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心灵与自然的交流——读邹惟山先生十四行抒情诗

时间:2023/11/9 作者: 世界文学评论 热度: 17260
陶秉礼

  心灵与自然的交流
——读邹惟山先生十四行抒情诗

  陶秉礼

  我与惟山先生相识于一年前在河南省汝南县召开的第十八届黄河诗会上。我代表驻马店市诗歌学会有幸陪同邹先生,虽然只有两天时间,却有相见恨晚之感。会后先生有感而发,撰写了一篇《汝南赋》。该文引起中原诗坛的关注,特别是引起当地党委政府的重视,拟把此赋篆刻成碑文,置于县城的显著位置,以示永久保存。之后我们的联系多与诗歌有关。他赠送我诗集,为我的诗歌写评论,还把即将出版的诗集《秋风中的贤人》发我信箱,让我先睹为快。于是我得以对邹先生的十四行抒情诗有了几点浅显的认识,不揣冒昧,拿来与大家一起分享,不妥之处还请方家批评教正。

一、融入自然的灵魂行走

自然是诗,诗亦自然,诗人是大自然的化身。读惟山先生的诗作,你会与他一起走进自然,并自觉融入大自然之中,这是因为诗人把源于心灵的诗句作为自然的组成部分。阅读中发现,他诗歌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是“自然”、“心灵”、“灵魂”、“情爱”等词语。他把自然当作一部大书,在阅读中有无穷的发现,产生无限想象,创作出无限丰富的诗作。每到一处,他观察草木的成长,观察鸟兽的活动,体验自然万物的细微变化,让心灵与自然交流对话。诸如《竹雨松风》《四季之游》《清江》等组诗,都是诗人与自然对话交流时流淌出来的诗意情怀。《竹雨松风》之一“竹雨”中,诗人写道:“青青的竹叶吹响在心灵的高坡/它的清音就像那蓝天上的云朵/纯美身体扭动在青龙水的绿波。”你看,竹叶吹响在心灵的“高波”,身体扭动“绿波”,心灵与身体在自然中走动,诗人整个身心完全融入大自然之中,使诗作闪烁着人性的光辉,有一种身心受到净化的感觉。在《四季之游》之一“春”中,诗人写道:“春天里,长江的浪花与我相伴而高/头发间闪现着楚辞香草美人的沙洲”,让人感到,此时的诗人与长江的浪花相对而视,不管江水掀起多大多猛烈的高浪,我将与你相伴一起升高。我就是浪花,我就是自然,我已经融入成为自然、成为浪花中的一滴水。这是作者与自然有机地完成了精神上的会见和情感上的拥抱。读着诗人作品中融入自然的诗篇,会感到作者内心情感基因天生浪漫主义的滥觞,以及对“灵魂”的浪漫主义崇拜。灵魂和自然有时会融为一体,即成为“活的”自然之最自然的体现。自然变成“活的灵魂”,自然就成为诗歌创作的不懈源泉。这正应验了俄国著名诗人茨维塔耶娃所说,除了自然(也就是灵魂)和灵魂(也就是自然),再也没有任何东西能让我感动了。诗人创作那么多、那么优美的自然十四行抒情诗,似乎可以从诗人在与自然对话交流中找到答案。

二、伴随时代的心灵跳动

心灵的砝码必然打下时代的烙印,优秀的抒情诗则往往激荡着时代的旋律。纵观邹先生的抒情诗作,并不为写景而写景,在写景中用力最多的是把岁月沧桑尤其是现实生活的思考和灵魂的启迪融入其中,心灵依附在自然的物体上伴随着时代一起跳动,共同震颤。这无疑增加了作品的厚重感,提升了作品的品位,叠加了作品的高度,读后令人寻味、令人思考。这在《海之问》《空间》《时光》等组诗中得到了充分的毫无保留的体现。在《海之问》组诗中,作者从内心深处问南海、北海,问东海、西海,更问人海、天海。这组诗之一“南海”中写道:“或许你是遥远南方传说里的浪漫少女/我灵魂里流动的是你美妙无比的风情”,诗作写南海的风云、南海的历史、南海的少女风情,从历史中透视出现实的人生。特别是这组诗之五“人海”中:“茫茫人海之间究竟是谁是我们的朋友/阔阔视野里难道真的没有人间的亲情/大河的波涛里涌动着历代文人的情感/黄鸟翅膀间飞翔少男少女的梦境//污秽的人间纯洁的人们究竟如何生存/每一句星星语都是心海里永远的温馨。”作者既思考自然的生存状况,又思考社会的生存状况,更思索人生的生存处境,不管是“污秽的人间”或是“纯洁的人们”,“都是心海里永远的温馨”。把自然的“海”与心灵的“海”有机的融为一体,烙上时代的印痕。在组诗《时光》之五“桂花听雨”中,“桂花听雨悟天地之美人间幸福/头顶白云脚踏大地乃奇异天象”,仿佛在江南淅淅沥沥的桂花雨中,听出人间呼唤与忧伤,听出污秽与伎俩,听出幸福与美好。在组诗《2012》之六“诺亚方舟”中,我们更能体会到作者忧国忧民情怀和“环球同此凉热”的博大胸怀。“青藏高原的大冰川也开始融化旅行/长江与黄河水不断大量向大海奔流/许多国家的土地不断地裂缝与陷坑/成群的蜻蜓张开了惊惶不定的眼睛。”这无异于美好的罪过,连蜻蜓就张开了“惊惶不定”的眼睛,读后不能不让人毛骨悚然,就是荒芜的心灵也会生出些许深刻的绿色,引起人们的关注,尤其是引起中国乃至世界当政官员们的高度重视。这说明诗人既站在长江岸边看中国,又是站在中国看世界、思宇宙、想未来。

三、携着节拍的韵律舞蹈

诗歌是美妙语言的结晶,是律动文字的精灵。邹惟山先生十四行抒情诗,在借鉴莎士比亚等国内外优秀十四行抒情诗的基础上,创造性、创新性地运用词语节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风格,特别是描写自然山水灵动和时代节拍的诗歌,较适合吟唱和朗诵。当下诗歌之所以不太景气,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诗歌不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而要让群众认可,就是通过诗歌朗诵演唱的形式,充分利用现代媒体,给诗歌插上音乐的翅膀,她将更大美于天下,在走向群众、走向生活的路上,吐出醉人的芬芳。从某种意义上讲,惟山先生的抒情诗歌,这种功能尤为突出,可以达到利于传播的效果。组诗《空间》之三“冰山”中:“五千年的历史让我们是如此自大/每个人身上似乎到处挂满了鲜花/自我与自然之间不知何时转了向/自古来就以为我们是亚当和夏娃//我们原来是如此的自私与贪婪呵/每个人身上是不是到处都挂满鲜花。”又如《歌乐山》组诗之一“对视”:“从海洋波涛里过来了我望着你/从黄草密林间过来了你望着我/天空里闪烁一串串耀眼的美丽/云彩上飘过一首首古老的情歌//是干枯草原与泛滥大海的相望/是雪原北方与鲜花南方的相望。”读着这些诗歌,我们会自然而然地有节奏携着韵调诵读起来。读着这些诗歌我们会感到,惟山是海洋,因为海洋是激情、爱情;惟山是山川,因为山川是恬静、友谊;惟山是蓝天,因为蓝天是宽广、博大。读着这些诗歌我们会感到,最神圣的声音是诗的声音,它可以直接诉诸人之心灵。用前苏联著名文艺理论家、批评家巴赫金的话来说,“任何抒情诗都是靠相信可能会得到合唱的支持而存在着的”,抒情诗“只能存在于一种温暖的氛围,存在于一种声音上绝对不孤独的…… 氛围”。邹先生的十四行抒情诗,正如湖北老乡闻一多先生所倡导的那样,诗人,是带着镣铐的舞者。惟山先生循着诗歌的规律、诗歌的格式、诗歌的法则,用自己的激情、才智,尽情地挥洒、尽情地放歌。他用心灵歌唱、用生命舞蹈,歌唱出了山水自然之灵动,舞出了时代和人性之美,蹈出了人间大爱、生命之歌。这或许是惟山先生所孜孜追求并努力达到的目的,也或许是诗歌的生命力之所在。

  我国是诗的国度,中国诗歌源远流长,仅唐代就留下4.7万首之多。中国新诗出现百年以来,在各种媒体上出现的诗歌无法用数据计算。但这些新诗被当代人阅读接受并能流传下去的又该有多少呢?究其原因,除社会环境和人们生活节奏发生变化外,根本的原因是作品缺少生活,不能与时代产生共振。毋庸置疑,当代抒情诗的发展并不乐观,但优秀的抒情诗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仍然能产生激励向上的精神之光。可是,要出现真正具有世界意义的抒情诗大师,尚需一代代有如惟山先生等诸多诗人的不懈努力。惟山先生在借鉴中外传统优秀诗歌风格的同时,在创作中自觉地与自然与时代、与社会与生活、与身边发生的事物紧密相连,可以说,他的诗作是当代自然社会生活的写照,有哀其不怨、怒其不争之感之痛。当然他的诗作并非都是写现实生活的,但从作品中看出,在诗人骨子里,在诗人的灵魂深处蕴含着一种崇高、永恒的精神元素,创作中会下意识地把自己置放于这一层面,这也是他的愿望并身体力行和要达到的目的。他写山水自然把自己融入之中,从现实生活的底层入笔,从时代的大背景入笔,从易于大众接受选取创作模式,进行积极的实践和大胆的探索。这样,当代诗歌就能辉煌于中国,就会更多地融入世界诗歌的潮流。

  以上主要是我对邹惟山十四行抒情诗读后的浅见。我没有资格也没有水平对他的诗歌进行评论。还好,我是抱着在阅读中学习欣赏借鉴的心态进行思考问题的。当然,从更高的视角和更深的层面看,先生的诗歌在语言的运用上仍有提升的空间,还没有达到日臻完美的地步。自此我感到,一个优秀的诗评家,一个高产的诗人,作品有山峰更应该有高峰凸起,才显得俊秀挺拔。惟山的优秀诗篇在一定范围已经产生较大的影响,但是要在全国乃至更大范围产生更大的影响,或者说占有重要一席之地,需要有高峰凸起,有名篇名句经典出现。我们期待欣赏到他更多的佳作名篇,在中国诗歌史上以及世界诗歌史上留下浓厚的一笔。

  陶秉礼,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驻马店市诗歌学会名誉会长。)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