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塞尚(Paul Cezanne,1839—1906),后印象主义的代表画家,出生于法国南部城市埃克斯—普罗旺斯。1862年,23岁的塞尚来到巴黎专攻绘画。结识马奈、毕沙罗等印象主义画家,并多次参加印象主义画展。后来,他由于不满于印象主义的艺术追求,而与印象主义者分道扬镖,从此专心于自己的艺术探索,并在绘画上取得巨大成就,成为西方现代美术史上一位卓越的、划时代的画家。
塞尚擅画风景,近百幅的圣维克多山就是他爱自然最好的见证,但他又不是完全的模仿自然,每一次成功的创作都包含了画家对自然和自我的发掘、升华。在风景画中塞尚非常注重使用竖直和水平的线条以及平面的组合建立起整体的和坚固的结构,他学习过印象主义而又超越了印象主义,他的画不会像梵高那样过于的主观,也不会像高更那样充斥了野蛮与震惊。塞尚画画永远都是个智者,胸有成竹而又内敛低调,他永远都知道只有物体的结构才是绘画的灵魂,他不会学着莫奈用光将一切掩盖,他永远都是拿着画笔一边的观察一边的沉思,画出物体最清晰的结构、体积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固有的色彩,他使用拉平的画法让远处的每一座山好像就在眼前,他画画时间总是很慢很长,总是想把自己的思考全都画在画中,而他又永远无法在一幅画中体现他全部的想法。《从埃斯塔克看马赛港湾》是塞尚尝试最成功的作品之一,许多很规则的斜向小笔触充满整个画面,有着严格的结构和质感。在这幅画中,塞尚为了展示群山的结构而将他们的距离拉近了。但是他保持了远近之间的空间关系,为此选画了一个不同于实际情况的、比较远的近景,致使前景和背景都从他们在自然界真实所在抽象出来。自然界的近和远在塞尚的作品中被打破了,塞尚重塑了一个具有独立意义的自然,这也是他渐渐走向立体的开端。
塞尚不断的尝试着用各种不同的艺术手法去表现人体——那个最复杂、最神秘而又最迷人的物体。画家把一切的一切都分成了圆柱、球体、圆锥。把一切都放在了透视之中,这样人体或是平面的每一侧都向着一个中心点伸展。平行于地平线的线条就给出了我们的视觉宽度,那是大自然的一个切面,而与同一条直线垂直的直线又给出了深度,这样的交叉融和用色彩营造光效果为抽象的笔法提供了条件,塞尚有时会迷茫,无法在那些接触点不清若即若离的情况下画出物体的轮廓,其结果是形象和画面只能一直是不完整的。更甚者各个平面叠加在了一起,营造出了一种新印象派的效果即物体的边缘会有一条黑线或是圆在打转,而结构和色彩的交相呼应又使得画面变得更加真实而又超脱了真实。让我们这些几百年后看画的观者也不自然地被这几百年前的杰作深深的折服。
塞尚喜欢用结构来表现绘画,在1880年以后,塞尚主要致力于在绘画世界里表现富有秩序的、确实而坚固的感觉,塞尚经常用来表现实体的效果几种方法,一是采用某些古典技法,让画面与印象主义的光影运用区分开来营造一种具有古典、高雅、神秘和静穆的感觉,但是塞尚的画面又不是完全的拘泥于此,他也会画一些色彩搭配明快情绪高昂有希望的作品,他的绘画追求的是一种超脱了印象派的光与色,结合了对结构和画面立体感的追求,同时又表现了对古典主义画家的崇拜。二是实体人物的配置,将人物化为几何图形不过分刻画人物的五官,这也正是以后立体主义的一个缩影。第三就是与配景有关了,对比手法在塞尚的作品中随处可见,线条的对比,结构的对比,颜色的对比无不展现着他用对比手法打破平面,这也就是立体主义用更极端的立体手法打破平面的起源。正如他自己所说:“在自然中,只有对比,别无其他”。但是颜色的对比与黑白的对比相比较又显得很是微弱,明暗的对比是古典绘画的凸显法,空间似乎也在与实体的事务发生对抗,就如一只苹果被放在足够延伸的空间,那么这个苹果最多就是画面上的一点完全是个平面,如果把苹果靠墙放那么这个苹果的立体感马上就表现了出来。塞尚还刻意避免使用线的配景法这样激烈的手法,他宁可使用打破前景中某一物体的方法。例如,在他的儿子的画像中,可以显然是放在画架上的一幅画但是却无法找到画架,画架是不存在的,但是它存在于人们的主观印象中,这也是后来立体主义画家所乐意使用的一种方法,给观者一种意识上的延续。打破一些平面增加一些对比,让观者在画家所安排的世界中感受那种立体与延伸。
除了色彩关系的微妙变化,塞尚的眼睛还同时注意观察由空间各个立体相互关系所形成的旋律,得出一个由方向和运动交织而成的网,塞尚总是将空间中每个物体的联系了解的如此的透彻,每一处冷色必有一处暖色与之搭配,每一条近处的平行线定有远处的一条垂直线与之对应,塞尚的绘画永远将画面处理得滴水不漏,近景远景的平衡永远是那么的自然那么的和谐,不会有“失重”之感。比起莫奈和毕沙罗逗点般典型的笔触,对于塞尚来说,除了单纯作为堆砌一个面或表示一种色彩变化之外,他的笔触更具有素描的性质,都有明确的方向与其他笔触连接起来,有些则延相反的方向运动。他的绘画将色彩和结构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他将面堆砌,然后为它们找到一个适当的位置,产生对比突出单个物体的立体感最后又将这立体感延伸到整个画面之中形成了整幅作品的立体效果。
塞尚的作品具有鲜明的特色。他强调绘画的纯粹性,重视绘画的形式构成。通过绘画,他要在自然表象之下发掘某种简单的形式,同时将眼前的散乱视象构成秩序化的图象。为此,他进行了一系列艺术探索。首先,他强调画中物象的明晰性与坚实感。他认为,倘若画中物象模糊不清,那么便无法寻求画面的构成意味,在塞尚许多未完成的油画作品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发现,球形苹果用重叠的,不连贯的线条在白色的画布上勾出边缘,看来像是初步的轮廓。这种特点在他的素描中很是常见,正如大卫西尔维斯特说:“一个苹果或是一个橘子可能是最适合塞尚表现主题的,首先即使是面对自然来工作,他仍然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处理它,其次,由于苹果或是橘子不带有强烈的情感暗示,就不会干扰画家准确地表现自己的感受,第三,这些物体具有比风景更加清晰和规则的形式,很像建筑的秩序,这是创作的一种纪念碑式的艺术所必须的。”《厨桌》是一件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同桌子的平面相比,水果篮显然是在另一个平面上的,此外桌子左侧的边缘和右侧不在一条直线上,事实是,桌子和屋中任何一个物体都不是从一个固定视点来表现的,这使物体获得了一种独特的生命力,这种画法是塞尚经常采用的。美学家文图里曾指出:“塞尚采用这种方法的目的不同于立体主义画家,这里的艺术观察和普通观察是相符合的,而立体派画家则是利用塞尚的变形手法来肢解自己的观察。”
塞尚潜心研究实践自己的发现和绘画,他的作品在思考把握造型方面都达到了新的高度,塞尚的眼光已经远远脱离于印象派而达到新的高度了,更加关心体积感与构成,关心均衡与结构,画面追求凝重厚实恒定持久的感觉。就如毕加索的绘画将画面分割又重新组合,将一些看似荒诞离奇的画面表现得如此和谐正是受了塞尚的影响。毕加索也曾经多次表示自己的绘画受到了塞尚的影响。塞尚的艺术原则是强调主观感受的重要性,要求根据个人特殊的感受和理性改造对像的形体,使之更单纯坚实引起重量感。立体主义画家也将此发扬光大,他们已经不再拘泥于形的束缚,绘画的线条和色彩完全是为了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服务的,正如《格尔尼卡》就是将画家内心对法西斯灭绝人性的轰炸的愤怒表现出来。
立体主义构建着新的现实世界。毕加索十分清楚这一点,因此他不折不扣的将塞尚描绘固体形态的反透视法固定在立体主义绘画中,有意识地用最为微妙的方法模糊空间的维度,把画面空间中的距离缩小。将画面空间里的多个平面联系在一起,不照顾这些平面的空间位置,使被认为前景和背景这种传统而严肃的概念变为一种新的现实空间,构建了一个严谨的、不受自然形态约束的平面结构。乔治·布拉克,他与毕加索同为立体主义运动的创始者,并且,“立体主义”这一名称还是由他的作品而来,1908年,布拉克来到埃斯塔克。那儿是塞尚晚期曾画出许多风景画的地方。在那里,布拉克开始通过风景画来探索自然外貌背后的几何形式。其《埃斯塔克的房子》,便是当时的一件典型作品。在这幅画中,房子和树木皆被简化为几何形。这种表现手法显然来源于塞尚。塞尚把大自然的各种形体归纳为圆柱体、锥体和球体,布拉克则更加进一步地追求这种对自然物象的几何化表现。他以独特的方法压缩画面的空间深度,使画中的房子看起来好似压偏了的纸盒,而介于平面与立体的效果之间。景物在画中的排列并非前后叠加,而是自上而下地推展,这样,使一些物象一直达到画面的顶端。画中的所有景物,无论是最深远的还是最前景的,都以同样的清晰度展现于画面。由于布拉克作此画的那个阶段,画风明显流露出塞尚的影响,因而,这一阶段又被称作“塞尚式立体主义时期”。 布拉克与塞尚站在古典主义角度去归纳自然形态几何结构的方法显然还有较大的区别。立体主义大师们在理解和感觉塞尚这种方法时变得更极端了,将自然形态的平面形体毫不掩饰的拉在一起、组合在一起,使之上升为一种概念。从某种方面讲立体主义的确拯救了绘画的尊严和绘画方式的价值,构造了绘画本身的真实而不是既往的视觉真实。立体主义绘画虽然承传了塞尚的某些东西,却与塞尚那种具有古典主义意味的分析有质的区别。塞尚的作品依然尊重了自然现实平面形状的真实性,仍然具有三维空间的概念和特点。而立体主义绘画是借助或者叫有意曲解了塞尚的理论,极端化了形象的平面形状和色彩,对接与搭建了新现实的绘画作品。
从以上对塞尚绘画构成因素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他一生追求的绘画思想。在他的绘画艺术中实践自己的美学观点,看似简单、几何化,它们却能再现大自然形体组合的魅力,而不是平庸的模仿,用塞尚的话说:“绘画不是追随自然,而是和自然平等存在着”。塞尚属于划时代的大画家,他一生留下近千幅油画及水彩画,开启了现代艺术的先河,几乎每一个和现代艺术的诞生有关的画家,都受到了他作品影响和启发,塞尚是现代艺术的拓荒者,是西方美术史上的分水岭,因而被称为“现代艺术之父”。
注释:
(1)紫都,王静:《印象派绘画全传——塞尚》,远方出版社,2004年。
(2)毕加索等著,常宁生编译,《现代艺术大师论艺术》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3)范梦:《世界美术通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
(作者单位:江苏经贸学院艺术设计系)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