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今,学习英语已经成为一种国际化趋势,但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学生会出现许多问题,因为英语毕竟不是母语,课上大家可以用英语交流,但课后继续用英语交流的简直是少之又少。而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是因为学生缺乏语言基础知识、文学基本常识以及相关社会科学知识,所以大家在运用英语交流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语法错误,语言理解的不透彻等等问题,因此针对英语这门课程的教学问题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语言基础;文学常识;阅读分析能力
在上英语课时,学生大多都喜欢听有关英美文学作品的讲析,主要是其内容富有娱乐性、知识性、哲理性和欣赏性等特点。但当学生自己去阅读时就会很苦恼,主要是因为学生的自身阅读能力、文学基本常识、欣赏分析能力以及相关社会科学知识等方面有限,因此,学生在阅读英美文学时常常是半途而廢。
一、语言基础知识薄弱
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学生普遍存在的语言基础知识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英语词汇量贫乏;第二就是文学常识欠缺。而英语词汇量贫乏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1)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对英语的词汇量的积累不够重视;(2)只强调死记硬背或者片面的记忆某些单词的意思,并不能全面性理解。当在阅读文章时常常会出现许多单词不同但意思相近,或者是单词相近意思不同的词语,使学生出现错误理解并大大影响了学生的阅读速度,降低了学生们的语言艺术的审美能力,使得学生很难分辨出哪些是艺术加工后的文学语言,哪些是普通的日常用语。从而影响了学生对文学语言艺术魅力的欣赏。
语言基础知识薄弱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学生对文学常识的欠缺,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往往只注重文章的字面意思而忽视对文学常识的了解,使之在文章中出现一些有关主题、背景或者情节等描述手法时,学生往往不知如何回答。虽说现如今的英语教材中有对这方面培训的文章,但大多数还是介绍有关作家的作品、作品内容和风格流派的,对基本的文学常识和技能方面的训练却很少。虽然大部分学生为应付考试会去死记硬背一些有关基本语言常识的答题模板,若出现一些常规的题目还是很好回答的,但出现一些比较灵活的题目,学生基本上就是无从下手。
二、相关社会科学知识欠缺导致学生分析与欣赏能力低下
现如今追名逐利的这种不良的社会风气越来越影响人们的心智,越来越多的人抱着急于求成的思想,不再脚踏实地,因此大多数的学生也是在报着这种心态来应付英语考试,并没有对英语产生足够的重视。因此在英语文章中涉及到的相关社会科学知识如历史、哲学、宗教、心理学等,学生们都是一带而过,以至于下次再出现相关文章时,学生仍没有太多印象,这不仅影响了学生的阅读速度还影响了学生们的理解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归纳能力和欣赏能力,为后续分析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主题思想造成了严重的阻碍。
同时,如果学生没有对相关的社会科学知识有一个积累,那么在阅读作品文学时也只能是一个肤浅的理解。因为他们并不知道该作品所产生的时代背景,文学源于生活,如果连当时是怎样的情况都不了解,那么如何能对里面的内容有一个深刻的理解呢。我们所学习相关的社会科学知识,学习相关的文学作品,不单单是要了解其创作的背景,最重要的目的是要了解其所反映的社会问题,从而为我们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三、可以参考的解决办法
1.在平时练习英语口语和写作的过程中,要有意识的增加一些文学词汇或者相近意思的使用频次,一方面帮助学生增加英语的词汇量,提高英语含义的辨析能力;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对文学词汇的感性认识。
2.学习各种体裁的基本文学常识。所谓的学习不同种类体裁的基本文学常识并不是讲各种体裁的基本模式进行死记硬背,而是结合不同种类的文学体裁和相关内容进行学习的。当我们学习英语的诗歌时,若仅仅是记住相关的韵律和韵式等一些格式就会觉得学起来很枯燥乏味,在很大程度上打消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若结合一些诗歌来进行学习不但能提高学生对诗歌阅读的趣味性,而且还逐渐的学会了如何去欣赏英语诗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而在学习英文小说的文学常识时也可以结合小说的内容找到小说内容当中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构成要素,这样既把握了小说当中的故事情节,又学会了如何运用英文小说中的基本结构,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3.学习如何加强文学修辞。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要学会发现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在表达方式上的区别,进而学会欣赏并学会运用文学语言的艺术魅力。一句富有内涵的语句,其所表达出来有很多信息,如何正确的运用需要学生大量的阅读,不断地去写作才能真正学会的。
四、总结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要局限于教材,要学会灵活运用。在学习的过程中不需要学生把每一个文学常识学的很透彻,但一定要对自己学习英语的整体脉络有一个了解,为以后如何学习英语有一个大致的方向,从而更好的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
参考文献:
[1]弭希荣.大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研究[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2).
[2]强巴曲杰.藏族舞蹈审美特征略探[J].中国藏学,2002(04).
[3]董锋.论悲伤美[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3).
[4]季桂起.从人的审美到审美的人——试论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的一条思想线索[J].德州学院学报,2003(03).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