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江河恋》:“小”作品与大叙事

时间:2023/11/9 作者: 世界文学评论 热度: 21281
吴卫华

  《江河恋》:“小”作品与大叙事

  吴卫华

  江河犹如大地上奔涌的血脉,连接着历史与未来。《江河恋》是中央电视台280集系列节目《远方的家·江河万里行》的主题歌,歌词以江河为创作对象,虽然篇幅短小,却把笔触伸向历史文化的深处,传达出了热切的现实关怀,展现了深沉的情感力量和博大的人类情怀。

  如果说一般的诗歌创作可以我行我素,那么歌词在结构、语言、韵律等方面则必须受到音乐的影响和制约。《江河恋》歌词为两段加附歌式,段落之间、句与句之间对仗整饬,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与短句变化错落,富有节奏感和旋律美。每段起始的四句,严格地遵循“起承转合”的规律,亦即元代诗人范梈所说的“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全篇用ang韵,基本上是一韵到底,仅仅“多少次轮回难舍大地情深”、“多少代倾心养育华夏儿女”两句出韵。第二段结尾“不要问我为何漂泊异乡/遥远的乡愁留在涛声波光/不要问我走过多少地方/每一朵浪花都是梦想飞扬/每一朵浪花都是梦想飞扬”,作为歌词的附歌部分,重章叠句,一唱三叹。这一切都为曲作者留下了较大的创作空间。

  抒情是歌词最主要的审美特征,抒情的一个重要技巧就是将“我”融入到特定的叙事情景之中。《江河恋》选择第一人称来叙述与抒怀,以一个离乡游子的视角抒发对大地江河的眷恋之情,让“我”成为抒情主体而非第三者或旁观者的写作角度显然有着更强烈的情感力量。抒情方式上含蓄内敛,多寓情于景而少直抒胸臆,巧妙地化用和借鉴了《长江之歌》、《橄榄树》和《轻轻地告诉你》等歌曲的某些表达手法。《江河恋》的歌词作者善于抓取生活的片段,通过“写境”与“造境”来形成虚实相生、意境丰富的诗意空间,以激活观众的思维和想象。“渔翁的撑杆钓着太阳”、“信天游喊醉先祖炎黄”两句,是高度诗化的语言,有着点石成金的语言魅力,更是对生活情景的精准摹写和凝练,显现出深远的意境和很强的画面感。如果说有适宜阅读的诗和适宜入乐的诗之分,那么歌词就是适宜入乐歌唱的诗。歌词一旦过于诗化,或者意象堆砌繁复,势必影响歌曲的传播和接受。或许正是基于这种认识,类似于“不要问我为何漂泊异乡”、“不要问我到过多少地方”等口语化的句子反复地出现在歌词中,对于歌词的传唱记忆无疑大有裨益。

  一些自盘古开天辟地以来便生生不息的自然现象,如日月、大地、太阳,长江、黄河、高山、大海等成为了《江河恋》歌词的主要意象,这些赋予了大千世界生机与活力的意象,永恒、深沉、博大、粗犷、壮阔,丰富而不繁复。“长江驾着高山奔放”、“黄河抱着中原激荡”,两句歌词以以点带面的方式写出了祖国大江大河的千姿百态与恢宏气势。这一切既凸显了大自然的壮丽与雄奇,又饱含着词作者对大地山河的无限深情,给人带来的是崇高的审美体验。大气磅礴的意象和饱蘸激情的吟唱总是有撼人心魄、催人向上的力量,也是崇高美学的泉源。毋庸讳言,时下不少的歌词写作在有意无意之间规避“大我”与“宏大叙事”,崇高之美在创作中趋于迷失,其作为一种审美范畴被调侃、“小清新”、“小叙事”或病态的颓废厌世情绪等所稀释。从精神气质上来看,《江河恋》无疑可以归为主旋律创作之列,其风格上对崇高与理想主义的追求,契合了正在走向复兴的中华民族大江东去的时代主潮。

  一首歌词是否成功,其内容往往起决定作用。真挚的情感,新颖的思想,深刻的哲理,才能发人深省、耐人寻味,进而产生强烈的审美效应。

  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的思想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本身即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文艺创作者有责任去发掘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历史上以水为题材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诗词歌赋可谓汗牛充栋,水也是中国文化阐释的一个对象主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道德经》第八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以其无以易之也”(《道德经》第七十八章)。水具有无私、守拙、包容、坚韧、透明、灵活、公平等特点,水的性情虽然柔弱,但它又有以柔克刚的力量。老子将人的德行与水性联系起来思考,认为人应该像水一样,造福世界,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上善若水”蕴含着丰富的为人处世的哲学思想,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之一,在本质上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具有一致性。《江河恋》以水为创作题材,引领着人们去追问水作为人的对象物所给予人的智慧启迪,去探寻古老水文化蕴含的当下价值与时代意义。

  其实《江河恋》的意义不单在于呈现水所具有的人生哲理启示,更在于逼使我们去重新审视水与人的关系。与阳光、空气一样,水是构成自然界的物质基础,是生命的本源。考古研究证明,最早的人类诞生在亚洲南部和非洲东部的热带、亚热带地区,为了拓展适宜生存的空间,人类很早便开始了逐水源与森林的漫长迁徙流动。水孕育了人类的智慧和文明,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国,印度河、恒河流域的古印度,世界四大文明发祥地无不伴水而生,人类在认识水和利用水的过程中实现自我进化和自我超越。中华民族顺应天时、尊重自然的用水观念,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蕴藉深厚的中原文化和绚烂多姿的楚文化就是黄河与长江浸润的结果。“治水社会理论”是美国学者卡尔·魏特夫在其《东方专制主义》一书中提出的,他认为东方世界特别是中国社会,首先是一种“治水社会”,由于许多地域处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农业生产顺利地和有效地维持下去必须仰仗于治水工程建设,而这种活动必须建立在大规模协作和统一号令的前提之下。协作反过来“需要纪律、从属关系和强有力的领导”,需要巧妙地行使最高政治权力,于是便产生了所谓的专制君主和“东方专制主义”。魏特夫从水与文明的角度来理解中国社会形态和政治制度值得商榷,因为他未能跳出“东方主义”的认识框架,但强调治水与中国古代文明的特殊关系或许是能给予人启示的。在当代世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挑战便是水危机。受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因素影响,世界上一些主要的河流正面临干涸的危险,淡水资源越来越成为稀缺资源和战略资源。英国学者史蒂文·米森在其新近出版的《流动的权力——水如何塑造文明》一书里,通过水的视角来审视不同的文明中人类的政治生态和文明的兴衰,呼吁人们正视这样一个现实:当下有全球有10亿人无法得到安全饮用水,1万种淡水动物和植物中至少20%已经灭绝。到2025年半数以上的国家可能出现淡水不足的困境,2050年面临这一问题的人口将占全球人口的75%……今天的能源短缺、核威胁等远非水危机所能比拟,水危机才是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约束因素。然而更可怕的是人们对于水与人类历史发展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水在人类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地位的漠视,传统农耕社会延续下来的涉及水的宗教观点、仪式消失殆尽,水淡出了文化研究的视野。不难发现,《江河恋》事实上指涉了一个关乎人类文明延续与发展的大主题,即重新认识人与水的关系,倡导“人水相依”、“人水合一”的理念,不仅在于水能够启迪智慧,陶冶情操,满足人回归自然和提升生活环境质量的需求,更在于让人感悟到水是生命之源,水维系着未来人类生存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如若不然,就像一则环保广告所警示的那样,在不久的将来地球上最后一滴水是人类的眼泪,佐证的是汤因比所谓的历史文明的毁灭最终都是死于“自杀”的断言。由于脆弱的水生态系统被破坏,昔日盛极一时的玛雅文明走向衰亡的殷鉴不远。在这样的背景下来看,《江河恋》更大的意义是企图唤醒人们沉睡已久的亲水意识,确认以改善人与水的关系为轴心的水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江河恋》的叙事抒情主人公是一位漂泊的游子,于是“乡愁”成为了歌词的一条重要的情感脉络,而何处安放游子的“乡愁”则构成了歌词的主体内容。“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汉·班固《汉书·元帝纪》)。中国人特别恋土重迁,在守护家园、供奉祖庙和祭扫祖坟的过程中,整个生命与家乡的山川草木熔铸在一起。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走四方、闯世界对传统中国人而言是一件极其痛苦的事情,没有一个民族能超越他们对自己的“根”和脚下这方土地的深挚情感。故而在传统农耕文明里,“迁徙”与“漂泊”、“逃难”是同义语,乡愁在文人墨客的笔下既美丽动人,更不免被附着上某种挥之不去的悲情。“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都是为人熟知的描写乡愁的名句。正是源于对人水关系的重新思考,在《江河恋》中的“我”——身处异乡的游子的眼里,乡愁的悲怆、孤苦、哀怨和颓唐之气被一扫而光,诸如“遥远的乡愁留在涛声波光”、“每一朵浪花都是梦想飞扬”、“有水的地方就是家的方向”、“沿着河走就是走在故乡”,歌词内容充满积极乐观、昂扬向上的情绪,表征着人类的文化心态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小我走向大我的必然性,抒情主人公的博大情怀跃然纸上。有水的地方就是家和故乡,有水就有寄托乡愁的地方,凸显的是生命肇源于水、水与人类生活乃至文化历史的渊源关系,一个极富有新意的对家与故乡内涵的诠释,颠覆了千百年来中国人把浓烈的乡愁拘囿于亲人的聚散离合和生于斯、终老于斯的模式,大大地拓展了故乡与家的空间。人口的迁徙流动在人类文明史上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它使得人从最初的几个发源地扩散到世界上每一个角落。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文明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不断迁徙的历史。在全球化时代里,地球已然是茫茫宇宙中的一个小小村落,人口流动的数量与规模正在日益加剧,呼唤着人们摆脱传统的生存方式和生存意识的束缚,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实现“家”的意识和“故乡”观念的根本性转变。要之,天大地大处处家,直把他乡作故乡,作为《江河恋》要表达的创作主旨所在,这既是对旧有观念意识的一次冲击,也是对人的精神世界的一次突围。

  当下不乏直接以“江河”命名的歌曲创作,如《江河颂》、《江河大地》、《江河万古流》等,但内容上大多停留在对祖国江河的讴歌与礼赞,属意写出新意的却不多见。“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江河恋》作为一首新时代的游子吟,充溢着对大地江河的浓烈情感,独步于水与人类命运的思考,超越了陈陈相因的传统文化意识,在观念世界和精神追求上彰显出当代人应有的宽阔胸襟和高贵情怀,具有着强烈的时代色彩。

  附:《江河恋》歌词

  走过千年风烟不见一抹沧桑

  见证盘古开天日月如花绽放

  多少次轮回难舍大地情深

  几万里坎坷蓄积向前力量

  我看见长江驾着高山奔放

  千万条云河挂在天上

  我听见黄河抱着中原激荡

  信天游喊醉先祖炎黄

  不要问我为何漂泊异乡

  遥远的乡愁留在涛声波光

  不要问我走过多少地方

  每一朵浪花都是梦想飞扬

  穿越雪山草地信念一如既往

  挽起高山大海依旧柔情万丈

  多少代倾心养育华夏儿女

  几万年激荡伸展东方脊梁

  我看见春江摇动花月流淌

  渔翁的撑杆钓着太阳

  我听见冰河披着婚纱歌唱

  情歌里藏着待嫁新娘

  不要问我为何漂泊异乡

  有水的地方是家的方向

  不要问我到过多少地方

  沿着河走就是走在故乡

  不要问我为何漂泊异乡

  遥远的乡愁留在涛声波光

  不要问我走过多少地方

  每一朵浪花都是梦想飞扬

  每一朵浪花都是梦想飞扬

  (作词:周立荣,作曲:李杰 。编曲:李珂。音乐制作人:李杰 ,演唱者:孙楠。该作品由湖北省委宣传部推荐,获得2014年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吴卫华,三峡大学文学院。)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