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沈周的西山秋色图却不然:徐徐看来,十多处房舍,五处行人,两片船夫操桨的扁舟,三处驳岸的帆船,数座小桥,画中部依山傍水的一房舍中有两人凭窗相对而坐,兴许多年老友来见,今于屋里叙谈正欢!蜿蜒的水上曲桥的一头临窗望水的她不知是否在记挂外出的他……凡此种种,一种因人而生的气息左右贯通了画面。那么,可以说大隐于市,小隐于野,半隐半现、“隔”与“不隔”于沈周画笔下的湖光山色里。
关键词:沈周;秋色;相隔;不隔
总览长卷,秋色宜人,湖光山色,相得益彰。古代历来有高居庙堂和退隐江湖之说,山水画,于中国文人一向是人生观、价值观乃至内心情感的投射。踏山行水,逍遥一派,行优游之美;随山水婉转,道法自然,悟万元之本;隐迹山水,大儒至性,为与天地参;感悟山水,心莲起而佛缘生,及至仕途受阻退隐山林江湖……山水与人情景相济进而让国画山水体现出了相当的人文艺术价值。概而论之,山水国画更多寓意的是一种出世的生活态度,是人生价值观和内心情感对于入世的一种“隔”,然亦可谓投身山川湖泊、心灵万象相应、化身有我之境之“不隔”。
西山岛屿共有近30个,又太湖七十二峰中,四十一峰在西山。就画作的“完整”来说,细细赏析:画中移步换景,或山峦叠嶂,或湖泊浅滩,或山村居家……联类似不穷,一气呵成长卷。
而就“完整”中的“真情”言:浓重沉稳的山之于粼粼轻波的湖;近山岸石、巉岩、林障之于层层推移远处的岛屿;桅船扁舟之于湖光;播散在全局的人迹之于湖山自然风光;桥之于流水;房舍中人之于执杖指点的游人和主骑仆从的路人;近处具象的山石、林树其浓郁之于成片湖水的留白、之于密密远树的渲染;岩壑、缓坡、林木、水岸之于房舍;以致窗户之于屋墙,动帘之于窗户,画中不少裂岩而树生,浮沼染湖石,岩洞中可见顽石破湍水,岛山间小桥驾壑、曲桥入深幽……这一切无不在阐明“隔”与“不隔”的审美理念,远近结合,虚实相济,动静相交,刚柔兼并。巧妙或如山林间突显一桥两人的跳突点睛手法,或两侧山林层层布局以致湖湾蜿蜒它去的递进手法,或岸芷汀兰有心而作,却随手而画,散而具神的自然手法……无不达以化零为整,情志所至意气溶化全局。可见此间布局谋篇的诸因素阴阳交融、辩证统一了,没有堆砌和违和感,进而山水景物的形貌化为了画家心中的 “神理”了,在黄底的绢帛上,黛、青、黄、红多彩多姿的秋树,深沉稠浓的地衣苔草,或青或黄或白的画中人的秋衣……真是一应秋色赋西山,曼型曼色化为了今天你我眼中的“完整”中的“真情”了。看似形式上的“隔”,实则画出了意境中的“不隔”。
就古代文人的现实人生价值观来说,庙堂宦海与山湖密林,在该画中间连着山乡渔村的烟火气息啊!似“隔”实“不隔”,美学中的这一的理念在此间诠释深化了“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进而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处世名言,期间充溢着古人家国兴衰的人文大情怀!
盖佳画引人入胜,今人与古人固时空阻隔,然因着一席长卷作媒,我们与画家着实是“不隔”的,结合画家沈周的一生,真可谓:山石是骨林为肉,湖波有声船弄弦,无限风光气行韵,笔底生灵画浮生。闻喧享静,万籁沉积之时,让我们穿越数百载光阴,静静沉入该长卷,我们与画家在西山秋色中相遇而相知,无所相“隔”了……
题识:“尺楮伊谁涂水墨,满堂更起江山色。不假丹青意自足,尘煤暗淡前朝迹。撑空卓立高远处,欲骑黄鹤寻仙去。看山要识山形似,或如游龙或虎踞。篱落见烟村参差,认江树谿桥平带。萦回路紫骝诗人,自成趣恨不追随。蹑芒履水边茅屋,重复重近可狎飞。鷗远可招冥鸿鸣,吁长安道上赫赤。日里走何不来此,摇羽扇眠清风嗟。我胡为乎尘中何,时归去洗尘容西。山之阳岂无三间,袁安卧雪屋千尺。李白巢云松嗟我,胡为乎尘中成化。庚戍八月三日西山之行,秋色满林可爱返归追想漫兴作此图系书之。长洲沈周。”钤“启南” 朱文印,“白石翁”朱文印,“石田”白文印。鉴藏印:“嘉庆御览之宝”朱文印,“宣统御览之宝”朱文印,“三希堂精鉴玺”朱文印,“嘉庆鉴赏”白文印,“毕泷鉴赏”朱文印,“娄东毕沅鉴赏”朱文印等。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