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3/11/9 作者: 北方文学·中旬 热度: 11832
贺艳洁 杨浩强

  摘 要: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确立了三级课程管理模式,为校本课程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和实施提供了广阔的课程空间和制度保障。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有助于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丰富民族地区学生的课程内容,提升民族地区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更有助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然而,少数民族地区在校本课程开发中仍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关键词:校本课程;问题;对策

  校本课程,简单地说,“就是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1]具体地说,“是某一类学校或某一学校的个别教师、部分教师或全体教师,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本校外部环境和本校内部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班级特定的学生群体,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2]

  目前,我国处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因此,在少数民族地区推行实施校本课程,能更好的适应本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现状,更能彻底地贯彻国家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更充分的利用民族地区的本土资源,弘扬和传承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

  一、少数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一直以来,由于我国的基础教育都是一纲一本,全国使用统一编制的教材,民族地区的课程比较单一化。2001年,我国三级课程管理政策出台,确立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合法性,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校本课程开发深入到全国各个地区的中小学校。少数民族地区教育长期受汉文化的压迫,很难体现其民族性,课程内容也以汉文化为主流,比较单一化,很多民族传统文化也在这种单一化的课程中消失,而校本课程的出现,为民族地区的教育开辟了新途径。

  首先,有助于推动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长期以来,国家一直在民族地区推行以汉文化为主流的一元化的单一的课程,其在实施过程中,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不相适应,甚至脱轨,阻碍了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校本课程的出现,打破了过去僵化的课程结构,为汉文化课程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找到新的契合点,在其不断冲突与融合中推动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

  其次,有利于丰富民族地区学生的课程内容。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长期使用国家统一编制的教材,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民族地区学生对汉文化的认识和了解,让其逐渐融入汉文化,但这逐渐产生对其本民族文化的淡忘,甚至消失。然而少数民族地区有着深厚的本土资源,校本课程正是以此为原料,开发出具有本土化的课程内容,填补国家课程内容的不足,有效的丰富了民族地区学生的课程内容。

  再次,有助于弘扬和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少数民族地区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国中央集权形式的课程长期以来主要是汉族主流文化为主,在这种一元化的单一的课程结构当中,少数民族文化难以得到体现,汉文化一统天下,一家独大,大量的少数民族优秀文化被排斥在学校课程之外,长期处在‘被压迫的地位。[3]”汉化的教材迫使少数民族文化正在衰落、消散与无人继承,面对如此窘境,“校本课程”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校本课程以少数民族丰富的传统文化为基础,开发出具有民族特性的课程,对于保存和传承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

  最后,有助于提升民族地区教师素质。教师是校本课程的开发者和实施者。少数民族地区的校本课程开发,对教师自身的素质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不仅需要教师对本地区传统文化等本土化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又要求教师要有将多种相互作用的文化知识融合到一起的能力。因此,在民族地区开展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民族地区教师的整体素质。

  二、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校本课程不断深入到全国的各个地区,少数民族地区也不例外。在其不断地钻研和实践探索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阻碍了少数民族地区校本课程的开发和有效实施,亟待解决。

  (一)地方政府支持力度不够

  三级课程管理政策出台后,有关学者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过相关的调查研究,在调查中发现很多老师和学生都不知道什么是校本课程,有校本课程的学校也是在执行“上级”的任务,并没有真正开展。可见,少数民族地区地方政府和学校并没有真正了解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和价值,他们对此并不重视。

  在少数民族地区,地方政府只是简单的将三级课程管理的思想传达给各个下属的学校,至于他们是如何执行,执行程度,以及校本课程教材的编写,对教师进行培训等等,并不重视。而且,校本课程教材的编写、对教师进行有关培训等等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需要一定的财力的支持,但在很短的时间内不一定能收到预计的效果。地方政府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资金投入不足,迫使很多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停止。

  (二)教师素质不高

  教师自身素质水平的高低是影响校本课程开发质量的关键因素。然而,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偏远农村地区,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却一直不容乐观。首先是教师的学历层次偏低,使他们对校本课程理念缺乏足够深入的认识。有学者对贵州省黔东南州的调查显示:“农村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93.45%,其中专科学历占总数的24.12%,低于98.31%、48.76%的全国水平;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为88.36%,其中本科学历占总数的8.84%,大大低于全国93.78%、29.03%的比例。[4]”教师较低的学历层次,对其胜任教学岗位已是一个很大的考验,更何谈校本课程的开发。其次,教师对于多元文化背景下融合多种文化知识的能力不高。多元文化并存是当今社会的一个主流趋势,少数民族地去的校本课程开发,尤其要求教师要能融合多种相互作用的文化知识于一体。但是,在国家长期施行的“一纲一本”课程开发模式下,很多教师已经习惯了照本宣科、固步自封式的教学,而校本课程开发则要打破这种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让课堂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一元走向多元,从而也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而这却是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师一时间难以达到的。

  (三)学校对本土教育资源的利用率不高

  长期以来,学校一贯坚持国家的教育方针,使用国家统一编制的教材,参照统一的教学大纲,很多老师存在一定的“汉化倾向”,对于上级的指示,他们无所适从,不知道选取什么进行校本课程开发,选取什么作为自己学校的特色,甚至一直在寻找具有汉化特性的校本课程。其实,少数民族地区有着丰富的本土教育资源,可以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但是学校的教师似乎看不到或者意识不到这点——利用本地区丰富的传统文化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有些地区的学校盲目追风,看到别的学校做什么,自己也跟着做,结果导致自己的教学目标混乱等等。这些都是民族地区学校对本地区的资源不能合理有效的利用,致使校本课程的开发在民族地区难以推进。

  (四)缺少有关课程专家的有效指导

  少数民族地区一般聚居在边缘地区,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即使地方政府非常重视校本课程开发,请来一些课程专家进行指导,但是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导致课程专家不能经常到校进行现场指导或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同时,我国刚刚出台三级课程管理政策,国内的课程专家更多的流于钻研其他形式的校本课程开发和实践摸索,对于以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等本土资源为基础的校本课程开发,钻研力度还不够,或者在这方面取得很大成就的课程专家并不多,诸多因素均导致了少数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缺少有关课程专家的有效指导。

  三、加强少数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力度的对策

  国家制定三级课程管理政策,就是为了打破传统的僵化单一的课程结构,让我国的课程结构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能够在多元文化的环境下生存。加强少数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力度,既能保存和传承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又能加速我国的课程结构适应多元文化的大环境。面对少数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国家、社会、地方政府和有关人员的共同努力。

  (一)加强国家和地方政府对校本课程的支持力度

  一个政策的实施,是一个上行下效的过程。国家制定的相关政策,需要地方政府的支持和有效推行、实施,否则,国家制定的政策,就毫无存在的价值。

  同样,国家制定的三级课程管理政策,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

  首先,国家在制定教育政策时,要同时制定相应的保障制度,以保证政策的顺利实施。坚持“优先发展,局部并进”的原则,优先发展自然条件好的地区,为局部地区的校本课程开发带好示范作用,局部地区应以此为榜样,迎头并进,认真贯彻国家的三级课程管理政策。其次,少数民族地区地方政府也应加强对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视,加大校本课程开发资金的投入,通过多种渠道和有关课程专家的取得联系,请他们对本地区的本土资源进行考察,为本地区校本课程的开发创造有利条件,并对此进行有效指导。

  (二)提高少数民族地区教师整体素质,注重对教师的培训

  教师的素质,是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面对少数民族地区教师整体素质不高的局面,我们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对现有教师进行培训,尤其是对本土教师的培训。

  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师基本上接受一定的汉化教育,有一定的汉化倾向,他们对本土资源不是很了解。首先我们就要让民族地区有威望的、通熟本地区风俗习惯、风土人情和手工艺等传统文化的人,对本地区的教师进行讲解;其次请有关课程专家,综合考虑本地区的文化资源,选取有特色的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同时,对学校老师进行校本课程理念的灌输,共同开展有民族特性的校本课程开发。

  2.引入高学历教师。

  引入高学历的教师,是提高民族地区教师整体素质的最直接、最快捷的方式。高学历的教师一般接受正规的专业学习及培训,对校本课程理念的理解和认识要更深入、更透彻,能更快的参与到本地区的校本课程开发当中。因此,引入高学历教师对于加强少数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力度起着关键作用。

  (三)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学校之间的沟通联系,互相借鉴学习

  少数民族地区各个学校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一个团体。少数民族地区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时,各个学校之间要建立有效联系,及时沟通,互相交流经验,在交流和沟通时,互相学习和借鉴其他学校的经验,共同推进本地区校本课程开发的进度,与其他地区接轨。

  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有效的保存和传承了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对我国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各级政府、学校和有关人员都应给予高度关注,使其在我国建立多元化课程结构,建立特色学校,提高民族地区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斌华著.校本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

  [2]王斌华著.校本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

  [3]邵忠祥.多元文化教育视野下黔东南苗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8:18.

  [4]杨建忠.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问题与对策[J].民族教育研究,2007 (3):45.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