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语言成为一种工具的时候,比学更重要的是设立具体可行的目标,以及习惯于见缝插针地使用。
上中学的时候,老师总说我英语发音不够好,我所在的班又是实验班,有很多发音标准得像美国人一样的尖子生,所以我从来不好意思在熟人面前张口说英语。
那个年代在北京的外国人还是一种“稀缺资源”,很多商场、区政府都会在周末组织英语角,吸引两三百個热爱英语的人,将一两个老外团团围在中心,让老外们问答100遍“Do you like Chinese food”。
因为在同学面前不好意思张口,英语角自然就成了我的最爱,可是真站到老外旁边的时候,我还是不好意思开口,只能干站着听别人聊。有一次突然听到身后有人正用更拧巴的英语,叽里呱啦地和人聊文学,回头一看我就乐了,居然是我们班的化学课代表。
后来随着不断练习,我的自信心渐强,逐渐敢张口了,却还是保持着“欺软怕硬”的风格。看到口语很烂的人,我就敢张嘴;看到口语很好的人,就不行了。留学时遇到一个口语不好却特别敢说的学姐,叉着腰教育我:“你记住,全世界,就只有中国人会嘲笑你的英语发音,所以没啥不敢说的。”
这话对我有奇效,每每想起这句话,开口就不难了。不敢开口,说到底还是对自己没有信心,但最坏的结果其实也不过是人家没听懂,掉头走了啊,也不算什么严重的后果,归根结底还是脸面问题。而且语言这个东西,就是要在使用中才能不断提高。就像脸面,也是在练习口语的过程中变得越来越厚实。
我同学阿眉的爸爸会的单词不超过20个,会说的最长一句话是Good morning。有一次单位派他出差,他必须要独自一个人到多伦多,然后和那边的同事会合。全家人都担心得不得了,只有他爸兴高采烈:“别担心,我会英语呀。”途中还要在国外机场转机,他爸走进咖啡厅,就冲侍者招手:“Mr.,here,here!”侍者过来,他就比画一个菜单的样子,翻开菜单,在上面指指点点:“This……that……”
虽然会的单词不超过20个,但是每一个都被超高频使用。
我听阿眉讲的时候,特别感慨。
我爸也是一个几十年的英文爱好者和学习者,他和我妈还没结婚的时候,就已经能看英文报纸《China Daily》了,可这么多年来,我从没听他说过一句英文。
反倒是我妈,基础几乎为零,当年北京奥运会社区组织免费英语班,却每次都去。没上两次课,她就在银行排队时偶遇一位国际友人,于是热情地招呼对方坐下:“Come,have a seat,please!”结果对方乐了:“阿姨,我能说中国话。”可我妈才不管呢,继续坚持背诵课文……
脑补一下这个诡异的场景:一个坚持说英文的中国大妈,和一个坚持说中文的美国小伙,一言不合,却相谈甚欢。
但英语就得这样学,特别是口语,并不是一定要学到大师的程度才可以拿出来开始用的。
有些事关重大的技能,必须要练到胸有成竹才能使用,比如开车、做手术、修电路,可是大部分人学英语,就图个交流沟通而已,从第一天开始就应该尽量去使用。
有个很有趣的对比。
我当年留学的时候,大部分时间都和中国同学待在一起,觉得那样交流最舒服。尽管也知道该多和其他国家的同学交流,但与他们似乎没太多话可说,所以也就没多交流。
几年后,我先生也出国留学。开始我特别担心,觉得他的英语还不如我当年的好,性格也不是特别自来熟,肯定会不适应。结果不到一个月,他居然结交了不少世界各地的朋友。再等到做过第一次集体作业后,更了不得了,不分种族国家的全班同学全都跑来“抱大腿”。当技术大神在你组里,可以让你跟着拿到A+,即便对方说的是山东味儿英语,又有谁在乎?连英国同学都恨不得自己有山东口音,以便能和他更好地交流。
这事儿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让我开始重新思考学英语这件事。
此前我本着惯性,觉得既然学一样东西,肯定是要不断攀登更高的阶梯才行,但那是针对基础学习而言的。当语言成为一种工具的时候,比学更重要的是设立具体可行的目标,以及习惯于见缝插针地使用。
如果想应付外企的英文面试,可以直接去背The Apprentice,学学美国精英们如何唇枪舌剑地向老板推销自己、捍卫自己。
想旅游前加强一下口语听力的,可以精看和背诵Friends;当然也可以老老实实地去报一个提高班,按部就班地听说读写……
说到底,无论你用的是什么教材,背的是什么,这些都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哪怕你只会说一句的时候,能不能设法用上这句话?对于你最常说的那个话题,你又能用多少种不同的英语句子来表达相同的意见?
学任何东西,都有一个可以迅速突破的窍门:那就是从你最想解决的一个问题入手,去解决它,然后遭遇新问题时,再不断地解决……一路用解决问题的过程来驱动学习。
想学好口语也一样,从你张开嘴的那一刻起,就会不断碰到困难——这样反而很好,因为这些难题会一路驱使着你将它们各个击破。当你击破的困难越来越多时,你会越来越自信,水平也会越来越高。
语言学里有一个关键时期(critical period)的假说:在这段时期里,婴幼儿的大脑飞快发育,认知体系也迅速发展,对外界的信号接收也在高峰期,如果此时学习第二语言,那么水平完全可以达到母语的水平。
基于这个假说,许多父母会让孩子在尽可能早的时候就开始学习英语,但也恰恰因为这个假说,许多成年人会抱怨:都是因为小时候底子没打好,所以现在张不了口。
其实只要你想学,大可不必对自己的年龄耿耿于怀。
学口语最好的时机大概是当你还只有5岁的时候,而下一个最好的时机就是当你决定开口的时候。
摘自《读者·校园版》2017/14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