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文学批评的当下功用与批评学科的建构转型

时间:2023/11/9 作者: 世界文学评论 热度: 16781
蔚 蓝

  (蔚蓝,湖北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当代文学批评的教学与研究。Email:weilan56@163.com)(责任编辑:王 婉)

  文学批评在当下是一个热门话题,各种媒介频频激起的讨论热点提升了整个社会对批评抱以期待的总体印象。这种自上而下地对文学批评的关注,尤其是对文学批评的有效性的强调,无不显现出当代中国社会对文学批评现状的不满和焦虑。

  对文学批评所产生的普遍焦虑,似乎与当下一派热闹的批评景观不大对称,因为从大面上去观照,文学批评似乎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显得声势喧哗:批评格局的多元互补,批评话语繁复而多样,各类批评文本逐年在迅速增殖;批评家阵营不断壮大,一批高学历出身的批评家正成为批评领域的主力军;批评的发表阵地在迅速地扩展,相关批评的刊物在各地陆续开办;各种批评论坛,各级作家、作品研讨会的数量逐年递增等等,这些事实都无不令人注目,若是以数据的方式来加以考量,各种增长指数恐怕都创出了历史的新高。

  但是,这种看似繁荣的表象下面,却隐现着文学批评的极大危机。文学批评缺少力量,批评的软化现象日益凸显。文学批评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大众的文学审美需求。而批评行为和价值评判标准的随意性,也使得批评失信于公众。正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才使得文学批评成为被当下各个方面所重视的热门话题。

  对文学批评过度的关注,以及对文学批评有效性的过于强调,一方面是因为社会对文学批评的确有着巨大的需求,另一方面是因为从社会的这种普遍焦虑中,感觉到在对批评的功用认知上存在着一种急功近利的倾向,由此对文学批评产生的质疑和指责,其实对文学批评的本质是一种伤害。

  如何聚合文学批评的力量,显示文学批评的锐气和锋芒,并且以此来推动文学创作的繁盛,推动文学史研究和文学理论的更新,同时也振兴和发展文学批评学科自身,就成为需要我们去进行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文学批评功用的认知差异

对文学批评的功能和作用,当下有着几种不同的认知,且在当下的现实中都能找到可以用来印证的事实。

  一是强调文学批评的实用性和有效性,着眼于文学批评所具有的社会宣传功能。

  文学批评正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以前批评主要是批评家自发的个人行动,有感于阅读中的心之触动由此而发声,是批评家们联手作家推出一个个文学话题,打出一些新的创作旗号进行理论上的导引,由此营造着文坛热点,但这主要还是着眼于文学。而现在是各级机构都参与了进来,政府宣传部门和作家协会与批评家、作家和传媒联手,打造着一个个有关文学的新闻点,文学批评不再是批评家个人的行为和产品,而成了一种社会性活动,常常被权力和实用主义所裹挟,成为社会宣传的一个附庸。当下的文学批评愈来愈体现出工具化的特点,批评成果直接或间接体现出的政绩化,使得各级部门都愈来愈重视批评的宣传功用。中国作家协会在今年5月份就专门以学习《讲话》为名召开研讨会,来探讨文艺批评的有效性,由此可见当下主管部门对批评功用的重视,这既有批评对创作、对地方性的文学活动所起到的推动和宣传作用,也关系到各类评奖、社会关注度等相关批评实绩的结果,以及主管部门组织工作的政绩问题。因此在有关部门、领导的指令下,每年各种有组织的批评活动、各种批评论坛等次第开展,经费上的大力投入,媒体的宣传和炒作等,成为一种常态。显然,在这种对文学批评的功用的认知中,文学批评的审美判断功能,以及对作家作品进行准确的文学史定位的基本功用都不大重要,而更看重的是批评产生的效应所具有的实用性和宣传性,这与真正的文学批评是存在距离的。

  二是将文学批评纳入文化或文学产业化的链条,批评家和批评成为一种可以获得经济效益和物质利益的生产方式,进入到社会的文化消费过程中。现在经常可以看到媒体上充满溢美之词的广告式的批评,或是在新书的书带上印上一些知名批评家的评语,为出版机构的营销做宣传。批评成为一种商业包装,成为出版商的营销策略中的环节,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这种现象显得尤为突出。时下膨胀得很厉害的媒体批评将市场化的运作理念和运作方式渗透到了批评领域中,以宣传和炒作代替了批评,依靠媒介自身所拥有的大众传播的优势,大造声势,以获得最有效应的信息流动和舆论支持,于是作家成名、新作推介、文学评奖、作家及作品研讨会等等,都被引入了新闻媒介的运作。媒体批评以强有力的攻势,提升着作家和作品的声名,于是作家在媒介的滚动式宣传中扬名,新作在炒作中畅销,批评的判断和谀词之下浮现着的是经济功能,这种宣传和炒作往往名不副实,结果可能是作家在媒介上红火一片,实际作品的质量却令人失望,不过作品的销量却得到了大幅提升,达到了促销产品的目的。因此从表面看,媒体批评似乎把持着话语的中心,但这种的过度的宣传和夸饰,不仅使媒体批评显得庸俗而充满功利性,同时也在消蚀着受众的欣赏力和耐性,使批评陷入信任的危机,久而久之,媒介批评话语的可靠性在受众那里必然会大打折扣,进而使他们对整个批评失去信任。而对批评家来说,商业化对批评动机的侵蚀尤令人担忧,批评非出自审美的需要,而是在高额酬金等利益的驱使下,去说些好话、套话,甚至是瞎话,受制于市场化、商品化制约的这种功利性的批评已经失去了批评原本的意义。

  三是将文学批评视为一种纯学术的理性建构,把文学批评置于学术体系中,将其纳入到某种理论体系的框架中去加以阐释,或是通过文学批评建构一种理论体系。这种认知其实在中国的高校中颇为盛行,批评家更加注重自己的声音,试图确立批评的独立性和导向性,更倾向于文学批评的学理化、系统化和科学性的体现,并且积极吸纳美学、哲学、社会学、人类文化学、心理学等多种社会成果,来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他们使文学批评更加理论化,使批评过程体现出学理性的特点。那些对当下作品有感而发的时评是被排斥在这一学术体系之外的,对具体作品的感性的分析阐释也不为他们所看重,他们关注的重点首先不是一部部具体的作品,而是在既成的理论框架和理论范畴中去寻找和阐释作品,使作品成为理论演绎的印证。这种将西方的批评理论话语和批评模式移植到当代文学批评中,不免显得有些生硬,理论的引述和阐释使作品分析变得空洞化,这样的批评既不能很好地阐释文学作品,总结文学经验和文学发展的某些规律,而且也不能真正对创作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结果在西方的话语体系中对中国文学基本处于一种失语的状态中。

  四是将文学批评看成是一种个人的随意的行为,轻视文学批评的社会功用,认为批评对作家创作所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批评也不能对读者的阅读欣赏有更多的指导意义,对批评对象发表意见只是为个人好玩,而不是以逻辑思辨性为发言基础,呈现出随意性、情绪化、简单化的特点,这种批评主要以网络文学批评为主。从整体来看,网络文学批评在当下很是热闹,任何人都可以在网上论坛、留言版、博客中有感而发,随性成文。由于批评者的身份复杂,网络文学批评就具体的表现而言,也显得参差不齐。互动交流是网络批评的长处,但随意性、片断性也使它目前很难进入批评主流,如何进行规范也成为一个难题。

  对文学批评功用存在认知上的差异在所难免,我以检视的方式,逐一地指出其存在的症结,也是为了让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在不同的认知中所透露出的一些问题。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文学批评更加健康地向前发展。不论社会对文学批评的功用有何要求,但肯定的一点是,文学批评要符合社会发展和大众人生的需求,对作家创作,对读者的阅读都应该具有引领的指导功能,同时要保持自己相对独立的审美判断功能和理性思辨精神,既有切入社会生活的热情,也能体现自己的学术视野。

二、文学批评的价值重建

提出文学批评的价值重建,主要是针对当下的批评现状谈一些自己的看法,这并不是一个颠覆性的话题。从表面来看,文学批评似乎很是热闹,并且有大量的实绩印证着这种批评的繁荣。但热闹之下却隐现着令人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这让我们看到了批评在当下所经临的窘境,并且对其未来的处境产生一种担忧。

  在各种因素和利益的驱动下,批评的价值坐标出现了漂移,主体判断日趋混沌化,批评变得越来越商品化、工具化,这使得批评逐渐在丧失自己所应有的一些功能。批评与社会现实的发展,与大众的文化和文学的审美需求日渐疏离。文学审美对象的日渐陌生化,使得批评的应对能力明显不足,面对当下变化多端而又无限繁复的文学现象,批评却无法及时地发出自己的声音。尤其是社会公信力的下降,使批评的社会影响力已大不如从前。面对当下批评所呈现出的问题和危机,需要我们积极去探寻有效的应对措施,寻求新的建构的各种可能性和可行性,这应该是我们今后思考和践行的重点。

(一)重建文学批评的公信力

文学批评的公信力的丧失是当下文学批评所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它对文学批评的伤害是致命的,也最令人堪忧。市场经济下,功利性和商业化对批评动机的侵蚀,使得批评行为越来越随心所欲,批评缺少基本的准则和标准,失去了灵性和价值判断。在当下从上到下红包批评盛行,在有关部门、领导的指令下,在人情和社会关系等利益的驱使下,或是在高额酬金的回报下,批评成为以表扬为主的甜点,也更像是戏园子里捧角的把戏。批评只是需要批评家的到场,而不需要对作品发表深入阅读后的感知和了悟,批评无所谓是,亦无所谓非,真正的独立的判断、锋利而有锐气的批评越来越不合适宜。这种缺少见地、失却公允的批评,必然失信于公众。

  批评的这种功利性、商业性和无序性挑战着批评的公正性、客观性和严肃性,在利益驱动下,价值评判标准的多元多样抹平了高下浊清之分,造成文学批评社会公信力的下降,这种批评实际已经偏离了文学批评的本义,很难达到批评的真正目的,而且已经对批评本身造成了一种极大的伤害。重建文学批评的公信力,就成为今后一项艰巨而长久的任务。

(二)扩展文学批评的公共空间

从当下来考察,文学批评的公共空间正在快速地萎缩。过去文学批评主要针对的是以传统纯文学为主体的文学空间,观照的范畴相对地比较单一。进入新世纪后,市场化成为一个强大的推手,使文学的公共空间形成了多元化的分散格局,新媒体的兴盛,也在分割和改变着传统文学的疆域。面对更丰富的文学现象,如发展很快的市场化文学,年青受众追捧的网络文学、新媒体文学等,文学批评却留下了不少介入的空白。像网络已经成为文学最重要的一种新载体,尤其是习惯于网上阅读的年轻受众的点击率,现在已经开始决定着文学艺术再生产机构的决策,网络文学成为出版社、影视改编的直接来源。所以文学批评现在面临的很大挑战和困难是,它只在传统的纯文学范畴有用,但对新兴的、发展势头迅猛的新的文学无用,面对许多新的东西批评显得有些应接不暇,缺少应对能力,尤其是以中老年批评家为主的主流批评阵营,与处在蓬勃生长期的网络文学和新媒体文学,完全处在一种不对等的状态中,所以只能是失语与缺位。因此,文学批评也不能总守着传统的文学空间,而且因为外在情势的变化,这个空间也无法守住。要想改变这种情形,一方面要求批评家要积极吸纳新的知识,不断适应新的变化,去扩展文学批评的公共空间,另一方面也需要尽快地培养与当下文学形势发展同步的年轻一代批评家。

(三)更新批评理论和批评话语

批评理论和批评话语是文学批评的根基和武器,过去我们一直采用了拿来主义的方法,将西方的批评理论和批评方法,直接运用在中国文学的文本批评中,或是有所借鉴地进行一些改造来进行中国文学研究,把文学批评的过程变成了模仿西方批评方法去进行的技术性的解构。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对西方的批评理论和批评模式也有所反思,当下迫切地需要

  更新批评理论和批评话语,调整我们的观念,寻找新的理论资源,以强大的新理论和精神来支撑批评,在批评方法上不断寻求新的突破,不断地创新批评话语。

(四)重视对文学批评的批评

文学批评的批评对象中也应该包括自身,文学批评需要以一种返视观照的姿态来时常地检视自己。近些年来,一些文学批评脱离文本,自说自话,与当代的中国文学脱节。在理论的运用上,对西方的批评理论生搬硬套,忽略理论产生的具体语境,以及适用的范畴。有的批评理论和方法并不一定适合于对中国的文学作品进行分析,语境不大对称。这种依据西方的批评理论所做的对中国文本的演绎,以及为阐释和印证西方理论所做的作品的取样分析,对促进当下的文学创作、促进文学的发展无用。在一些批评文章中,西方理论的术语化、修辞化已成为突出的问题,但内容上却显得空洞化,并未提供新鲜思路和理论洞见。还有一个突出的共性问题是,一些批评缺失原创精神,人云亦云,流于简单的复制,使得批评的平庸化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因此,重视对文学批评的批评,对提高文学批评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文学批评学科的建构转型

文学批评的繁荣和兴盛,需要有大量的从事文学批评的人,而批评人才的后备军就是大学的学生,这就关系到大学的文学批评学科的建设问题。

  文学批评课程是中文系文学教育中的必修或是选修课程。这一课程的基本讲授框架,尤其是批评理论和批评方法部分,主要是以西方20世纪的批评理论和批评方法作为基本支撑的,这从多个学校编撰和出版的一批文学批评教程的教材中就可以一目了然。这些由全国重点或部属院校编撰的教材成为各级大学文学批评课程的主干教材,普及面很广,影响也比较大。文学批评现在的课程框架,涵括了西方20世纪文学批评理论的整个建构过程,和各个批评流派的主张和特征,比如从语言学的走向而产生的英美新批评、结构主义批评、以及与此发展过程相关的俄国形式主义、符号学等。比如主张阐释的多样性和不可终结性的解构批评;还有从人本走向上讲述的心理学批评,其主体是由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构成的。比如在德国接受美学的基础上和英美读者反映批评的实践中生长起来的读者批评;在西方的女权运动背景下产生的女权主义批评;以及对延续了近一个世纪的形式主义批评进行反叛的新历史主义批评;还有后殖民主义批评等,而文化学批评的核心部分则是西方的神话原型批评。即使像社会历史批评、印象批评这些在中国也有着悠久传统的批评方法,其理论资源与概念的框定,仍然是以西方为历史渊源来做梳理的。

  这种课程框架,使人不得不质疑文学批评课程的定位问题。在文学批评的教学过程中,除了介绍文学批评的基本概念外,很大一部分时间是在讲授20世纪西方的批评理论和批评方法。尽管我们一再强调文学批评课程的实践性,但多数情况下,讲授的课时和内容重点仍是在西方批评理论和方法上,从其生成发展过程、基本理论概念和方法、批评的基本特征、研究范畴等去逐一讲授。可以说,我们对20世纪西方所有的批评资源几乎是无一遗漏地进行了引用阐释和归纳评价的梳理,由此获得了系统性的全面认识。

  因此,20世纪西方的各种批评学派的理论和批评方法不仅为学生们所熟悉,并且也在批评实践中被加以运用,其对学生的影响甚大,不仅在日常批评文章的写作中,还在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显现出来,并且一直延续到文学硕士和博士的继续教育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学批评课程在发展过程中的成长性逐渐减弱或停止。尤其在近些年来,随着文学批评学科的程序化和定型化,使得文学批评这一学科发展的深层危机也开始逐一显现,讲授的理论内容过时,批评方法缺少创新与突破,虽然也会加入对作品的个案分析,但这种分析也只是为了去印证和阐释某种理论。这种依据西方的批评理论所做的中国文本的演绎,以及为阐释和印证西方理论所做的作品的取样分析,总给人一种隔靴搔痒的感觉,有一种硬作的痕迹,却很难真正探入作品的纵深。

  通过对文学批评学科目前现状的考察和审视,出于对未来批评人才的培养需要,我们必须对文学批评课程存在的症结和现有的突出问题,做更加深入的探讨,积极寻求新的建构的各种可能性和可行性,探寻可能促进文学批评学科发展的新的动力,从而规划出新的方向和前景。

  首先需要我们去进行反思的是,文学批评课程的这种课程框架在当下的情形下是否仍然适用,文学批评课程的重点是否应该去承担传授西方批评资源的任务。其实一些批评理论与方法,其自身在西方的衰微,事实上已经证明了它的历史局限性。当下的一些文学批评总是纠结在对西方的理论话语的再度阐释中,试图以此来体现自身的学理性,生硬地套用西方的批评理论话语和批评模式去分析阐释作品,成为比较常见的现象。在一些批评文本中,西方理论的术语化、修辞化也成为突出的问题,但内容上却显得空洞化,并未提供新鲜思路和理论洞见,反而显得对西方话语有些食而不化。所以对文学批评来说,不是掌握了西方的批评理论,或者说对西方文学批评理论和方法经过吸收和改造就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但想要改变文学批评课程目前的框架和内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想回归中国传统也存在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古代文论的当代转化也很难成功。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文学批评课程必须要适应现实创作和批评的发展变化,去进行富有建构性的变革。应该看到,我们在对西方批评资源的利用和再度阐释中,一直遵循着西方的话语秩序,却未能建立起自己的批评的理论话语和批评体系,当代文学批评的理论术语大多是外来的词语。中国当代的文学批评者,也包括受到基本训练的学生,都比较熟悉20世纪西方的批评学派的理论和批评方法,并且会具体地运用于文学批评实践,要么完全按照西方的批评理论、批评模式来研究、分析中国文学;要么是有所借鉴地进行一些改造来进行中国文学研究。在许多人娴熟地操作西方的这一套理论话语和批评模式,去阐释当代中国作家创作与作品时,总给人一种硬贴上去的感觉。让人感到有些隐忧的是,西方批评的这套评价体系,对学生,或说是对未来的文学研究者的批评价值观的潜在影响,可能会使我们习惯于用西方批评的评价体系,或说是文学价值观去看待中国文学,这肯定会影响到我们对文学的准确判断。所以,今后在课程的建构上需要重新调整讲授内容的主次关系,对西方文学批评理论和方法的讲授,要将反思性思维或说是批判性的思维贯穿进去,尤其要强调西方理论与中国的文学语境不对称性。要改变那种生硬地将西方的批评理论话语和批评模式移植到当代文学批评中去的做法,避免作品分析的空洞化。

  其次是强调感性经验的重要。感性经验的不足与缺失,已成为文学批评的软肋。文学批评学科的体制化和程序化,使批评成为学科性理论话语的阐述,而多少有些忽略现实的文学状况,忽略文本细读和感性经验的重要性。感性经验的积累和提升,并不只限于文本的细读,与多读多看多听有着直接的关系。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结构、思想意识、传播方式都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文学观念、文学形式和文学的表达方式都与以往不同,要引导学生对这些新的变化保持一种敏感,对新的变化不断能做出自己的独立思考。所以文学批评课程要强调文本细读和感性经验的重要,要教育学生通过阅读先从感性经验上充实自己,文学批评课程要加强文本阅读和文本分析的比重。

  再次,要着重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探讨问题的热情。文学批评要关注当下,敏锐地把握文学思潮和文学的变化,对当代新鲜的文学现象和创作现象及时地进行分析判断与概括。面对许多应接不暇的新的东西,要有一定的应对能力,从而发现问题,总结文学经验和文学发展的某些规律,能够及时给作家和读者以创作反馈和阅读帮助。

  最后是要加强文学批评的实践性的环节,文学批评与社会文学实践活动联系紧密,应鼓励学生面向社会实践,提升学生的科研意识,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重视对具体的操作细节的规范和训练。

  如上所述,我通过对文学批评的功用的认知差异、文学批评的价值重建、文学批评学科的建构转型三个方面的阐释,对当下的文学批评现实状况做了分析论述。要化解当前文学批评所存在的危机,使文学批评更加健康地向前发展,需要大家的参与和共同的努力。文学批评的力量,要由大家一起来聚合,文学创作的繁盛,文学史研究和文学理论的更新,以及文学批评学科自身的发展,都需要批评在与时俱进中发挥作用。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