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一生欠安

时间:2023/11/9 作者: 恋恋中国风 热度: 19806
文/李梦霁 图/任 赛

  

  光绪三十二年六月初六,是她的大喜之日。下花轿时,脚上的绣花鞋掉了,她记得以前听谁说过这是凶兆。

  当晚,月色凄寒。盖头久久没被掀开,灯花大抵瘦了,他坐在太师椅上,翻书不语。这是五年后,朱安再次见到他,清冷而倨傲。她瞥见墙角的一只蜗牛一点点向上爬,很慢,就像时间一样。

  五年前,由父母做主,她成了周家的媳妇,两家约定年底完婚。他是江南水师学堂的学生,祖父是京官,但听说犯了错,家道便也中落。朱家经商,她长他三岁,似是一桩好姻缘。

  当年成亲在即,他却要留洋日本。临别时,朱安随周家人送行。他对她说:“你名朱安,家有一女即是安。”周家无女,从那时起,她就自认是周家的人。让他安心,让家安宁,是她毕生所愿。所以,她心甘情愿地等了五年。等待有朝一日,他一路笙歌来娶她。可他迟迟未归,杳无音信。

  她听母亲和亲戚说,他成了新派青年,并来信嘱她放脚、进学堂。她四岁缠足,而今二十有余又放脚,徒遗笑柄。她自小便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身为女人,打理家务才是分内之事,读书识字非正业,朱家的传统容不得她去挑战。说到底,她不过是旧时代的小女子。她唯一能做的,便是婚礼时往大如船的鞋里塞棉花,没承想下轿时鞋子掉了,欲盖弥彰。

  墙角蜗牛仍在奋力往上爬,夜缓缓地淡了。她想起那年在渡口,他说家有一女即是安。彼时的他,举手投足间都是文弱书生气,不似如今,棱角分明。她忽然有点憎恨起日本来,是日本之行让他改变初衷。其实她也预感到世道要变了,只是不知新世道是否容得下她。

  洞房花烛夜,彼此默然的一夜。她不知道,这一沉默就是一辈子。更不知道,三天后他会再度离家,去往日本。

  五年后,清朝垮台。他是在两年前回来的,回来后在学校做校长,她便跟着别人叫他“先生”。他偶尔行色匆匆地回来,抱着许多书,她也看不懂。他和母亲说话,大抵是些国事,知道她不懂,便不和她说。但她常沉默地听,寂静地看,看他时而激昂、时而悲愤的模样,想他定是做大事的人。

  她有时出门,街头巷尾都流传着“革命”的说法,人们好像与从前不大一样了。像先生般不束辫的男人多起来,女人也渐渐不裹脚了,天下乱了。先生似乎小有名气,路过酒肆、药铺,常听闻“周树人”三字。她是骄傲的,因她是周树人之妻。但她亦是疼痛的,守着有名无实的婚姻,枯了华年。

  先生是摩登人物,对新气象自然是喜悦的。她却是个旧人,贴着“包办婚姻”的标签,迈着三寸金莲,被风云突变的世道裹挟着,颤巍巍地撞进新时代,该往哪里走,她不知道。

  有一次,她回娘家。先生前些日子去了北平,她不识字,便托小弟写了封信—先生树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望纳妾。

  先生并未回复,只听说动了怒,说她不可理喻,无可救药。正如下花轿时掉鞋,在他面前,她如履薄冰却总是弄巧成拙。她是爱他的,甚至允许他纳妾,可他不懂。幸好有婆婆疼惜她,打理周家上下多年,她不像周家媳妇,更似周家女儿。后来,先生为了事业举家北上,她便离了江南水乡,离了娘家,一别竟是一世。

  她想,没什么可惜的。他是大器之才,命运系于国运。而她的一生,在天翻地覆的历史洪流中颠沛流离、支离破碎。人生尽处都是荒凉啊。

  到北平后,他们与二弟同住在八道湾胡同。北平只有老鸹憔悴的哀叫,日子里满是干枯的味道,但来到这儿她才知道,先生的声名竟如此显赫。来访者络绎不绝,有学生也有大人物。每遇客访她都居于后屋,他应该不想让她出面待客。先生由内而外都是新的,只有她是他的一件旧物。

  后来,每当先生待客,她便在屋里习字,也听他们说话。此时她才知道先生现在不叫周树人,叫鲁迅。

  斑驳的时光叠叠错错,二弟不知为何竟与先生决裂。先生被迫迁居,可临行前竟问她,留在这儿还是回绍兴娘家。

  她不说话,两行清泪惊碎清冷长街。他们兄弟已然决裂,此地怎可留?她知道先生有心放她自由,可若回绍兴,她便成了休妻弃妇,给朱家蒙羞。最后母亲要求带着她,先生无奈只好应允。那年渡口之事,早已物是人非,往事倒影如潮,涌上心头。

  后来,他们住在西三条胡同二十一号。先生得了肺病,终日咳得厉害,只能吃流食。她写信给娘家小弟,托他去东昌坊口的咸亨酒铺买盐煮笋和茴香豆。那是先生最爱的小食,寄过来后,她磨碎煮进粥里。先生好一点后,她常走十里路去“稻香村”,这间糕点铺自制各式南味糕点,是先生极钟情的。先生恢复得很快,待她亦不似原先淡漠,甚至将她的卧室作为书房,这对她来说莫不是一种恩赐。

  家里又开始宾客如云,她不再避讳,一切转好,直到那个女孩出现。

  那个女孩高颧骨,短发,皮肤黑,个子很小,说话不会翘舌。先生久居北平,京腔很重,有时纠正她,可那女孩怎么也改不过来。先生便笑了,眉山目水间情意延展,是她从未见过的温暖。

  女孩几乎天天造访,后来她便知道,女孩叫许广平,给先生写了很多信,她看不明白,大抵又是新人做派。那日,女孩坐在客厅,她看到女孩的眼睛里灯火闪映,笑容像清晨簇新的阳光,真年轻。可她已年逾不惑,年华蓦地在眉眼间轻轻凋谢。青春是一阕流光溢彩背后本能的张皇,有女人的地方就有争斗,可她不战而屈。

  “三一八惨案”让北平风声鹤唳。手无寸铁的年轻人被打死,横尸街头。国难当头,无以为家,哀歌响彻北平。先生没日没夜地撰文,营救学生。他烟不离手,身体每况愈下,后来竟被下令通缉。先生走了,叮嘱她好生过。

  先生走后,北平的局势越发紧张,山雨欲来风满楼。忽然有一日,许广平寄信给她,说先生去了。

  她顿时泪不可遏。枯等三十年,他活着,她就还有个盼,如今却阴阳两隔。她是将熄的炭火,他是唯一的余温,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秋雨潇潇,把她心里凄凄的疾风浇得湿漉漉。缘分清浅,怨不得时过境迁。

  后来,时光越老,人心越淡,可她独独忘不了,那个清癯疏淡的少年曾对她说:“你名朱安,家有一女即是安。”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