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凿壁偷光不是一个褒义词

时间:2023/11/9 作者: 山海经 热度: 15608
●姑苏寒山士

  凿壁偷光不是一个褒义词

  ●姑苏寒山士

  “凿壁偷光”的故事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西汉的匡衡,他出身农家,家道贫寒,夜里点不起灯,不得已凿壁借邻家的烛光读书,现在常用这个成语来形容勤学苦读。但事实上,这个成语最初是个贬义词。

  

质疑

凿壁偷光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可是仔细一想,这个成语故事的真实性却很不靠谱:

  首先,据《汉书》载:“父世农夫,至衡好学,家贫,庸作以供资用,尤精力过绝人。”这说明匡衡年轻时在外拼命打工,把辛苦所赚的钱全用来读书。就算当时物价再高、地主再怎么剥削,他不至于连晚上买根蜡烛或者油灯的钱都没有吧?

  其次,“衡乃穿壁引其光”,这句话显得非常含糊:当时匡衡凿穿的是自己家的墙壁,还是邻居家的墙壁?抑或共用的墙壁?众所周知,古代住宅跟我们现在的居住楼不同,都是独门独户,有严格的宅界,一般说来富裕人家都还设有围墙,因此匡衡与邻居家“共用墙壁”首先可以排除;匡衡凿穿自己家的墙壁看势必也是徒劳的,毕竟邻居家不可能把点着的蜡烛放在他家的墙边;所以唯一可能的就是匡衡凿穿了邻居的墙壁——但这显然是“违法”行为啊,实在为一个知书识礼的读书人所不齿!

  最后,就算他“冒天下之大不韪”真的凿穿了邻居家的墙壁,形成了一个墙洞“以书映光而读之”,这也还是人难以置信:屋内蜡烛的灯光柔弱,其有效照明范围小,通过墙洞的光线能看到字迹吗?

  所以,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极有可能是后人杜撰的!

调查

“凿壁偷光”的故事,不仅匡衡本人并没有这方面的自述,其同时代的文人雅士也没有旁证资料,在权威正史《汉书·匡张孔马传》中的“匡衡传”中也是只字未提,该故事仅见于《西京杂记》。

  那《西京杂记》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呢?

  《西京杂记》是中国古代笔记小说集,该书写的是西汉的杂史。记录了西汉的许多遗闻轶事,其中有人们传为佳话的“昭君出塞”、“卓文君私奔司马相如”等许多妙趣横生的故事皆首出此书,而最为后人津津乐道的还是上面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

  关于《西京杂记》的作者,自初唐以来,就众说纷歧。有的说是汉代的刘歆,有的说是东晋的葛洪,有的说是南朝梁的吴均或萧贲,还有的说是一个不曾传下名字的人。据余嘉锡先生考证,《西京杂记》实际上是葛洪利用汉晋以来流传的稗史野乘、百家短书编集而成,故意假刘歆《汉书》以自重。

  综上所述,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最多只能算是个“美丽的传说”而已!

  但问题的关键是这个故事编造得太荒唐了,太离奇了,一个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故事居然会堂而皇之收集在《西京杂记》里——其背后是否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呢?

  匡衡到底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揭露

中国人谁都知道宋朝有个人人唾弃的秦桧,他本是状元出身,满腹经纶的秦桧不把自己的学问用在正道上,却挖空心思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民族英雄岳飞。但是,现在却少有人知道,西汉时期也出过一个类似于秦桧这样的丞相,这个人,就是西汉王朝的汉宣帝、汉元帝和汉成帝三个王朝时期中的学问做得名满天下的丞相匡衡——也正是前面提到“凿壁借光”的主人公!

  匡衡陷害的是提出“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民族英雄陈汤!虽然同是丞相,但匡衡的品行比起秦桧似乎更卑劣,因为他还是个不折不扣的大贪官:

  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匡衡代韦玄成为丞相,封乐安侯,食邑六百户。他的封地在临淮郡僮县(今安徽省泗洪县西北),计3100顷,南以闽陌为界。由于所属郡县官吏的疏忽,在疆域图中误将闽陌当成了平陵陌。这下他的封地比皇帝封给他的实际面积多了400顷。匡衡明知其中有误,却将这些土地的租金占为己有。就这样过去了十多年,郡里一直没有发现。

  建始元年(公元前32年),郡中重新勘绘疆域图,发现了这个错误,就上书丞相府,要求把多划给匡衡的400顷土地收回。匡衡先是装聋作哑,后来实在没有办法,只得把这多划的400顷土地归还给乐安侯,并派人将这400顷的田租全部收回。

  匡衡的这种行为,触犯了当时的法律——主守盗律。主守盗,即所谓掌管国家财务而监守自盗,这是一种严重的渎职行为。汉代的《九章律》中规定,价值十金就要判处死刑,匡衡盗收数量如此之大田租,情节严重的程度远远超过了《九章律》的规定,理应当斩。但成帝碍于他是父皇的老师,将其免为庶人,一抹到底,却没有治他死罪。

  不久,匡衡老死于家中,给当时人们留下了一个不顾廉耻的丑恶形象。

真相

匡衡之所以能坐上丞相的位子,和当初汉元帝的国策改变有关。汉元帝上台以后,重用儒生,以儒治国,使汉朝的治国之道发生了重大变化。从此,经学教条化的学者官僚控制了朝政,他们以《春秋》为断狱的标准,以《尚书·禹贡》的内容来治理黄河,现实生活中的一切问题,都要从儒家经典中寻找解决的方法。这样做的结果,致使朝政日渐腐败。就在这种日益崇儒的氛围中,匡衡粉墨登场了。

  匡衡之所以能如此快地青云直上,爬到了仕途的巅峰,靠的就是他最擅长的儒学。大凡国家有事,他都依据经书,来阐明自己的意见,这也正中元帝的胃口!但就是这样一位满口仁义道德的谦谦君子,满腹却是损人利己!

  不难想象,匡衡作为一个学富五车的大儒、位高权重的丞相,因贪赃枉法一下子沦落为一个罪犯——在当时人民心中会是多大的震撼和愤慨!但汉成帝顾及颜面,极为低调地处理了这件事。

  这位因“偷光”闻名天下的布衣宰相,却在晚年也因为这个“偷”字而身败名裂。假如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是虚构的,那这和他“偷地”是否有着某种必然联系呢?笔者认为,这种可能性是应该有的:

  匡衡被捕后,顿时成了人们街头巷尾议论的焦点,儒家的学说和形象遭到了严重的毁坏和打击,但由于朝廷为这事低调摆平,公开批评和谴责匡衡显得不合时宜,于是人们纷纷通过“借喻”的春秋笔法来讽刺匡衡的人品和儒家的迂腐。

  “凿壁偷光”很可能就是当时文人墨客讽刺匡衡之作,并将之与他“偷地”的事巧妙地联系了起来,进而说明匡衡年轻时就是个人品低下的书呆子——他为了能读书,居然在邻居家墙壁挖了洞——即便他学问再高,也是小人行为!

  由于匡衡当时的影响较大,这则民间“故事”便以讹传讹地被《西京杂记》收入。一定要记住,“凿壁偷光”这个成语不是褒义词,而是贬义词!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