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的秋色渐渐晕染,芥子园的菊花开满亭廊。李渔一早就告诉门房,今天挡掉一切杂事。吃完早饭,他携了本杂记,坐在湖边的秋海棠前,一边读书,一边不时望向通往前厅的小径,有些心神不定。
不多时,有匆匆的脚步声传来,李渔大喜,把书往石桌上一抛,快步迎上去,来不及理会气喘吁吁的小厮。他接过鱼篓打开盖子,看着里面鲜活的螃蟹,整个人顿时快活起来,刚才的不踏实全都烟消云散了。
下人们都见怪不怪,各自忙活起来,厨娘把夏日里晾晒过的荷叶拿出来温锅,又开了旧岁的黄酒点水,紫苏姜汁是少不了的,蒜捣得碎碎的。李渔也不闲着,命人布置敞轩处的桌子,烈酒温在炭炉上,一旁是烧茶的书童,煮一壶岩茶,头道茶正好用来净手。他捡了一枚落叶,放在茶盏下面当杯托,白瓷,绿叶,红茶,相配可赏,又不失自然之趣,李渔越发高兴,让人搬来几盆名种菊花,雪海、玄墨、瑶台玉凤,都是纯白浅黄的色调,放在修竹边,更显娇怯动人。
炊烟还在屋顶徘徊,蒸好的大闸蟹已端上桌了,橘红色的螃蟹整齐地摆放在长方形的白玉瓷盘里。李渔满面笑容,喜不自禁,如对一件世间少有的艺术品,眼神里的狂热和渴望一览无遗。
秋高气爽,菊黄蟹肥,满园秀色胜佳丽,李渔心无挂碍,那种自在洋溢的满足感,大概给个神仙名号也不换。
夫人在一旁簪花,忍不住嗔一句:“少了这一口鲜还真就活不成了吗?”李渔连连点头,深以为然,也不怕她笑话。这才是开始,此后,每天都会有新鲜螃蟹送过来,坐在花园里吃螃蟹,就是秋日里最正经的事。螃蟹价贵,好在这笔银子他一早就攒下了,足够从开湖那天吃到螃蟹卖完。家人说他以蟹为命,那这笔钱就是他的买命钱了,谁也不能挪作他用。
不能虚负一夕、缺陷一时,这是李渔对螃蟹绝对热衷的态度。不仅如此,他在吃法上也自有规矩,整只清蒸最好,不再和以他味,保持螃蟹自有的鲜美。吃的时候一定要自己动手才算得其真品,卸鳌去爪,开盖剔肉,舀脂拈黄,俱不能假手他人。他有个被唤作蟹奴的小丫鬟,也不过是在一旁添酒而已。他最恨的就是将螃蟹大卸八块,再加了调料倒进油锅里或炸或煎或炒,分明就是暴殄天珍,压根不懂何为雅食。
李渔专门为蟹写了文章,不负后人称他为“蟹仙”。夫人见他对吃蟹如此痴狂,像个孩子,本想调笑几句,可看了他的文章,读出了他的真性情以及对生活的郑重。人生百年,倏忽而过,让凡俗生活都生出光来,照亮内心的诗意,这不是他一直以来的追求吗?
李渔一生几度沉浮,命运对他谈不上眷顾,然而他却把这些磨砺消解在凡俗闲情里,以红尘里的小物为命,而后以命为名,以命为注,守着自己的皈依。
螃蟹是他的命,四时花卉也是他的命,能入他心的美物都被他珍视,包括岁时节令、衣食住行,还有美人春色。这个时不时把命挂在嘴边的人,自然处处不肯将就。他是著名的文学家,还是特立独行的美学家,他天才的艺术领悟力展现在日暮烟火里,千金富贵时堆砌可得,贫寒困顿里用心也可有。他的闲情不为财物所累,别出心裁。
有一年,李渔举家从杭州迁到金陵,他买下了孝侯台边的小宅院。他说“芥子虽小,能纳须弥”,所以给这个家起名“芥子园”,寄予无边无际的情怀。
芥子园里的一砖一瓦、一花一木,都由他构思设计,最终打造出一个巧妙精雅、情趣盎然的园林。这里有月榭歌台,有栖云谷,有浮白轩,如他书斋门前的那副对联—雨观瀑布晴观月,朝听鸣琴夜听歌。
他的书斋更是用贴纸的方法做出哥窑的效果,人居室内,如在壶中。他还用枯枝做成梅窗,向阳是随时可变幻的尺幅窗与无心画。书斋里的椅子也经过别致的改造,脚踏处有一个铜抽屉,里面放上炭火香料,寒来取暖、夜来生香。他坐在上面写文写戏,也把逸趣遥寄。他有太多奇思妙想,简直像个可爱的顽童,却分明又是大师风范。他用生活美学为世人搭建了精神领域的“且停亭”—名乎利乎道路奔波休碌碌,来者往者溪山清静且停停。
李渔是金陵的文化名流,芥子园也成了金陵的名园,他以一身风雅结交了诸多文朋诗友。他与曹寅是忘年交,与蒲松龄一见如故,同为文人墨客,笔下各有千秋。正是因为他在生活里透露出来的闲情,落在笔端全是艺术,让人着迷,所以那些才子也愿意陪着他醉。
芥子园里,他们饮酒作诗,排版出书,度曲说艺,听琴排戏。戏台上是才子佳人,台下是风流雅士,人人都在景致之中,焉知不是一出人生大幕?
合上李渔的《闲情偶寄》,那些精致的句子慢慢在眼前淡去,可是那份生活里的美意和深情,却不动声色地刻在了心里,继而缓缓调动着眼耳鼻舌身意。
出门刚好遇见有人沿街叫卖鲜姜,遂选几块带回,洗净切片,加上数朵玫瑰腌在透明的玻璃罐中,很快就会成嫣然的粉色。我特意留了一块姜,放在窗台上风干,待冬日落雪,自成老辣的风情,最堪伴着世味熬煮。隔窗远望,见一个少年拣拾地上的桂花,那样明净而温雅,他会不会是隔着时空的李渔呢?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