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肝胆乌蒙,大义微行

时间:2023/11/9 作者: 昭通文学 热度: 18047
吕翼

  一场场特殊的义拍

  云南文博会是云南省整合中国昆明泛亚民族民间工艺品博览会、云南玉雕大师作品展、云南昆明动漫节、云南文化创意展、云南民族服装文化节、陶醉中华彩云之陶艺术节等各类展会而创设的综合性文化产业博览会。文博会是由云南省文产办等多家单位主办,昆明市文产办、云南信息报社等承办的大型文化产业交易会。每年8月在昆明举行。目的是要建立一个综合性的产业发展服务平台,为区域合作、招商引资、企业宣传、产品营销、品牌培育创造有利的条件,提供有效的服务,这的确是一个创举。今年,宣传部的领导提前安排,说今年给我们一个展位,专门展销昭通书画作品,展位费用由单位负责,作品自己组织。这对于我们来说,当然是一个十分好的信息。张荣炯、胡永坚、余贵林、王娟等一听到此消息,十分兴奋,将书画推向市场,让市场来检验,是大家久有的梦想,大家一直都在琢磨,一直在寻找昭通书画与市场接轨的出口,有这样的机会,真是太好了。大家就立即着手,以短信、微信、电话等方式,甚至亲自登门,联系昭通书画界的各位前辈豪杰,请大家创作书画作品,参加文博会展览。昭通书画多豪杰,历来都有着良好的传统,既是快手,又具有奉献精神,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创作出了一百多幅作品,这些书画精品涵盖真草隶篆、山水花鸟等内容,艺术风格鲜明,题材丰富,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昭通书画的最高水平。我们加班加点选稿、装裱,同时编印了《2014云南文博昭通书画作品精选》。

  万事齐备,只等文博会开馆。

  然而,不幸的争情却突然发生。2014年8月3日,65级的大地震瞬间袭来,地震对昭通鲁甸、巧家等地所造成的灾害令人难以置信。噩耗不断传来,死亡人数不断攀升,真是令人心碎,令人惶然。大灾当头,还去不去参加文博会?经宣传部领导反复商量,细心安排,我们按原计划进行,因为昭通27家参展商需要有组织去协调安排。

  临行前,依然十分忐忑。而就在这时,我接到胡永坚、张荣炯和杨华不约而同的电话和短信,都说:我们在昆明搞个义拍卖,把义拍所得全部捐献给地震灾区吧!这当然是好事!在灾难面前,大家都想到一起了。这个想法一出,大家分别征求书画家们的意见,陈孝宁、张正华、姜明祥、吕世平、李元明、严康俊等书画大家立即表示同意,纷纷给予支持。

  在昆明,我们的想法刚向省文产办的领导一汇报,立即就得到了他们的支持。昆明国际会展中心也提供大力的帮助。因为他们的介入,云南网、云南日报、春城晚报、都市时报等多家媒体纷纷刊发了义捐义拍的消息。昭通文学艺术家创作中心的官方微信、微博“昭通创作”分若干期刊发了拟义拍作品,宣传效果非常的好。同时,我们于8月9日至11日,在文博会昭通展区里将所要义拍的昭通书画作品进行了展示。此间,前来捐款捐物者络绎不绝,在昆的书画名家陈孝恩、成联方、王凯骐等也亲自送来字画参与义拍。此外,长城书画院院长王永银和秘书长杨玉峦也将书画院的名家作品21幅送了过来。在云南省工艺美术协会等单位的具体帮助下,短短的两三天时间,征集义拍的书画和工艺品总计达360件。这些艺术品有书画、陶瓷、斑铜、玛瑙、绣品、茶具等等,在捐赠办公室里堆得高高的。这些艺术品档次高,价格不菲,由此可以看出捐献者的无私奉献。

  11号下午,一个小姑娘出现在捐赠现场,她是代一个老人送来作品。一位名叫何小眉的离休老人,她是云南省老干部书画协会的会员,在电视里看到昭通地震的消息时,立即捐了款,第二天又看到我们义拍的消息时,便让保姆给我们送来作品。这是一幅书法作品,内容是陈毅元帅的《咏菊》。笔法工整,意蕴深长。同时,她还写了一封信来,她在信里说,她今年88岁了,离休之后才开始学习书法,字写的不好,但为了灾区,为了表达自己的一份心意,她不怕丢丑。她的那幅作品后来在义拍现场拍了八百元。

  有了各界人士的关心帮助,有了这些品高质尚的艺术家们的倾心支持,我们的胆气足了,信心强了,思路清了。经过前期的宣传和紧张的筹备,与云南嘉富尔拍卖有限公司反复商量拍卖期间的每一个细节,以确保万无一失。这一次拍卖,根据义捐义拍的相关规定,采取的方式是无底价拍卖。此前,我们对无底价拍卖并不熟知,云南嘉富尔拍卖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陈峥煜说,所谓无底价拍卖,举例说:有人给一元钱,没有第二个竞拍,这件物品也得卖出去。我们担心这样做,怕艺术品因为义拍价位低,对不起我们的书画艺术家们。陈副总哈哈大笑说,你们文人真是不懂!我告诉你啊,第一,这是赈灾义拍的行业规定,必须是无底价;第二,捐赠者一旦把作品捐赠出来后,这件物品与他本人就没有关系了,他尽的责任或者义务就已经完成,他的爱心已经奉献;第三,无底价才能体现不是强买强卖,才能体现爱心无价!这些艺术家们都是懂的,都能理解的!

  8月12日早上,天不作美,大雨瓢泼,连绵不绝,从昨天黄昏至今,这雨下了整整一夜,现在一点停的迹象都没有,真令我们忧心忡忡,担心没有人来。下午2点,大雨依旧,但拍卖现场—会展中心的7号馆人潮涌动,座无虚席,好多人还站着,让我们倍感意外。当拍卖师的第一锤敲响时,义拍开始了。义拍开始后,人越聚越多,但秩序井然,气氛感人。参加的人有书画名家,有玉雕大师,还有建水的紫陶专家。因为拍品太多,从12号下午2点一直拍到晚上7点半,还没有拍完所有作品。经与几家承办、协办单位商量,13号早上又继续义拍,直到下午2点才全部结束,人气也相当不错。到了最后,还有一些爱心人士现场送来工艺品。其间,玉雕师王立元得知消息后,便带了价值2万多元的作品参加义拍。玉雕师相京也表示,他把参展的作品捐出来,希望能够帮助灾区重建家园。参加建水紫陶传家宝设计大赛的兰一峰,捐了一把自己做的紫陶茶壶,这是一个品相相当高贵的艺术品,为了灾区,他舍得,毫不犹豫,也不作派。

  在此期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刚在昭通参加过赈灾义拍的云南省作协副主席、昭通市作协主席、第三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夏天敏先生听说了昆明义拍的消息,马上决定将自己的21幅国画作品捐献出来,在云南文博会上专场义卖。昭通市文联主席吕亚平、副主席沈洋、岳山等精心准备,亲自陪同,冒着大雨,赶往昆明,参加了这场具有相当意义的义拍活动。12号下午3点半,开始了夏天敏先生的专场拍卖,昭通商会的老板们也纷纷赶来参加义拍,以此表达对灾区、对自己家乡的关爱。通过紧张的竞拍,此次专场共拍善款43400元,单幅最高成交价4500元,全部通过昭通红十字会捐给灾区。夏天敏先生的大义大举,立刻得到了全国、全省相关媒体的关注和报道。“一提起笔,我的眼前就呈现出贫瘠的土地,简陋的街巷,为生活的沉重折了腰、驼了背、满脸皱纹的父老乡亲,就呈现出一大批基层干部的形象……善与恶、美与丑、正义与邪恶,在这些人身上成为复杂的混合体,但我坚信,生活的主流仍是美好的,人性之中的善良,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愿望,仍是生活的主题。”面对媒体,夏天敏先生曾经这样说过。事实上,多年来,这位在这块贫瘠苦难的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优秀作家都言行一致,对底层的爱心不变,对弱势的关注不减。灾害发生后,他还多次深入灾区,到一线采访,写出了一些极有洞见力的作品。

  经过大家的努力,义拍义捐结果如下:9月12号义拍了250件,金额152300.00元;13号义拍110件,金额86891.00元;两天的现金捐款5315.50元;总计金额244506.50元。其中,有一个紫砂泥壶,拍到5200元;一幅书法作品拍到5000元。义拍金额我们当天、当场、及时向媒体和在场相关人士作了公布。

  众人拾柴火焰高。本次义拍活动由中共昭通市委宣传部主办,云南文投集团、云南日报报业集团、昭通市文产办承办,昭通文学艺术家创作中心、云南嘉富尔拍卖有限公司、云南大森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单位协办,并得到省文产办、昆明国际会展中心、省工艺美术协会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得到中国新闻网、新华网、凤凰网、云南网、云南日报、春城晚报等多家重要媒体的关注。

  经请示昭通市委宣传部相关领导,这批来自全国各地爱心人士的义拍款项,我们分成两部份,总额的70%,即164506.50元,捐给了灾害较为严重的鲁甸县龙头山镇西坪村;总额的30%,即8万元,捐给巧家县苞谷垴乡新店村,主要是用于当地的乡村文化建设。钱虽不多,但凝结了广大文艺家的一片赤诚之心。目前,这些款项均已按照相关规定和流程,全部拨往灾区。整个义捐义拍活动环节上得到了云南嘉富尔拍卖有限公司和昭通市红十字会的切实支持,程序规范,操作准确。同时,我们昭通的书画家们在大难来临时所表现出的责任担当与无私品格,让人敬佩。

  这样的一场拍卖,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这场无底价义拍,一开始就是书画打了前站,起到了个开端和热身的作用;同时,我们所面对的文博会,它不是一个书画作品的市场,而是一个大众的生活消费市场,所以存在着拍家对作品价值认识不够到位、拍价偶有不太如意的情况。但是,正是这批书画作品,成为了一根足够长的杠杆,撬动了整个义拍,开启了赈灾的梦想。没有这批书画作品,就带动不了其他艺术品的捐赠,就没有这次义拍活动,就没有这24万余元的爱心善款,一切都将归零。

  在那些日子里,我们在宾馆昏暗的灯光下,与相关人员沟通协调,撰写相关材料、发布消息,研究细节,常常是凌晨两、三点钟以后才睡,天刚蒙蒙亮就起床。人手不够,好多朋友纷纷站出来,伸出援助之手。杨华、李太琨、马云娜、习吉玉、黄译颖、朱金莲、刘芯、杨林、胡永俊、张荣卉……一大帮文艺家和文产工作人员,还有很多的亲戚朋友们,他们放弃了休息,调整了工作,专门来为这次拍卖作出自己的贡献。而创作中心的王娟,一直驻守后方,把相关文章编辑得井井有条、及时准确。每篇文章的发布,每条消息的整理,都倾注有她的心血。是他们的无私帮助、真心付出,扎扎实实的工作,才有这样的收获。真心感动,热血沸腾,我为身边的同事、朋友和那些默默奉献的所有人而自豪,为他们在大灾大难面前的无私奉献而骄傲。

  是的,在大灾面前,他们没有私心,在大难面前,他们不图名和利。

  事实上,在昆明文博会那场令人振奋的义拍尚未启动之时,昭通的文艺家们早就纷纷出场。他们在市文联的策划下,在爱鹤文化有限公司的全心努力下,就已经开始组织了赈灾的义卖活动。

  为弘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向地震灾区表达爱心,昭通市文联一班人反应敏捷,发挥所长,及时在昭通云兴街爱鹤文化有限公司组织了昭通作家艺术家书画艺术作品公益赈灾拍卖活动。活动由昭通市文联主办,昭通爱鹤文化有限公司承办,昭通市作家协会、昭通市书法家协会、昭通市美术家协会协办。消息一经发出,即得到市内外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关心支持。昭通广大作家艺术家一听到这个消息,便尽一己之力,一技之长,一腔热爱,夜以继日,辛勤创作,前来义捐。生活于法国的钱秀华先生,听到灾区令人心痛的灾情,看到网络上关于灾区不休不止的噩耗,来不及将作品寄来,便通过网络将作品照片传了过来,并承诺,你们尽管先拍卖,随后就把作品寄来,决不食言。在昆明工作的昭通籍书法博士成联方先生,几次较大的拍卖都有他的作品出现,还有云南艺术学院的教授虎勇先生等艺术名家,也纷纷将作品通过各种方式送达昭通。面对一件件凝结着爱心的捐赠作品,大家热血奔涌,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不名不利,不私不己,令人感动。广大企业家和爱心人士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奉献出自己的一片爱心。

  昭通的作家、书画家们,踊跃地参与了进来。他们在大灾大难面前从未缺席过,曾令云、陈孝宁、夏天敏、谢崇岷、张正华、蒋仲文等作家和书画家们,纷纷为活动捐赠了自己的文学艺术作品,当为铭刻。

  在吕亚平主席带领相关人员多次研究,悉心琢磨,认真部署,精心准备,地震后的第5天——8月8日下午,义拍活动便在位于昭通古城内的爱鹤文化公司如期举行。为使拍卖合法规范,他们邀请到了昭通市红十字会和昭通冠鸿拍卖有限公司全程参与。那一天,昭通作家们带来了自己的文学作品集,艺术家们带来了书画作品,300余爱心人士参与了义卖活动,挤满了整个院子。广大市民和爱心人士上千人参与了现场义拍义卖。拍卖开始,一个方面,艺术家们的作品质量上乘;另一个方面,大家对灾区心怀赤诚。两相加叠,爱心激起的抢拍热潮一浪高过一浪,现场时时响起作品义拍成交后的鼓掌声和欢呼声。

  那一天,全场拍卖成交作品97件,义卖义赠文学作品达到100多册。现场义拍义卖单件作品最高拍出11800元,为著名作家、昭通文学院院长曾令云先生的长篇小说《云兴街》,此外《李家花园》和《豆沙关》也拍出不低的价格,总计金额为28800元,其中《李家花园》写的就是鲁甸震区晚清西南商业巨擘李耀庭先生的故事,这也是特别有纪念意义的事情。这一次拍卖共筹得善款196745元,当场清点,全部转交昭通市红十字会。义拍结束后,又义卖出昭通藉书法博士、云南大学书法教授成联方的3件书法作品,成交额29000元。此次活动共筹得善款增加至225745元。

  这是一个不小的数字,这是一片爱心的凝结。

  事实是,捐款并未结束,今天从微信上看到,云南省作协与中国作协创研部合作举办了一个著名作家书画义拍活动,雷平阳具体负责其中的一些事。此前,他也惴惴不安,担心一些名作家的作品市场价格都很高,他们以忙或者各种理由推辞,不想贾平凹、莫言、陈忠实、熊召政等居然应诺,并不计较作品价格的高低。有作家还说:“这是善举,这是爱心,哪怕只能卖十块钱,我们也要参加!我们也要捐赠!”这是多么高尚的品质!这才是不私不利的品质!

  8月27日,经昭通市文产办和昭通文学艺术家创作中心牵头,云南长城书画院院长王永银将军,中国长城书画协会主任王万珍,云南长城书画院秘书长杨玉銮,云南长城书画院展览部主任王志宏等一行来到鲁甸灾区,带来了50多幅书画精品捐献给灾区,用这特有的方式表达了书画院全体艺术家们对灾区人民的亲切关怀和无私援助。

  义在中国古代,它是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作为“四维”中的“义”,为我们做人行事,树立了一个个标高。

  一群有肝胆的人

  当举国上下的文艺圈尚在愤怒于四川诗人周啸天的“洗脚诗”高票获得鲁迅文学奖诗歌奖的时候,身陷灾难,面对伤痛,我们昭通的作家诗人、艺术家们在干什么呢?

  2014年8月22日,《中国艺术报》上发表了署名为辰良的一首诗词《鲁甸奋笔——调寄陌上花》,这首诗词内容如下:

  2014年8月3日,昭通市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波及昭通、曲靖两市5个县区,617人罹难、112人失踪、20余万人受灾……我率队赶赴灾区救灾,感而赋《陌上花》。

  秋雨凄凄,地动山摇,天愁云低。大灾夺命,金江呜咽饮泣。亲人恓惶满脸泪,哀声此伏彼起。举目皆瓦砾,苍生魂去,悲风来袭。

  灾情火样急,主席决断,号令上万兵力;总理疾行,运筹帷幄灾区。风雨同舟生死共,将士舍身忘己。阴霾终散尽,雨后放晴,彩虹可期。

  这是一首感人肺腑之作,这是一首忧国忧民之词,其深情高韵,有着切肤之疼、刻骨之痛的。这是昭通市委书记刘建华在多次奔赴灾区后的发自内心的情感流露,其忧民情怀体现得淋漓尽致,在网上广为流传,深受好评。刘建华是一位官员,有多岗位的经历。他来昭通工作,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便经历了数次的较大自然灾害。刘建华先生不仅亲自赴一线救灾,还以一个诗人的视觉,表达自己对黎民苍生的感念之情。2012年春夏,昭通持续干旱,他率众抗旱,并有诗作《昭通大旱——调寄(阮郎归)》:天边红霞似火烧,稼禾成枯草。满目尘土水无迹,地焦人更焦。东掘井,西救苗,运水几千遭。恨不肋下生双翼,拨云雨潇潇。如此诗作,忧患感跃然纸上,令人感佩。7月,昭通洪涝,又成灾害,刘建华先生写《昭通大涝——调寄〈关河令〉》:昨夜雷电敲心鼓,今晨雨如瀑。汪洋一片,孤村有人哭。号令一声既出,万马千军上征途。鏖战水患,救民离灾苦。一旱一涝,让人揪心,刘建华先生的担当精神让人不忘记。2012年9月7日,昭通彝良先后发生了5.6级和5.7级地震,刘建华以市长身份指挥抗震救灾,有感而作《彝良“9·07”地震——调寄〈凤箫吟〉》:愁云低,大地战果,霎时瓦砾遍地。伤者泪带血,逝者归西,峡谷狼藉!一震接二震,灾情急、众生饮泣。九月奈何天,悲歌乌蒙大地。奋起。电令急传,动三军、八方汇集。总理奔灾区,灾区舞旌旗,大灾何惧?举国同聚力,捐情谊、浓情深意。血不冷,青山还在,彝良不屈……如此诗作,体现了一个有肝胆、有担当、真性情的领导干部对家对国的忧患意识。

  是的,昭通作家、艺术家们没有麻木,没有幻觉。在这场灾难面前,他们一直走在前头。

  灾害发生之时,著名诗人、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雷平阳尚在京做鲁奖的诗歌评委,他立即写出痛彻心骨的散文《让我们默哀吧》。面对伤痕累累的故土和亲人,他说:《安魂曲》响起的地方,对生命的拯救,其实是拯救我们的灵魂;对死神的反叛,其实是反叛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不幸。……昭通,一片彻底奉献了自己、又永远等待救援的土地,我爱它,早上为它哭,中午为它哭,晚上为它哭……雷平阳随后赶赴灾区一线,蹲在那片废墟上泪如雨下,不忍离开;著名作家、《边疆文学》主编潘灵写了《龙头山:我人生最初的驿站》,表达了自己对龙头山热爱、对灾害痛恨的十分复杂的心情。他写道:人生经过和路过的地方很多,有的记住了,有的忘记了,无论是记住或忘记,经过和路过,都是上天赐予的缘分。今天我人生最初的驿站龙头山,正经历着地震带给它的不幸和伤痛,我真心地希望它尽快从灾难的阴影里走出来,重新成为美丽而宁静的小镇……很快,他精心策划,亲赴灾区组稿,将认真编辑、面向全国发行《边疆文学》特大专号,推出鲁甸“8·03”抗震文艺作品;而从灾区鲁甸走出的作家徐兴正在《被终止的行程》一文中,则梦想亲人们都能还魂:人世悲苦,生命无常。唯一能寄托的是,但愿死难者借助幸存亲人的躯体还魂于世,或者寄居于我们这些幸运者,在悼念和缅怀中活着。剩下来的是,国家和社会设法让这次灾难的幸存者生活得安全而美好,让所有人生活得平安而有尊严,告慰和安息死难者,以人类的生生不息重启和延续他们被终止的人生行程……此外,鲁甸本土作家李宪章、沈沉、曾灏、刘静涛等也以不同的角度写出了痛彻心灵的诗文。

  灾害刚刚发生不到两个小时,昭通市文联副主席沈洋即以他敏感的触角和不俗的才华写下了诗歌《龙头山,挺起》等诗歌,并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引起广泛关注,此后,他又多次亲临灾区,写了数十首诗作,及时发表于网络和相关报刊。这位两年前曾写过让著名作家夏天敏“情不自禁,热泪涌流”的《彝良大地震》的作家,现在又毫不退缩,冲在一线。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此后的不长时间里,他的弟弟沈力也奋进直追,写出并发表了很多诗作。同时,他们合作创作、并制作了抗震歌曲《还生命笑脸》传到网上,起到温暖人心、鼓舞力量的作用。

  灾害发生,万民关注。《鹤都晚刊》记者、诗人杨华涌上心头的第一件事情是,灾区现在需要什么?他和古玩城的朋友石邦超两人凑钱,买了300套雨衣、200把手电筒,开着车及时送了过去。他们没有通行证,也没有打“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之类的标语,直接把东西送到了刚进入灾区的救援人员的手中。救援人员高兴了,说,就你们这个实在!之后赶赴昆明,协助昭通文产办在昆明文博会的书画赈灾义拍活动,回到昭通,他几次深入灾区,他在做自己力所能及的活的同时,了解到龙头山镇几位学生考上大学后,却在地震中遇难,邮递员无法将大学录取通知书送到学生手中这样一个惨痛的事实,写成微电影剧本《无法投递的邮件》,并自筹资金,准备投拍。

  是的,这些灾害让人难忘,让人铭记,让人奋起。此间,在昆的昭通籍作家李骞、刘广雄、胡性能、黄玲、贾薇等也多有诗文。曾令云、夏天敏、吕亚平、杨昭、陈衍强、杨云彪、袁林、朱德华、杨恩智、吴明标、赵清俊、夏文成、岳山、温州、尹马、陈永明、刘金富、王单单、朱镛、刘建忠、杨明、陈卓、申正勇、杨华、余嘉策、殷美元、艾国斌、黄代昌、戴元明、杨帆、陈剑宁、朱琼、黄发滨、刘仁普、李翔等作家诗人均有诗文。这些有肝有胆的作家诗人们,用自己的热血,用自己的情怀,为人间大爱写下了重重的一笔。通过网站、博客、微信、微博、报刊杂志等向外推出,起到了积极的宣传作用。

  在这些有肝胆、有担当的作家、诗人当中,曾令云先生可算是一重要的人物。几十年时间里,他在做好行政工作的同时,孜孜不倦,写出了《龙卢演义》《罗炳辉》《姜亮夫》《李家花园》《云兴街》等十三部长篇小说,加上其他文本,已二十部有余,近2000万字。曾令云是昭通出版长篇小说最多的作家。一个作家采用长篇小说形式,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地描绘、观照、反映、剖析一个地方的历史与现实,曾令云可算是云南当代文学史上第一人。他在写法上手法多样、题材丰富,但写的都是昭通的人和事,特别是在叙述语言上使用了大量的昭通方言,地方风味非常浓郁,可读性较强。写昭通的尘世洞达老练;写昭通的人物磅礴大气;写昭通的重镇传奇好看。曾令云以丰厚的实绩在昭通作家群中显示了突出的地位,其作品的价值和意义主要表现在:一是较好地回应了中国文坛关于历史题材的文学创作,填补了“昭通文学”在历史题材文学创作方面的空白;二是尝试了书写“历史的人”和“人的历史”的现代历史小说写作形式,其作品具有一定的文学、史学材料的双重价值;三是表达了“本土人”对“本土历史”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艺术审美等诸多方面在这个时代所发生的深刻嬗变。以此同时,他为昭通文艺家们做了不少工作。十多年前修建了昭通市文联的办公楼,2009年又以10个月的时间,以惊人的速度修建了占地11亩、建筑面积4864平方米的昭通文学艺术家创作中心,为昭通的文艺家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创作环境。中心功能齐全,环境优美,让省内外的相关人士瞠目结舌。而在此次灾难来临之时,拿出了他非常出彩有三部长篇小说《云兴街》《李家花园》《豆沙关》,总计拍卖了28800元,全部捐给灾区,同时,还帮助灾区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此为肝胆,更有担当,既有大爱,更多大义。

  我在鲁甸采访期间,还见到了万国超。这个曾以龙头山为背景,写过《九山演义》、《神珠演义》等长篇武侠小说的农民作家,地震时就曾与昆明的音乐家杜俊良、农民歌手韩平华等一起在天生桥采风。当时他们见到一个十分意外的场景,大约有上千只蝴蝶连成一线,顺着峡谷往外走,七彩的、流动的河流让他们为之吃惊,几个人便立即改变主意,随着蝴蝶往外走。结果,是那些蝴蝶将他们带出了危险区。这时,地震发生了,瞬间山崩地塌,尘土漫天。旁边的小村子大多夷为平地,村民惊惶失措,哭声震天。万国超将一受伤的70多岁的老人背在背上就往外跑。老人说,你放开我,不要连累你们!他哪里肯放,紧紧搂住老人,硬是将她背出危险地带,同时也将一大帮人领出了还在震动、滑坡的山谷。过了几天,那些村民在领救济食品的地方见到了万国超,高兴得将他紧紧抱起来。他们说,要是没有你,我们都是死路一条了!事实上,万国超家里情况也非常不好,他父亲也于这场灾难中失去了生命。

  这段让人难忘的日子里,从灾区传来很多的令人钦佩的文艺家的故事。据我所知,宋大明、陈忠平、邱峰、王兴建、车应华、李劲松、刘波等众多的摄影家纷纷冒着生命危险,直奔现场。他们经历了无数的险情,忍受了多少的饥饿,餐风宿露,披星戴月,他们有的脸上、身上晒破了皮,有的扭伤了脚,有的剐伤了肉,但他们不顾一切,拍出了一批又一批震撼人心的摄影作品,完整地记录了灾害发生的全过程:灾害造成的惨相,党委政府与社会各界迅捷、无私的援助,灾区人民的自救与自信……这些照片有着极高的现实意义和史料价值。

  一片灾难深重的土地

  昭通地处川、滇、黔三省结合部,位于磅礴起伏的崇山峻岭之中,素有“锁钥南滇,咽喉西蜀”之称。这里地形奇特,构造复杂,沟谷纵横。1974年即发生过7.1级大地震。据专家介绍,1900年以来,6级以上地震就发生过15次以上,方圆100公里范围内,5级以上地震就发生过24次。其实,在这个地方,不仅是地震,旱灾、洪灾、雪灾、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在这块土地上也似乎从来就没有消停过。人民网北京8月10日电据中国地震台网消息,8月3日16时30分云南省鲁甸县发生6.5级强震,截至8月10日8时00分共记录到余震总数为1255个,其次生灾害亦出人意料……

  在这一块土地上,千百年来,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有个性、有血性的人。他们就是在这样一种险恶的环境里绕开险恶,困难面前解决困难,一步步成长起来的。昭通作家群和昭通文学现象也是在这样一种环境里,萌芽、生根、长叶,开着各种各样的花,结着大大小小的果实。三十多年过去,这棵大树蓬勃生长,不衰不竭,枝繁叶茂。作家写作,多从自己的真实生活出发,多言志。昭通作家群大多在苦水里泡大,在灾难里成长,其心灵多有煎熬,其笔下多有苦痛。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人错觉就是昭通作家群多少年来一直在叫穷叫苦,苦水太多,让人反感。有人甚至说,昭通作家是在贩卖苦难。也难怪的,他没有来过昭通,不了解昭通,不知道底层生活的现状,更不了解昭通作家的内心世界。

  记得几年前,我的一个小说在某刊物上发表。主编是个热心人,对作者关爱有加,见我去,硬要请吃饭,一行人在餐桌上就我的小说展开讨论。主编直言不讳说,你这篇小说我不喜欢,原本我是不想发的。他指指旁边的副主编说,是他,指着我的鼻子,骂我是不是不懂文学,看不懂作者的意图?我才发的。可是,我发了,还是同样不喜欢。我说,为什么啊?他说,我告诉你啊,我每天早上,早早起床,开车来上班,有时候堵车,一堵就是一两个小时,中午在单位少有休息。一大晚上才回去,好不容易躺在床上,伸手拿起的就是这本刊物,我一翻开就是你作品,这么沉重、苦涩,我能看下去吗……我这样一个群体,在城市里不在少数。我笑了,那笑依然是苦涩和沉重。我只是指着一桌子菜说,这桌菜有炒肉、有鱼虾、有蔬菜,还有一盘苦瓜。苦瓜清凉提神,可多吃点。

  是的,如果苦涩,那就全当配料吧!

  主编生活在大城市,他是白领,他没有在贫困山区特别是昭通这样的苦寒、冷凉且事故多发的地方生活过,甚至没有去走上几天。他不了解、也不理解昭通的这群作家的写作生态,更不知道比作家群体更为庞大若干倍的老百姓所生活的艰苦环境,不能怪他。当然,他把一本厚重的名刊当成一本躺在床上消遣的小册子,那只能是他自己的事了。

  事实上,我们已意识到了这样一个严峻的问题,文学作品如何表达自己的内心,如何表达自己视野里整体的光明与局部的黑暗。如何把苦难写得幽默,把沉重写得阳光,那又是技术上的事情了。

  数年前,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个昭通人,在本地犯了事,然后逃离昭通。几个月后,这家伙回到派出所投案自首。警察问他为什么要回来投案,这家伙的回答让警察出乎意料:在外边没有昭通酱吃。多么朴素的回答。事实上,这是一种恋乡的情结,一种生死都无法割舍的感情,故乡的一种不起眼的味道,就改变了他的一生,就让他作出令人匪夷所思的决断。“鲁甸8·03”地震后,一些感人的故事在不断发生,触动了我写作的欲望。它在不断地,以不同的方式在折磨着我。不写,我会被折磨得更痛苦。于是,夜以继日,用了二十多天时间,我完成了儿童题材长篇小说《疼痛的龙头山》。这个作品以昭通鲁甸龙头山地震为背景,虚构了一个让人心痛的儿童世界:龙头山矿山的过度开采,引起了彝族少年大洋芋的极端不满,深夜将金大叔拉矿的卡车轮胎割破;为了筹集外出寻母的路费,大洋芋和小花娇走进千年前的银矿洞,两人差点丧生;到龙头山支教的白洁老师的一堂关于爱的讨论,再次引发大洋芋对母亲的思念。父亲为了寻找妻子,儿子为了寻找母亲,一大一小两个男人踏上了漫漫长途。在这条对爱回望和向往的路上,各种奇遇由此展开。当他们踏遍千山万水之后,原来木香就在眼前。刚回到龙头山,地震发生了,在生与死的考量面前,大洋芋体现出了少年男孩的英勇气概……其间,白洁老师坚守山寨,只为疏通堵塞人心的腐物;爷爷潜心作法,只为驱妖逐怪让龙头山平安吉祥;还有那条叫做犸基的狗,忠心耿耿,催人泪下……这既是一个儿童的世界,又是一个成人的童话。龙头山的疼痛,是相爱的疼痛,是思念的疼痛,是离别、寻找、内疚和刮骨疗伤的疼痛,是爱与恨碰撞之后的疼痛。

  几年前,我曾经在北京的一个小说研讨会上说过:如果可能,我梦想的是能写出《不落的明月》中加夫里洛夫将军需要的“……浅显的、描写好人的,写美好爱情、朴实生活的,写阳光、写人、写人间纯真的喜悦的书”。我想,眼前的这本书,应该是我梦想的第一步,《疼痛的龙头山》就是这样一部作品。这个梦想高之又高,我会用一生,朝着这个方向走,尽管山遥水远,尽管路途坎坷。当然我也深知我自己的小,能力之弱,在昭通一大群优秀作家面前,如浩瀚星空中的一只萤火虫。但我也深知,我有爱,有梦想,有一颗赤诚之心。

  略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我写作,因为我不快乐,因为写作是一种对抗不快乐的方式。而我呢?我写作,是因为我梦想幸福;我写作,是因为我向往温暖;因为只有写作,我才会跨越重重苦难和未知的灾难,奔跑在寻找自己心中的伊甸园漫漫长途之中。

  相信昭通的明天会更美好,不管是在我们的笔下,还是在我们的眼前。

  以上种种,皆来自昭通文艺家们的肝胆良心。但与灾难之中挺起,在现场日煎夜熬、冒着生命危险战斗到底的消防、武警、医疗、卫生、民政、交通、新闻、来自天南地北的爱心志愿者,以及灾区广大干部群众相比,我们做的事情真的太小,太少,天壤之别,不足挂齿……

  写下这篇文章之时,一夜大雨,没有歇息。灾区的夜,又一个提心吊胆、让人不眠之夜。

  我双手合十,祈求上苍:但愿,不再有噩耗传来;但愿,好人一生平安!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