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燕燕于飞

时间:2023/11/9 作者: 恋恋中国风 热度: 18331


  一个霪雨绵绵的下午,五十四岁的蒋碧微去中山堂看画展。在展厅门口转身时,一个似曾相识的身影立于眼前—虽然四十岁的孙多慈也不复当年青春盎然的“女学生”模样,却清雅温婉,别有韵致。

  最终,蒋碧微率先开口,“徐先生前几天去世了。”向来沉默的“女学生”忽然脸色大变,泪水夺眶而出。

  二十三年前为了同一个男子势同水火的两个女子,人生的唯一一次对话,居然是告知那个男子的死讯。而那个男子,早已成了蒋碧薇最熟悉的陌生人,在海的彼岸音讯杳然近十五年。

  徐悲鸿去世后,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三个女子有两个都写了回忆录:蒋碧微于六十年代写《蒋碧微回忆录》,廖静文于八十年代写《徐悲鸿一生—我的回忆》。唯有“女学生”孙多慈一直缄默,评议由人,直到辞世也未曾为自己解释半字。

  有人说:“在我们心目中,永远有一种对五四女学生的向往。”孙多慈便是这种女学生的典范,彼时对她来说是个稍显灰暗的年代。那时,她常常神情悒郁地走在江城街头,仿佛一张轻飘飘的纸,失落地融入周围的白墙灰瓦。

  这一年,她不仅大学落榜,而且家道变故。父亲因为卷入党派斗争,在她考试前被秘密羁押。在她迷茫之际,宗白华引荐她到南京“中央大学”美术系做旁听生。

  身为美术系主任的徐悲鸿,很快便注意到孙多慈,她眼神忧郁而流转,伏在桌上温习笔记时,刘海斜斜地搭在眼帘上,单纯素雅的脸在阳光下焕发出神妙的光彩,阳光好似总能恰到好处地在她的发梢打出七彩光圈。

  每讲到紧要处,他都忍不住去看她,如果她微微咬着嘴唇,表情疑惑而空洞,他便慢慢解释、细细分析;若她嘴角轻轻上扬,黑亮的瞳仁里泼出会心的神采,他便默默一笑,继续下一段讲义。

  她的潜力与爆发力让他诧异。他以为她没有半点西画的底子,一年也未必能学出个所以然,可一个月之后,她的素描已经在二十多个学生里处于中等偏上的位置,这不能不让他震惊。

  孙多慈像一颗突如其来的子弹,迅猛地击中了徐悲鸿的心。他给妻子蒋碧微道:“如果你再不归来,我可能就要爱上别人了。”

  爱情哪能这般收放自如,虽然徐悲鸿自认磊落,但情感的天平依旧失控倾斜。他为女学生画了幅素描肖像,这幅简单的小画,居然耗了大师一个礼拜的时间。他在肖像右下角题道:“慈学画三月,智慧绝伦,敏妙之才,吾所罕见。愿毕生勇猛精进,发扬真艺。噫嘻!其或免中道易辙与施然自废之无济也。”落款“庚午初冬,悲鸿”。

  从此,徐悲鸿帮孙多慈张罗画展,为她卖画,替她加印画册,还偷偷变卖自己的画作筹集款项作为她出国留学的费用。他对她的感情,怜爱、疼爱、珍爱兼有,远远超越了普通的师生之情。

  这样的爱情带来了太多飞短流长。为了和孙多慈在一起,徐悲鸿发了一纸与蒋碧薇的《分居声明》。字字绝情,句句寡义,没有半分商量与交代,没有丝毫对过往情怀的眷顾,难怪蒋碧微之后的恼怒与决绝,这种强势的抛弃几乎是对一个女人最大的伤害与否定。

  于是,蒋碧微成为“慈悲之恋”最坚定的阻挠者,她使出浑身解数,把这段感情抖落成一桩沸沸扬扬的绯闻。以至于“慈悲”的朋友沈宜申拿着报纸上的《分居声明》去找孙多慈的父亲孙传瑗,想促成两人的婚事时,这个在徐悲鸿看来“面貌似为吾前身之冤仇”的老人不仅坚决反对,而且带着全家迁往浙江丽水。

  分别之后,徐悲鸿曾绘制《燕燕于飞图》赠与孙多慈,画面上的古装仕女愁容满面,仰望着天上飞翔的小燕子出神。孙多慈不着一字,回赠红豆一粒。徐悲鸿见红豆触景伤情,答以“红豆三首”。

  就这样,蒋碧微败给了孙多慈,可谁又能料到“慈悲之恋”会败给时间呢?

  孙多慈曾与徐悲鸿许过“十年之约”—十年,你有个了断,我也有个结果。结果,十年之后,两人早已天各一方。

  那时,徐悲鸿应邀去印度讲学,五年不归。等到回国时,孙多慈已遵父命另嫁他人。随后,徐悲鸿与廖静文在北平结婚。在一幅红梅图中,孙多慈题道:“倚翠竹,总是无言;傲流水,空山自甘寂寞。”徐悲鸿见后,在梅枝上补了一只没有开口的喜鹊。

  两个有情人,一个怅然若失,一个欲说还休,悲欢离合总无情。后人提到孙多慈总是唏嘘感慨,仿佛她错失徐悲鸿是莫大的遗憾。可是,谁说错过不是成全?与晚年孑然一身的蒋碧微相比,她这一生,理想与现实,爱情与婚姻,艺术与事业,何曾缺失过什么?不管是徐悲鸿还是她的丈夫,都对她怀有陌上花开缓缓归的珍惜。若说遗憾,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古难全的事,又有什么好强求?

  或许她早已明了,生活波诡云谲,既然未曾真正失去过什么,不如沉默吧。

  燕燕于飞

  文/李筱懿 图/龙轩静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