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时间:2023/11/9 作者: 博览群书·教育 热度: 12789
郭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使主体作用得以充分的展现与发挥,使学生做学习主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就显得特别重要。因此,更新教学理念,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 才能促进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 提高教学质量。这里,我就此谈几点肤浅的认识。

  一、重视直观教学,多让学生“操作”

  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机会, 引导参与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好玩、注意力不持久的特点。要想让他们规规矩矩地坐在教室里耐心地昕完一堂课, 是不可能的, 也是没有必要的;即使强制如此, 也是收效甚微的。因此要提高他们的数学素质, 教师就必须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 设计、制作、使用教具、学具,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乐于操作, 手脑并用, 以达到在参与学习活动中过程中寻找该类事物的本质特征, 去发现解决该类数学问题的规律。如, 在教学“三角形面积公式”时, 学生对底×高后为什么要除以“2”难以理解。上课前, 我让学生各准备两个完全相同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模型。上课时, 让学生分别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去拼合。学生们发现, 两个三角形相的边合在一起时, 可拼出一个 平行四边形来。由于前面学过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学生很快回答出这个图形的面积等于底×高, 由于三角形的底等于平行四边形的底, 三角形的高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高, 这个平行四边形又是由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组成, 所以三角形面积=(底×高)÷2 。这样, 学生通过动手动脑, 积极参与, 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获得了新知。

  二、创设良好情境, 激发学习动因

  对于小学生来说, 兴趣是他们非智力因素的特征, 同时又是学生最好的学习动因。所以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及小学数学知识阅的内在联系, 创设引人入胜的求知情境, 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就显得特别重要。例如, 在教“三角形的内角和”时, 教师可设计一个让学生考老师的游戏: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几个任意三角形, 学生量出每个三角形中的其中两个角的度数, 让老师猜第三个角的度数。当老师一一回答出了第三个角的度数后, 学生又惊奇又羡慕, 从而促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 想来探究, 解决这个问题。当“谜底”揭穿后, 学生不仅心情欢畅, 学习愉快, 而且学到的知识会牢记不忘。

  三、教法灵活多样,调动学习热情

  事实证明,小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自制力差,这些性格特征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状况。教师如果不注意这些特点,将教学的内容生硬地灌输给学生,仅仅停留在知识讲解上,就会让学生感到课堂听讲是枯燥乏味的事情,从而丧失学习信心,产生厌学情绪。要改变这种学习状况,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采取适合小学生年龄特征的教学方法,如启发式、发现法等。同时开展多种带有趣味性的活动,如做数学游戏,玩数学“密码”等,通过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让学生乐于参与学习。

  四、采取合作方式,培养探究能力

  思维是数学的舞蹈,数学教学要着力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从数量关系到图形关系,从平面到立体,从简单到复杂,无不渗透数学思想,须臾不可离开学生思维能力。所以教学中要采取多种办法,包括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尤其学生创新思维。比如采取一题多解训练发散思维。一题多解是训练思维能力尤其是发散思维的好素材。通过一题多解,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不同的观点分析思考同一个问题, 从而扩充思维的领域, 增加思维的机遇, 使学生不满足固有的方法而求新法。一题多解,例如分数应用题:某捕鱼船五月份捕鱼2400 吨, 六月份比五月份多捕了士, 六月份捕鱼多少吨?该题的解法不下七种,这对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是很好的例子。多鼓励学生做一道题时用一题多解的方法, 从而活跃思路和提升兴趣。如果他们做错了, 教师应帮助他们搞清楚为什么错,错在哪里, 弄清楚真正的解法。

  五、创设竞比环境, 倡导“兵教兵”帮扶

  学习是在互帮互助,共同活动中进行的,我们就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竞争态势, 这种办法许多教师都在采用。不过, 他们往往只是通过排名次让学生去竞争, 也就是让学生只计较学习过程最终的以分数为表征的“结果”, 而不管学习的过程是否科学。我在教学中尽力创设科学的竞争态势, 尽量讲究竞争的科学性,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方面展开竞争, 使竞争意识成为学生的学习动力。例如, 在教学中, 我常设计成有利于学生参与竞争的各种教学形式, 有讨论式的、有情境式的、有游戏式的、有竞赛式的……在内容上要求学生既要比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又要比思维的巧妙性、创新性等等。我注意培养学生“胜不骄, 败不馁”的竞争意识, 要他们暂时领先的继续努力, 暂时落后的奋起直追。同时引导学生“兵教兵”,“一带一”,“认真帮扶”,使全体学生都有进步。

  六、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创新思维

  学问贵在疑。启发学生大胆质疑,这是教学环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有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质疑。生生之间的质疑大多都是停留在表面上,很少有实质性的问题出现,当然这并不是绝对的事情。我在师对生的质疑上是:先面对优等生,然后是层次底的学生,给他们模仿、理解的过程,我在总结和评价环节上也是这样做的。要是学生有个实质性的质疑,那肯定是本节课的又一个“亮点”,也说明师生之间的关系达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层次,因为学生和老师之间还是存在心理上距离的,我们现代每位教师都盼望“亮点”的出现。比如20-4的减法,有的说用个位的4向十位的 2 借一个十, 直接用 10-8=2, 2+4=6,6+10=16;接着又有另外一个学生又说:可以这样算直接用十位的 20-8= 12, 12 + 4 = 16;接着还有一个学生又说: 可以用 20 - 10 = 10, 10 + 4 = 14, 14 + 2 ( 多减的 2) = 16……就这样一个接着一个的不停有人举手争着发言, 直到最后老师叫停的时候还有很多人跃跃欲试, 想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因此不难看出, 环境对学生质疑, 进而发展思维的作用。尤其是开放式的学习情境,教师的民主, 和蔼的态度, 尊重学生意见的做法更有利于学生大胆质疑, 从而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

  七、正确评价学生,打造良好教学生态

  课堂是师生共同活动的舞台,教师免不了要对学生课堂学习状况进行评价。总的来说,肯定要多于否定,表扬要多于批评,鼓励要多于呵斥,这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形成良好的教学生态。教师对学生的答问要给予积极的评价。学生的回答得到了积极的评价, 就会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提高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采取, 变消极评价为积极的评价, 或者设法淡化学生的失败意识的方法。例如:“长安机床厂原来制造一台机器要用2吨钢材, 技术革新后, 每台节省钢材0.5 吨, 原来制造300台机器的钢材, 现在能多制造多少台?”,我在讲这道题时一位学生回答说:“2×300 ÷(2-0.5)=400( 台 )。”我没有对学生的回答作及时的消极评价, 而是紧接着追问“这道题求的是什么? 有没有做完?”学生立即补充说:“还要减去300台。”学生得到教师的积极评价后满意地坐下了。这样既尊重了学生,又启发了学生,师生情绪良好,和谐共处,形成了良好的教学生态。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