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些外地朋友问:鸡西有什么好吃的?不用思忖,随口便答:冷面!说实话,鸡西在没有什么正经菜系的情况下,冷面便毫无争议地独占鳌头,成了鸡西的品牌、鸡西的骄傲和鸡西的特色大餐。
在饮食文化中,作为菜系一般时候主食和副食是分开的,但冷面却例外,它即指冷面,又指冷面菜。冷面是舶来品,它的娘家是朝鲜族。
滋养了朝鲜民族的冷面是他们饮食文化中的巅峰之作。主要原料有荞麦面或小麦面(玉米面、高粱米面)加淀粉加水拌匀,压成圆面条,煮熟后浸以冷水,再去冷水加入牛肉汤或鸡汤,然后在面条上放一些胡椒、辣椒、牛肉片、鸡蛋、苹果片、香油等调料,既清凉馥郁,又甜美新鲜。冷面不但平常得吃,重要节日和特殊时间节点必须要吃,像每年的正月初四或过生日时,据说这一天吃了细长的冷面,就会福大命大,长命百岁,所以冷面也称“长寿面”。仅“长寿面”三个字便叫它底气十足,卓尔不群。
冷面的另一所指是冷面菜。朝鲜族作为农耕民族,肥沃的土地不仅收获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还收获丰富的野生植物,如:桔梗、蕨菜、薇菜、水芹菜、刺嫩芽等。这些纯天然的绿色植物质地新鲜、风味独特、营养丰富,有的还能入药,具有解毒、清热、润肠、降气、化痰等功效。将它们清洗干净后,或泡或焯,然后配以辣椒油、辣椒酱、芝麻酱、味精、精盐、葱丝、蒜、白糖、花椒等佐料,搅拌均匀,吃起来辛辣爽口,味道鲜美。
鸡西有朝鲜族5.1万,主要居住在密山、鸡东和城子河等地,汉朝两个民族长期混居一处,必然带来文化的交融及情感的层叠,表现最突出、最直接的便是饮食,“民以食为天”吗!所以,冷面便毫不陌生地溜达到汉族家中,并且,由于它在朝鲜族就是庶民饮食的主体,所以,来了之后根本不用见外,脱鞋上炕,反客为主,成了汉族百姓餐桌上的新贵。
上个世纪80年代初,冷面在鸡西开始声名鹊起,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汲取鲁菜、京菜的特点,结合鸡西人的口味,开始了汉化改良的嬗变。今天的冷面多偏重于咸口、酸口,牛肉汤也被酱油清水替代,牛肉片和水果片有的则干脆省略,颜色淡黄,晶莹剔透,现吃现压,筋道耐咬。冷面菜注重以辣拌为主,凡常见的蔬菜、肉类和海鲜均可入菜,红油油、鲜亮亮,不是泡菜那么酸,也不是咸菜那么咸,而是香辣鲜咸甜酸俱全。
还有不能不提的是冷面汤,琥珀色,装在大缸或大桶里,飘一层黄瓜丝,清清凉凉,甜甜爽爽,既解渴又解暑又解腻,如果你怕辣,将辣菜放到冷面汤里涮掉辣椒油吃也很好。说实话,鸡西冷面很聪明,无论怎么脱胎换骨,花样翻新,都围在寻常百姓的身前身后,让芸芸众生即可充饥填饱,又可以在酒肆旗风中潇洒走一回。这不由得叫我想起了成都名小吃赖汤元,上世纪20年代初期,一个老实巴交的乡下农民叫赖朝兴,破衫褴褛,穷困潦倒,为了生计来到城里卖起了汤元。起初,卖得并不好,但赖朝兴肯动脑子,他选准顾客,以那些苦力为目标,渐渐在工艺上下功夫,将汤元逐渐做大。后来,特地开了大饭店、连锁店,并以姓命名为赖汤元。久而久之,赖汤元因其皮薄馅厚,滑腻爽口,回味悠长而声名远播,广为流传。
鸡西百姓喜爱冷面,起初确实因为它物美价廉,经济实惠。记得改革开放之初,人们每月的工资也就几十块钱,日常生活都入不敷出,捉襟见肘,哪有能力下饭店、饱口福。正是冷面很给面子,帮助人们实现了清贫年代那点可怜巴巴的奢望。那时一碗冷面0.35元,一个冷面菜0.40元,几个人狠戳一顿有几块钱足够了。别忘了这是在城里吃馆子,一样的吃饭,不一样的感觉!
现在朋友们在一起还经常回味当初,鸡西的冷面店大都是临街平房,那情景可以套用这样一首打油诗:饭店屋里黑乎乎,方桌条凳脏兮兮,碗筷餐具破糟糟人声嘈杂乱哄哄。桔梗、蕨菜、干豆腐、黄花菜、大头菜……哥几个推杯换盏,开怀畅饮。这里既有达官显赫,又有贩夫走卒,既有白发银须,又有巾帼红颜,男女老少,众皆平等,巨贾权贵来了不掉价,布衣平头来了有面子,就是情人小蜜进了冷面店感觉也只有甜没有辣。不认识的颔首以笑,认识的得相互敬酒。你一碗,我一缸,冷面菜里诉衷肠;情切切、意绵绵,都是冷面结的缘。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鸡西冷面店早已旧面换新颜,搬进了楼房门市,餐具用具清洁卫生,冷面菜在原来的基础上也不断提档升级,什么拌牛肉、拌鱼丝、还有蚬子肉、猪头肉、香肠什么的。吃法也有所变化,不知谁发明的,干脆将多种辣菜一股脑地拌到一起,再加上醋、味精及辣椒油二次搅拌,个中味道美不可言。这时最好喝小烧,不要喝高档白酒,哪怕是茅台五粮液,也有穿西服戴狗皮帽子的感觉。鸡西小烧醇馥爽口,清香浓烈,再就上几瓣蒜,这个爽!简直就是神仙般的日子。此刻,哪怕你没什么文化,也能诌出几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之类的诗句。
现在,冷面早已成了鸡西的一张名片、一种代言、一份邀请,来到鸡西的外地朋友和它打上一个照面,便即刻感受到了它火辣辣的热情。记得去年我们部门的省领导来鸡西开会,闲暇时我们邀请领导一行品尝鸡西大冷面,首先便被冷面店里的火爆惊住了,然后是红油油的辣菜、白晶晶的冷面、黄橙橙的冷面汤,在这几种颜色的转捩中瞬间便完成了距离的拉近和情感的升华。
鸡西冷面原本是季节性较强的饮食,夏天吃清凉解暑,健脾开胃。可现在冬天也吃,一年四季都离不开,尤其是春节,冷面店初二、初三就开门营业,顾客更是乌泱乌泱的,大概是过年油腻吃多了,美其名曰:来涮涮肠子。
近年来,冷面已走出鸡西,远赴他乡,哈尔滨、沈阳、北京等大城市都有鸡西冷面店,但吃上一回,似乎总觉得差点什么,仔细思忖,或是工艺、水土、原料及佐料的差异,或是没有人声鼎沸,乡音乡貌的熟悉氛围,总之有些橘生南为橘,橘生北为枳的感觉。
中国大凡一种菜系,因地理、气候、习俗、特产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地域风格和特点。苏、浙菜好比清秀素丽的江南美女;粤、闽菜宛如风流儒雅的豪门公子;川、湘菜就像才华横溢的贤达名士……鸡西冷面,可能难登名菜之堂,但它没有嫌贫爱富的世俗,没有趋雍附雅的清高,没有自命不凡的倨傲,心系草根,濡养桑梓,和黑土地上的鸡西人一样,质朴厚重,诚实善良,粗狂豁达,乐观平和。endprint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