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光华学院
随着世界全球化的不断推进科技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大学生们的思想教育工作也变得越来越重要,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在这样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下,网络信息化渗透进了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变得越来越多。然而,信息的质量也随着信息量的增大而变得良莠不齐,一些没有良好的明辨是非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大学生很容易受到外来思想的侵袭而影响自己的价值观。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的大学生荒废学业、没有团队精神、随意破坏公物、说话粗言秽语。这些不文明的行为都严重抑制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了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高校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高校必须重视并加强养成教育,立足实际,通过对大学生实施养成教育,让大学生养成文明习惯,成为有道德、有理想、有纪律、有文化的“四有青年”。本文从社会实践出发,在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试论养成教育的基础概念和基本内涵,浅析对高校学生开展养成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探讨加强高校学生养成教育的有效策略和方法。
一、养成教育的基础概念和基本内涵
养成教育,顾名思义,就是通过一定的规章制度,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管理,引导学生的思想、规范学生的行为、对学生起到约束作用、从而让学生养成在任何地方都能自觉遵守秩序和规则的有道德的人,增强学生的道德信念和道德修养的一种教育。养成教育不是绝对服从,也不是强制要求,更不是硬性附加,而是学生自身内部的动力,是学生真是需要的一种内在需求。养成教育是通过长期的培养与训练,让高校学生能时刻严于律己,成为自律又自觉的优秀人才,形成一种行为习惯。高校加强养成教育,进而提高学生自觉遵守规则的内驱力,增强学生的意志力和自制力,让学生懂得尊重,在没有教师组织下也能保证活动顺利进行。由此可见,养成教育是道德基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德育教育的关键环节,是规范学生道德行为的重要手段,是构建和谐文明社会的必然途径。二、对高校学生开展养成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帮助学生规避外来文化中的不良思想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虽然会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开拓学生的视野,但也会由于网络保护与管理不足的问题而对大学生的思想了解产生不良影响。互联网在拓宽了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的同时,也使信息的质量变得参差不齐。在当今网络互联信息化社会,负面新闻被网络无限放大,大学生在网络中很难接受到正确的、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思想,很容易因为受到错误观念的影响而形成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利于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与此同时,由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一些不良思想也通过新媒体软件和一些电影视频走进了学生的视野中。比如,“利己主义”等侵蚀着学生的思想,很多的大学生受到外来文化的严重侵袭,认为金钱至上,过度追求物质享受,形成了扭曲的价值观念。为了转变当代大学生不正确、不健康的思想,改进大学生的道德认知,提高大学生的素质水平,对大学生开展养成教育是刻不容缓的。
(二)有利于帮助高校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帮助学生养成健全人格方面有着不容小觑的作用。在网络互联时代下,网络环境日渐糟糕,很多学生长期在这样的网络环境下,戾气也变得越来越重。更有甚者过度沉迷于网络游戏,在学习时三分钟热度,导致在就业时束手无策、悔之晚矣,产生了很大的就业压力。再加上大学生的社会经验较少,由于大部分是独生子女,虽然思想上足够独立,但心理承受能力却很低,当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很容易因为调节不好心态而萎靡不振,当不能有效解决困境时很容易使他们的心理出现问题。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出现不尊师重道,不遵守公共秩序等不文明的现象,在思想上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在学校里浑浑噩噩,不思进取。这些拥有不良文明习惯的大学生更是需要养成教育的正确指导。大学生是祖国的栋梁,是未来社会的人才,肩负着报效祖国的重任。因此,在这样的形势下和背景下,高校必须重视养成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全面型的人才,进而更适应未来社会。由此可见,加强高校学生养成教育,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养成学生的良好道德习惯,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十分必要的,是有着重要价值与意义的。
三、加强高校学生养成教育的有效策略和方法
(一)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没有规律,不成方圆。要想加强高校学生养成教育,使养成教育更行之有效,就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利用校园规章制度,约束学生的行为,让学生遵守课堂纪律,尊重社会规则,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二)加强高校教师的师德建设
教师的道德行为与学生有着最直接的影响。因此,高校要想提升养成教育的有效性,就要加强高校教师的师德建设。由于学生具有“向师性”,因此,身为高校教师一定要以身作则,重视言传身教,这不仅要求教师自身拥有较好的德育观念,还需要教师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规范自身的一举一动和一言一行。高校教师要在学生心中树立并保持良好的道德形象,为学生起到良好的榜样示范作用,给予学生正确、积极的方向。教师自身做得好,学生才能更尊重教师、信服教师,并愿意向教师学习。学生受到榜样的正向影响,自然会在不知不觉中规范自身的道德观念、增强自身的道德行为。除此之外,高校教师还要做到“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要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相处,不要总是板着脸,摆出一副高高在上,难以接近不近人情的样子,以高人一等的身份示威。教师要严宽相济,威信与温柔并存,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体贴与温暖、关心与照顾、尊重与理解。通过加强高校教师的师德建设,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认知,发展学生的心理变化,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三)高校要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环境对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新时代的大学生们个人意识和主观色彩很强烈,由于知识面广、思想独立,所以也爱表现自己,想实现自身的价值。但是与此同时他们的心里也很脆弱,遇到问题容易想不通、走极端。所以高校要给学生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可以利用早晚自习的时间给学生们播放一些传播正能量的电影。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在快乐中感受思想政治教育,在视频中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行为品质修养。(四)利用优秀传统文化帮助学生养成良好文明习惯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最灿烂的、未曾中断过的。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新时代社会主义制度要求我们做到文化自信,而我们的文化自信和底气就来源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可以学习并领会古人在为人处世方面的礼节,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通过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学习孔子的仁者爱人;学习陶渊明的清廉正直和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学习苏轼的高风亮节和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通过优秀传统文化,能让大学生树立“厚德载物”的道德标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崇高理想,“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学习目标以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优秀品格。因此,高校要重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利用优秀传统文化,帮助学生养成良好文明习惯。
(五)高校可以举办养成教育的知识讲座
高校还可以举办养成教育的知识讲座,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接触更多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高校可以邀请社会知名人士来学校开展知识讲座,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教育,让学生受到文明的熏陶。(六)对学生进行正向的思想灌输
高校教师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在教学过程中,要向学生渗透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等。与此同时,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正向的思想灌输的同时,也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一定要避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这种传统的生活方式只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教师要意识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扮演着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要做到与时俱进,改进教学方法,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新鲜事物作为课程的导入。在授课过程中,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要多提出一些高质量的、高价值的、能够引起学生深入思考和情感共鸣的问题,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当今社会,为了抵御不良思想的侵袭,为了树立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为了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规范大学生的道德行为,就要加强养成教育。高校要发挥创新思维,采取上述措施,通过养成教育,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帮助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全面型人才。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