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散文集《寻找朗萨雯波》书写了西藏大美自然风光、丰富民俗文化和经济社会的长足发展。不论是文本内容,还是艺术特色,都彰显出作家独特文化书写以及民族情怀。
关键词:藏族散文;藏地表达;情系高原;亦庄亦谐
在当代藏族文坛,吉米平阶在多个体裁领域均成果显著。早在1980年代,就以具有先锋意识的小说创作引起文坛关注。之后热心于影视编剧与创作,成果不凡,专题片《金秋时节》反响巨大,获得国家级奖项。一直以来,吉米平阶对散文创作也笔耕不辍,2014年10月散文集《寻找朗萨雯波》以独特“西藏书写”,展现过人的艺术才华与真挚的民族文化情怀。
该文集以在藏游历为主要内容,分“文化之旅”、“行走山水之间”、“心路”三辑。融入切身感受,以“实证”化方式展现藏族风俗和奇美风光,抒发对藏族风俗民情的深厚感情和祝福。
第一辑,民族地区的人文风貌,移步换景间领略藏族丰富多姿的民间文化。《寻找朗萨雯波》一文以寻找藏戏八大剧目之一——《朗萨雯波》同名主人公的故乡为线索,探寻传统藏戏的起源与成就,呼吁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硬笔神韵》介绍藏文字体、书法历史和装裱艺术,重点展现西藏和平解放以来藏文书写艺术的发展状况。《后藏民间的瑰宝》详细考察艺人的工作状况及工艺起源、制作流程和功用,对传统民族手工业的发展前景寄予厚望。
此外,《天籁》介绍各种乐器的名称及其架构,描绘藏族舞蹈的品类、曼妙的舞姿以及传统民歌的新变与发展。语言朴素洗练、明白晓畅,生动传神地展现“歌舞的海洋”,刻画藏民族淳朴善良、多才多艺、热情奔放的性格,在朴实客观的描述中,对民族艺术瑰宝的挚爱和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第二辑在宗教文化方面多有详述。《游列山古墓想到的》通过纠偏式“考证”林芝地区的列山古墓,呈现真实丧葬习俗。《世界文化的瑰宝》展现这座无与伦比的布达拉宫建筑与它背后所蕴藏的浓厚藏传佛教色彩。《曲美新古》充分肯定藏族军民的爱国行为,声讨“藏独分子”的分裂野心和行径,表达国家统一安定、民族团结发展的美好愿望。《“西藏粮仓”五月纪行》暗示科技进步必将带领西藏人民走向幸福美好的明天。
本辑描绘自然景观的篇目,其诗化语言尤为突出。《怒江奇石》展现石头的多姿多彩;《冬天的西藏》体验冬季西藏超凡脱俗的美丽——“雄浑、圣洁、和美”,映衬出藏族人从容平和的心态;《高原净土》描写西藏独特的高原气候和美丽的自然保护区,景观之美、美景之多,突出这高原无与伦比的“净”。《母亲河》静止、横向的分段描绘与动态、纵向的古今对比相结合,表达对“母亲河” ——雅鲁藏布江美丽景致的赞美和讴歌!
此外,《叶巴的灯光》、《西藏新能源生活》等五个篇目书写西藏的新面貌——“曲洛”等高科技的发展带领叶巴走出闭塞的过去;318国道 、“五彩路”的建设攻克难关,引领着西藏逐步走向全国各地、走向世界;青藏铁路“实现了中华民族一个世纪的伟大跨越”(《天路》)。西藏翻天覆地的变化触动作家敏锐的内心,不禁讴歌对党和政府的感激之情。
吉米平阶的散文不仅以内容上的纷繁多姿取胜,更以艺术上的精湛平实而令人称颂。
首先,语言浅显易懂、平易近人。这既得益于以诗歌登上文坛的躬耕磨练,也离不开长期北京生活的耳濡目染。该文集除具一般散文诗化语言、多种修辞等特点外,又有其鲜明风格,如借助浅显易懂的汉语来辅助说明生僻晦涩的藏文化专有词汇。语言平易朴实,笔调舒缓温情,揭开高原大地上的“神秘”面纱,展现一个鲜活生动的人间西藏。
其次,影视拼接式的细节组合。每篇文章好比独立镜头,各以不同风格展现某一视角,将电影、绘画、音乐的艺术美内隐其中。如:用欢快诙谐的口吻介绍藏族人民的风俗习惯,仿佛作者本人正沉浸在节日的欢庆之中(《琴弦上的世界》);以沉重的笔调书写对本民族命运的忧思(《曲美新谷》);有时又换做庄重敬畏的语言表达对古代藏族智慧的赞美、对祖国的感激(《后藏民间瑰宝》、《天路》)。各种艺术技巧的娴熟应用,显示作家相当深厚的汉语创作的文学功底。
第三,情感方面,醇厚真挚的关切之情贯彻始终。一方面是对西藏叙述的执着,以“一本书主义”自居进行自我剖析,这种谦逊的写作态度正是作家对民族文学创作的虔诚。另一方面是贯彻始终的民族情怀——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和共创“中国梦”的美好期待。在此,作家将西藏的过去、未来置于祖国发展、民族复兴的大环境下,置于全球化的发展潮流中,憧憬其未来发展图景。这种开阔的胸怀和开放的视野,彰显对民族命运与前途的忧思和关切。
以严苛的眼光审视吉米平阶的散文,还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采用游记体式的散文表达在主题的深入方面尚有欠缺,在挖掘民众的文化心理意识方面稍显薄弱。即便如此,整体而言,吉米平阶所展现的“西藏书写” 别具一格,依然值得肯定和赞扬,它很大程度上比较成功地表现了作家诙谐幽默的汉语写作技巧和真挚厚重的文化情怀。
参考文献:
[1]赤烈曲扎.西藏风土志[M].西藏人民出版社,2006,1.
[2]尕藏才旦.藏传佛教艺术[M].甘肃民族出版社,2009,7.
[3]耿予方.藏族当代文学史[M].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6.
[4]丹珍草.藏族当代作家汉语创作论[M].民族出版社,2008,9.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