好,还要入狱一年。在康涅狄格州,有人参与决斗将终身不被政府录用,并处罚金1000美元。伊利诺伊州则要求他们的政府官员在就职宣誓中加上一条:从前和今后永远不会介入任何决斗。总的来说,美国对决斗者比较宽大,要是把英法两国,比做决斗者的地狱,那美国就是决斗者的天堂了。
在欧洲不同时代颁布的法律中,波兰国王奥古斯都对决斗的禁令值得一提。1712年,他颁布的法令规定,所有参加决斗的人,无论是主将还是护卫都是死罪,甚至连下战书、传口信的人也难逃干系。1773年的慕尼黑,也有一条类似的法律——即使决斗中没有死伤,所有参与决斗的人也要被绞死,并把尸体就地埋在绞刑架下。
杜绝决斗的良药
人们受到伤害,就必须讨个公道。要是法律不能帮人们讨还公道,那他们就会用武力去达到目的。因此,尽管智者大谈决斗的坏处,但仍有许多人宁可为决斗搭上性命,也不愿意成为同伴的笑料,窝窝囊囊地苟活于人世。
显然,决斗是文明社会的一颗毒瘤。我想唯一的解决之道就是建立一个道德法庭,对那些虽然细微,但却能给人们心灵带来巨大伤害的冒犯行为予以察觉和防范,并对受害人进行及时的补偿。其实,很多觉得受到侮辱的人,他们只是要一句道歉的话语。只要表达了歉意,很多决斗都能避免。那么这个法庭就起到这样的作用,根据冒犯者的冒犯程度,强迫他公开道歉,如果他拒绝道歉,那法庭就可凭“拒绝执行法庭命令”一的罪名对其处罚,直到他接受为止。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