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年,抗日战争新概念
●徐阳
近日,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下发了2017年1号函件《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函》。文件要求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全面排查,凡有“八年抗战”字样,改为“十四年抗战”。“八年抗战”已成为常识,现在却成了“十四年抗战”,这个概念于史有据乎?答案我们还是从历史中去寻找吧!
一、“九一八事变”成为新起点
长期以来,“八年抗战”这一说法在日常宣传及诸多影视剧中由来已久,但是很多学者提出,要把抗日战争的起点,往前推到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经济危机重创了日本列岛,为解决经济危机,日本政坛与欧洲意、德一样,普遍右转,军国主义、法西斯主义开始抬头并影响日本政治,九一八事变就是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发生的。
1931年9月18日傍晚,日本关东军虎石台独立守备队第2营第3连离开原驻地虎石台兵营,沿南满铁路向南行进。夜22时20分左右,日本关东军铁路守备队柳条湖分遣队队长河本末守中尉为首一个小分队以巡视铁路为名,在奉天(现沈阳)北面约7.5公里处,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800米处的柳条湖南满铁路段上引爆小型炸药,炸毁了小段铁路。并将3具身穿东北军士兵服装的中国人尸体放在现场,作为东北军破坏铁路的证据,诬称中国军队破坏铁路并袭击日守备队。
爆炸同时,呆在铁路爆破点以北约四公里的文官屯的川岛中队长,立即率兵南下,开始袭击北大营。
爆炸后,驻扎中方北大营和沈阳城的日军兵分南北两路,向中国军队驻地北大营进攻。南军为平田幸弘指挥关东军第2师步兵第2旅第29团,北军为岛本正一指挥的铁路守备队第 2营。
当时,北大营驻守的东北军第七旅毫无防备,被打得措手不及。而事前张学良曾训令东北军不得抵抗,驻守部队并未做出激烈反击。
据说事变发生前,蒋介石于8月16日致电张学良:“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此即所谓“铣电”,但这封电报的真实性至今无法证实,张学良晚年否认有此电。)当时,日本关东军不到两万人,中国东北军驻在东北的有16.5万人,在关内还有近十万人。东北军部队多次接受张学良不准抵抗的训令,在日军突然袭击面前,除小部分自发英勇抵抗外,其余均不战而退。
第二天日军几乎未受到抵抗便将沈阳全城占领。之后东北军撤向锦州。此后,东北各地的中国军队继续执行张学良的不抵抗主义,短短4个多月的时间里,日军得以迅速占领辽宁、吉林、黑龙江3省。大好河山沦入敌手,3000万父老成了亡国奴。
二、顽强抗日序幕开启
“九一八事变”发生之后,国民政府一直以“攘外必先安内”为借口,消极应战。蒋介石认为当时中国的政治、财政、军备,无法与已经现代化了的日本抗衡,中国只能暂时隐忍。但隐忍并不意味着投降,国民政府为应对即将到来的战争,开始布置国防工程,并将一部分工厂向内陆迁徙,加强对经济资源的调查和管控。而中国共产党在“九一八事变”发生后,立即通过抗击日本帝国主义、抨击蒋介石不抵抗主义的政策,提出通过抗战“武装保卫苏联”的口号,并在东北组织了磐石游击队、东满游击队、珠河游击队等七支抗日游击队。
除国共两党外,其他中间政派抗日民主运动也蓬勃发展。“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代表城市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的《大公报》《申报》等媒体纷纷发声,批评国民政府“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政策,提出抗日要求。
从“九一八事变”至1933年,总数超过30万的东北义勇军在日本关东军的征剿下顽强战斗,“白山黑水尽化为赤血之区”。
“九一八事变”第二天,中共满洲省委发表《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后又发出告群众书、决议,呼吁社会各界民众以武装手段驱逐日本强盗,并相继派出杨靖宇、赵尚志等中共党员深入到义勇军队伍中,领导武装抗日。
从1936年统一建制起至抗战胜利,东北抗联牺牲军级以上将领33人。奋战在东北的抗日联军是中国共产党创建最早、坚持抗战时间最长、条件最为艰苦的一支人民抗日军队。如果不把这些流血牺牲称之为抗战,后人如何面对那些为国捐躯的烈士呢?
值得一提的是,诞生于1935年的《义勇军进行曲》,创作素材就是来源于东北义勇军。这首传遍大江南北的抗战歌曲,最终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越来越多的史料和档案证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之日,就是中国奋起抗战之时。在“九一八事变”爆发当天,驻守北大营的东北军的部分爱国将领就已打响了突围之战。
时任北大营驻军620团团长王铁汉在回忆录中写道:敌人向本营房进攻时,我决心还击……毙伤敌人40余名。就在敌人攻击顿挫之际,忍痛撤出。
在北大营响起的还击枪声,正是中国人民不屈抗战的先声。1945年,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报告中指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在曲折的道路上发展起来的。这个战争,还是在一九三一年就开始了。”
由以上史实可知,从1931年九一八到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中国各党派、社会团体主动或者被动地进行了抵御日本侵略的斗争,尤其对于东北民众,他们的沦陷与抗争都在1931年发生,十四年抗战有真实的历史事实支撑。
其实,“十四年抗战”这一说法早在新中国建立初就曾出现过,东北书店就曾出版过《十四年抗战史》。此次教育部要求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说法,意味着从国家层面承认了这一概念,有助于中小学生更全面理解抗日战争的整个历史。
从“八年抗战”到“十四年抗战”,不是“重新发现历史”,而是“重新书写历史”。
杨靖宇:英雄之死泣鬼神
1940年2月23日,杨靖宇被跟踪上来的100多名敌人包围在一个高地上,敌我相隔仅50米,杨靖宇双手开枪射击,打死打伤20多个敌人。敌人见劝降无望,便下令从两面夹击。杨靖宇胸中三枪,手中一枪,仰面壮烈殉国,年仅35岁。
杨靖宇牺牲后,日军发现他的胃里尽是枯草、树皮和棉絮,竟无一粒粮食。他的英雄壮举感天地、泣鬼神。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