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元杂剧对敦煌变文继承与转变的原因探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北方文学·中旬 热度: 11117
王海霞

  摘 要:变文是中国戏剧产生的一个重要艺术渊源,而元杂剧又标志着中国戏剧的定型,两者之间无疑具有重要的承继关系。本文将从时代背景的变化以及精神文化的转变两方面,初步探究元杂剧对敦煌变文承继与转变的原因。

  关键词:变文;杂剧;时代;精神文化

  一、时代背景的变化

  “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力衰微,为维护中原统治,开始从边境大量调兵,致使敦煌地的兵力削弱,吐蕃趁机进犯,势如破竹,764年攻克凉州,785年敦煌县沦陷,以后吐蕃开始长达70余年对河西地的统治,直到848年,张义潮收复河西失地,才重新回归唐朝。

  吐蕃统治初期,敦煌人民与其矛盾冲突不断,百姓们颠沛流离,家破人亡。吐蕃统治者实行了残酷的统治,经济上,掠夺财产,霸占土地;政治上,肆意侮辱,随意杀戮;文化上,改变敦煌文字,逼迫其信仰吐蕃宗教,实行严苛的文化奴役政策。吐蕃统治中期,由于新任官员较开明,敦煌政治逐步稳定,经济得到一定恢复。

  元蒙统治者长期生活在奴隶制社会,其统治带有奴隶制社会的原始野蛮行。首先,镇压人民反抗,烧杀抢掠,严重破坏了北方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其次,种族歧视,处于下等的汉人深陷民族压迫的泥潭。第三,经济剥削,大量没收农民土地,苛捐杂税繁重,以买卖人口的方式,占有奴隶的无偿劳动。第四,政治压迫,制定了诸如“汉人用词曲作宣传煽动的处以极刑”的苛细法律条文。

  元蒙统治者为了实行奴化政策,废除中原科举取士制度长达81年,对汉族文人严重歧视,使“学而优则仕”的他们失去了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此外,“九儒十丐”的汉族文人,政治上失去了言论的自由,经济上无法自足,挣扎在社会生活的边缘。“儒生政治前途的渺茫、经济生活的困顿,从而使他们思想中产生出对于传统观念的反叛,寻求自我精神的新家园……借之于‘曲,把自己胸中的‘怫郁感慨之情抒发出来”。①

  二、文化精神的转变

  (一)敦煌变文创作期整体精神文化分析

  第一,佛教文化的影响。

  敦煌所在的西域,佛教一直有着很好的发展,而敦煌变文很多源于佛教变文,由此可见敦煌世俗变文在选材与思想上与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体现着佛教基本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

  首先,佛家以善为本,讲究存善念行善行。敦煌变文宣扬“善即是美”的理念,将“善”作为区别人情世态中是非善恶的美学原则,在历史传说题材的选择上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上,都刻意经营,使人们看到美的境界和善的理想的实现,从而激发人们对于善的想往和美的追求。其次,佛家宣扬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的理念。敦煌世俗变文讲究善恶相报,更加重视作品惩恶扬善、批判现实的力量,作品中的人物大多可以直面惨淡的人生,用善良和坚持赢得最后的善报。这种因果相报的观念不仅具有深刻的道德价值,也使苦难中的百姓得到一丝心理的麻痹与慰藉,有着继续生活的勇气。

  第二,爱国精神的影响。

  吐蕃统治时期,家国沦丧、战争频发、民族压迫等问题激发了沦陷区人民强烈的爱国情感。敦煌人民渴望唐朝军队的胜利,不愿“贰臣”的他们不甘愿被动接受异族的统治,多次进行了起义斗争,无奈都被镇压。在这种状况下,敦煌人民更加渴望解放,渴望回归,渴望和平,渴望安定,却又无法摆脱异族的统治,于是将满腔的爱国热情寄托在历史人物身上,产生了大量世俗变文。这里有思国而亡的昭君,表达了沦陷区人民对于故国的留恋,渴望回归而不得的幽怨之情;这里有誓死复家仇的伍子胥,即使家园毁灭,也要彻底维护,表现了沦陷区百姓对于唐王朝的无限忠诚。

  (二)早期元杂剧创作期整体精神文化分析

  第一,两文明的碰撞与融合。

  草原游牧文化的入侵使得千年来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原文明受到巨大的冲击。一直以来中原百姓过着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半封闭式的农耕生活,形成了讲礼、中庸、保守的民族性格特点;蒙古民族以游牧狩猎为生,民族性格中有着豪迈尚武、率意进取的特点。此外,蒙古民族没有受到苛刻的礼教观念和伦理制度束缚,信仰自由,崇尚个体价值,反映在礼乐文化方面,更加注重其娱乐观赏性,为大众俗文化的发展兴盛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汉蒙民族文化的融合也在潜移默化的進行着。客观上,蒙古人凭借其政治上的优势,将蒙古文化作为统治思想,强制推行,使中原百姓在长期的文化压迫与侵染中不得不接受。主观上,传统文化中陈旧腐朽、压抑人性的观念制约着人们的思想行为,而草原文明崇尚自由,张扬人性,勇于挑战的精神特质恰好符合中原文明固有的反抗传统、挣脱束缚的要求,逐渐为中原文明所接受。元代文人接受了文化精神,将其融入在元杂剧的创作中,使得一些人物身上所具有了漠视纲常、反抗传统的挑战斗争精神。

  第二,民间文化的影响。

  元杂剧起源于民间,是为广大的市民提供一种茶余饭后的消遣娱乐的艺术。因此,元杂剧创作者为了吸引更多的观众,在故事题材的选择上、人物想象的塑造上以及价值道德的审视上都以满足观众的审美趣味,迎合市民阶层的价值观念为准则,自觉不自觉的接受了民间文化的影响,展现了民间文化品位。

  此外,元杂剧作者多为生活在社会底层有着较高文化水平的知识分子,这些失意的知识分子同底层百姓打成一片,有着与他们相同的生活经历、生活愤懑,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愿望,在进行杂剧创作的过程中会有意无意的将市民的生活、思想、情感融入其中,成为底层百姓情感的宣泄场,形成了元杂剧的市民性和现实主义倾向。

  注释:

  ①高益荣.元杂剧的文化精神阐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p55.

  参考文献:

  [1]王重民.敦煌变文集[M].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2]顾肇仓.元人杂剧选[M].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