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浅析国产青春题材电影的艺术特色

时间:2023/11/9 作者: 唐山文学 热度: 14639
朱雪菲

  浅析国产青春题材电影的艺术特色

  朱雪菲

  青春题材电影往往具有社会群体阶层的特定指向性,其影片类型更多的是给予主体一个客观外在的身份属性而借助于既有类型影片的结构规范与话语模式讲述出“青春”性的故事。青春电影往往具有类型电影的语言规范、叙述模式,同时又区别于类型影片所具有的话语模式与规定性特征,青春爱情、成长的青春残酷物语表现及其所投射出的痛苦、匮乏、挫败与伤痛意蕴约定俗成地使其成为电影创作与电影受众的主体。

一、国产青春题材电影的文化母体与符号化的人物

青春题材电影在电影创作领域占据重要的市场地位。《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小时代》系列影片、《同桌的你》、《匆匆那年》等青春题材电影的问世,不仅仅取得巨大的票房成功,也引起了受众广泛关注与思考。“文革时期”青春题材电影多置身于宏达的故事环境中,隐喻着书写着民族寓言的群体记忆。青春电影如同语言符号的载体,肩负着见证电影走下历史宏达叙事,从政治寓意、群体言说到为个人情感实现符码的演变历程。相较于电影“第四代、第五代”惯用宏观的叙事背景下趋于理性的思考以及所遭遇的关于时代痛苦记忆的诠释,年轻一代面对历史与文化的积淀更意图进行重写民族预言的尝试而无暇顾及那个特定时代独有的青春往事与记忆。以全新的创作方式为载体借助个人情感话语的表达,在退却革命理想主义意识化外衣之外更加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与宣泄。摒弃规模宏达的主题叙事、以自我为主体通过个人想象构建创造一个全新电影话语。

  长久以来,爱情与友情以及荡漾之中的迷茫困惑、现实与理想残酷的巨大反差曾是千禧年之初青春类型题材电影表现的主题。《小武》(贾樟柯)、《苏州河》(娄烨)、《17岁单车》(王小帅)等等都是生命历程中关于成长、焦虑、痛苦与无奈的诠释。对青春残酷的不满宣泄、生命成长历程的感伤使“第六代”导演青春创作母体投射出强烈的残酷青春味道,并逐渐演变成个体对社会青春生命体验的宽容。

二、信仰的塌陷与重新建构

边缘化的社会底层人物作为符号化的存在贯穿于第六代导演为主导而创作的青春题材电影。《小武》中的小偷,《17岁单车》中的民工等人物作为社会阶层符号化的存在,通过普通平民化的人物形象再现表达出对社会的无声呐喊与试图获得关注的诉求。《转山》中的张书豪、《致青春》中的郑微都如同平凡世界中的一粒微尘诉说着芸芸众生的酸甜苦辣。艺术气质和精神面貌的连续性以身体欲望的书写与宣泄、成长历程中的反叛与冲动体验表达、极具张力的影像风格为符号载体,使青春题材电影主题得以强烈地展现。暴力化的欲望表达与背叛中的孤独一同被冷酷、流浪、叛逆的生活经验不断言说,是一代人的个人精神轨迹以及声嘶力竭的自我欲望呐喊。

三、社会转型中的情感与时尚表达

通过影像来展现社会现实中的情感坚守与时尚元素表达是青春电影多元化发展的具体表现。《山楂树之恋》中静秋与老三跨越阶级的爱恋饱含着导演对知青时期纯净爱情的缅怀和眷恋;《茉莉花开》反应了祖孙不同时代人的婚姻与爱情,却最终难逃时代的捉弄与命运的安排;《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反映了东方女子特有的坚守与爱的自由;《将爱情进行到底》进行了爱情的多元化呈现,当自己内心深处苦苦坚守的爱情与现实生活相遭遇,蜕变是必然的结局。国产青春题材电影经历了关注对象由群体到个体、注重理性关怀到感情表达、第三者叙述到主体表达的阶段性发展历程。

四、青春题材电影的回味

消费主义时代背景下,宽泛纵深的社会环境为国产青春题材电影表达提供了更为多元与丰富的场域,其理应成为消费受众的关注焦点。然而,纵观青春电影创作的实际却与预期不相适应,落入俗套的重复“出走、归来、出走”叙事与导演对玄幻拍摄技巧的有意用之不仅没有得到观众认同、相反使故事讲授的能力更加孱弱。趋同的青春文化母体、角色气质和情绪宣泄,缺乏创新和思想上的独到见解使得当下国产青春题材显得更加乏味和缺乏内涵。另一方面,以青春题材电影起家的“第六代”电影人在资本市场与观众审美趣味的双重压力下重回基于大众缘而创作的传统影像。创作题材多来源于十里坊间引人争议、媒体平台披露的题材。然而,国产青春题材电影尽管会因为时代、作品而此消彼长,其为青春立传,对欲望道德、现代传统、诱惑与坚守二元对立的展现是相一致的。

五、结语

青春电影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消费,更是青春时代的映像记忆。艺术性与商业性自电影诞生之日起就一直相伴而生,随着国内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国人的消费意识和心理审美不断影响着电影作品的创作价值导向。某种程度上,“票房”成为衡量一部影片价值的重要标准,这很大程度上抹杀了电影的价值与电影人的创作导向,迎合观众口味与市场潮流很大程度上使电影创作偏离了原来的精神内核和文化价值。青年文化的日益发展促使其日渐成为影视创作和消费的主导群体,如何反应青年人群的情感心声,如何建立绿色健康的电影制作和消费环境,创作出兼具艺术性与商业性的电影佳作,实现青春题材电影向主流文化价值的回归,以完善和改进当下略显乏味的青春题材电影文化缺失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 400030)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