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大理三题(外一篇)

时间:2023/11/9 作者: 昭通文学 热度: 17957
蒋显荣

  大理,在汉代称叶榆,唐朝的南诏国,宋代的大理国都曾经在这里建都,是当时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理的历史就是云南的历史,所谓的“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都是与大理相关的。世事沧桑,风云变幻。时至今日,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城仍然在集聚着海内外的人气和能量。对历史来说,大理是一坛酝酿在时光深处的淳厚芳香的陈酒;对世界来说,大理是东方的“瑞士”;对世代居住在大理的人来说,大理是放养梦想的芳草地,是播种爱情的伊甸园;对浪迹天涯的旅游者来说,是栖息人生情愫的港湾。

  三月街

  “大理三月好风光,蝴蝶泉边好梳妆。蝴蝶飞来采花蜜,阿妹梳头为哪桩?”这是电影《五朵金花》的插曲。就是这动人心魄的优美旋律,曼妙的歌声,让世人知道了云南有个美丽的地方叫大理,这歌声带着大理三月盛会的祝福,飞出大理,飞出云南,飞遍四面八方。

  在云南,街和路不是一个概念,街是路的一部分,是路在人群中的延伸,街就是集市。阳春三月,春光明媚,百花争艳。在这灿烂的春光里,人们的内心世界自然也就充满了美好的希望,这时候大理雪峰掩翠的苍山,碧波荡漾的洱海,竞相怒放的山茶花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湖光水色伴春山,令人心旷神怡的画卷。在这美妙的春光里,一年一度的三月街盛会就要开街了。

  当农历三月十五的第一缕阳光越过浩渺的洱海,投向苍山脚下的蝴蝶泉边时,我们随着人流走进了三月街。走进三月街,才能真正体会到什么叫“摩肩接踵”,什么叫“拥挤”。在方圆广阔的街场上,人山人海,随着人潮涌去,越南的咖啡、海南的椰子、西藏的药材、内蒙古的羊毛衫、新疆的葡萄干、省内玉溪的蜜饯、石屏的豆腐、普洱的茶叶……应有尽有。皮肤黝黑,身着隆基的缅甸人手里那些碧绿的石头更是令人欣喜万分,手镯、扳指、吊饰……琳琅满目。最多的还是大理的特产,有漾濞的核桃,巍山的果脯,洱源的雕梅,鹤庆的火腿、剑川的乳饼,弥渡的卷蹄……茶花街上展出的朱砂,紫袍、国眉茶、牡丹茶、鹤顶红、锦袍、恨天高、童子面……赏心悦目。规模最大的还是药材市场,人参、党参、天麻、三七、川芎、肉桂、甘草、熟地、当归、朱砂、麦冬、枸杞、砂仁、穿山甲、珍珠、贝母、灵芝……还有西藏药商组成的“藏药一条街”。当地人告诉我们说:到三月街药市逛逛,一年四季不会生病。不过,这话还真的有点道理,只要你一进药市,那浓郁的中药味就会扑鼻而来,无意之中,药力已传遍全身,或许药力已经在体内形成了金钟罩铁布衫,拒百病而不入。三月街药材市场上的中药材堆积如山,数量之多,品种之全,令人眼花缭乱,叹为观止。

  三月街又叫观音市,相传南诏时期,观音三月十五到大理传经,因此每年届时,许多善男信女便搭棚礼拜诵经并祭之,形成了庙会。后来庙会逐渐演变形成了贸易集市和节日。最早有记载的三月街是在公元794年,南诏王异牟寻与唐王朝使臣在今天的三月街址会盟,并举行了广场聚会和商品交易。由此,三月街就年复一年地坚持了下来,到目前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被誉为“千年赶一街,一街赶千年”。成为云南众多的集市中持续时间最长、交易商品最多、规模最宏大、影响最广远、发展最成熟的集市。

  大理地处“茶马古道”和“蜀身毒道”的交汇处,被人们称为“亚洲文化十字路口的古都”, 这种优越的地理位置,成就了大理三月街。据史料记载,早在唐代南诏国时期,大理与中原地区的商贸往来便开始升温,三月街随之逐渐成型和发展,并成为当时最著名的商贸盛会,来自东南亚的物资和特产开始进入三月街。宋代大理国时期三月街成为中国南方最大的马匹、药材交易市场,鼎盛时每年马匹交易量近两千匹。马市万商云集,来自湖广、四川的丝绸、纸笔、胭脂花粉,来自南亚、东南亚的象牙、犀角等名贵特产都在这里交易。明、清两朝,三月街的规模不断壮大,已在周边国家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大旅行家徐霞客也赶过三月街:“十三省物无不至,滇中诸夷物亦无不至。入演武场,俱结棚为市,环错纷纭。其北为马场,千骑交集,数人骑而驰于中,更队已觇高下焉。时男女杂沓,交臂不辩,乃遍行场市。”一千多年过去了,三月街的景象仍然未变,只是多了些徐霞客没有见过的时装、电器。

  在三月街上,体验了云南作为“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的美丽与奇妙外,还能体会到云南民族民间文化的多姿多彩:游走于街市的“绕三灵”,古戏台上演奏的洞经音乐,还有大榕树下的赛歌会,以及每天不间断表演的白剧、民族歌舞、民族民间服饰展演、龙狮比赛、唢呐表演、三弦比赛、赛诗会、大本曲比赛、民族民间歌手比赛……目不暇接,完全是一个民族民间文艺的盛会。

  看够了,买够了,也就转到了餐饮街。看着那些热气腾腾的美味佳肴,脚也就走不动了,尤其是永平县的黄焖鸡,是每年三月街的大餐。宰好的土鸡任人挑选,头戴高帽的大师傅,忙得热火朝天,不亦乐乎,通红的炉火映红了他们的脸庞,烹、炸、爆、炒,一勺勺的调料芳香四溢,一块块的黄焖鸡滋滋冒油,香味扑鼻而来,令人垂涎欲滴,怎能迈得动脚步呢?

  吃饱喝足了,就要去看看最激动人心的赛马,这是一项开展了一千多年的传统比赛项目。当年,剑川的白族帅哥阿鹏就是在赛马会上一举夺魁,迎得了金花的爱情,才演绎出“五朵金花”的爱情故事。现在的赛马会已经面向全国,不再是白族小伙的专利。来自北京、新疆、内蒙、广西、云南等省区的壮、回、维吾尔、蒙古、藏、彝、哈萨克、白、佤、汉族等十多个民族的优秀骑手同场竞技,在飞驰的马背上,骑手们展开了勇气、智慧与速度的较量,令这春光明媚的季节多了几分阳刚之气。

  三月过去了,街场空阔起来。到每年的这个时候,同样的盛会又将重复一次,一年又一年,社会在变,世界在变,只有这美好的三月街却不变。对于大理人来说,三月街早已是一种习惯,一种情结;对于远方的游人来说,天堂很远,大理却很近;对于我来说,年年三月来,苍山脚下找金花。

  周城扎染

  “家家屋外有流水,户户门前石板路。”这是对周城的真实写照。密如蛛网的石板路,苍山上流下来的溪水顺着七拐八弯的巷道流淌,幽静而又古朴。村内民居密集,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青瓦白墙在淡雅与华美中意蕴着深远。小街上的黄葛树枝繁叶茂,犹如巨伞擎天,与古戏台遥遥相对,其间大大小小的摊位联成一片,无张法可循,卖着青菜、白菜、萝卜、鲜肉和调料等各种不同的日常生活用品。

  周城之美,不仅在于风光,也不仅是蝴蝶泉与那个凄婉的动人传说,还是因为随处可见的一块块蓝白相间的扎染布。满城挂满了扎染布,仿佛飘动的天空,泘现着一股灵秀与智巧交织而成的动感,一种牵动人心的淳朴和厚实。那一块块扎染布,是周城人智慧的结晶,内心世界的映照。

  周城,其实不是一个城,而是一个很大的自然村,究竟有多大呢?村里居住着13500多人,是中国最大的白族自然村。

  周城背倚苍山,前临洱海,滇藏公路从村中穿过,于是,户籍管理部门在这条公路两侧房屋的门窗上钉上了“滇藏公路某某号”的门牌,让这个村子更显得无比巨大,似乎从云南一直延伸到西藏,绵延上千公里,不仅是空间,在时间上周城也变得悠长起来。在数十年以前,滇藏公路还只是茶马古道,不知道那个时候有没有“茶马古道某某号”的门牌,不管怎么说,周城在人口数量,或者在时间与空间上都是一个大村。由于周城人口多,耕地少,周城人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寻找新的出路。而滇藏公路或茶马古道的存在,以及村子位于苍洱风景区的核心地理位置优势,这种种因素让周城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扎染。扎染是白族传统的手工艺。周城不但传承了这种手工艺,而且至今仍然十分完好地保留着白族浓厚的传统习俗,被研究民族传统文化民俗的专家学者誉为“白族民俗的活化石”。

  周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以前,岁月变迁中,周城的男人们赶马驮货、下海捕鱼都成了老人摆古忆旧的话题。而周城女人的古老传统手工艺——扎染,却一直沿袭着,从十多岁的小女孩到年逾古稀的老奶奶人人都会扎染。从考古发现到史料记载,早在唐代,白族先民就懂得了制作“染彩纹绣”,并与内地交流,使扎染这种古老的染布方法传入大理地区。到了清代,白族妇女居家扎染已十分普遍,以一家一户为主的手工扎染作坊密集于周城等地,成为名传海内外的扎染中心。

  在周城闲适地走,可以看到这里几乎家家户户都做扎染。与我们同行的老段介绍说:“扎染是这里的一项产业,村里从事扎花的就有5600多人,周围村子还有6000多人,每年扎染制品产值就达7000多万元。这里有条件的人家就连扎带染做成扎染工艺品或服饰,大多数人家自己没有染缸,他们会到扎染厂领活,专门负责扎花,花扎好后统一交给染厂染色。”村子的院门和屋门都是敞开的,可以看到织布、扎花的女人。老房子的窗子雕刻得十分精致,尽管能够看出岁月的侵蚀,但是精湛的镂空图案仍然十分生动、精美。女人们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聊着天,但丝毫没有影响她们手中的活计。

  段氏扎染是周城有名的家庭手工艺工厂,其最大的特色就是向游人开放,展示其扎染的全过程,还可以让游人参与制作,体验学习扎染工艺。我们去的那天游客很多,大家都拥挤着拍照,挑选商品。技术人员向我们介绍扎染的全过程。扎染的主要染料是板蓝根。以前用来染布的板蓝根都是山上野生的,后来用量大了,就各家各户自己种植,每年三四月间收割下来,先将其泡出水,注到木制的大染缸里,掺一些石灰,就可以用来染布。扎染工艺主要有扎花、浸染、漂晾三道工序。首先选好布料,然后在布料上印上设计好的花纹图样,按照图样要求,分别使用撮皱、翻卷、挤揪等方法,将图案部分缝紧,成疙瘩状,经反复浸染,晾干拆线,被线扎缠缝合的疙瘩部分色泽未渍,呈现各种形状。这样一块蓝底或青底百花的扎染便制成了。由于不同部分扎的手法及松紧程度不一,在花纹与底色之间往往还有一定的过渡色泽,呈现出渐变的效果,花的边沿有渍印造成的渐淡或渐浓的色晕,显现出丰富自然而变幻迷离的情调。蓝白相间的色彩显现出无比的韵味,清新淡雅中透出一股动人的神韵。

  板蓝根是一种中药,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开粉色小花,具有清热、消炎、解毒的功效。用板蓝根染出的布,青里带翠,凝重素雅而含蓄,又不怎么褪色,对皮肤具有良好的消炎作用。因此,扎染服饰极其手工艺品深受游客亲睐。

  不知是蓝天白云,还是黛墨的苍山、洱海上空的月色,或是蝴蝶泉畔翻飞的蝴蝶,为周城人带来了灵感,把大自然最纯美的一切化作一块块飘动的扎染布,而这一块块扎染布却带动了上万人的参与,产品畅销全国,甚至漂洋过海,远销日本、美国、英、法、德、意、新加坡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形成了一个世界闻名遐尔的产业,给周城人提供了巨大的生存的空间,也使周城名声大振,世界闻名。作为服饰,给这本来就缤纷的世界增添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为热爱美好生活的人们谱下了一曲华美的乐章!

  白族三道茶

  到了大理是要品尝白族“三道茶”的。

  大理是一个与茶有着不解之缘的地方,悠久的历史积淀了深厚的茶文化。唐代樊绰在《蛮书》中就记载了:“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银生城界诸山”包栝了今天大理州的南剑、巍山等县,而“蒙舍蛮”是六诏中地理位置最南边的一个,因而被称为南诏。“蒙舍蛮”这种饮茶方式流传了一千多年,现在大理盛行的“三道茶”就是南诏的饮茶遗风。每一个到过大理的游客,想来也不会忘记这种饮茶方式吧?

  不知道白族的哪一代祖先,开始在大理这片土地上选种培育茶叶。在五谷万物之首的传统观念下,种植茶叶,一定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艰难历程。当祖先勇敢地把荆棘锄掉,把地火燃起,把经过选种培育出来的茶苗植下,他们从此便醉倒在茶林里……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奠定了大理茶叶的品质。导游介绍:澜沧江两岸的广袤大地,从大理一直到西双版纳,是云南茶叶的主产区。沿着这条江,生长着最古老的野生茶树,种植着最为悠久的栽培茶树,现在更是一望无际的茶园,构成了中国最大的茶叶产区。并由此衍生出了传奇的普洱茶和茶马古道。大理的南涧和云龙等县的广大山区,光热资源丰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四季云雾缭绕,茶园远离城市,远离工业污染源,为茶叶的发展创造了优越的自然条件,所产的茶叶内含物质丰富,氨基酸含量高,茶多酚含量适中,形成了滋味鲜爽,醇正回甘,清香持久的品质特点。这为白族“三道茶”的炮制提供了优质的原材料。

  在大理,与我们同行的老段一再提醒:到了大理不品“三道茶”,就等于没有到过大理。我们去品“三道茶”时,已是夕阳含山,金乌的余辉费劲地透过屋舍爬上墙再穿窗而入,斜斜地布满了茶客一脸的灿色,茶客就像一尊尊金粉彩绘过的佛像,非常的脱俗。茶室不大,但雅致,布局非常的文化。木地板上,几张分合自如的木桌,几把小巧的木椅,墙上是几幅本地名士的字画,写景、抒情、言志、怀古,轻轻巧巧就把大理的历史、掌故、人情、风物一一叙来。还未打量完茶室的布局,司茶就上茶了,司茶的是一位婀娜淑女,着白族服饰,干净利落,一脸笑不露齿的修养,一套轻脚轻手的司茶工夫,只宜一个称谓:阿妹。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从女性服务行业中脱颖出来,上升到文化高度,谁会不负责任地呼她为“小姐”?

  所谓的白族“三道茶”,指的是“苦茶”、“甜茶”、“回味茶”三道。即头道茶为“苦茶”,又叫“烤茶”或“百抖茶”;二道茶为“甜茶”,放有乳扇、生姜、蜂蜜、核桃等配料;第三道茶为“回味茶”,茶中放有花椒等配料。喝了百抖茶,能止渴生津,消除疲劳;喝了甜茶,能提神补气,神清气爽;喝了回味茶,能满口清香,回味无穷。

  白族的“三道茶”具有非常深刻的哲理。大概的意思是:告诫子孙后代“要勤劳,才会有幸福,先苦才能后甜,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三道茶中的“回味茶”,是提示人们,每走过一段路程之后,都要回过头来总结一下,哪些是做得对的,哪些是做错了的。同时,也反映了白族人的乐观自信,热情好客,追求稳定和谐的民族性格。

  走马观花看苏州

  苏州在江苏省南部,太湖东北, 大运河沿岸,是长江三角洲的中心地带,毗邻大都市上海,处于中国最活跃的两条经济带——沿海经济带和沿长江经济带的交汇点上,进可以直逼浩瀚的国际市场,退可以依托广袤的内陆腹地,地里环境独具优势。

  秀丽迷人的东方水城

  苏州,曾是小巧玲拢、厚积薄发的江南文化城市的代表:有精致曲折一步一景的江南园林,有轻糯婉转争吵也温柔的吴侬软语,有优雅蕴藉一动一颦穷形尽意的昆曲,有工细秀美一纱之隔能成两种精妙的苏绣。

  苏州,早在春秋时期为吴国都城,从吴王阖闾建城算起,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秦置吴县,隋唐为苏州治所。苏州一称始于隋开皇九年(589年),直到明代以后才长期沿用。苏州的得名,据说是由于苏州西南部有一座姑苏山,山上有吴王夫差建立的姑苏台的缘故。苏州是中国的历时文化名城和重要的风景旅游城市。位于中国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的中心地带。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工艺之都、园林之城”的美称。苏州在唐宋时期便名噪天下,“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就是对苏州的高度赞誉。苏州城内外河道遍布,城内有“三横四直”即7条贯穿全城的干流为主的水道,纵横穿流;城外与环城河水相通,并与太湖、大运河和长江相连,构成一个四通八达的水道网。“水巷小桥多,人家尽枕河”最能代表水乡特色。据《吴县志》记载:210平方公里城厢内外,有各种桥梁310座,平均每平方公里1.5座,号称世界著名“水城”意大利的威尼斯,每平方公里也只有0.7座,所以,苏州又有“东方的威尼斯”之称。

  总之,苏州这座城市历史悠久,临水而建,理水而筑,形成了“河街相邻水陆并行”的双棋盘格局和“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风貌。苏州古城周边还散布着周庄、同里、角直等千年古镇。这些古镇抱湖环水,街市古朴,小巷悠长,充满江南水乡风情。经历了30年改革开放蜕变的苏州,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已经成为成功实现跨越发展的经济大市,在中国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的长三角城市群中的佼佼者,这座以精巧见称的文化古城,经历了快速的跨越式发展,城市面积不断扩大,广厦高度不断拔高,城市面貌为之一新,更展露出了新的城市文明生态和文化气质,使得每个归乡访客都有不复旧识的惊叹。

  悠久灿烂的古吴文化

  苏州古称吴,据有关资料记载,早在一万年前,先民们就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发源于此地的古吴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自古人文荟萃,产生了以五子胥、孙武、范仲淹、沈括、唐寅、顾炎武、蒯祥等为代表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和艺术家。明清期间,苏州的进士、状元人数居中国之冠,此时的苏州繁华富庶,文教昌盛,从而使吴文化的内涵更加丰富,特色更加鲜明。当代,苏州又涌现出吴健雄、李政道、贝隶铭等一大批杰出人物。

  苏州书画艺术文雅秀丽,以细致的工笔,简淡的写意见长。吴门画派上承唐宋名家,撷其精华别开蹊径,开创了中国画坛一代新风。其代表人物沈周、唐白虎、文征明等,即工于山水、人物、花鸟,又长于诗文、精于书法,使作品能达到“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艺术境界。

  苏州的戏剧、曲艺独树一帜。昆曲产生于600多年前的吴地,被誉为“戏剧之祖”,现已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评弹博彩小说、戏曲、诗歌、音乐、相声等表现手法,用苏州方言说唱,为人们喜闻乐见。

  苏州手工艺门类齐全,品种繁多。在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产品24个大类中,苏州就有22个大类80个品种3000多个花色规格。仅苏绣一项,由于针法丰富,各具特色,在上世纪末就分为9大类43个品种,目前还在增加。历史上刺绣、雕刻、缂丝、扇子、苏裱等被称为吴中绝技。在中国,苏绣与湘绣、蜀绣、粤绣同誉为“四大名绣”。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与天津杨柳青木刻年画并称作“南桃北杨”。

  誉满天下的苏州园林

  据文献记载:在晚清时期,包括吴县在内,苏州有名的园林就达200多处。连一般居民宅第也屡见有小型造园之作。“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又有园林之城的美誉。苏州现有保存完好的古典园林60多座,其中沧浪亭、狮子林、掘政园、留园、西园、网师园等9座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苏州园林融亭台楼阁、山水古木、诗书琴画于一体,“宛自天开”的古典园林既是对山水的浓缩,也是对历史文化的深切感悟,体现了中国造园艺术的精华。20多年来,苏州园林艺术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精粹的代表,先后走进美国、加拿大、日本、新加坡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外宾客前往观光旅游。

  沧浪亭,在苏州市城南,三元坊附近,是江南现存历史最久的古园林之一。五代末年此处为吴越中军节度使孙承祐别墅。后为北宋诗人苏舜卿(子美)买下。借“沧浪之水”义,建沧浪亭,并作《沧浪亭记》。清康熙年间大修,布局为现亭主要基础。其特色是未入园林先成景,一泓清水绕园而过;隔河相望,廊阁起伏,波光倒影,漫步渡桥,始能入园。全园面积约16亩,进门山丘隆起,以山为主,建筑均环山布置。山上小径曲折盘回,林木蓊郁,道旁箬竹丛生,沧浪亭翼然山顶,景色自然。山南有明道堂、500名贤祠、看山楼等建筑。园内另有藕香水榭、闻妙香室、瑶华境界等处,自成院落。明道堂为园中主要建筑,在假山古木中显得庄静肃穆。看山楼在一座假山洞屋上,结构精巧,登楼可一览远近苏州风光。

  狮子林,在苏州市园林路。元至正二年(1342年),僧天如禅师为纪念其师中峰禅师建菩提正宗寺,后易名狮林寺、画禅寺。狮子林即寺的后花园。

  狮子林,以湖石假山著称,号称“假山王国”洞壑宛转,曲折盘旋,如入迷阵,有桃源十八景之称。洞顶奇峰林立,状如狮兽,有含晖、吐月、玄玉、昂霄等美丽的名称。狮子峰为诸峰之首,是元代遗物。全园布局,东南多山,西北多水;长廊萦绕楼台隐现,别具一格。指拍轩、真趣亭、问梅阁、湖心亭、卧云室、五松园、燕誉堂等建筑依山傍水, 参差错落。四周廊壁嵌有《听雨楼帖》等书条石刻67块,镌有宋代四大名家苏武、黄庭坚、米芾、蔡襄的书法;文天祥的《梅花诗》尤引人注目。

  拙政园,在苏州市娄门内。初为唐诗人陆龟蒙的住宅,元时为大宏寺,明嘉靖初年御史王献臣辞职回乡,买下寺产,改建成此园,借古人“拙者为政”之义,取名拙政园。他的好友,明代文学家文征明为王写《王氏拙政园记》,并亲手植了一株紫藤,至今《园记》刻石和古藤仍在。初建时期规模较大,除正宅外,园内有31景,包括现在的东花园(明末的“归田园”)、西花园(清末的“补园”),以及北墙外大片土地。拙政园的特点以水面为主,建筑群都临水,全园分中、东、西三部分。园中精华在中部,中部正中为水池、山石、树木,建筑比较疏朗自然,其中远香堂是一座四面厅,四周景色呈现眼前。前面假山略有起伏,北面临水筑月台,池水以土山分隔,形似两座小岛。山上林木葱翠,有雪香云蔚亭和待霜亭,沿池植垂柳。长廊北面有见山楼,楼二层,三面环水,西侧假山一迭,登楼可至通盘山架阁,南轩与香州隔水相望。相传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曾在此办公。小飞虹是一座带回廊的桥,因倒影如虹而得名。这种廊桥,在苏州园林中只此一座。园中东、西两侧也有很多建筑,各有特色。

  拙政园布局采取分割空间,利用自然、对比借景的手法,吸收传统的绘画艺术,因地造景,景随步移,成为具有江南特色的典型园林。

  留园,在苏州市阊门外。清嘉靖五年(1800年)在明代徐时泰东园的旧址上筑寒碧山庄,因园主姓刘,又称刘园。刘与留同音,后叫留园。面积50余亩,分东、西、中、北四部。中部以水为胜,池居中央,四周环以假山和亭台楼阁,长廊旋曲其中,廊壁上嵌历代书法家石刻300余方,为“留园法帖”。东部以建筑为主,楼阁廊屋,富丽堂皇。如五峰仙馆,也称楠木厅,厅内楠木桌椅和其它陈设,幽雅绝尘,是古代中国式厅堂陈设的精华。另一处称“鸳鸯厅”的“林泉耆硕之馆”,馆内利用精工雕花的落地罩,把厅堂一分为二,中间有二雕花门相通,古朴精美雅致。在鸳鸯厅北院有著名的“留园三峰”其中冠云峰是北宋花石纲遗物,高约9米,为江南最大的湖石之一。北部是小竹林和桃杏等树。“又一村”建葡萄和紫藤架,颇有田园之意。西部以假山为奇,土石相间,堆砌自然,山上一片枫树,山左云墙起伏。北面桃园,称“小桃坞”。山前小溪,两旁桃柳。留园不仅建筑结构和装饰别致多采,而且以连绵不断的建筑群把景物分开,又使建筑物本身的窗樘沟通两面,将景物连成一体,是清代具有代表性的园林之一。

  西园,在阊门外,距留园不远,是戒幢律寺和西花园放生池总称。戒幢律寺为江南名刹之一,寺内有500罗汉堂,泥塑彩色金身罗汉,均大于人,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富有浪漫色彩。如堂内济颠(济公)和尚的面部表情,左边看是笑脸,右边看是愁眉苦脸,形象逼真,活灵活现,妙趣横生。香樟木雕千手观音,构思奇巧,技艺高超,令人惊叹。这里可欣赏到民间彩塑艺术的精华。

  网师园,在苏州市葑门十全街,在沧浪亭之东不远。原为南宋史正志万卷堂故址,清乾隆时由宋宗元重建,借“渔隐”原意,自比渔人,故称网师园。网师者,渔翁的别名。

  网师园小巧玲珑,布局紧凑,住宅与花园结合贯串一起,建筑以木结构与门窗隔扇都精雕细刻;各厅堂均设明瓦漏窗,窗外堆砌假山,散种花卉。园林位于住宅两侧,南面的小山丛桂轩等一组建筑为园主宴聚场所;北面五峰书屋至殿春簿等一组建筑是读书作画之地。中部以水池为中心,配以花木、山石、建筑,形成主要景区。水池面积虽仅半亩,但治理巧妙,为苏州园林的杰作。

  寒山寺,在苏州市阊门外枫桥镇。枫桥,创建于唐代,现有桥是1867年重建。桥跨运河枫桥湾,南面是六朝古刹寒山寺。唐代诗人张继途经寒山寺,写有《枫桥夜泊》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从此,诗韵钟声,脍炙人口,寒山寺因此名扬天下。寺院历经沧桑,张继诗中所吟古钟早已失传。

  虎丘,在苏州城阊门外山塘街,距苏州城7里处。相传,春秋晚期,吴王夫差葬其父阖闾葬于此,葬后3日,“有白虎踞其上,故名虎丘。”虎丘是苏州重要名胜,古已闻名。虎丘高30余米,占地也不过200多亩,远望只是平坦田野上的一个小山丘,但一到千人石和剑池,便觉气势雄奇,仿佛置身于绝岩纵壑之间。崖底有一长池,清泉一泓,深二丈有余,两崖划开,峭壁如削,藤蔓披拂,一桥飞架,景色幽深。崖上有唐书法家颜真卿和宋书法家米芾的“虎丘剑池”和“风壑云泉”刻石,字体遒健。文献记载阖闾陵墓就在虎丘剑池下,因阖闾爱剑,下葬时以“专诸”、“鱼肠”等剑3000殉葬。相传秦始皇和东吴孙权都曾派人到此凿石求剑,但均无所得,而凿处就形成深池,故称剑池。

  虎丘除千人石、剑池外,还有憨憨泉、试剑石真娘墓、孙武子亭、白莲池、二仙亭、第三泉、冷香阁、致爽阁、小吴轩、用翠山庄等名胜古迹。

  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时,开凿从扬州到淮安间的运河,古称邗沟;江南部分称江南运河,它北起镇江,向东南经常州、无锡、苏州,绕太湖之东,达浙江嘉兴,止于杭州,全长约三百公里,系隋代大业六年(610年)修筑。苏州到扬州的古运河早已正式通航游览,起点站就在寒山寺,在200多公里的航程中,可饱览运河两岸典型的江南水乡秀丽的风景,著名的苏州园林,烟波浩渺的太湖,宜兴的善卷天然洞府,镇江的三山名胜,再跨过长江到扬州。从苏州也可乘太湖游船到杭州。如乘京沪铁路火车南下,离全国最著名的工业中心城市上海,相距只有86公里。

  中国最美在江南,江南最美是苏州。

  苏州是一座拥有2500多年悠久历史的东方水城,也是一个充满经济活力的大城市。她有古典园林的精细雅致,又有与世界融汇交流的奔腾豪迈。活力与魅力兼具,古韵与今风共存构成了这座城市的独特之美。

  完成了自古老向现代的蜕变,仍在成长中的朝气蓬勃的苏州,就这样聪明地将不同源质的文化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自然得如同春风化雨。

  【责任编辑 吴明标】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