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论《围城》中比喻修辞的技巧与魅力

时间:2023/11/9 作者: 北方文学·中旬 热度: 13736
徐佳宁

  摘 要: 《围城》一书总计23万多字,其中比喻修辞的使用次数在300例以上,就连书名也是个发人深思的比喻。比喻是《围城》的成功与特色之所在。本文希望能以尽量简洁的语言概括钱钟书比喻修辞的技巧和作用,以此体会比喻修辞的精髓。

  关键词:比喻;技巧;魅力;讽刺

  《围城》中的比喻都富有哲理,这些生动贴切的比喻,把书中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把作者要表达的道理讲述得尽致淋漓。

  一、《围城》中比喻修辞的技巧

  《围城》中的比喻,无论是描绘事物形象,还是人的心理活动,都细致入微,绝不雷同,用喻技巧相当娴熟、高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化俗为雅

  《围城》中的比喻取材有些很通俗,似乎难登大雅之堂,但一经与本体联系,就变得高雅新奇。

  “一个人的缺点正像猴子的尾巴,猴子蹲在地面的时候,尾巴是看不见的,直到他向树上爬,就把后部供大众瞻仰,可是这红臀长尾巴本来就有,并非地位爬高了的新标志。”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用亚当、夏娃下身这丑的树叶形容假文凭,将其说的如此不堪,使读者忍俊不禁。

  (二)虚实相生

  《围城》中的比喻虚实并用,产生奇特的表达效果。

  (鲍小姐)有人叫她“熟食摊子”因为只有熟食店才会把那些颜色温热的肉公开陈列:又有人叫她“真理”,因为据说“真理是赤裸裸的”。鲍小姐并未一丝不挂,所以他们修正为“局部真理”。先以实喻实,用“熟食铺子”比鲍小姐,接着以虚喻实,比之为“真理”,并修正为“相对真理”。这比喻不但细致奇巧,而且幽默诙谐。

  (三)化曲为直

  《围城》中的以迂回曲折为喻,让人回味无穷。

  “像曹元朗那种人念念不忘的留学生,到处挂着牛津剑桥的幌子,就像甘心出天花变成麻子。”这中间饶了一个弯子:脸上的麻子有如教师给好文章加的密圈,而这密圈是值得炫耀的,所以出天花变成麻子也心甘。这句比喻迂回曲折,耐人寻味。

  (四)加入夸张

  《围城》中的比喻往往与夸张等修辞手法联系起来,超越了一般比喻的单纯,显得更加形象与特别。“褚哲学家馋痨地看着苏小姐,大眼珠仿佛哲学家谢林的‘绝对观念”。把褚慎明的丑态毕现出来,这种比喻加入了夸张,往往奇妙生动、诙谐多彩。

  二、《围城》中比喻修辞的作用

  (一)幽默讽刺的艺术效果

  《围城》的幽默讽刺主要是通过比喻来实现的。如写方鸿渐和鲍小姐在澳门吃的西餐是:“谁知道从冷盘到咖啡,没有一样东西可口:上来的汤是凉的,冰淇淋倒是热的,鱼象海军陆战队,已登陆了好几天,肉象潜水艇士兵,曾长时期伏在水里,除醋以外,面包、牛油、红酒无一不酸。”这里把鱼比做已经登陆了好几天的海军陆战队,说明鱼早已不新鲜。把肉比做长时间伏在水里的潜水艇士兵,则说明肉长时间泡在水里,以防腐烂。这种比喻闪烁着针砭的锋芒,嘲讽了生活中的丑陋现象即西餐馆的菜肴极不新鲜,饮食不卫生。

  (二)人物刻画准确形象

  作者使用了大量的比喻来刻画人物。如鲍小姐,苏小姐与范小姐都是女性知识分子,但个人气质背景与见识都不同。前两人都是留学生,见识广,鲍小姐生长于澳门,是有葡萄牙人血统的中国人,而苏小姐却是典型的中国女学生,大家闺秀,留洋作的博士论文也是《中国十八家白话诗人》;范小姐则来自偏僻的学校,如井底之蛙。作者抓住她们的特点,通过精彩的比喻加以放大,使人物的性格读之如见其人。如写鲍小姐“长睫毛下一双欲眠似醉、含笑、带梦的大眼睛,圆满的上嘴唇好像鼓着在跟爱人使性子”“而写苏小姐则是“艳如桃李, 冷若冰霜”“又甜又冷的冰淇淋作风”“她站起来, 提了大草帽的缨,仿佛希腊的打猎女神提着盾牌” 苏文纨则是“伸手让柔嘉拉一拉,姿态就仿佛伸指头到热水里去试试烫不烫,脸上的神情仿佛跟比柔嘉高出一个头的人拉手,眼光超越柔嘉头上”这样比喻就把苏小姐那种高贵和骄傲的气质表现出来了;而对范小姐的描写则是另外一种格调:范小姐因为商店女掌柜说她年轻,“她高兴得走路像脚心装置了弹簧。”把一个浅薄无知的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了出来。

  (三)表现象征性主题

  在作品中,比喻不仅发挥了它的修辞功能,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也起到了作用,它更直接参与了作品主题的表达。《围城》描写了一群三四十年代知识分子为走进各种“围城”而产生的希望与彷徨,进入后的失落,以及为冲出“围城”而产生的苦闷。描写了他们的苦苦挣扎,为时代所不容的人生境遇。在小说的结尾,作家又意味深长地用“老钟”作比:“那只祖传的老钟从容自在地打起来,仿佛积蓄了半天的时间,等夜深人静,搬出来一一细数:‘当、当……这个时间落伍的计时机无意中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可以看出,小说是以“围城”这一比喻来表现人生主题的。小说也正是顺着“围城”这样一个哲学命题,通过比喻,把辛辣的笔指向社会的方方面面,揭露了那个时代的社会弊端。

  总之,寥寥数笔不可能透彻地认识钱钟书先生比喻手法的精髓, 但仅就提到的几点就足以让我们感受到钱钟书的伟大。通篇设喻、翻陈出新、丰富多彩的形式,深邃的意蕴使我们不时地拍案叫绝。《围城》这座比喻之城所蕴藏的夺目、千姿百态的比喻很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 钱钟书.围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2] 毛元晶. 简析钱钟书比喻的新解胜义[J].中山大学学报,1996(6).

  [3] 田建民.再論钱钟书比喻的特点[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1).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