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充满了种种可能,但只有一条路通向现在,它又是不可选择的。
父亲很少谈自己的少年事,仿佛他十八九岁之前的日子是一张白纸。那时候留至现在仅有的痕迹,是一张破旧的高中毕业证和一张他穿着军装的黑白相片。毕业证上,父亲的名字依然清晰如刚刚写下,照片上,父亲的笑容天真、面孔清秀。对我的人生而言,父亲的人生仿佛就是从这个时期开始。后来的故事被人们的语言补白。
20岁时,经人介绍,父亲和母亲结婚。20岁的他仍带着孩子般的稚气,母亲长他三岁。婚后一年,我出生。我八个月大时得了一场病,几乎死掉。姥姥回忆说,在镇上简陋的医院里,父亲总是不停地走来走去,或者瞪着眼睛一夜夜地不睡觉。我曾问过他当时的感受,时光太久远了,他记得并不深刻,只是说:“那时啊,你都要不行了……”两年后,弟弟出生。我和弟弟像一横一纵两个坐标,把他永远地定格在了父亲的位置上。
婚后三四年,父亲成了村小学的民办教师。干了几个月,他不想干了,觉得挣钱太少,每日看着一群孩子也无聊。那时候四爷爷还是党支部大队书记,跑到家里游说父亲。母亲炒了几个鸡蛋,切了一盘咸菜疙瘩,他们爷俩喝了半小桶散白酒。四爷爷的目的只有一个,劝父亲继续在村里的小学教书。
不知道四爷爷和父亲谈了什么,但起了作用,用现在的话说,父亲没hold住,大概也是酒喝多了,答应了下来。他也许没有想过,自己的这个决定,成了一生的关键,从此他再也没有离开过讲台。其实,他当时并非没有其他选择,而且是种田之外的选择。当年他曾和一群村民搞过一支小建筑队,那还是三十多年前,起重机还远未成为中国的“國鸟”,建筑队刚刚从四面八方兴起,很有发展潜力。后来的年月,在为交不起学费而看到父亲犯愁的时候,我常常会想,如果父亲没教书,而是去了建筑队,家里的状况肯定要好得多吧。我猜他也这么想过。当然,人生充满了种种可能,但只有一条路通向现在,它又是不可选择的。
民办教师的收入可想而知,每个月不到一百块钱,常常还要被以各种名目克扣。有一年年底,父亲从学校回来,母亲问他今年结了多少工资。他一脸无奈和悲伤:一分钱没挣,算来算去,竟然还欠了学校两百多块钱。为这个,母亲许多次劝他放弃这个看起来永远也转不了正的工作。他没放弃,不是什么伟大的奉献精神,只是因为教了几年书之后,他已经不再适应艰苦的农活了,更重要的是,那时候永远有一个“苹果”挂在空中诱惑他——转正。如果有一天他真的能转正了,不仅每个月的工资可观,还在身份上成了国家的人。这也是我们一家人渴望的“苹果”。
或许,我要感谢这一点,正因为他做了教师,多少与单纯的农民有所不同,后来才会耗尽力气供我和弟弟读书。父亲为了教学,订过一段时间《小学生作文选》之类的刊物,它们成了我最早的文学启蒙读物。还有一段时间,父亲四处寻找武侠小说,聊以排解农村长而无聊的暗夜,而我却是这些书实际上的第一个读者。这时候母亲又显示出她对我们宽厚的爱,在其他人家,一个男人不但不种田,还要看闲书,一定会成为家庭矛盾的根源。母亲似乎天然地理解父亲的苦闷,或者,她本能地觉得这些书自有其价值,帮着父亲去搜罗。我记得清清楚楚——读初中放暑假时,母亲赶着驴车去乡里接我,顺便卖粮食。回家的途中,母亲把车停在一个旧书店门口,说:“给你爸买本小说看看。”那本书似乎叫《三杰八俊十二雄》,是一本武侠小说。拿到书的父亲很高兴。若干年来,每当念及这一幕,我都对母亲心怀无限的感激。
然而,这些书和书里的故事,并不能缓解日子的辛苦。父亲是一家之主,他承担着家庭的压力,读初中、高中时,我们每次回家要钱,都是父亲的屈辱。他常常跑遍整个村子借一两百块钱,对方给他算高利贷,他承诺了秋后或者年前还。每到有人来要债,父亲和母亲都显得极为不安,小心翼翼地诉说家里的困难,让人家再宽限些时日。更让我难过的是,他们还努力让我和弟弟觉得这没什么。从那时起,我已经深刻地感觉到了贫穷所带来的屈辱感,那感觉甚至会导向莫名的愤怒。后来再遇见这种情景,我会走掉,不听不看,假装不知道。我心想,儿子不在跟前,他们在债主面前或许会少一点内心的负担。
父亲也有过梦想,特别是摆脱贫穷赢得尊敬的梦想。无奈他生在特殊的年代,又是穷乡僻壤,他们那代人在农村没有任何出路,这种郁闷,让他年轻时经常酗酒。他会把偶然在路上遇见的同村人拉回家,摆上咸菜喝两盅,喝到有了醉意,就挥动着手臂诉说一些自己的英雄事迹。酒精成了消解内心苦闷的唯一良药,也渐渐成为损伤他健康的毒药。有一回,他醉酒后半夜骑自行车回来掉在了沟里,把腿摔断了,在炕上躺了好几个月才重新站起来,但那条腿还是留下了病根,每到阴天下雨就会酸疼。也许是这次疼痛让他彻底放弃了跟自我的抗争,接受了命运的安排。此后的父亲,清晰地看到了自己人生的全部轨迹和重心——供我和弟弟读书。
父亲还在为了转正而努力,他和一些具有同样情况的老师们,三番五次到乡里的进修学校去学习,买回一堆资料来看。可实际上,在这样的农村,是没有真正的进修可言的,他们不过是要营造出一种学习的气氛,以支撑自己继续教书,继续相信自己在一步步向那个目标迈进。然而后来他们真的陆续转正了,那时候,他已经作为民办教师干了快二十年了。乡里给他们提供了机会,参加某种考试,合格后,就有可能转正。那一段时间,父亲每天都认真学习。这是最后的机会,如果他把握不住,几十年的付出都将付诸东流。幸运的是,他赶上了末班车,终于成了一名正式的乡村教师。
转正后的父亲,有了稳定的工资,那时我读了大学,弟弟已经工作,我们不再是家里的负担。父亲终于从一种长年的无望中解脱,感到了生活的乐趣。教书不再是为了转正所必需的过程,而是越来越成为他身份的某种标志,也是因为生活状况的好转,他们这些乡村教师第一次在农村有了地位。家长们逢年过节时都会请老师们吃吃饭,有一些当年教过的学生回村,也偶尔拎着东西到家里来看望父亲,这时候,父亲就有了一种教书育人的自豪感。
2008年,父亲告诉我,村里的那间小学被合并,他被调到另一个村的学校去了。我从他平淡的语气里听出潜藏的伤感,但却无法安慰,我自己也陷在童年的学校被撤销的伤感中。从家里到他新任职的学校,大概有近十里路,途中要翻过一座小山。那时候,他有了一台摩托车,便每天骑摩托车上下班。内蒙古北部的冬天,非常冷,风大,常有雪,但他只能这样上下班。这些年,每当我想起父亲,脑海里第一个画面,就是他骑着摩托车,艰难地行驶在暴风雪中的样子。
珠珠摘自《老家》(百花文艺出版社)endprint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