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从对舒婷诗歌中特有的女性视角描写出发,通过对诗歌精心细腻的感悟,分析女性独立意识带来的独特感受。舒婷的作品里,从女性之于男性的独立到女性在社会责任感中的独立,她笔下的女性独立意识是在进步和转化的。文章也阐述了舒婷在诗歌中如何积极鼓励女性解放,引导女性将自己看成是独立的个体,去敢爱敢恨、敢于释放。舒婷笔下的女性意识,不仅是对女性思想的探索,更是对这一独特社会群体未来发展的思考,她们逐渐成为社会精神的指向,有着丰富的内心和真挚的情感,从对自我认知升华到到社会群体。
关键词:舒婷;女性诗歌;女性意识;女性思想
舒婷是当代杰出的女诗人,作为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她丰富而犹豫的内心与细腻温婉的文字,真实而鲜明的述说着处在时代洪流中中国女性的精神追求和对全新生命的向往,她的诗歌无处不体现着对女性命运和女性价值实现的关心,也透露出她本人对民族、对人民的一种关爱。从她的作品来看,赋予了女性从爱自己、爱他人、到爱社会、爱国家的情感升华,通过这四爱来反映新时代女性的全新形象,除此之外,她以诗歌的形式诠释着女性区别于男性又等同于男性的独立特性,这是她的基本内涵。而独树一帜的艺术形式更是奠定了她在当代文坛中不可撼动的地位,并全面体现出她那深沉、温暖又极富哲学韵味的个人魅力。
一、舒婷诗歌中无法磨灭的传统文化特点
“舒婷的诗歌浪漫又典雅,仿佛在和你娓娓道来她心中深藏的爱,她的每一个文字都有着饱满的情感,每一句话,都散发出迷人的气息,她有着女性的细腻,又有着男性的果敢,一切都是那么的透明与纯真”①。例如在诗歌《复活》中,以五四时期关于爱和人为主题,她集中力量表达了自己的个人情感,有着强烈的独立意识。在当时看来,有些人认为这是女权主义,但从侧面又反映出诗歌中浓厚的传统文化特点。在传统文化中,男性认为女性处于从属的社会地位,而女性自身也有这种意识基础,舒婷正是对女性性别所代表的社会角色与社会意识的共同点进行思考,她的诗歌很少有张扬的女性,多数是温婉贤淑,柔弱安定,充满着对男性仰望、依傍的传统女性,这些女性渴望得到男性的爱与关怀而感到幸福。所以,她也不自觉的认同男性对女性依从地位的认识,从而散发出一种温柔、婉约的艺术韵味。
二、舒婷诗歌中的女性积极而勇敢
(一)女性独特而精致
舒婷在创作的早期,她主要是以极富同情心、自尊心且多愁善感的女性为主角,这是她意识到女性具有独一无二的价值,她认为女性的爱与光辉可以填满整个世界。在她心里,女人是水做的,是一见到就令人神清气爽的物种,女人的温柔能让男人一点一滴的被融化,被击垮。这个世界有了女人,就犹如水草丰茂的仙境一般。舒婷肯定了女性存在的价值,在她的笔下,女人都是光芒四射的。
(二)女性应该在爱中觉悟与进步
男人以自己的要求建立起父权制度,创建起以男人为中心的社会,从此他们便用自己的定位去看待女人,将女人构建在自己的世界里,而女人则按照男人的标准而存在,她们以卑微的态度映衬男人,突出男人在这个社会中的重要性。中国传统观念认为,女人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女人失去了原本应有的独立地位,她们不再是个体,而是附属品,成为男人的附庸。
舒婷在女性独立性诗篇的创作中,一方面描述女性被爱的感受,一方面鼓励女性努力追求爱,享爱与被爱带来的快乐,例如在《无题》中,她对初恋是这样描述的:“我探出阳台,日光,我急急跑下,在你面前停住,你怕吗? 是的,我怕,但我不告诉你为什么……是的,我快乐,但我不告诉你为什么,是的,爱着,但我不告诉你他是谁”②。这是初恋少女的羞涩,给人一种温暖恬静的感觉。《会唱歌的鸢尾花》积极唤起女性对爱的渴望,是一种奋进,一种追求:“渴望你用宽大的手掌覆盖我,让我可以做宁静的、安详的、荒唐的、狂悖的梦,你不能笑话我,当梦醒了,我抓住你的手说,‘你是我的,你要原谅我的专制。憧憬我们头挨着头,悄悄地对视,手握着手,坐在黑暗里,听任那古老而又年轻的声音,在我们的心中穿来穿去。”③诗中情感真挚、激烈,女性爱得执着,爱得直接,但并不是每一次追求和相爱都有结果,当遭遇悲欢离合,爱不得,离不开的时候,舒婷的诗中也透露出一点无奈和犹豫。《夏夜,在槐树下》:“没有人知道的夏夜,没有人注意那棵槐树,而我们站在槐树下告别,小心翼翼地,像踩在国境的两边,多年以后,我仍然想起那块站牌和那弯弯曲曲的路线。如果有人提到你的名字,我的胸口,便有什么东西,回答以断裂声”④。《雨别》写到:“我真想摔开车门,向你奔去,在你的宽肩上失声痛哭。我忍不住,我真忍不住! 我真想拉起你的手,逃向初晴的天空和田野,不畏缩也不回顾,我真想集全部柔情,以一个无法申诉的眼神,使你终于醒悟,我真想,真想……”⑤离别是撕心裂肺的,是悲痛欲绝的,这让人歇斯底里,让人痛哭流涕。在舒婷的诗中,女性独立的特点在于她们敢爱敢恨,爱得自觉,爱得主动;会追求,会茫然,会愤怒,会思念,爱的过程有甜蜜,也有忧伤,但这种情感的体验正是把女性放在一个独立的个体环境中,她们能放肆的渴望爱情,期待美好,这样的经历和感受是难能可贵,更是格外珍贵的。
三、舒婷诗歌中女性独立人格的刻画
(一)对女性个人价值的呼唤
呼唤女性的独立人格《致橡树》是舒婷最具有代表性的诗歌之一,诗中不遗余力的唤起人性独立,对女性獨立意识的追求描写得淋漓尽致。中国传统观念认为,女性是男性的附庸,他们相夫教子,听从丈夫或者父亲的安排,以男人为中心是他们生存的原则,这一点是不能跨越的。《致橡树》一开始就以其全新的爱情观和新时期人的独立来唤起女性对独立人格的理解和追求,“我如果爱你,绝不学攀缘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⑥诗人直截了当地说出对爱的理解,面对爱,绝对毫无虚假,这是强调女性的人格价值和她们独一无二的魅力。
舒婷习惯用“我自己”来感受世界,反映世界,这是舒婷诗歌创作的重要特点,是舒婷的诗最突出的特点。在我们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女性流过血和泪,女性用葬送自己青春、纯真情感的代价来换得了道德上的认可,这是人性的虚幻,是人格的扭曲,是社会的被爱,她们成为牺牲品,没有人知道,这些女性的价值在哪里,悲剧总在她们身上重复上演。人们对神女坚贞的礼赞其实是维护封建思想、封建道德和封建礼教,只关注“礼”而不关心“人”,只把女性当作“神”而不是“人”,更不是“女人”!如《神女峰》里所写道的:“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苦一晚”⑦。
只有独立的女性,才能获得爱情,或者从失败的爱情中依然总结出再次去爱或者被爱的经验,呼吁男女平等,让女性有条件去爱,当我们都是独立的个体时,真正的爱才会发生。
(二)女性情感与价值的升华,拥有独立的社会责任感
舒婷对人的关怀和人性价值的体现是执着的,虽然她的诗歌读起来感觉忧郁冷雅,但其中蕴含着深刻而热烈的追求,对美的向往,对爱的渴望,如熔炉般炙热,如阳光般灿烂。这当然也体现在她对社会、对祖国和人民命运的关注上,她的情感那样真挚、深切。诗篇中充满斗争的精神,读起来感觉高亢而有力。
舒婷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诗中亦有不少体现,如《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⑧,诗中一连串的富有独特含义的意象,构成了丰富的诗篇内涵,精细的展现出作者对祖国深刻的爱: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淤滩上的泊船,构成了苦难祖国的意象,表达了作者的深深的悲悯情感。而簇新的理想、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窝、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都是用来描写祖国的新明天,表达了对祖国美好明天的期望。从舒婷所处的时代来看,女性站出来宣扬社会责任感、爱国主义并不会引起重视,正是她骨子里的独立个性,将社会责任、国家兴亡看成是自我存在的一部分,才能有如此强烈的情感,并代表着所有独立的女性表达其作为国家、社会一份子所应有的责任,同时鼓励那些还在挣扎着的女性,勇敢站出来,我们都理应爱这个社会、爱这个国家,这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会唱歌的鸢尾花》作为舒婷重要的代表作,这首诗的创作不仅体现了舒婷个人的追求,更是把这种个人追求扩散到社会氛围中,不仅是为了追求幸福的生活,更是为祖国的明天抱有殷切希望。里面描写的新婚燕尔,反射出大家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作者用了雪地、大森林、古老的风铃和斜塔、圣诞树上面挂满的溜冰鞋、神笛和童话等等,创造出一个浪漫的景象,这是一个二人世界,它充满灵气,吸引着人的灵魂,让人感觉到寂静、充实、和谐。诗中真诚而积极的态度,希望引导人们能努力追求理想,将自己的未来与国家的未来联系在一起,我们既是独立的,也是社会中小小的个体,在希望中生存,有目标的去追求。
四、总结
舒婷的独立意识,以及在对他人独立意识的呼唤上是值得肯定的,这是社会发展的潮流,更是作家个人的追求。舒婷勾勒出的女性独立意识从对追求男女平等到抛弃性别意识,融入到大社会中,凸显女性的社会价值,对社会的责任感上,这是成熟的表现,女性最终会成为自信、自立、自然的现代知识女性。女性的梦想温馨而浪漫,舒婷在她的诗篇中,将这种内涵表现的淋漓尽致,也许有的读者会感觉忧郁感伤、温柔动人,但无一不体现出女性典雅高贵的一面,同时她们也魄力追求、执着自信,彰显了东方新女性明哲坚韧的精神。从整体上来看,我们从舒婷诗歌中对女性独立意识的呼喊与刻画上,都能找到自身作为女性的那种光辉。带着光辉,我们走向更远的路,我们认真审视自己,提升自己,这是诗歌带给我们最重要的指引。
注释:
①张凤超.舒婷诗歌中的女性特征[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03).
②舒婷.《无题》——《舒婷诗集》[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01).
③舒婷.《会唱歌的鸢尾花》——《舒婷诗集》[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01).
④舒婷.《夏夜,在槐树下》——《舒婷诗集》[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01).
⑤舒婷.《雨别》——《舒婷诗集》[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01).
⑥舒婷.《致橡树》——《舒婷诗集》[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01).
⑦舒婷.《神女峰》——《舒婷诗集》[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01).
⑧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舒婷诗集》[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01).
参考文献:
[1]张凤超.舒婷诗歌中的女性特征[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03).
[2]舒婷,生活、书籍与诗——兼答讀者来信[J].福建文学,(1981).
[3]舒婷.《无题》——《舒婷诗集》[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01).
[4]舒婷.《会唱歌的鸢尾花》——《舒婷诗集》[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01).
[5]舒婷.《夏夜,在槐树下》——《舒婷诗集》[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01).
[6]舒婷.《雨别》——《舒婷诗集》[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01).
[7]吴思敬、舒婷,呼唤女性诗歌的春天[J].文艺争鸣,2000(01).
[8]舒婷.《神女峰》——《舒婷诗集》[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01).
[9]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舒婷诗集》[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0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