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生路

时间:2023/11/9 作者: 昭通文学 热度: 17997
吕亚平 杨恩智

  从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芦山地震、彝良地震到8·03鲁甸地震——林林总总、大小不一的地震灾难发生后,媒体报道中用词频率最高的,莫过于“打通救援生命线”这句话。一条又一条普普通通、平平常常、或宽或窄的公路、桥涵、铁路、水路、空中航线,甚至是泥泞不堪的乡间土路,立马就上升为党中央国务院、各级党委政府、救援部队、专业救援人员、全社会普通老百姓乃至于身处大难中的灾民最最关注的“生命线”,上升为生死攸关、与死神赛跑、夺取抗震救灾最后胜利的关键之关键!要经过怎样的艰辛和努力,才能把一条条崩塌、阻断的路重新抢通成为生命通道?要有什么样的智慧和勇气,才能在各种绝境、死地、废墟中踏出或打通一条条生路?

  第一章 序曲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有了路。

  第一节 历史之路

  “路”,基本字义为道,往来通行的地方;与“道”相连成“道路”,便为供各种车辆和行人等通行的基础设施。

  道路的基本要义在于能够往来通行,那些不能往来通行的绝路、断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路。

  世上有各种各样的路,从性质对比来说,就有正路、邪路,直路、弯路,近路、绕路,主路、岔路,大路、小路,宽路、窄路,平坦的路、崎岖的路等;从分类来讲,有铁路、公路、水路、天路、山路、马路、便道等;从建造材料来看,又有土路、沙路、石板路、水泥路、柏油路、矿渣路等;而从分级来看,又有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乡村公路等不一而足。

  关于道路,没有谁能够说出世界上第一条道路产生于何时何地。鲁迅先生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有了路。”或许,在遥远的古代,人们经常沿着动物的足迹或是最省力的路径行走,结果是经常被践踏的地方就成为小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随着人类社会的形成,交往的增多,代步和运输的需要,各种各样的车辆也上了路,小径逐渐发展,成为一般的道路。从相关资料上可查到,在公元前20世纪的新石器晚期,中国就有记载使役牛、马为人类运输而形成的驮运道。公元前16世纪一前11世纪间,中国人已懂得夯土筑路、用石灰稳定土壤。公元前11世纪一前5世纪,道路的规模和水平已有了相当的发展,出现了较为系统的路政管理,人们已将道路分为市区和郊区:城市道路分“经、纬、环、野”四种,南北之道为经,东西之道为纬;城中有九经九纬呈棋盘状,围城为环,出城为野;郊外道路分为路、道、涂、畛、径五个等级。公元前475年一前221年,人们已经能够在山势险峻之处凿石成孔,插木为梁,上铺木板,旁置栏杆,构成为栈道,这是战国时期道路建设的一大特色。公元前221年一前206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立即修建了以首都咸阳为中心、遍布全国的驰道网,这种驰道可与古罗马的道路网媲美。公元前207年,刘邦为麻痹项羽,入汉中时,采用著名谋士张良的建议,烧毁了从关中翻越秦岭,南通汉中、巴蜀的古代交通要道—栈道。然而仅过了一年,刘邦手下的大将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遂定三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建立了西汉王朝。公元前206年一公元220年,西汉王朝曾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远抵大夏国(今阿富汗北部),为沟通中国与中东及欧洲各国的经济和文化,开创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公元581—681年,建造了规模巨大(数千里)的道路工程。公元618—907年,唐太宗下诏书于全国,保持全国范围内的道路畅通,实行道路保养。当时的道路布置井然、气度宏伟,影响远及日本。公元960—1911年,在宋、元、明、清几代中,道路工程方面均有不同的提高和贡献。从清朝末年始,近代道路发展的重点转向西方……随着时代的发展,为尽量缩短起点和终点之间的距离,二十一世纪的道路开始直穿山岗或森林,逢山打隧道,逢河或深谷建桥,高速公路已经成为现代化公路的标志。柏油路、水泥路成为乡镇之间、乡村之间的普通路面。高速公路、铁路的出现为人们长途、大量、迅速地运输提供了条件,航空路线,为人们提供了更迅速的通行渠道,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第二节昭通之路

  昭通自秦开“五尺道”、汉筑“南夷道”后,便成为中原文化传人云南的重要通道,成为我国“南丝绸之路”的要冲。秦汉“五尺道”、“南夷道”的相继开通,滇东北地区直接纳入中央政权的管理之下,移民屯田、商品自由运销、文化交流频繁,加强了滇东北地区与巴蜀、与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也使地处“五尺道”、“南夷道”枢纽的昭通成为云南最早、最充分接受中原文化影响的地区,成为早期滇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再说铜运古道。它起于滇铜的主产地东川,由东川陆运至现今昭通市的巧家县蒙姑乡下金沙江,经鲁甸、昭阳、永善、绥江、水富,过叙州(今宜宾)航运到泸州,沿长江过重庆、汉口,到扬州转进运河,北上天津、通州,又陆运进入京师,途经今天的11个省、直辖市,水陆联运,全程超万里。这堪称“万里京运之路”的铜运古道,为北京运铜而生、而拓、而展的古道,和五尺道、南夷道一起,一直是昭通人的一种骄傲。

  把昭通的历史写辉煌起来的,除上述三条道路之外,还有便是鲁甸乐马厂的白银。西汉时,朱提山(今龙头山八宝一带)已经开采白银,至清乾隆、嘉庆年间,有十万余人齐聚鲁甸那个叫龙头山的地方挖银,一路灯笼高挂,骡马昼夜通行,驮盐巴、布匹进入乐马厂,又从乐马厂运出朱提银矿石或朱提银。有三条路直达矿区:主线由矿区经过龙头山、沙坝、鹦哥嘴、箐口、鲁甸达昭通;支线中,一条由矿区经龙头山、李家山至火德红银厂过牛栏江到会泽达昆明;另一条由矿区经腰店子、野牛塘过牛栏江到巧家,再过金沙江达四川;史称“乾嘉大旺”。民国时期,昭通炎山人龙云、卢汉主政云南,对桑梓之地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开发,使昭通拥有了“小昆明”之称。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320、108国道和成昆铁路、贵昆铁路的相继开通,以及国家和省内区域发展战略的调整,昭通由昔日的交通要道变成交通死角,改革开放30年后,涉及60%左右人口的区域仍然不通高等级公路,交通落后成为制约昭通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瓶颈。为彻底打破瓶颈,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贫困群众早日脱贫致富,昭通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取消政府还贷收费二级公路后给予中西部地区债务补助、在“十一32”期间要全面完成通达工程和通乡油路等重大历史机遇,决定举全市之力,在2011年6月底以前建成昭阳至彝良、彝良至岔河、镇雄至凤翥、凤翥至威信、柿子至凤翥、镇雄至威信、绥江至水富、昭阳至巧家8条二级公路,打造以昭阳为中心的4小时交通经济圈。整个昭通市从中心城市到边远县城、从革命老区到将军故里、从煤电新都到水电基地、从洛泽河畔到金沙江边……一条条公路开始热火朝天地建设。2011年9月30日,昭(阳)巧(家)二级公路正式建成通车,标志着昭通市2009年先后开工建设的8条二级公路全部建成通车。

  “饮马长江、挥师两洋、通江达海、八面来风”,这是昭通“四位一体”综合交通体系建设构想,围绕这一构想,目前已不适应发展需要的昭通机场将迁址,麻(麻柳湾)昭(昭通)高速和昭(昭通)会(会泽)高速的建设正在进行,建成后,昭通的4小时经济圈里将覆盖昆明、成都、重庆和贵阳等城市。2014年1月7日,素有“世界第一条山区高速铁路”之称的成贵铁路云南段之镇雄段正式开工建设,工程建成后,将使镇雄和威信两县的200余万人告别无铁路的历史,使这两个县去成都、贵阳等地的行程缩短为一个多小时。作为长江上游最后一道生态屏障的昭通,正在利用黄金水道,进行水富港的二期工程扩建改造,包括航道仓储设施、泊位的建设工作,预计3年后船队将从水富港直达上海。

  “要致富,先修路。”这是一句俗语,也是一句铁一般的定律。纵观古今,横看中外,经济发达地,交通必发达;交通落后地,经济必落后。交通网络之优劣,决定着经济发展之速缓。“道路畅通,百业兴旺”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昭通至今仍然没有一条完工的高速公路,现有公路等级差、线性差、抗自然灾害能力差、社会效益差、运输成本高,远离发达城市,域内优势难以发挥。然而,在2010年7月27日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举办的“2010昊龙论坛”上,某位全国知名经济学专家竟然说:西部不能再修公路铁路了。这违背常理的话一出,立即引得众多西部人士的质疑和拍砖,这样的“专家”确实是名副其实的“砖家”!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除决定经济发展之速缓外,面对一场场自然灾害,特别是地震灾害时,交通之优劣及畅通与否,甚至还决定着一条条生命的存与亡。地震灾害因其发生突然,破坏惨烈,让人猝不及防,在诸多自然灾害中,被列为“群灾之首”。即便我们的路发展到今天,比之往时已取得让人欣慰的进步,但在地震灾难发生时,还是一次一次地让我们深切地感到,路,除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外,对之于生命救援,更为重要!第三节损毁之路

  位于云南省东北部,昭通市西南部,牛栏江北岸的鲁甸县,地跨东经103度09分—103度40分、北纬26度59分—27度32分之间。全县东北与昭阳区接界,东南与贵州威宁县毗邻,南部和西部与会泽、巧家两县隔牛栏江相望。县境东西横距50公里,南北纵距印公里。县境地处云贵高原西北部,滇东北高原南部。地势东西两侧高,中间低平。整个地貌错综复杂,有深切中山、中切中山、岩溶高原、混合丘原、高原湖积盆地、断陷河谷坝。到处崇山峻岭,河谷深切。乌蒙山、五莲峰两大山系交汇境内,牛栏江绕县境南部、西部经昭通注入金沙江。沙坝河斜穿县境东南部,龙树河穿流县境北部。

  这个总面积1485.45平方公里,其中山区1305.45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87.9%,坝区180平方公里,占12.1%,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65人的地方,地处药山构造带南段小江断裂附近,是一个地震、山崩、地滑等现象频繁出现的地方。据《鲁甸县志》载,乾隆二十九年(1764)太平朝街发生山体梭塌,后在原址北重建新街定名为梭山街。梭山,成了鲁甸现在还在使用的一个乡镇名。从宣统三年(1911)起,境内发生有震感和房屋坍塌的地震多次,这些地震虽有记录在案,但无准确震级记录。1916年至1952年,沿东北向骡马口构造带的铅厂、鲁甸、昭通一线,6级以上的地震发生过3次。1977年10月13日下午,发生四级以上地震。1978年9月下旬,沿秀水构造带也发生过一次4级左右的地震,余震延续时间长达一星期左右。1983年6月4日下午,又发生一次5级地震。进入新世纪,鲁甸又开始了一个新的地震活跃期。2003年11月15日02时49分,在鲁甸北纬27度2分、东经103度6分,发生5.1级地震,11月26日21时38分,又发生5.0级地震。2004年8月10日18时26分,又发生了鲁甸县、昭阳区境内的5.6级强烈破坏性地震。震中位于鲁甸县桃源乡、昭阳区布嘎乡一带,介于北纬27度10分、东经103度36分之间。

  虽然南北构造带及东北构造带沿线均有地震发生,但从已知地震情况及地质结构看来,境内处于药山构造带斜接复合单位,新构造运动频繁,岩层挤压较紧,变形强烈,能量难以释放,所以容易发生强震。

  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北纬27.1度,东经103.3度)发生6.5级地震,震源深度12公里。震中为鲁甸县龙头山镇,其距鲁甸县城20公里,距昭通市40公里。一时之间,房屋倒塌,灾民被埋;山石滚落,公路被堵;山崩地裂,阻河壅江。乌蒙山为之颤抖,牛栏江为之呜咽。

  据统计,“8·03”地震导致鲁甸、巧家两县境内县乡公路、村组公路受损严重,造成昭通至巧家二级公路和沙坝至龙头山至乐红、鲁甸至铅厂、新店至小河、牛栏江大桥至天花板、龙头山至西屏至银屏至翠屏、乐红至施初、火德红至红石岩、巧家县包谷垴至铅厂、哨口子至新店至小河段等多条通往灾区的公路中断,灾区343条公路中349段共计1828公里受损,其中省道1条,60公里;县道17条,34.7公里;乡道195条,715公里;通自然村道路147条,641公里。涉及28个乡镇,195个行政村,452条次公路损毁严重中断,涉及公路993.4公里。地震造成公路塌方7022处,塌方约2980万立方米;挡土墙垮塌2037处,约13万立方米,护坡1.54万立方米,护栏损毁78公里,5条隧道局部受损,涵洞受损712道,路基14万余米,49座桥梁受损,1座40米桥梁中断。

  面对这样的灾难,人类,是那样的渺小;建筑,是那样的不堪一击;我们的路,是如此的脆弱!大地轻轻地伸个懒腰,瞬间就可以把人们多年以来一点一滴费尽移山心力和物力才建设起来的成果毁得千疮百孔,撕得四分五裂、七零八落。接踵而至的暴雨、塌方、泥石流,任何一种打击,都能将其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那一处处道路坍塌或中断成绝境,都能将其九层之台起于垒土的那一栋栋建筑倾斜或倒塌成废墟,它脆弱得如同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如同此次地震中,那或遇难或受伤的一条条生命。

  通讯中断、电力中断、供水中断、粮食短缺,被埋废墟者,期盼救援队的脚步声,伤而未死者,亟盼医疗队的及时救治,侥幸逃脱者需要维持生命的食物救助,惨遭不幸者需要及时进行遗体处理……成千上万的人急需救援!可是,灾区处于深山狭谷、悬崖峭壁之中,通往震中的一条又一条道路已被中断,救援车辆被堵!救护车辆被堵!救援设备被堵!救援物资也被堵!灾区受伤群众又运不出来……如此灾难面前,时间就是生命!每耽误一分钟,就可能多一条生命逝去,早一分钟救援,就多一分生还的希望!路,这时已不再是普通的路,而是生命之路,希望之路!而举目望去,路在何方?

  路在脚下!

  是的,路在脚下。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一场场抢通通往灾区的道路,也是一场场抢通生命线的战斗,从此拉开了序幕。

  第二章 救援之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第一节集结之路

  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

  “8·03”鲁甸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立即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当前把救人放在第一位,努力减少人员伤亡,妥善做好群众安置工作。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批示要求,千方百计抢救被掩埋和受伤人员。震后一小时,中国地震局启动地震Ⅱ级应急响应,国家减灾委、民政部等国务院有关部委根据国家抗震救灾应急预案紧急启动抗震救灾应急响应;民政部、国家地震局、交通部、工信部、卫生计生委、发改委、国土资源部、公安部等部门组成工作组迅速赶赴灾区。4日9时03分,中国地震局又将鲁甸6.5级地震应急响应提升为I级,11时,国家减灾委将国家救灾应急响应提升至最高级别的Ⅰ级,进一步加大对鲁甸地震灾区的支持。

  地震后仅5分钟,武警昭通市支队鲁甸县中队15名官兵就地投入抗震救灾,鲁甸消防大队的女教导员陈蓉,震后8分钟,就带着第一批十几名官兵从县城往震中龙头山镇进发。震区乡镇工作人员、派出所公安民警、卫生院医务人员等就地投入抗震救灾。昭通市委书记刘建华、市长张纪华、副市长成联远马上赶到地震应急指挥中心,宣布启动抗震救灾应急预案,紧急部署应急工作,并立即率领安监、民政、住建、交通、水利、国土、卫生、防震减灾等部门奔赴灾区。随即,成都军区、云南省军区、第14集团军、武警云南省总队等驻滇部队第一时间奔赴一线,展开救援。以第38集团军工兵团为主组成的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第13集团军红军师和陆航部队的6架直升机、空军伊尔-76运输机、解放军昆明总医院等单位和专业力量前往救援。震后10分钟,云南省武警总队官兵携带各类物资装备向震中进发。中国红十字会、云南红十字会、四川红十字会、香港红十字会、澳门红十字会纷纷向鲁甸灾区调拨赈灾物品。震后3个半小时,红十字蓝天救援队全国各分队集结完毕。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南方电网、中石化、中石油、东方航空、南方航空等中央企业在通讯、电力、燃油、运输等方面为灾区提供紧急救援。震后的第一时间,地震局工作组出发,国家救援队出发,国家卫计委医疗队出发,公安消防武警官兵出发,通讯、电力、道路抢修人员出发,国家减灾委首列抗震救灾专列从北京出发,运送重伤员的专列从昆明、成都出发,各地救灾物资启程……一支支队伍闻震而动,紧急出征,日夜兼程,往灾区挺进。不同的队伍,怀着救援灾区群众的同一种信念,朝着此次地震的同一个方向开始集结。

  4日一早,受习近平总书记委派,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急飞灾区,代表党中央、国务院,代表习近平总书记,徒步深入震中,实地察看灾情,指挥抗震救灾工作,看望慰问受灾群众,转达习近平总书记对灾区干部群众的关心和慰问。

  云南省委书记秦光荣、省长李纪恒、省委副书记仇和、副省长丁绍祥等省领导分别率队在震后两个小时或当天深夜即赶赴灾区,现场指挥抗震救灾工作,要求全力抢救被困人员和伤员,妥善转移安置灾区群众,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切实安排好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确保灾区社会秩序稳定、人心安定;做好道路、电力、通讯的抢通保通工作;加大对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重点水利工程的巡查排险力度,严防余震和次生灾害;严密监测,加强震情研判和预报,为抗震救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仅仅30多个小时内,来自成都军区、北京军区、空军、二炮和武警部队的近万名官兵全部到达3个重灾县13个重灾乡镇,并全力展开了生命搜救和转移伤员工作。

  在受灾最为严重的鲁甸县、巧家县,成立了云南省鲁甸“8·03”6.5级地震抗震救灾指挥部,下设抢险救灾、医疗互助、群众安置、道路抢通、物资保障等工作组,由省领导牵头负责,深入一线指挥,省、市、县三级指挥机构上下联动,并召开指挥部全体会议暨军地协调会议,加强军队与地方的统筹协调,突出救援制度、机制建设,军地紧密配合,联合指挥、联合调度、联合协调,有序推进各项抗震救援工作,开始了高效运转。

  地震发生,众多人员受伤受困,救援工作面临着众多困难。其中最大的困难就是道路不通,受灾群众生活物资因地震被毁,而救援物资难以进入灾区;大量房屋倒塌,受伤被困群众需要专业的设备和人员进行救援,而这样的设备和人员却又堵在路上一时难以赶到;众多伤员在灾区被救出,也因为道路不通,转送治疗困难,大量伤员困在重灾区转运不出去。那些被迫放弃装备、徒步进入震中的救援人员只能用十指在倒塌废墟中抓刨,刨得双手鲜血淋漓……

  争分夺秒的生命抢救在饥饿与汗水中进行,一条一条的生命,在急迫等待救援。

  为抢通保通灾区的生命线,云南省交通运输厅在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立即启动地震应急I级响应,迅速成立了由云南省交通运输厅刘一平厅长和昭通市委常委、市政府何刚常务副市长共同担任组长,市委常委、副市长孔贵华担任副组长的指挥部抢险保通组。8月3日下午18时45分,刘一平厅长随李纪恒省长带队的省政府工作组赶赴灾区一线,并迅速投入道路抢险保通工作中,随后杨廷仁副厅长、省公路投资公司、省公路局等单位领导纷纷赶赴灾区开展救灾。国家交通运输部杨传堂部长也及时赶到灾区指导抢险保通工作。保通组第一时间扎根一线,蹲守要塞,排兵布阵,现场研究,与抢险人员共同奋战。各级交通运输部门把抢险保通作为当前工作的第一要务,昭通市交通运输局印发了《昭通市交通运输局鲁甸“8·03”地震灾区公路保通工作方案》,对保通工作作了明确安排和要求,由局长张朝东驻守在一线抓落实,其他领导一人负责一条公路的抢险保通工作,工作人员跟班作业,加强技术指导,日夜奋战,形成了中央、省、市、县齐抓共管,部、省、市、县交运系统合力攻坚的工作格局,为公路抢险保通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抢险保通组坚持把进入重灾区的生命线作为攻克重点,集中机械技术和人力物力,24小时不间断施工,于8月4日凌晨抢通了通往龙头山的生命线并全力保通,其余公路在认真勘查的基础上,分别制定抢通方案,明确抢通保通的责任单位、责任人、抢险人员、机械力量和抢通时间,制定了“分段包干、责任到人”抢险保通工作制度,确保一条公路有一名领导、一套人马、一个方案、一支专业队伍。重点公路分别由云南公路投资公司、云南建工集团、省公路局、武警水电部队、武警交通部队、吴龙路桥公司等专业队伍负责抢通施工,逐点轮班作业、昼夜施工,在第一时间打通了交通运输的生命线。同时,保通工作也实行“分段包干、责任到单位”保通工作机制,把灾区重要公路保通任务落实到具体的单位。

  第二节 空中之路

  重大灾难发生的第一时间,抢救生命是重中之重。每一分每一秒的耽搁,都可能造成一个个鲜活生命的消失。而从所有的运输工具上讲,航空救援最快、最省时。空中救援,着陆条件较简单,能到达交通不便的偏远地区,及时完成人员和物资的运送。有些直升机甚至不需要着陆点,放下绞车钢索就能救人。美国、日本以及台湾地区,航空应急救援是第一选择。“8·03”鲁甸地震发生后,第13集团军红军师和陆航部队的10架直升机、空军伊尔-76运输机、东航、南航的民航客机陆续齐聚昭通机场展开救援,大批的救灾飞机在昭通机场起降,承担起运送物资和伤员等任务。在陆上通道仍然处在极其艰难、缓慢的抢通之中的情况下,成都军区第13集团军某陆航旅出动6架米171直升机于4日7时30分出发,10时30分抵达震中迅速勘察灾情,确定救援航线,寻找着陆点,运送灾区急需的水、食品、药品等并转移运送重伤员。10点半左右,一架军用直升机从龙头山镇将4名重伤员运出,半小时后送到昭通机场。4日15时,武警部队首次运用四旋翼无人机等高科技装备抗震救灾,四旋翼无人机已先后3次起降,完成10平方公里作业,传回灾区第一手25分钟的航拍视频影像资料,为合理分配救援力量、畅通指挥系统、搜救转移受灾群众提供高效准确的信息参考。

  在先前勘察、救援的基础上,随着天气的好转,8月5日8时30分,陆航旅直升飞机再次起飞,从空中对龙头山镇的损毁情况进行了航拍,将1吨左右的物资投放下去。当天全天出动了6架直升机,飞行22架次,向翠屏、银屏和龙头山镇三个地方投放了12.7吨物资。和以往救灾不同的是,这次投放的物资除了饮用水和方便面外,还增加了单兵自热食品。此外还有帐篷、药品等。为腾出空间更多地转运伤员,机械师还把6架直升机重达一吨的副油箱都撤除了。截至8月5日下午15时,陆航旅已救出灾区重伤群众31位及多名轻伤人员。

  8月6日、7日,陆航旅直升飞机增加到10架,直升机起降频率和密度明显增多,任务更加繁重,往往有5架直升机同时在鲁甸上空飞翔,导致空中通道愈加狭窄。总计飞行了200多架次,运送人员600多人,其中转运重伤员143人,运送物资76吨。为救援打通了空中生命线。

  民航云南空管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并紧急派出工作组赶赴现场,指挥航空救灾运输工作。4日上午,成都和昆明便派出由技术专家和业务骨干组成的民航空管抗震救灾工作组赶赴昭通,支援昭通机场开展抗震救灾飞行空管保障工作。5日,西南空管局总工程师于斌和云南空管分局副局长雷贵生来到昭通机场塔台,现场指挥李克强总理的专机保障工作。6日,昭通机场的救灾飞行大幅增长,军民航同场起降,飞行条件与环境越来越复杂,空管保障的难度大大增加。经地震民航抗震救灾联合应急指挥中心研究决定,昭通机场空中交通指挥权移交云南空管分局,由云南空管分局全面负责抗震救灾期间昭通机场的军民航运输机管制保障和抗震救灾直升机的飞行协同保障工作,昭通机场提供协助配合。作为地方支线机场,昭通机场日常飞行量较少,仅有2个停机位,空管保障设备简单,难以保障多机种、大流量运行。面对紧急灾情,大量的救灾飞机都在昭通机场起降,大批救灾物资和众多伤员需要机场承担运送任务。5日,昭通机场的各类飞行起降已达118架次。在紧迫的形势下,云南空管分局积极应对,确保每日连续10小时不间断提供空中交通管制保障服务。通过与军航密切配合,建立灵活机动的沟通机制,协同保障抗震救灾飞行,共同制定了协同工作方案等措施,规范了昭通机场在抗震救灾期间军民航的空中交通管制工作。同时,根据在草坪上铺设钢板建立临时直升机停机场地的建议,机场连夜施工,6日10时,临时停机场地开始投入使用,保障了更多的飞机加入到抗震救灾中。

  截至13日20时,昭通机场共保障各类飞行734架次,运送人员9384人,转运伤员181人,物资296.111吨。在整场抗震救灾过程中,航空工作人员们用他们高度的责任感和精湛的业务水平,为灾区搭建了宝贵的“空中生命线”。第三节钢铁之路

  铁路,是国家的一种重要基础设施,是辐射极其广泛的大众化交通工具,在中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处于骨干地位。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资源分配不均,所以经济、快捷、方便的铁路占有更大优势,成为一种广泛使用的运输方式,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

  有关铁路的信息和知识开始传人中国,大约是在1840年鸦片战争前后,当时中国的爱国有识之士,如林则徐、魏源、徐继畲等人先后著书立说,介绍铁路知识。1876年7月3日,中国土地上出现了第一条铁路——吴淞铁路。1881年,在清政府洋务派的主持下,开始修建唐山至胥各庄铁路,从而揭开了中国自主修建铁路的序幕。唐胥铁路通车时,中国工人凭借时任工程师的英国人金达的几份设计图纸,试制成功了一台0-3-0型的蒸汽机车,这就是中国历史上制造的第一台机车。1894年至1948年,是中国铁路缓慢发展的时期,各帝国主义国家掠夺了中国大部分路权;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1952年,是逐步抢修恢复铁路运输时期;1953年至1978年,全国铁路骨架基本形成;随着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国民经济开始了新的发展时期,1979年至2002年,中国铁路也开始了新的发展时期,1982年指出“铁路运输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提出“北战大秦,南攻衡广,中取华东”的战略;而2003年至今,中国铁路走上了跨越式的发展道路。2005年1月7日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大规模铁路建设拉开了序幕。2007年4月18日,中国第六次铁路大提速正式展开,中国从此进入了高速铁路时代,大量时速250、300、350公里每小时的动车组已经上线运行,中国高速铁路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在重大灾难面前,运力巨大的铁路总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回首过往那一场又一场大大小小的灾难,铁路“抢”字头、“救”字头的列车,总是会在我们的记忆里闪现。灾区急需的救援物资的远距离运输,大型抢险机械的配置运送,伤者的运送……都在使用铁路。铁路这条通道,成了重要的生命通道。

  鲁甸地震发生后,8月4日,在接到开行“救002”次专列命令后,昆明铁路局迅速编组17节旅客车厢,用35分钟的时间快速往“救002”次专列上装运大米、方便面、矿泉水等救灾物资,并召集列车员、检车员、警察及红十字救护人员共76人踏上列车,全程做好铁路支援鲁甸抗震救灾运输和服务准备。11时54分,首趟“救002”次支援鲁甸灾区专列便装载着各类救灾物资和救援人员从昆明火车站紧急开出,18时19分抵达了昭通火车站。接着,5日下午15时32分,昆明铁路局第一趟转运伤员被命名为“救001”次的专列,运送着17名伤员从昭通出发,晚21时,驶入了昆明火车站。

  6日,成都铁路局昭通北站组织抢卸救灾汽油,凌晨2时59分从广东茂名发来的6辆载重3 11吨抢险救灾汽油95002次专列抵达昭通北站。

  同样是6日晚,宜宾火车站到处闪现着医护人员、铁路人员、公安民警和青年志愿者忙碌的身影。29辆救护车和两辆大巴车停在站台上,发动机一直开着,每辆救护车的后车门都面向铁路打开,在已抬出的每一张担架前后,各有一名医务人员守候。他们在等着从昭通乘专列来宜治疗的伤员到来。在现场,宜宾市卫生局党委书记、卫生应急总指挥长杨聪说,从国家卫计委决定由宜宾接收云南昭通鲁甸地震伤员起,宜宾就开始着手安排部署,宜宾3家医院已预留出60张床位,作好了接收伤员的准备工作。这次转运的32名重伤员,安排27人分别一人上一辆救护车;剩下的5名伤员乘坐两辆救护车。宜宾火车站党总支部书记周轶也说,火车站昨日早上接到伤员乘专列来宜治疗的通知,立即着手进行安排,组织了55人的党员服务队,还有25名青年志愿者,加上铁路职工共有100多人投入伤员转运工作。中国铁路总公司、成都铁路局劳动卫生部门负责人,也专程赶到宜宾做好转运的联系协调工作。

  飞机、火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不是经常地乘坐它们,但遇上灾难之时,它们,却又是那么的关键,那么的必不可少。此外,还有水路,还有船舶,唐家山堰塞湖如果不是武警水电部队搭建了大型移动浮桥,打开了水路,大型开挖工程设备要迅速运上堰塞湖大坝展开施工,谈何容易!而且在水网交错的地方或沿海地区,它们对于生命的救援也是极其重要的。

  第四节 保通之路

  鲁甸“8·03”地震发生后,在云南省公安厅交警总队组织下,昆明、曲靖的交警积极行动起来,从昆明到曲靖到昭通,全路段对车辆进行分流保通,确保经过昆明、曲靖的救灾车辆、人员、物资顺利进入灾区。

  昆明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和各交警大队第一时间开展了抗震救灾道路保通及应急救援保障工作。

  昆明市公安局交警支队七大队辖区二环快速系统连接昆曲高速、机场高速,是抗震救灾物资运送、伤员救治的生命枢纽。为保障抗震救灾“生命线”畅通,七大队迅速召开抗震救灾工作部署会议,成立抗震救灾工作领导小组,详细安排部署抗震救灾保通工作,要求全队民警在工作时要心系灾区,加强责任心,全力做好本职工作。同时加大警力投入,全警上岗,加强巡逻监控力度,设置固定监控岗哨,确保抗震救灾“生命线”畅通。在金马立交桥、小庄立交桥、马村立交桥安排警力强化监控,发现事故或故障车辆第一时间处置,为抗震救灾车辆赢取通行时间。该大队值班领导干部还加强查岗、巡岗力度,特别对涉及抗震救灾生命线的工作责任点进行严格督导检查,确保民警在岗、在位认真履职。

  8月5日20时,接支队指挥中心通知,说20时30分左右,鲁甸地震部分伤员乘火车抵昆,将转至二大队辖区昆医附一院、附二院和红会医院救治,省急救中心19辆救护车已在昆明火车站待命,要求二大队做好通往医院沿线路段及医院内部的交通保障工作,接此通知后,二大队立即启动交通安保工作应急处置预案,通知值班中队、备勤中队和各中队的晚班警力共60人次迅速上岗,由大队长坐镇进行指挥和部署,将警力分为3组,分别负责完成通往昆医附一院、附二院和红会医院的沿线道路及医院内部的交通保障工作;将各路口、节点以及医院内部的交通保障工作责任到人,细化保障措施,明确职责任务,要求民警、协警和保通员以高度的责任心全力做好交通保障;在通往3个医院沿线的重要路口分别安排事故处理人员,负责处置道路沿线及医院周边的交通事故,避免因事故原因引发交通拥堵。当天21时20分,19辆救护车安全、顺利到达指定医院,二大队圆满完成此次鲁甸地震伤员转运的交通保障任务。

  8月6日19时15分,满载着昆明市民对鲁甸地震灾区爱心及关怀的物资运送车队,从二大队辖区新闻中心出发。为确保物资运送车队能顺利、尽快抵达灾区,二大队为车队通行提供了强有力的交通保障。在物资运送车队行经的路口和重要节点安排民警进行保通,全程绿灯放行;安排该大队七中队中队长驾驶警车为物资运送车辆带队开道,确保车队通行畅通。当日19时35分,民警顺利将爱心物资运送车队带至昆明北收费站,确保了车队通行的安全和畅通。

  曲靖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各大队、中队也纷纷投入到了保通工作中。从功山到待补,从会泽到江底……沿途每一个危险的路段,都有交警在加班加点地值守。

  昭通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在多年的应对灾害工作当中,相关部门已积累了丰富的处置经验,昭通的交警部门也不例外。他们在主动同四川、重庆、贵州交警部门联系协调、加强车辆分流宣传的同时,纷纷投入到各路段、各节点对一条条一段段生命线进行保通。

  据交警部门初步统计,地震发生后,每天从“昭通——鲁甸——龙头山镇”路线行经的车辆约为5000辆左右,从巧家县前往灾区的车辆为3000辆左右。以昭通市到龙头山镇昭巧二级公路为例,它以往的正常车流量为每天1200辆左右,最高峰流量为每天2500辆左右,地震后的车流量是最高峰流量的一倍以上。

  由于重灾区的交通状况较为滞后,路面狭窄且没有专门的停车场,地震前3天进入灾区的救援车辆只能以道路为停车场,停放在道路上的车辆一度排了一、二十公里。道路使用率只有平时的一半,车流量又是平时的两倍,交通管理工作难度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成几何数量的倍增。此外,灾区里穿行的两轮摩托车也成了交警部门最头痛的问题。地震发生后,当地百姓出行主要依赖两轮摩托车。对交警来说,从鲁甸县到龙头山镇整条路上,除了每天要面对五六千辆汽车带来的巨大交通压力以外,还要面对每天上万辆摩托车造成的管理压力。

  地震发生时,昭阳城区数十万人纷纷跑到路上避险,一时间造成城区主要道路交通秩序混乱。昭阳区公安分局交警一大队指挥中心立即发出指令,各路面中队全警动员、全员上路,疏散涌上街头避险的群众,指挥疏导交通。昭阳区交警一大队立即取消一切探亲休假,召开专题行政办公会,传达上级指示精神,结合辖区道路交通管理实际,科学合理部署警力,安排部署震后交通保通保畅工作。全力做到确保道路交通安全畅通有序、确保社会治安秩序稳定、确保不发生其它有影响的安全事故、确保不发生大的交通事故的“四个确保”。昭阳区交警二大队主要工作就是确保昭鲁快捷通道畅通。为此,该大队及时抽调警员对昭鲁快捷通道进行全程巡逻,并对昭鲁快捷通道全程进行交通管控。该大队外设的乐居中队、青岗岭中队、北闸中队、大山包中队积极调配警力做好辖区道路巡逻管控工作,确保道路交通安全有序、畅通,同时做好随时调动警力的准备。

  云南公投集团也第一时间召集昭通管理处、云岭路桥公司、昭会指挥部和待功指挥部等4家单位召开抗震救灾保通会议,安排抗震救灾工作,并组成了应急处突大队,对桥梁、隧道、高挡墙等重要结构进行检查,至当天19时05分,动用巡查车辆7辆,巡查人员28人,对辖区道路水富至江底170公里进行了检查。各收费站开通抗震救灾绿色通道,并准备了矿泉水、饼干、面包等食品提供给前往灾区救灾人员。在保通救援车辆进入昭通的同时,昭通管理处又同其他几家单位积极参与到通往灾区被堵路道的抢通中。

  地震发生后,鲁甸县公安局交警大队也立即部署警力抗震救灾,及时在昭鲁快捷通道、昆明到达鲁甸的收费站路口、城内路口设置指示牌12块,指明通往灾区的方向,并在鲁甸县通往重灾区龙头山镇道路西门丫口处设置3个交通管制点,对过往车辆实施分流、管制,减少道路通行压力,确保救援队车辆畅通无阻。同时,设置3个保通工作组,协同鲁甸地震灾区保通工作指挥部,在通往重灾区的道路上开展保通工作。

  此次地震波及到巧家县包谷垴乡、老店镇、小河镇、新店乡等多个乡镇。巧家县公安局交警大队在地震发生后,迅速召开大队全体民警会议,对救灾工作进行安排部署,确保进入灾区的巧蒙公路、昭巧公路畅通,确保运送受伤人员车辆、救援物资车辆能够第一时间快速到达目的地。该大队组成了4个工作组,由大队领导带队分赴包谷垴、老店、金塘、新店4个乡镇开展路面执勤工作,并对巧蒙公路、昭巧公路加强巡逻管控及隐患排查,确保运送抗震抢险救灾人员、物资、装备的车辆顺利通行。

  震后72小时,是抢救生命的黄金时段,救人是所有工作的第一要务。灾情发生后,120救护车、消防部门的救援机械设备、生命探测仪等急需进入灾区,但由于车辆过多,路面狭窄以及塌方不断,一度导致小寨到沙坝、沙坝到龙头山镇的路上排满了车,挤得水泄不通。为此,中央电视台和各地电视台,都专门播发了抗震救灾指挥部要求全国各地社会车辆不要自行前往灾区的通告。指挥部制作了抗震救灾专用通行证,发放给最必需进入的车辆。昭通交警部门根据实际需要,在通往龙头山镇的公路上设置了3个交通管制点,通过层层“分流”“压缩”“过滤”车辆,确保生命救援急需车辆迅速进入灾区。期间,交警24小时全天候值班,除了要经受风吹日晒雨淋之外,还必须忍受那些不被理解的、突如其来的屈辱。当时一些在外地打工的村民得知家乡地震、家人被埋,心急火燎地驱车赶回昭通,被交警拦住后,情绪十分激动,吵吵嚷嚷,骂骂咧咧,推推搡搡,有人甚至动手打了一个交警两个耳光,其他人把他控制住后,被打交警却叫大家放开他,诚恳地对打人者说:“你的心情我们完全能够理解。但是灾民这么多,赶往灾区的车辆这么多,家乡的路有多宽你是清楚的,如果不采取交通管制,大家都往里挤,结果必然是每个人都被堵在路上。连救援队伍和人员都被堵在路上,那么,又靠谁去救你们的亲人呢?”说得打人者羞惭地低下头来,交警又帮忙拦下两辆摩托车送他们进入灾区。其中的甘苦真是难以细说。

  地震造成牛栏江红石岩两岸山体发生崩塌,形成大型堰塞湖,据武警水电部队指挥部司令员岳曦介绍,该堰塞湖的处置难度不低于汶川地震的唐家山堰塞湖。接到任务后,昭通交警支队及时安排水昭高速公路交巡警大队进行堰塞湖道路的抢险保通。8月12日,牛栏江堰塞湖泄洪槽成功挖通,使险情在可控范围内。这是抢险救援部门的功劳,也有交警部门的一份付出。“看着灾情得到缓解,我们心头也倍感欣慰。”昭通交警陈文松说。

  3天黄金救援期过后,转入了过渡安置阶段,这一阶段工作的重心主要是救援物资的运输,让灾民能够吃得上饭,喝得上水,住得进帐篷……由于进入灾区的道路太过狭窄,通行仍然不畅,为更好地开展工作,让急需物资迅速送到灾民安置点,交警部门与交通部门建立起密切联系,实现信息共享。同时,交警部门与民政等部门进行密切沟通联系,实现运输信息共享。通过种种有力措施,为救援物资的顺利运输创造了有利条件。

  截至15日,昭通交警共投入抗震救灾警力8330人次,车辆1813辆次,设置临时分流点5个,共计分流车辆54251余辆。

  第三章 救命之路

  在大灾大难面前。党中央传来了最强音:

  “把救人放在第一位!”

  第一节 沙坝——龙泉

  龙头山是此次地震的震中。

  龙头山镇古称朱提山,境内八宝村乐马厂历史上为产银盛地,早在汉代即为朱提银的主产地,声名远播,驰名海内。镇政府所在地距县城31公里,东与火德红镇、江底镇、文屏镇相连,南与巧家县包谷垴乡隔牛栏江相望,西与乐红乡相连,北与小寨镇、水磨镇接壤。

  8月3日,是星期天。

  这天,是龙头山镇赶集的日子。龙头山镇两山夹一河,炎热的河谷气候,使之成为了远近驰名的花椒、辣椒、大蒜生产大镇。当前正是花椒的成熟采摘期,这些生活在大山里的村民们,有的去镇上赶集,有的到山坡上摘花椒,家里留下的,多是或老或幼者。这一天,他们的生活,与往日并没有什么不同。可是这一天,却如一条人生分水岭,让他们的人生,发生了猝不及防的变化。

  房屋倒塌,可以重建;亲人死别,却永远不可重聚。

  先让我们随着谢旭的行程看看龙头山地震后的道路情况。谢旭是鲁甸县公安局交警大队龙头山中队的中队长。地震发生之时,28岁的他,正在昭阳区的家中和家人团聚。地震发生后,得知震中就是龙头山后,来不及知会家人一声,便立即驱车往龙头山赶。急!急!他一边急着赶路,一边与他所在的中队值班人员通电话,间隔着,又一边向大队汇报他一路看到的道路情况。

  到达距离龙头山还有5公里处的沙坝,公路已被山体塌方、落石阻断,车子无法通行,谢旭只好弃车步行。一路巨石、泥石流堵路,有的地方只能手脚并用摸索着翻过去,两边的山上仍然不断有山石滚落。谢旭边躲避边用手机拍下路况照片,转发给县交警大队。一路艰难行走,一路惨不忍睹,灾情远远超出了谢旭的预料,地面裂陷,山体崩颓,房屋坍塌,曾经熟悉的一片一片房屋,现在成了一片一片废墟,残垣断壁间,瓦砾废墟上,受震惊吓的人群,乱成一团,喊成一片;惊叫声,呼救声,响成一片。李克强总理等中央、省、市、县领导进入震中时,走的也是这条道路。

  龙头山镇沿河依山而建,在离中队不远处的河对岸,是一段在今年7月23日的一次山体滑坡中,被迫中断的路段。经地质专家勘测,此处滑坡的土石方近80万立方,需要数月甚或近一年的时间才能打通。地震发生前,中队正联合有关部门,与村民协调征用土地,希望另修一段道路绕开山体滑坡处,使整条公路达到畅通。可没等到路修通地震就来了。原有滑坡的土石方还未清除,新塌下的又堆了起来,从昭巧二级公路进入附近龙头山镇龙泉村、八宝村、萝卜村、观音山村等的道路,基本处在了瘫痪状态中。谢旭知道公路畅通对救援意味着什么,他希望能找到另外一条通道,就带领协警杨荣吉步行向镇下方几公里外的翠屏走去,他们一边沿途查看公路状况,一边向大队汇报公路上哪里有危险,什么地方通行困难,需要什么工具才能开路。然而这一查看后,他们发现,通往翠屏的公路也因山体滑坡被阻断了。这样,龙头山镇政府所在地就变成了两头都断路的区域。这就意味着死伤人数这么多的灾区,只能通过龙泉村口的一座1米宽小桥与外界联系,所有救灾物资都要靠人背、肩扛,走过这座1米宽的小石桥,再徒步1公里才能来到镇上;救出来并需要送外救治的伤员,也只能如此徒步护送。

  伤亡如此之大的灾难,怎能如此救援?

  如何输送伤员和物资,保障这条生命线的畅通,成了国家、省、市、县各级领导高度关注的一个问题。震后1小时,昭通市委书记刘建华、市长张纪华率领市县有关部门冒着余震不断、塌方不断、飞石滚落的危险,徒步到达震中,迅速安排交通管制,撒出工作人员开展救援,安定了惊恐的灾民;震后4小时,省政府李纪恒省长亲率省交通厅、省公路局主要领导,徒步5、6公里进入龙头山镇,第一时间对公路部门抢险救灾工作进行布置;震后7小时,云南省委书记秦光荣冒雨到达灾区看望慰问干部群众和救援人员;震后19小时,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副总理汪洋等专程赴昭通,也是沿着泥泞小道,踏着残砖碎瓦,徒步5、6公里进入震中龙头山镇现场视察灾情,现场指挥救灾。

  必须让救援大部队和救援物资、器械进入龙头山,而且是尽快进入!

  可如何进入?如何才能最快地进入?

  召开紧急会议研究后,最终决定在龙头山镇龙泉河两岸架设一座钢架桥。

  决定一出,便立即开始行动。钢架桥的建设,主要由省公路局负责,昭通交通运输局、昭通公路总段、曲靖公路总段、麻昭指挥部、昭会指挥部等方面全力配合。省公路局专门委派副巡视员王敏、局武装部、农村处相关负责同志驻扎现场,组织、督导各参与救援单位工作;曲靖总段、昭通总段、麻昭指挥部分头推进,全力完成架桥工作。曲靖总段主要承担桥梁装运、架设等主体工作,架桥队由近50人组成,其架设的配装式钢架桥长30米、宽4.2米、自重约70吨,最大载重量约20吨,可以完全满足出入灾区车辆通行需要;昭通总段负责地方协调,出入灾区道路抢险、保通工作;麻昭指挥部负责现场施工安排、机械组织、技术指导等工作。

  余震不断,暴雨不停,道路不畅。

  不惜一切代价全力抢通并且保障生命线畅通,成为省公路局最为急迫、最为重要的一项任务。

  地震发生后3个小时,即8月3日19时30分,云南省公路局下达抢险救灾命令,曲靖公路管理总段传达命令集结人员。20时,曲靖公路总段机械化养护和应急保障中队人员集结待命,师宗公路管理段做好了物资清点、装卸人员到位、运输车辆联系等调运准备工作。22时30分,会泽公路管理段出动装载机、挖掘机各1台、路政保通车和指挥越野车各1辆,抢险队员12名作为先遣队奔赴灾区,于4日凌晨3时抵达地震灾区。

  8月4日凌晨3点15分,云南省公路局抗震救灾前方临时指挥部要求曲靖公路总段做好赴鲁甸地震灾区架设钢架桥的准备,曲靖总段应急办立即指令G713仓库启动钢架桥物资调运应急预案。5点40分,云南省公路局向曲靖公路总段应急办下达指令:调运钢架桥到鲁甸地震灾区架设。钢架桥存放所在地师宗公路段段长率干部职工淋着大雨,历时4个多小时,靠双手将40余吨重30米长双排加强321A型钢架桥配件搬运、装运到运输车上,而后赶到曲靖与集结的人员汇合,火速赶往鲁甸地震灾区。

  8月4日凌晨,麻昭指挥部指挥长刘和开就带领先头部队前进到了震中,任务是全力配合好曲靖总段架桥队完成钢架桥架设工作,做好架桥队的后勤保障。

  4日上午,曲靖公路总段最后一批73人组成的抗震救灾抢险队在党委书记余泽辉的命令下迅速出发,奔赴鲁甸。由于地震导致山体滑坡、坍塌,路面非常狭窄,加之赶往灾区的救援车辆迅速增多,抗震救灾抢险队伍行进速度非常缓慢。

  麻昭指挥部用5个小时,便将场地平整完成。至5日3时50分,运送钢架桥部件的货车终于抵达龙泉河边。8时,钢架桥配件卸装完毕,装配随之开始。

  受地形限制,钢架桥的装配使用不了机械,每一块部件都靠人工进行搬运装配,一片小的配件就有好几百公斤,大的超过一千公斤。为了尽快架好这桥,施工抢修的他们用木棍穿在钢桁架孔内,用肩头抬到安装位置进行安装。中午,现场的气温达到三十多度,地面的河砂都被烤得灼热,架桥人员的衣服全部被汗水湿透,有的肩膀也被磨破,汗水一泡,火辣辣的痛。

  5日19时20分,这座长30米、宽4.2米的双排单层加强型装配式公路钢架桥终于架设完成。装上斜板、修建辅道后,当天22时12分,第一辆救灾物资车辆通过钢架桥,直接抵达重灾区鲁甸县龙头山集镇及周边村组。

  钢架桥的建成通车,彻底打通了龙头山镇通往外界的出路。

  出路就是生路!钢架桥一通,在这座现在看来其实很普通的桥上,一辆又一辆救护车呼啸而过,一车又一车的救援物资和医疗药品被运送进去,一批又一批救援器械、设备也开始从上面向灾区挺进,一个又一个的伤员,被车辆拉着,开始往外面的医院送。钢架桥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生命通道。

  看着这些,一直以来不知饥饿不顾疲倦为这桥的搭建努力着的抢通人员,脸上终于现出了欣慰的笑容。

  这是他们向龙头山灾区乃至全国人民交出的一份满意答卷。

  第二节 昭通—巧家

  巧家县是“8·03”地震的又一个重灾区。截至8月8日15时,“8·03”地震造成昭通市鲁甸县、巧家县、昭阳区、永善县和曲靖市会泽县108.84万人受灾,617人死亡(其中:鲁甸县526人、巧家县78人、昭阳区1人、会泽县12人)、112人失踪(其中:鲁甸县109人、巧家县3人),3143人受伤,22.97万人紧急转移安置,2.58万户8.09万间房屋倒塌,4.06万户12.91万间严重损坏,15.12万户46.61万间一般损坏。在巧家县的灾情中,又以包谷垴乡为重中之中,巧家县遇难的78人中,包谷垴乡就有66人。

  灾害发生后,中央、省、市领导分别作出重要批示,市委常委、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孔贵华按照分工,第一时间赶赴重灾区巧家县包谷垴乡,至老店镇被塌方所堵,立即调集麻昭指挥部、昭通总段等单位进行抢通,于8月3日22时到达重灾区包谷垴乡进行指导抗震救灾工作。省委副书记仇和、副省长丁绍祥受秦光荣书记、李纪恒省长委托,连夜从东川绕行至巧家,于次日凌晨4时赶到包谷垴乡指导抗震救灾工作,并迅速成立巧家片区抗震救灾军地联合指挥部,建立了军地协调、统一指挥、统一调度的高效运作机制。

  地震中,昭巧二级公路严重受损。

  昭巧二级公路是一条从昭通至鲁甸、小寨、沙坝、甘家寨(重灾区)、牛栏江大桥达巧家的交通要道,承载着伤员运送和物资运输的重大责任。

  在省交通运输厅、省公路局关于抗震救灾工作的统一指挥和部署下,昭通公路管理总段重点负责昭巧二级公路的抢险保通工作,总段抢险保通队伍在3日夜里冒着阵阵雷雨,在余震不断、滑坡和落石不断的危险中,沿途不断清理塌方,开辟便道。经过连夜奋战,4日上午打通西门丫口至小寨路段,5日打通昭巧路鲁甸至堰塞湖段。巧家段抗震抢险保通队伍在抢通至昭巧线K55公里(牛栏江大桥附近)处发现被塌方、飞石掩埋的车辆。为保障救援工作顺利开展,5日上午,昭通市副市长孔贵华、云南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杨廷仁、云南省公路局局长吕云锋在视察牛栏江大桥时召开现场会议,对抢险保通工作作出分工指示,到5号下午经过装载机配合,共清理被埋车辆22辆,成功打通昭巧线K55公里处。但由于山体滑坡、泥石流阻隔积水淤积,在昭巧路天生桥附近形成了面积较大的堰塞湖,大型机械设备难以施工。到了这里,距离昭巧路全线打通已不足1公里,云南省公路局局长吕云锋、昭通公路管理总段总段长陈礼游和副总段长杨仕兴徒步翻越堰塞湖上塌方,实地考察地形情况商议决定在堰塞湖塌方路段上方开辟一条便道,应急中心、昭通公路管理总段鲁甸段与武警水电第一中队配合,昭通公路管理总段巧家段与武警交通部队配合,由两边机械同时开工对堰塞湖上方开挖便道。

  由于受到不断余震和4日凌晨持续强降雨的影响,昭巧路K45公里处交通全部中断,在昭通总段应急抢险机械的抢通中,因为大面积的山体滑坡和随时都会向下滚落的巨石,使得救援保通现场异常紧张、危险,抢通难度大大超出了想象。作为震中龙头山镇唯一与外界互通的生命干线,昭巧路如不能尽早打通,搜救援助、救护医疗、物质供应等维系灾区群众生命的各种资源就无法抵达,那样,龙头山将真正成为一座孤城、死城。在征得昭通市政府和指挥部同意后,麻昭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部分头前往灾区的云南建工D标段项目办紧急集结所有救援机械,快速赶往昭巧路K45公里处。在5台挖机、5台装载机参与的强势推动下,昭巧生命线一米一米地向前延伸。截至8月5日凌晨,麻昭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部共清除滑坡、塌方点30余处,抢通路段10公里,并在清理滑坡时,帮助受灾群众搜寻到遇难群众遗体4具,移出被困车辆2辆。

  8月7日10点48分,随着挖掘机推开最后一片塌方,昭巧公路全线抢通,车辆恢复通行。至此,为抢通昭巧二级公路,云南交通运输系统共出动人员12241人次,投入挖机439台次、装载机767台次、拖车221台次、执法执勤车辆180车次、运输车684车次。

  第三节 火德红——李家山

  火德红镇是“8·03”地震的又一重灾区,镇政府位于鲁甸县境南部,距鲁甸县城21.5公里,东北与江底镇相连,西北与龙头山镇毗邻,南面及西南角与会泽县梨园乡、巧家县包谷垴乡隔牛栏江相望。截止8月13日,全镇6个村(社区)6689户25418人受灾。因灾死亡51人,失踪12人,受伤353人。其中李家山村受灾最为严重,涉及红石岩、王家坡、莫家沟3个自然社,共因灾死亡42人,失踪12人,受伤239人。

  从火德红通往李家山村红石岩的通村公路,是盘旋于山间的盘山公路,路长17公里多。地震中,几乎全线受损,三四十处被塌方和巨石堵断,数百人的生命安全遭到威胁,抢通道路,成了第一要务。

  地震发生时,火德红镇党委书记臧尔方在昭阳,得知震中在鲁甸后,他及时往火德红赶,边赶边打电话,联系在昆出差的镇长王小虎,联系火德红的几家工程公司,联系办公室,联系班子领导……一路赶一路电话,他恨不得一脚油门,自己便飞到镇上。

  鲁甸县荣华种养开发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种植养殖业发展为主的公司,同时也进行着一些乡村公路的建设。地震时,公司总经理黄荣华在鲁甸茨院乡的老家。地震过后一接到电话,就开始往火德红镇赶。一边赶,一边组织公司员工18人,调动一台推土机和两台挖机,向火德红进发。

  云南中北公司的工程师王天兴当时在昭通的水富县,地震之后,他也第一时间开始往鲁甸赶,往火德红赶,一边赶一边调人调机械,向火德红调了1台挖机1台装载机。

  黄荣华调齐机械设备后开始抢通火德红到红石岩的主干线。地震当日下午19时许,机械开始作业。暴雨如注,塌方、滑坡、滚石不断,他们冒雨顶危,连夜对火德红通往李家山的路进行抢通。次日武警交通部队到后,他们已将火德红通往李家山村的道路抢通到只剩一公里多,武警交通部队到达后,要他们撤下来,让部队专业抢险队伍上。已精疲力竭的他们还不愿意,差点和武警官兵吵了起来。

  撤下来后他们又转战火德红至大水沟之间的山村土路,那是一条有9公里的通村路。

  地震当晚,王天兴负责进行抢通的道路是火德红镇至南筐村再到机车村的路段,这一段路有27公里,当晚连夜抢通,次日他又从火德红到红石岩线的杨柳树处,对银厂村的路段进行抢通。

  在一段一段生命线的抢通中,先是当地企业的机械开了进来,接着是十四集团军的机械开了进来,然后又是武警交通部队的机械开了进来,武警水电部队的机械开了进来……一支又一支的抢通力量,加进了打通生命线的队伍中来。

  至6日,火德红镇管辖区内的救人生命通道全线抢通。一条条道路的抢通,意味着的是一条条救人生命的线路被抢通。特别是火德红镇至红石岩之路的抢通,对堰塞湖的处置,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四节 红石岩——堰塞湖

  汹涌澎湃的牛栏江咆哮着一路向北,流经鲁甸县境南部和西部的江底、火德红、龙头山、乐红等乡镇,于县境西北角梭山乡甘田村的手扒岩出境,经昭通麻壕注入金沙江。全长101公里,径流面积884.7平方公里,平均降雨量1002.2毫米,年平均流量为每秒157.6立方米,最大流量为每秒2740立方米,两岸山崖陡峭,峡谷幽深。

  在鲁甸县火德红镇李家山村和巧家县包谷垴乡红石岩村交界的牛栏江干流上,有一处尖峰挺立、颜色发红的悬崖峭壁,名日红石岩。“8·03”地震时,群山不住地颤抖,空中犹如有一个巨人手持两把巨斧,同时猛力砍削下来,两岸山峰各有整整一半山体瞬间滑落下来,形成一道厚厚的石坝,堵住了桀骜不驯的牛栏江水路,江水迅速上涨,不多时就立即堵起了一汪深深的水,水面宽,且长。

  这被堵的水路虽然不是一般的路,却比这次地震中任何一段被堵的路,对生命更重要、更具有威胁性,且威胁面也更广,受威胁人数更多。

  地震之时,在牛栏江边的李家山村红石岩自然村里,一户人家正在建房。李世龙和堂弟正用骡子帮这户人家搬运沙子。大地发抖之时,正在吃洋芋做的晌午。山摇地动中,抓住骡子尾巴往外逃生的李世龙,边逃边听见身后传来天塌地陷一般的轰隆声。回首一望,如烟似雾的灰尘冲天而起,像战争片里浓密的硝烟,又像天上暴雨欲来时突然聚集的黑云,把远处的山峰遮得严严实实。

  硝烟弥漫,黑云散开,一个让全国人民瞩目并揪心的堰塞湖便横亘在眼前。这一堰塞湖的形成,给这次地震本就极其艰难的抢救工作,又增加了一道危险而紧迫的难题。

  堰塞湖之上不远的红石岩自然村里,有一个温泉,温泉水深1004米,水质清澈,名叫红石岩珍珠温泉。据说,这温泉水中含有丰富的硫和硒,泡过之后,对人的皮肤有较好的保养作用,所以,当地又称其为硫磺珍珠温泉。温泉三面环山。身立其中,或仰望远处的高山,或静听周遭的鸟虫之呜叫,是人生不可多得的一种享受。由此,近来当地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它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已经引资把它作为鲁甸又一旅游区域进行开发。只是,开发工程还没来得及进行。只经过简单处理的温泉,平日里为红石岩一村民易姚顺管理,进入泡泉者,每人收取两元的费用。对皮肤好,又便宜,这里便成为了众多昭通及周边人士——无论是老百姓,还是上班族,甚至领导者——周末的好去处。

  地震之时,易姚顺正在他家房子旁的一块场院里铺开花椒晒,地震一簸,他被簸到了场院的围墙边,随着一阵黄灰腾起,旁边房屋开始坍塌,房上的瓦片噼啪而落,砸到了他的头上。还算有些清醒的他意识到地震后,呼喊起人来。温泉就在他家房子下不远。他说,当时的温泉里,有差不多两百来人在里面泡澡。

  在易姚顺的呼喊中,他看到了王定基,他认识的王定基是鲁甸县水务局的副局长,十多年前,曾在这里的火德红乡任过多年的乡长。这时,温泉后面的山上,大大小小的石头轰隆隆地不断滚下来,迅速把山边的公路堵死,还把停于路旁的二十多辆车砸得不成车形,有的被埋得不见踪影。面对此情此景,充满恐慌和无助的易姚顺见到王定基,像是见到了救命稻草。

  王定基在这儿当过多年的乡长,对这里的地形熟悉。甚至,对村里的一条条小道,他也了然于心。只是,这时的他,已心生悲痛和着急。和他一同来泡温泉的姑妈和妻子,姑妈已被落石当场砸中身亡,妻子也被落石砸中,致使手臂骨折。落石不断,现场一片废墟,惊叫声、哭喊声响成一片,惊慌而逃却又不知从何处逃的游客和村民们乱成一片。如果不及时疏散转移,伤亡必将更大。

  “不要惊慌,不要乱跑,听我指挥,从这边走……”悲是悲,痛是痛,但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一名基层领导干部,为了这一群惊慌的人群,便顾不得已永远失去了生命的姑妈,也顾不得已手臂骨折的妻子,开始发出号令,疏散起了这里的人群。

  人群疏散到了较高处的安全地带后,王定基发现了牛栏江里突然上涨的水位。凭眺远望,他看到了远处崩塌并堵在了牛栏江峡谷处的塌方。作为一个水务工作者,看到此情此景,第一反应便是:“这水,怕是要把村子淹没。”他迅速把红石岩处牛栏江形成堰塞湖,水位快速上涨的情况向县水务局局长报告。

  与此同时,火德红派出所所长马旭灿、指导员张兴朝带领全所民警赶赴重灾区李家山村,因山体塌方将公路阻断,马旭灿和张兴朝各带领一组民警徒步进入,分头开展救援,张兴朝等到达红石岩自然村后,立即对惊慌失措、六神无主的受灾群众进行安抚,一边组织他们向李家山村村委会方向疏散,一边对被埋人员展开施救。正当张兴朝徒手将村民李石芬从废墟中救出,要转移到安全地带时,不经意间抬眼一望,江那面巧家县包谷垴乡红石岩村的半座山和这面红石岩村民小组的半座山均崩塌了下来,阻断了江水,红石岩电站的房屋已经被水淹没,更危险的是,水位还在迅速上涨,距他站立的地方只有四五米远了,张兴朝立即打电话给鲁甸县公安局指挥中心报告了这一情况。

  这是最及时也是最快捷的报告。

  究竟谁是报告堰塞湖险情的第一人?

  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堰塞湖险情上报后,引起了中央、省、市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云南鲁甸6.5级地震抗震救灾指挥部立即下达命令,十四集团军、武警水电部队、武警交通部队、水电八局等施工单位迅速挺进红石岩,一场激战堰塞湖的战斗在大山深处打响,排危除险工作很快展开,上、下游两岸上万群众得以迅速疏散。

  如同历次地震,震区当晚又是一夜的大雨!而且通往堰塞湖的道路多处阻断,抢通进展缓慢。如果按照村、乡、局、县等一系列常规程序逐级上报,堰塞湖一旦决堤,后果不堪设想!

  这个地震造成山体塌方而形成的堰塞湖,位于震中鲁甸县龙头山镇南偏东8.2公里、堰塞体位于红石岩水电站取水坝下游600米处。就在它的下面不远处,便是牛栏江天花板电站的坝埂。堰塞体顶部高1216米,堆积体高83至96米,堰塞体垂直河道方向迎水面长286米、背水面长78米,顺河方向顶部宽度753米,堰塞体总方量约1200万立方。灾情发生后不久,天花板电站接到紧急停机通知,并及时撤离电站员工。被堰塞体堵断河道后,牛栏江里的水位一夜之间涨了十多二十米,迅速淹没了上游的村庄、房屋、树木和道路,照此速度下去,如果得不到及时处理,两到三天水位即会漫过堰塞体,甚至引发溃堤。堰塞体一旦溃决,更直接威胁到下游沿江的鲁甸、巧家、昭阳三县(区)10个乡镇、3万余人、3.3万亩耕地,以及下游天花板、黄角树等水电站的安全。

  一时之间,这堰塞湖犹如埋在这里的一颗定时炸弹。

  这时的牛栏江,成了另外一种意义上的生命线。

  一时之间,国家防总、水利部,云南省委、省政府,纷纷召开会商会,针对堰塞湖的险情趋势,进行分析研判。

  国家防总、水利部于8月4日决定由防总秘书长、水利部刘宁副部长率队赶赴灾区指导排险处置工作,并成立国家防总、水利部、云南省政府领导牵头,相关厅局、地方政府、部队等组成昭通鲁甸“8·03”地震牛栏江堰塞湖排险处置指挥部,调集各类富有经验的专家和解放军、武警交通和水电部队、水电十四局等专业抢险队伍到达现场。昭通市、曲靖市各级党委、政府全力以赴做好堰塞湖排险处置各项工作。

  8月3日,云南鲁甸6.5级地震已致红石岩地区形成堰塞湖;8月4日,江水水位继续以每小时1米的速度上涨,库区被淹40余家200余人已经转移;8月5日,堰塞湖水位已上升三倍。

  8月5日10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戚建国,云南省委书记秦光荣,省长李纪恒,成都军区副司令员石香元,云南省军区司令员张肖南分别乘坐两架直升飞机,从空中查看堰塞湖险情,研究排险方案。

  指挥部及相关部队和人员一边进行险情踏勘、监测,一边进行研究分析,一边进行应急处置。

  首先是群众转移。上游要转移,下游也要转移。然而,故土难离,住了一辈子的家园能说舍弃就舍弃吗?许多上了年纪的老乡宁愿死,也不愿意离开自己亲手建造的家园!不得已,部队只好动员那些感情丰富、心思细腻的女兵来做群众的工作。一时之间,村村社社布满了俏丽的女兵。她们与群众手握着手,心贴着心,经过千辛万苦、口干舌燥的说服工作,八千多群众终于完成了转移。其次是部署。下令上游的德泽大型水库下闸拦截上游洪水,最大限度减少人湖水量;下令下游的天花板、黄角树电站加大下泄流量,腾空库容,作好应急准备。再次是组织。立即组织气象、水文部门实时加密现场监测,为应急处置提供科学的依据;组织解放军、武警部队和地方力量,全力打通通往堰塞体的抢险道路,为处置堰塞湖提供必要条件;组织国内技术力量和专业队伍,调集设备,提供抢险保障。

  降低水位,减轻险情;疏通堰体,下泄湖水,成了最紧迫的事。

  可这,如何处置?

  我们不是没有处置过堰塞湖。

  我们不是没有应对堰塞湖的经验。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中,也形成了多个堰塞湖,其中最大的一个是唐家山堰塞湖。现在的牛栏江堰塞湖,蓄水量虽然没有唐家山堰塞湖那么多,但坍塌量和库容量远超唐家山堰塞湖,仅坍塌量就是唐家山堰塞体的两倍,而且是历次重大险情中地质条件最为复杂的一次。这是一个湖面大、堰塞体大、上游集雨面积也大的堰塞湖,而它的存在,又威胁到数万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成了一个极其危险的堰塞湖。牛栏江两岸山高谷深,要打通左岸下游道路,许多路段只能是逢山开路,在断岩上凿壁修路;右岸上游有两公里的道路,又全被湖水淹没,只能是遇水架桥,靠堰塞湖水进行水上运输。陡峭的山体还在不断崩塌,而堰塞体上巨石太多,有些石块一个就重达上百吨,必须要爆破解石,大型开挖机械才能实施作业,加之库内漂浮物多、余震不断,处理难度远比唐家山堰塞湖大得多。

  但再难,也得处置。

  终于,处置方案有了!

  工程排险和群众避险两相结合,在群众避险的同时,在堰塞体顶部开挖泄流槽,在堰塞体底部的旁边利用红石岩电站的导流洞进行疏通引流降低水位,以排除险情。

  话是如此说,而实施起来,却有着种种的艰难险阻。开槽引流,这“开槽”二字付诸实施,按方案便需动用挖掘机、推土机、装卸机等机械设备150余台,施工人员400余人。机械如何进去?这么多人在这儿如何施5127疏通导流洞,洞口的铁闸门如何打开?

  面对泄流槽这整个堰塞湖抢险的关键工程,再是怎样的艰难,都必须及时开始实施。

  8月4日13时至15时,经过长达两小时的飞行,无人机获取灾区30平方公里的0.2米高分辨率影像,拍摄影像417幅,重点拍摄区域为已形成堰塞湖的牛栏江红石岩段。经初步解译并综合其他信息判断,山体滑坡严重,堰塞湖水位上涨已近30米,水面面积已为正常水位的3倍。此外,红石岩段的道路损毁达数十处,房屋损毁严重。8月5日,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利用4日获取的无人机影像,制作完成震后首批高分辨率影像图,图上可清晰判读出房屋损毁、道路受阻、山体塌方、水位上涨及堰塞湖等情况,为整个处置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担负泄流槽施工作业的,是武警水电部队800多名官兵。

  他们顾不了天气的复杂多变,也顾不了施工任务的艰巨,他们只知道作业、作业,奋战、奋战,不分昼夜地作业,不分昼夜地奋战。

  同时,担负道路抢通和装备运送任务的13集团军工兵团、14集团军某旅和武警等相关部队官兵,冒着危险运送炸药及排险装备,为排险作业提供条件;担负堰塞湖漂浮物打捞清理任务的曲靖军分区100多名官兵和民兵预备役人员,在水位不断上升、上游漂浮物不断涌来等情况下,只知道打捞再打捞,清理再清理,为施工作业排除了隐患;担负堰塞湖空中勘察预警任务的13集团军陆航旅,在飞行资料不完备、气候条件复杂的情况下,一次又一次地飞抵堰塞湖上空实施抵近勘察,及时发现次生灾害隐患,有效发布了预警信息。

  昼不再是平时的昼,夜也不再是平时的夜。对于这批奋战在堰塞湖处进行抢险的人们来说,天地之间,已没有了时间的概念。但他们所进行的一切,又全是为了时间,那是生命的时间。

  8月5日下午15时,武警8750部队接到命令,向堰塞湖运送并安放200斤炸药,计划于6日早上炸毁堰塞体上的大石。山路不止崎岖,不止狭窄,简直就很难称之为路。但就是在这悬崖峭壁间,武警8750部队的25名突击队员,还是利用一条50米长的缆绳,飞檐走壁一般下到了堰塞湖边,踏到堰塞湖的大堤上。只是,晚20时左右,他们在堰塞体周边安放好炸药,准备原路返回时,连续不断的塌方,再次阻断了道路,缆绳也无法再使用。无法返回的25名官兵,在堰塞体附近的一块空地上,以火取着暖,成了黑夜中另一批等待救援的对象。直至次日凌晨,他们才顺利脱险。

  排除一切艰难险阻,不顾一切艰难险阻,开槽、开槽。

  堰塞体大石已然开炸,接着需要的是大型机械设备对土石方的开挖。

  进入堰塞体本有两条通道,但从上游鲁甸县火德红镇李家山村红石岩自然村进入的一条已被上涨的湖水淹没阻断,从下游巧家县包谷垴乡红石岩村进入的一条也被塌方和落石堵断。面对此情,指挥部决定,从两个方向同时开辟道路,一边在上游的湖面上安装大型运输浮桥,一边在下游左岸的悬崖峭壁上重新开辟便道。6日,随着通往鲁甸县火德红镇堰塞湖道路的抢通,第十三集团军某工兵团的官兵们迅速运进设备在湖面架设浮桥。应急中心、昭通公路管理总段鲁甸段与武警水电第一中队配合,昭通公路管理总段巧家段与武警交通部队配合,由两边机械同时开工从堰塞湖上方开挖便道。

  9日凌晨,下游左岸公路打通;上游大型运输浮桥也已安装完毕,大批施工机械设备相继运送到了堰塞体上部。

  9日开始,堰塞体处置及泄流槽开挖工程全面展开。

  10日22时,堰塞体顶部泄流槽开挖已投入350余名兵力、80余台各类机械,高峰时100多台大型设备昼夜不停地在工地上轰鸣。

  七天七夜的奋战后,12日15时40分,进行了最后一次爆破,17时,最后一铲土石完成,至此,一条长753米、顶宽30米、底宽5米、深8米的泄流槽成功贯穿牛栏江堰塞湖堰塞体。顶部泄流槽的顺利抢通,标志着牛栏江堰塞湖险情基本排除,其对上游和下游的威胁基本解除。

  七天七夜来,武警水电部队800多名官兵,进行大规模爆破13次、小规模爆破100多次,出动大型工程机械210台套,开挖土石方10万余立方;曲靖军分区100多名官兵和民兵预备役人员,在水位不断上升、上游漂浮物不断涌来等情况下,先后打捞、清理堰塞湖漂浮物达7万平方米,防疫洗消27万余平方米;13集团军陆航旅,先后14架次、20多小时飞抵堰塞湖上空实施抵近勘察。

  泄流槽,终于全面打通了。

  泄流槽的打通,标志着又一条生命线的抢通。

  牛栏江堰塞湖的成功处置,也再次验证了中国面临重大险情的应对能力。

  第四章 献身之路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什么样的大爱,

  使他们踏上奋不顾身的道路?

  第一节 此岸——彼毕

  他,是一个医生。他来灾区是为了救死扶伤。

  但路,却不管他是什么人,堵住了他的脚步。

  不但堵住了他往前救人的脚步,还堵住了他走向明天的脚步。

  你不是年轻么?你不是身体好么?你不是懂水性么?你怎么就撑不过那么一步去?你怎么一下去,就再也不爬起来……

  地震让灾区的617人死亡,112人失踪已经很残忍了,可它,竟然又残忍地把你也给带走了。你不是福建宁德人么,你怎么跑到云南来当医生了?你不是云南省公安边防总队医院中医科的卫生员么,你怎么跑到灾区救援来了?如果,你没有成为你们41人应急队的队员该多好!如果你的身体不那么好,又不懂水性,还不那么年轻,又该多好!

  可,这都只是如果了。

  一切,都不可能倒回来,都不可能让我们来假设了。

  谢樵——让我们再一次呼喊你的名字。虽然你的名字,已经被我们呼喊了千遍万遍。无论是在嘴上,还是在心里!如果呼喊到多少遍你能回来,我们愿意一直呼喊着下去……如果,啊,如果,已经没有了如果。

  这是你留在人间的最后一张照片了。你神情已经疲惫,可你身上的警服,却让你被一圈光辉笼罩着。这圈光辉里,你的目光,依然那么坚定,那么沉着。

  是什么时候的事了?哦,对,事情还得从头说起。

  你是8月3日,跟随云南省边防总队医院紧急组织的41人应急医疗救援分队,来到灾区的。4日上午,你们进入了重灾区龙头山镇的光明村。你们冒着山上飞扑下来的泥流滚石,置自己的生命于不顾地抢救着他人的生命,一直搬运抢救着地震中受伤的人。

  8月4日13时的到来,你们肯定没有感觉到。这个时候,时间在你们的感觉中,一定比山上的飞石飞逝得更快吧。但也就是这个时候,你们接到了那个叫刘远玉的村民的求救了。求救的情况是:那个叫大林的村落,已被泥石流掩埋,有六十多人不知身在何处。六十多人啊,这是一个怎样的数字!这意味着什么样的一种情况!军队,是人民的军队!军人,是人民的军人!面对人民请求你们帮助进村搜救,你们是那么地义无反顾。

  对于脚下的路被堵,于你们来说,已经是常有的情况。

  只是,那堵路的,恐怕大多是巨石,或者塌方吧?面对那些巨石或者塌方,你们还可以绕道,或者攀爬而过。现在,你们遇到的不是巨石,也不是塌方,而是堰塞起来的一湖河水。如果是平日里,面对这样的一湖水,你肯定会赞美它吧?虽然这个时候,它不是那么清澈,不是那么平静,可它毕竟是一湖水啊。智者乐山,仁者乐水,勇者无畏。作为一名医生,而且是一名军队中医医生,你是仁者,也是勇者。你的姐姐谢良琴说你打小就崇拜军人和英雄,有时看有关军人和英雄的书着迷了,连饭都顾不上吃。你们新兵连的指导员说你军事训练特别能吃苦,流血流汗不流泪,三个多月的新兵训练,你的军事动作都是其他新兵学习的榜样。你是智者,就连你们的院长都说你热爱中医,勤奋好学,还喜欢钻研……加上你那分明的轮廓,纯净的眼睛,镇定而又充满自信的面容,你又是一个应该怎样来形容的智者?你乐山,翻山越岭,你是不怕的,你得经常去那一座又一座山上攀爬,去采那救人生命的草药。你也乐水,擅长游泳,充满爱心和包容心,你上山采药,很多时候,竟然是为了降低病人的看病费用,是为患者提供免费的自采药材。你不是仁者谁才是仁者?

  你是棵好苗子,1990年的5月,你来到了这个世上。你崇拜军人,崇拜英雄,2008年的12月,是你圆梦的一个时间点。这个时候,你成了一名你梦想中的光荣的边防武警战士。

  如果你只是智者,你只管乐你的山去,采你的草药去,该多好。不乐水,不去懂那水性,当一个真真正正的旱鸭子,想来,你恐怕就不会去到这个湖里了。哦,又是如果。我们是多么地不愿意再说如果之类的话语。可是,我们又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如果。即使你果真是个旱鸭子,我们也无以断定你就不会去那一趟,说不定,你还同样地去,还同样地向救援迈进。因为你是名副其实的勇者。

  你已经脱掉了外衣,你已经下到了湖里,你要打通的,是一条水之路。

  你已经向对岸游去了。

  面对从山上不停滚落下来的石头,你担心过没有?还是,你只顾往对岸游,就没有看这些落石?即便你顾不过来看落石,或者没发现那些落石,可那些落石砸入水中时,击出了一阵一阵波浪啊,难道这个你也没有感觉到么?还是,你应付这些波浪已感吃力,加上用在往对岸游去的力量,你已顾不了这些石头。

  不管是你没发现,还是你顾不了,抑或是你也发现了也注意了,但你的英雄气必然让你一往无前,开弓就没有回头箭!在你就要胜利游到对岸,就差那么一点点时,偏偏就被罪恶的落石砸中了。看到你被激流卷入水中的那一刻,你的战友们,心都碎了,都要跳出来了。他们看到你的两只胳膊在水面扑打,在水面挣扎,不一会儿,一阵波浪卷来,你便被卷进了激流中。他们的手开始舞动起来,似乎,被卷进激流里的人是他们。似乎,他们要用他们的挣扎,他们的舞动,他们的挥舞,他们所有的力量,来帮助你,来让你扑腾上水面来,扑腾到对岸去……

  可你再也没有扑腾上水面来。

  你在岸边回眸一笑留下的那张照片,是我们能见到的你的最后一张照片;你那一回首的身影,是你的战友们看到的,你最后的身影。

  你失踪了。对岸不见你的影子,水面上,也不再能见到你的影子。

  面对你的失踪,你所在的部队,开始了立即搜救。

  中国蓝天救援队,参与进来了;中国水下救援队,参与进来了;武警交通部队、水电部队,也参与进来了……

  可你在哪儿呢?

  哪儿都没有你的影子。

  像是你有意跟他们进行一场捉迷藏的游戏。

  似乎真是这样。似乎是你已藏得没了兴趣,然后你便自己走出来了。

  这时候,你已经藏了四天。这时间,已经滑到了8月8日。这个时候,是上午的9时许,你来到了水面,并让一直还在寻找着你的武警云南总队第二支队作训股长黄旭光看到了你。我们不知道你是不是不想让他看到,或者是你担心他来追你,你在那水面上,飞似地往下涌去,像一只船。是的,你跑得太快了。我们不知道你是不是因为在躲避你记忆中的飞石才跑这么快的。如果是,我们多希望你慢下来,多想让你慢点。因为这个时候,飞石已不像你记忆中的那么多了,也不像你记忆中的那么快了。

  你这么快地跑,让追你的人,都得分两组进行了。是的,两组,一组往你的后面追,一组往前绕到你的前面堵。你肯定是发现在后面追你的人了的,要不,你不会跑那么快。可是,你忽略了绕到前面堵你的人。也许,你在离他们近了的时候,也发现了他们。只是这个时候,你已经没有办法绕开他们了。你只想从他们的身旁冲过去,继续和他们玩追赶游戏。

  也许,你还是想回家了。

  毕竟,你已躲了那么多天。你跑那么快,只是不想轻而易举地让他们抓到,不想那样草草收场。但他们还是揪住了你。

  是的,他们揪住了你,把你“请”出了湖水。

  只是,这个时候,24岁的你,已不能再向你的战友们说上一句话,露上一个笑脸。哪怕是给他们一丝丝的气息,你也已不能!

  你的生命,就这样被定格在了鲁甸县“8·03”地震形成的龙泉河堰塞湖之此岸与彼岸间,定格在了这次抗震救灾的生命线上,定格在了全国各族人民、各部队的心里,更定格在了云南省公安边防总队医院每一个战士和这个叫云南、昭通、鲁甸、龙头山、光明、大林……所有灾区人民的心里!

  第二节 龙头山——龙井村

  在龙头山至沙坝之间,有一个采石场。

  8月3日那天,太阳高照,除了较为炎热之外,与平日没多大区别。正像梁龙洲所正在做的事一样。这个下午,他在采石场执行着采石过程中的爆破任务。他是云南昊龙集团鲁甸民爆器材公司的一名驾驶员。下午16时多点,爆破任务已然完成,梁龙洲和同伴已经把剩下的炸药和雷管搬到了车上,准备回家去了。

  可梁龙洲还没有踏上回家的路,大地深处就传来呜——呜——的嘶吼,紧接着就是一阵激烈的轰鸣和震动,刹那间,采石场便在大地一阵一阵的摇晃中,弥漫起了漫天的烟尘。随之,天空一片黑暗,周围一阵一阵的轰然倒塌声骤然而起,其声砰然,发声甚巨。

  地震了。

  这是梁龙洲的第一个反应。

  确实是地震了。

  梁龙洲掏出手机,想打电话,手机却没有信号。过了近半个小时,他接到了民爆器材公司经理何坤的电话,说道路被地震震得不通了,需要帮着救援队去实施爆破,并说在沙坝处汇合。

  梁龙洲和同事开始从龙头山往沙坝赶,18时,他们与何坤组成了一个六人小队。

  从此,他,这个民爆器材公司的驾驶员,又一次开始了与地震关联的故事。

  地震,与这个叫梁龙洲的人,似乎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联系。

  1978年12月4日生于鲁甸县茨院乡沿闸村5社的梁龙洲,内向、腼腆、寡言少语,三十大几的人了,与人说话还会脸红。十二年前他和妻子结婚之时,便是在地震过后的抗震救灾帐篷里举行的。

  那是2003年11月15日02时49分发生的5.1级地震,震中位于鲁甸县桃源乡、小寨乡、茨院乡一带,此次地震造成5人死亡,29人受伤,导致灾区房屋遭受不同程度破坏,其中倒塌房屋435间,危房5988间;才刚过去11天,11月26日21时38分又发生了5.0级地震,同样的震中,同样的经纬度,造成2人受伤,基础设施损害加重。短时间内两次震害叠加,造成全县约三分之二的农村民房倒塌,学校受损严重。

  地震之后,在抗震救灾帐篷里,父亲早年下岗、母亲无业,十八岁便开始开货车养家糊口的梁龙洲,与五岁父亲便去世,一路走来吃了不少苦头,倍尝人世艰辛的贵州人孙远秀结婚了。彼此都经受过生活艰辛的他们,开始用勤劳的双手,一起慢慢经营起他们幸福的家庭。

  2004年,他们的大女儿出生时,又一次遇上了地震,那是8月10日18时26分,发生在鲁甸县、昭阳区境内的5.6级强烈破坏性地震,震中位于鲁甸县桃源乡、昭阳区布嘎乡一带,介于北纬27度10分、东经103度36分之间。

  北纬27度、东经103度,三次地震都在这个范围之内。

  “梁震”,是梁龙洲最初为他们的这个女儿取下的名字,只是因为太过男性化,后来又改了一个同音字,叫成了“梁填”。

  回首看去,也不过就十年的时间,“8·03”地震便又一次来袭。面对发生在家乡的地震,不说梁龙洲还受到了所在公司的安排,就是没有安排,他也必会参与抗震救灾。因为汶川地震发生后,当时还是一个汽车运输个体户的梁龙洲,开上自己的货车,就前往那儿帮助运送救灾物资,一运,就运了半个月。

  现在,他们六人小队,已经开始他们的救援工作了。

  他们现在要做的,是抢通从沙坝到龙头山的这条路。这路,连接着县城与震中,是救援部队进入震中几个村的必经之路。路有八公里多,经过地震,一路上巨石交错,塌方密布,像是一个个战争年代布下的阵势。不但如此,现在的路上,沿途还不断有巨石继续从山顶上飞落而下。这是一条他们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盘山公路,平日里,他们没少在上面开着车呼呼而来呼呼而去,但现在,却变得只能过人,且还得小心谨慎地一人一人、手脚并用地通过。

  面对那些重达几十吨、上百吨的巨石,他们开始用炸药炸,炸碎后,接着用挖掘机和铲土机进行清理。一次次地炸,一次次地推,一阵阵巨响在山谷间响起,一阵阵硝烟在山谷间弥漫。

  梁龙洲开着满载炸药等器材、耗材的皮卡车,一步一步跟着推进。

  地震当晚十点开始,至次日凌晨四时三十分,一条能过车辆的单行通道,瘦弱地展现在了他们的眼前。看着相继而来的救援队伍、医疗人员从道路上一一进入重灾区后,他们悬着的心,似乎落下了一点。

  单行道打通后,他们又接到了任务,需开辟双行道。

  面对灾后比平时多得多的来来往往的众多人,梁龙洲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驾驶员,他开始兼职做起了安全员的工作,每次在要引爆炸药碎石时,他都提前对过往人员挨个进行疏散。

  数十块巨石炸开,双向生命通道抢通,已是6日晚上的22时。

  似乎,梁龙洲,该和他的队友们松一口气了。

  是的,他该松口气了,也该歇一歇了。

  他和他的队友们,已疲惫至极。

  他终于回到了在鲁甸县城的家。

  他见到了妻子,见到了两个女儿。和妻子谈了数小时的话,当妻子问他女儿们8月8日的生日能不能回来给她们过时,他毫不犹豫地说,能!

  最主要的生命线已经抢通,接下来,虽然还有很多路需要抢修,但晚上回来给女儿们过生日,这个要求,他想,是一定能满足的。

  他也得满足她们的这个要求。

  两个女儿虽然不是一天的生日,但因为家庭条件贫寒,他们都一起给她们过。

  两个女儿,一年只过这么一次生日,平日里又很少陪伴她们,怎能不回来呢?

  诺言许下。

  7日一早,他又出发了,进入了震中,踏上了打通鲁甸至江底的生命线上。他一趟一趟地运送着炸药,为抢通昭通至会泽的公路,提供爆破材料。

  8日,他依然早早出发。这是他们要给两个女儿过生日的日子,他让妻子记着准备好蛋糕。出发时,因为昊龙集团总部举行抗震救灾捐款,薪金微薄的他先到了总部,捐上了一百元,然后才继续赶往龙头山,继续去为抢通龙头山至龙井村的公路做他自己所能做的事。

  路上,依然是巨石满路,依然是塌方遍地。

  艰辛,不易,还有危险,时时刻刻,伴随着他们。

  8月8日19时,道路基本抢通。

  19时10分左右,道路施工人员开始撤离。

  这个时候能“放工”,使梁龙洲的心里有了一种踏实感。现在,赶回家去给两个女儿过生日,还不算太晚。虽然没有提前去陪一陪她们,但这时候赶回去,她们是会谅解他的。

  梁龙洲开着那辆银白色的皮卡车,往前,准备寻找合适的掉头地点。

  道路是狭窄的道路,路的内侧,又有许多等待前往救援的车辆停放着。梁龙洲小心翼翼地打着方向盘避让车辆。突然间,左后轮打起滑来,车轮压垮了松软的路沿新土,倾斜着滑出了路面!这时,在一旁正忙着收拾剩余炸材的同事张登明看见后,迅速朝车辆奔去,使劲挥动双手呐喊,但他再是如何的呐喊,梁龙洲的车都没能再驶上路面。那辆皮卡车像一个巨石,瞬间向500多米深的悬崖下飞滚而去。在皮卡车的翻滚中,梁龙洲被抛出车体,抛到了百米开外的地方。

  张登明冲到了梁龙洲身旁。

  这时的梁龙洲,已经永远地停止了他的呼吸。

  从此,他给两个女儿许下的诺言,成了一张永远兑现不了的空头支票。

  他的生命,从此定格在了他36岁的2014年8月8日19时10分。

  8月13日上午10时,梁龙洲追悼会在鲁甸县茨院乡昆华化工礼堂举行。

  哀乐低回,花圈、挽联、哀思和泪水,诉说着人们对他的敬佩和思念。

  “爸爸,您没回来陪我切蛋糕,您虽然说了谎话,但我不怪您,因为您兑现了对更多人的承诺!我为您而骄傲、自豪!爸爸,我和妹妹一定会听妈妈的话,好好学习,长大后,还做一个像您一样的人!”梁龙洲年幼的大女儿梁瑱哭诉着对爸爸的思念,女儿的懂事和坚强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难以抑制心头悲痛,泪水不听话地涌出来,顺着鼻梁、脸颊流下来,滴落到地上……

  第三节 天花板——老屋基

  你经常说:“路,就是我们的家。把路养护好、美化好,用平坦的路面服务来往的车辆,就是我最大的愿望。”

  是的,你只是一个老百姓,一个普普通通的公路管理段职工。

  所以,在被称之为“老百姓档案馆”的“天堂网”上,我们看到了你的纪念馆,名叫:“鲁甸县地方公路管理段安全员缪方洲天堂纪念馆”。

  “你曾来过,短暂的告别化作永恒。”

  你的灵位处,还只挂了一个相框,披着一匹黑布。相框里,没有你的照片。一排铺了白布的桌子上,空空的。似乎,那是一个刚拉开帷幕,就要上演一场感人画面的舞台。除了铺着白布的桌子,和没有照片的相框,以及帷幕,不再有其他道具。我以为你要上台来了,听着入心的音乐《清尘雅琴》,我想你恐怕就要把你的照片装进相框去了,就要把相应的道具都一一搬上来了,在这里,你的道具似乎没有神秘感,你不必拉下帷幕来摆设,你可以把摆放道具的过程,当成整个表演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很久了,你还是没有上来。你要干什么呢?

  我去到了你的网上墓园。

  这是一个很安静的地方。

  前面是水泥砖铺成的场院,后面是碧绿的原野,原野间有树,像是杉树。原野后是绵延的山峦。像是冬天了,山间还有一绺一绺的白雪,像一帘一帘的白布,从山顶或山腰,往下挂着,似乎还因为山风,把它们吹得一飘一扬。那山不再陡峭,山间也看不见路,从你墓碑前的地面来看,上面没有一粒碎石,更不用说巨大的堵在路中的山石了。

  在那儿,你还需要再管路么?

  似乎,已经没有路来供你管了。那山间,没有路。而墓碑前面的路,又平坦、整洁得不需要你管。

  你在做什么呢?去寻找秦穆公了么?“穆”、“缪”同音,据说,“秦穆公”当初也叫“秦缪公”,他死后,谥号就为“缪”,后来,他的支庶子孙就以他的谥号为姓,称缪姓。你知道他么?或许,以前你不知道。以前,你只想把那一条条路管好,没时间来知道这些;现在,没路可管,你应该知道了。说不定,你不但去谒见了他,还去见上了缪拉、缪天瑞、缪谷瑛等等你缪家的名人了呢!

  现在,你确实应该有空来做这些了;而以前,你即使想,也没有时间。

  以前,你是鲁甸县地方公路管理段的安全观察员;以前,总有那么多的路需要你们管理。这不,你所在的鲁甸,今年进入6月以来,天上就像漏了似的,那雨一天一天地持续强降,导致了这儿、那儿大量发生滑坡、泥石流,并造成了那在山间弯来绕去绸带一般飘扬着的路到处被撕破、阻断。就是在你永远离开那些山路的8月3日,就是那个下午,你还在和你们管理段的技术人员晏国荣和机械手聂正院一起,在抢修那牛栏江至天花板段的水毁公路。也就是这天,这条因滑坡和泥石流被中断的路你们才刚刚抢通,16时30分,一场地震就又来了。这是一场6.5级的地震啊!尘土飞扬,硝烟弥漫,山石雨点一般飞落。

  惊魂甫定中,你们听到路上奔跑而来的村民们说,老屋基的公路被堵断了!

  作为公路管理段的人,你们要做的就是让公路畅通。既然断了,你们就得前往,让那路畅通起来。如果在平日,你们可以不这么急。你们可以等待领导的安排。可这是地震造成的,而且还是这么强烈的地震。作为公路管理人,你们知道,地震之后,马上面对着的就是一场场救援。而要救援,救援队伍和物资就必须进得来,就决不能让路阻断着。你们还想向领导请示,可是这时,通讯已然中断。你们等不了了,你们只能独自选择,是逃离还是回去?你们终于作出了决定,回去,回去抢通那事关众多生命生死存亡的路。

  义无反顾,聂正院再次爬上驾驶室发动装载机,你和晏国荣紧跟其后,你们带着疲惫的身子,一路清理着沿线塌方,艰难地向老屋基一段一段推进。

  忍着饥饿和劳累,冒着余震和飞石……你们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抢通!

  老屋基路段地势狭窄,滑坡体巨大。暮色降临,你们加快了清理塌方的速度。

  你们已经躲过了一个又一个的飞石,躲过了一次又一次的塌方,往前,再往前;清理,再清理。

  最后,当那一大堵泥土裹挟着巨石往你们挖机所在的地方铺天盖地地扑下来时,你们没能再躲过去。

  “快闪开!”你话音刚落,一块石头向晏国荣砸来,你用力把晏国荣推开,自己却被石头砸中。顷刻间,山石夹杂着泥土倾泻而下,将你、聂正院和装载机掩埋。

  “缪方洲!聂正院!”晏国荣一边大声呼唤着你们的名字,一边用手刨泥土、搬石块,双手鲜血直流。闻讯赶来的群众和救援人员立即展开施救。

  但那是一堵怎样的塌方啊。它们,像山一样地堆在那儿,堆在你和聂正院的身上。当人们把你们抢救出来时,已是次日上午十点多钟。

  你的同事聂正院身受重伤。

  而你,却为了畅通这次抗震救灾中的生命线,奉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你用你的生命,延长了这次抗震救灾的生命线!

  “何时漫水泥沙净,壮士笑颜把家还。”二十多天前的7月7日发生特大山洪灾害后,在抢修龙头山至梭山的公路时,晏国荣于7月20日的微信里写下了这感受。何时漫水泥沙净?可还在漫水与泥沙中,地震又来了。“屋漏偏遇连天雨,船漏偏遇顶头风”,这是谁说过的话?你们这不就是才遇洪灾,又遇地震了么?没有漫水没有泥沙多好,如此,你们便可以把家还了。没有地震多好,至少,你们可以早日把家还。地震一来,你非但不能早日把家还,还……

  “鲁甸的天气,真是天无三日晴。晚上明月还挂在树梢向我们微笑,但是早上起床,又下雨了。和往日一样,早晨6时30分,我们就出发了,面包、矿泉水是我们的早点。路上,晏国荣不由自主地掏出没有信号的手机,试图尽快得知昨夜联系的各项工程材料和机械是否能及时到来。来到我们吃饭的老乡家时,门前的马路上已经停着一辆大型货车,为我们送来了抢修工程所需要的编织袋、铁丝网等材料。看到需要的工程材料备齐了,工程机械赶到了,工人进场了,晏国荣舒展着眉头拍着我的肩膀说:这下我们有希望了!”

  “恢复抢修水毁公路的六天六夜里,通讯中断,我们几乎与外界失去了联系。收工回来,吃完晚饭,除了计划和接受第二天的抢险任务外,大家都做着同样的一件事,惦念着家里的亲人,然后摸黑钻进被窝里把疲惫带进梦乡。我特别特别的想念女朋友,最近因为工作太忙,她已经很不理睬我了。”

  这是你QQ空间里的两则日志。

  这成了不是你同事、不知道你生前生活的我们,最能感受你生命气息的文字。

  读到你写下的这些文字时,你已离开这个世界22天了。

  面对天堂网上你的纪念馆,我们向你深深鞠躬,祝你一路走好,愿你安息!第四节

  巧家一包谷垴

  哀乐低回催人泪,挽联高悬揪人心。

  鲜花环绕护英灵,花圈簇拥表哀思。

  这是8月23日,离鲁甸“8·03”地震已20个日日夜夜,整个抗震救灾工作,已经转入过渡安置恢复重建阶段。在这个日子里,一直处于忙碌中、从警已21年的杨洪仟,却只能静静地躺在那儿,接受他的战友、他的亲人、他的伙伴、他的好友,还有无数群众的追悼了。

  巧家至包谷垴,这段145公里的路,是杨洪仟多么熟悉的一条路。他在这条路上面往返过多少次,无人知晓!恐怕他自己也记不清!

  鲁甸“8·03”地震发生后的十多天里,作为巧家县公安局警务保障室主抓基建工作的杨洪仟,一边忙于各乡镇派出所的修建工作,一边一直坚守在运送救灾物资、疏散交通、转运伤员、提供保障的第一线。至8月20日13时30分的十余天时间里,杨洪仟在灾区和县城之间已往返运送物资3500余件,行程2500多公里,用他吃苦耐劳、无怨无悔的身影,谱写了一曲尽忠职守的乐章。

  通过十多天的奋战,抗震救灾工作已走过了最为艰难的时段。被泥石流、塌方、落石堵断的通往灾区的路已全部抢通,被困的群众能抢救的都已全部抢救出,伤者都已送到或远或近的医疗地进行救治,遇难者都已进行了后事处理。房屋倒塌、失去家园的群众,都已进行了临时安置,有了衣穿,有了饭吃。现在,虽然我们还在为那些遇难的人们感到哀伤和悲痛,但我们又不能只沉浸在这种哀伤与悲痛中,我们还有着更为重要的工作要做,我们面临着的,是要重建我们的家园。

  恢复重建工作,是杨洪仟又一项重要工作,他盼望着那些被地震震塌了的派出所能尽快站立起来。

  8月20日,局里根据包谷垴乡仍有大批公安民警奋战在救灾一线的情况,决定派一辆车去接回那些已经奋战了半个多月、精疲力尽的部分换班民警。杨洪仟主动要求承担前往包谷垴乡接人的任务。杨洪仟的同事王德全要去,但杨洪仟说:“还是我去吧,顺便看一下地震倒塌中的包谷垴派出所新址推平没有。”就这样,他离开了办公室,走上了去包谷垴的路。在杨洪仟的感觉中,这次出发,与往次没什么区别。路是他熟悉的路,车是他熟悉的车,天空,也是他熟悉的天空。迎面而来又向车后退去的,都是他熟悉的景色。就是那不时从山上滚落而下的飞石和泥石流,也是他常见、常遇之事。他驾驶着车小心地避让着,行进着。或许,一路上,他还在心里揣摩着在那新址之上要建的派出所的样子……

  当杨洪仟驾车行驶至巧家县崇溪镇河玉村桥边社马树河时,突发余震,为避让山上滚下的落石,他像往常一样作出紧急制动。

  可是这一次,在他对车辆紧急制动时,那一辆熟悉的车,竟然不听话地带着他,驶离了路面,翻下了15米高的深沟。

  这一翻,便终止了他的呼吸,终止了他脉膊的跳动,终止了他生命的历程,也终止了他正在心里进行着的一切思考。

  出生于1965年12月的杨洪仟,这个时候年仅49岁。

  包谷垴派出所的新址推平了没有?杨洪仟不知道,他没能看到。他是多么想让那地震中倒塌了的派出所尽快站立起来啊!

  我想,在追悼会上,包谷垴派出所的民警们,一定已经告诉了他那新址推平没有了吧?还有,他的同事们,也一定告诉他了吧?或者,他的出生地白鹤滩那里的人们,也一定已经告诉了他!

  推没推平呢?他现在肯定已经知道了。

  甚至,我想,在以后的建设过程中,工程进行到了什么程度,都必将会有人,会有一个一个、一批一批的人,相继烧着纸钱重复地告诉他。那时,他是不是会微笑着,一边倾听,一边说他知道了?如果他们说起那新的楼房建成了什么样子,他是不是会一边露出满意的笑容,一边提出还需要加强抗震性能之类的要求?

  成为一名共产党员,成为一名民警,似乎是他一生的追求,一生的梦想。

  初中毕业便辍学的他,先是很荣幸地成了巧家县森林公安局跃进林区派出所招聘的合同制民警,从此开始在那辖6个乡镇19.5万亩的跃进林区穿梭往来。林区派出所负责巡查的辖区山峦起伏,面广林深。每一次巡查出发前,他都用帆布包装满干粮和宣传资料,一去便是数天甚至上月。走进林区的村落,他总把禁伐林木、禁杀野生动物等法律法规宣传资料送到农户家中,还耐心细致讲解。

  翻山越林,忍饥挨饿,甚至在山里找野果子充饥,打河沟水止渴。他却不知辛苦是何味,他乐此不疲。

  他用他对工作的敬业精神,换得了他真正的梦想转折。他由合同制民警转正了,开始了他新的从警生涯。转正之后,他又由林区派出所调到了县行政拘留所工作,又是几年后,再从行政拘留所调到了警务保障室。岗位不多,却每一处都留下了他沉沉的足迹,留下他勤奋、踏实、热情的身影和声音。

  一句“还是我去吧”,他把单位同事留在了办公室,自己却在这条熟悉的路途中不幸遇难。

  而一句“我要到灾区去”,又成了他与妻儿最后的道别。从此,他便离开了与他相濡以沫的妻子,以及和他相处得像朋友一样的儿子。

  杨洪仟已经离去,可他牵挂着的人及事,却还留在我们的心里。

  杨洪仟一生没有做出过什么惊天动地的业绩,但他却是千千万万普普通通的警察中的这一个。他话语不多,礼貌谦让,宽容体贴,乐于助人,从来不叫苦喊累,只知道以强烈的责任感和认真细致的精神,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埋头干好本职工作。他也有情,他也有爱,他还很浪漫,会和妻子手拉手漫步广场,任人笑他“老来俏”,他也有父母兄弟妻儿老小需要照顾。他是你,是我,是无数平平凡凡的公职人员中的一个。他牺牲在救灾的路上,他被追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但他仍然与我们没什么不同。

  面对他突然抛下曾经手拉手漫步广场的妻子和听话的孩子不幸离去,我们只能弱弱地说一句:“同志,一路走好!”第五章结语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鲁甸“8·03”地震抗震救灾应急抢险救援阶段已经结束,目前已经转入了过渡安置、查灾定损、恢复重建的阶段。灾民们生活逐渐安定,情绪逐渐平静,开始了秩序井然的生产自救、重建家园。

  回首这次地震发生后开展救援的点点滴滴,让人不禁感慨良多。

  整个救灾工作呈现出许多特色和亮点。为抛砖引玉,促使大家作进一步的思考,我们想,很有必要对这次地震的应急抢险救援作一个初步的总结:

  第一,是各级各部门应对灾难的快速、有力和高效。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鲁甸“8·03”地震抗震救灾应急抢险救援,是一次反应最陕捷、部署最有力、安排最全面、指挥最协调、救助最及时、效率最高效的救援。

  地震发生后,“第一时间”成为人们最为耳熟能详的一个词语:第一时间测定并上报震情、第一时间作出反应、第一时间请示汇报、第一时间召开专题会议、第一时间进行安排部署、第一时间作出重要批示、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第一时间调拨赈灾物资、第一时间奔赴灾区、第一时间出发、第一时间到达、第一时间指挥、第一时间搜救、第一时间医治、第一时间抢通、第一时间运送、第一时间慰问、第一时间捐赠……从中央到地方,从军队到民众,这一个个数不清的“第一时间”,成就了这次应急抢险救援的快速有力。震后迅速在鲁甸县成立的抗震救灾指挥部,以及在巧家县设立的抗震救灾指挥部,是两个军地联合指挥部。军队与地方紧密配合,联合指挥、联合调度、联合协调,统筹安排部署整个救灾工作。指挥部下设抢险救灾、医疗互助、群众安置、道路抢通、物资保障等工作组,各组分别由省领导牵头负责指挥,形成了省、市、县三级指挥机构上下联动、军地统筹协调、高效运转的救援机制,极大地提高了指挥效率,提升了中国面对重大险情和灾难的应对能力。李克强总理到达震中后曾经这样感慨:“想不到灾区的山河这么破碎,环境这么脆弱;想不到6.5级地震会死这么多人;想不到应急救援这么快速。”这后面的一句话,应该是对各级各部门应对这次灾难的充分肯定。

  第二,是人民军队应对灾难的临危不惧、勇敢坚强和无私奉献。

  突如其来的灾难,特别是破坏惨烈、位居群灾之首的地震,在人们毫无防备的情况下猛然降临,总是会带来惊慌和混乱。然而这次地震后仅仅五分钟,武警昭通市支队鲁甸县中队和消防中队的官兵就奔赴震区投入救援。紧接着,分散在全国各地的人民子弟兵纷纷在第一时间奔赴灾区,展开救援。只用了30多个小时,近万名官兵就全部到达3个重灾县13个重灾乡镇的每个受灾村落,并全力展开了生命搜救和转移伤员工作。真是哪里有解放军,哪里就有主心骨;哪里有迷彩服,哪里就有生的希望!家园破碎、缺衣少食、惊恐万状、生离死别的灾民们就从最初的慌乱中镇定下来,有了继续活下去的勇气。

  除了共产党的队伍,历史上可曾有过这样的军队?

  笔者打开昭通市人民政府于2001年12月编印的《昭通市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一书,在第七章“地震灾害”的第二节“建国前后破坏性地震实例”之“建国前”部分,我们看到了一则史料,记载了1917年7月31日,昭通发生的一次让人现在读来还为之心悸的地震。这次地震发生在大关境内,震源在吉利铺,震波远及彝良、盐津、绥江、永善、昭阳、镇雄、威信、鲁甸,且四川之筠连、高县、庆符、珙县、长宁、宜宾、屏山、雷波、凉山等各地亦受到波及,震动传播至三百里之外。大震后继续小震,历时三十余天方止。当时震区内山岳崩颓,房屋倒塌,兵民死者数千。大关河两岩之山均破裂,所裂之石滚入河中,河水暴溢,两岸住民及房舍悉数被淹没。

  1917年的中国,发生了很多大事。其中必须一提的是,4月中旬,川军与滇军在成都发生混战。6月7日,张勋率辫子军自徐州北上进京。7月1日,张勋等拥清宣统帝在京宣告复辟。3日,段祺瑞偕同徐世昌等人,以讨伐张勋。6日,冯国璋在南京宣布就任代理大总统,任段祺瑞为国务总理。也是7月6日,孙中山偕朱执信等人倡导“护法”,唐继尧积极响应,发动云南靖国运动,被推举为八省靖国联军总司令。

  地震之时,云南靖国军人川刚好经过吉利铺,前锋一营包括军官约五百余人,行至山麓,山忽崩塌,全行埋没。而唐继尧部下警卫团督师川道,也正经过吉利铺、黄荆坝,突然地震爆发,离黄荆坝五里之回龙溪,两山崩颓,河水倒流十余里,将行至黄荆坝一团一营之警卫军,全数湮没以死,遇难者不下一连。而马帮、过客、乡民相继遭地震压死者一千五百余人。

  “余军次吉利铺,大关县所属也……行至距吉里(利)铺十里地名黄金(荆)坝之处,地下突发巨响,轰隆如在皮革中作……山石倾倒,宏响杂作……第二营第七连及第八连先头约七、八十人并武器竟全数埋葬……余时适行至一大石侧,石高丈余,余即屈身蔽其下,得此石掩护,山上飞石均超余顶而过……斯时也,生者无食,死者无殓,伤者无药……余之不死,实为大石所蔽,若号为石下余生,甚恰当也。”

  “余军”为何军?“石下余生”者为何人?

  文中无叙述,后查知乃靖国军第一混成旅及旅长马聪。

  我们试图从这篇文字里寻找到当年滇军参与救援老百姓的情况,可只字无有。即使将这次地震输入百度,也没有查到这方面的只言片语。我们从这记载中只看到那垮塌的山,倒塌的房屋,遇难的人,还有那因山之垮塌而形成的倒流十余里的河水,伤亡之惨重,损失之巨大,比之于刚发生的鲁甸“8·03”地震,有过之而无不及。然而地震当时就身处震区的滇军,却自顾不暇,避之犹恐不及,对老百姓根本就没有开展任何救援!远在南京城的代理大总统冯国璋,国务总理段祺瑞是否知晓这次地震灾难?是否采取什么措施?身任八省靖国联军总司令的唐继尧是否下令军队救援?是否对灾民进行赈灾抚恤?也无迹可寻。

  反观这次鲁甸“8·03”地震,地震发生在下午16时30分,不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接报就立即作出重要指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次日一早就急飞灾区,亲自指挥抗震救灾工作。震后10分钟,即16时40分左右,第14集团军地震应急救援队115名官兵携带生命探测仪、照明和挖掘等应急救援装备紧急驰援灾区;第14集团军某旅1100名官兵携带土木工具从野外驻训地直接出发赶赴灾区;云南省陆军预备役师170余名专业救援人员分别从昆明、楚雄、玉溪、曲靖四个方向向灾区机动;成都军区联勤部出动3支医疗队和保障分队共600余人,携带野战手术车等救援设备赶赴震中。当晚,即8月4日0时10分,武警交通部队120余名官兵携带26台套大型应急救援装备抵达鲁甸地震灾区,并连夜投入通往震中龙头山镇和重灾区火德红镇“生命通道”的抢通工程。来自成都军区、北京军区、空军、二炮和武警部队的全国各地近万名官兵,在仅仅30多个小时内,就全部到达3个重灾县13个重灾乡镇,开始进行全方位的生命搜救、伤员转移和急需物资的运送。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1917年地震当时,恰巧身处震区的滇军,抱头鼠窜,自顾不暇,对地震避之唯恐不及。而我们的人民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却是迎难而上,向危而行,不顾天遥地远,不惧危机四伏,一声令下就从四面八方急行军赶赴震区!他们越是艰险越向前,越是危难越担当!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戚建国对部队下达的命令是“一定要拼命抢命!”为了灾区被困的群众,他们冒着暴雨、激流、飞沙、滚石,奋不顾身往灾区挺进,他们爬进随时可能再次坍塌的废墟罅隙中救人……在生命救援的黄金72小时,官兵们秉承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几天几夜连续奋战在灾区的每个角落,拼命抢救被埋人员和伤员的性命,哪里最危险,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哪儿最艰难,他们就奔赴到哪儿,许多官兵累到虚脱,昏倒在救灾现场,有的甚至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人民的军队爱人民,人民的军队人民爱。子弟兵们把灾区人民当做自己的亲人,灾区人民也把他们当成了自己的儿女,军民在救灾的过程中结下了深厚的情谊。8月18日,地震已过去16天了。根据上级命令,参加抗震救灾的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陆续回撤。一大早,鲁甸县城下着小雨。没有人通知,也没有人组织,但官兵们要离开的消息还是传开了。住在防震棚里的灾民们已经被地震毁得一无所有,但他们还是到自己的地里掰来包谷,挖来洋芋,摘来苹果,借来一些鸡蛋煮好,端到官兵离开必经的路旁守候着。当地上千名干部群众自发聚集起来,找来锣鼓,买来鞭炮,系上红绸带,买来矿泉水,深情送别亲人子弟兵。细雨中,群众顾不上打伞,拉起感谢的标语等候在银都大道的两旁。“热烈欢送抗震救灾的人民子弟兵”“军民团结一家亲,抗震救灾见真情”“你们是我们的救命恩人,我们感谢你们”……一条条醒目的欢送横幅随处可见。每辆军车经过,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两侧排成两三公里长龙的群众向他们挥手致意,奔跑着把早已准备好的包谷、洋芋、苹果、鸡蛋、矿泉水拼命般地从车窗递进去、扔进去。许多人不停地抹着眼泪,一些妇女大声地哭喊着:“谢谢你们,谢谢你们救了我们,你们是我们的恩人!”“恩人,谢谢你们,一路平安!”一些小学生高喊着“解放军叔叔,你们辛苦了!我们会永远记住你们的……”一些人也想说点喊点,但却被什么东西哽噎住了咽喉,不停地流着泪,不停地挥着手,就是什么话也说不出来。坐在军车里的部队官兵们也是泪流满面,不停地挥手……

  面对如此的灾难,如此的救援,我们一边为遇难及受灾的人们感到悲痛和悲伤,一边也为有这样的国家、这样的民族、这样的军队而感到万分荣幸和自豪!

  第三,是全国人民对灾区人民的无边大爱和倾力支持。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我们的民族是勤劳、勇敢、善良、慷慨的民族。

  灾难无情,人间有爱。在大灾大难的面前,我们总是血脉相连,情意相通,我们总是患难与共,生死相依!面对生与死考验,华夏儿女以不同方式传递着人间真情,演绎出一场场感人肺腑的人间大爱,弹奏出一曲曲和衷共济、守望相助的救援进行曲。

  地震发生后1小时,中国地震局立即启动地震Ⅱ级应急响应,云南地震局派出30人左右的工作组赶赴灾区,研判震情形势,云南省民政厅向鲁甸县紧急调运首批帐篷、棉被、折叠床、棉衣、彩条布等救灾物资。国家减灾委紧急启动抗震救灾Ⅱ级应急响应。国务院有关部委迅速组成工作组赶赴灾区。震后2小时,云南省政府救援工作组开始登上东方航空的飞机,19时04分就到达昭通。中国红十字会和云南、四川、香港、澳门的红十字会纷纷向灾区调拨赈灾物资。震后3个半小时,蓝天救援队集结出发。在成都太平寺机场,地勤人员连夜指引救援运输机起飞。深夜,东航从昆明飞往昭通的第二架次救援航班降落昭通机场,完成云南省第二组救灾工作组人员运送。地震发生10小时,已经有7000余人参与救灾。4日11时,国家减灾委将国家救灾应急响应等级提升至最高级别的I级;11时54分,昆明铁路局首趟“救002”次支援鲁甸灾区专列装载着各类救灾物资和救援人员从昆明火车站开出;12时30分,南方航空接到指令,紧急运送近6吨救灾物资至震区,南航迅速调配的两架航班分别在14时53分、16时25分启程飞往昆明……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南方电网、中石化、中石油等中央企业也全力为灾区提供紧急救援。震后的第一时间,民政、国土、交通、医疗、消防、通讯、电力救援人员出发,新闻记者出发、志愿者出发,救灾专列出发,救灾物资启程……一支支队伍从全国各地向灾区挺进,向震中集结。力量在凝聚,希望在延伸。面对灾区物资短缺、道路中断的严酷现实,以及余震不断、次生灾害频繁发生、残垣断壁随时可能倒塌的重重危险,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民兵预备役人员和公安民警冲锋在前,医疗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新闻工作者奋战一线;广大爱心人士、志愿者和社会各界人士聚焦灾区、倾情奉献。从个人到企业,从机关部门到社会团体,从香港、澳门、台湾同胞到海外侨胞,无论路有多难、山有多险,一批批救援人员,一车车救灾物资,一笔笔爱心捐款,汇聚成爱的长河,源源不绝涌向灾区,在废墟上凝聚起了万众一心抗震救灾、众志成城重建家园的伟大力量!

  据云南省民政厅统计,截至8月26日17时,云南省共接收鲁甸地震捐款85655.74万元,接收捐物价值28510.89万元。

  第四,是灾区人民不等不靠、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精神意志。

  地震一发生,昭通市各级各部门不等不靠,在第一时间,展开了相互救援和自救。从市委书记、市长到县乡村基层干部,从驻地部队到一般民众,从政府部门到各行各业,乃至于驻灾区的大小民营企业,都纷纷在第一时间展开了自救救人。那地震后仅5分钟就展开救援的武警鲁甸县中队15名官兵;那带领消防官兵震后8分钟即从县城往震中救人的铿锵玫瑰陈蓉;那迅速赶往危险地带的派出所民警;那地震后1小时就到达震中指挥救援,一直坚守了十多天的的刘建华书记和张纪华市长;那马上就调动推土机、挖机、装载机向火德红进发的鲁甸荣华种养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黄荣华和云南中北公司的工程师王天兴;还有那为了灾区不惜献出了生命的梁龙洲、缪方洲、杨洪仟……还有,还有那些不顾个人病痛,不顾家人困苦,不顾身心疲惫,舍小家为大家不停奔走穿行于灾区一线的鲁甸县委书记保剑、县长张雁、龙头山镇党委书记李善云、火德红镇党委书记臧尔方、龙头山镇中心卫生院院长邵浦、龙泉村支书唐正云、龙头山镇普通职工罗以明和杨燕夫妇;巧家县委书记方宗辉、县长陆颖、包谷垴乡党委书记方永远、包谷垴乡新坪村妇女主任邓启会、志愿者李英俊、护士周光兰……等无数基层干部群众,都让我们肃然起敬并为之感动。

  再如云南昊龙集团,在地震后的第一时间,公司就召开了领导会议,迅速成立抗震救灾领导组,组织了53名驾驶员、20辆货运汽车随时待命向灾区运送物资;地震发生不到半个小时,就先后组织了20名职工,3台装载机、3台挖掘机奔赴震中龙头山进行道路清理;当晚,接政府部门通知将在昊龙总部大楼设立“抗震救灾指挥中心”及“媒体发布中心”后,集团救灾后勤保障小组立即通知酒店所有员工24小时提供保障服务,为抗震救灾指挥中心提供四个会议室,将“龙韵水怡”桑拿部设立成抗震救灾临时住宿安置点,安排救灾期间的所有新闻媒体记者休息,每天提供1000余人次的餐饮服务;并在当晚20时组织集团员工128人进入灾区进行救援;到5日,集团已投人大型机械设备33台次,投入各种类型车辆172辆次,集团公司各成员单位累计组织1200余人次参加救援,购买手电筒、雨衣、安全帽、撬杆等10万余元救灾物资,捐赠棉被50床、雨伞960把、纸杯四件、矿泉水50吨,累计捐赠物资已达260余万元。集团“龙头山泉”矿泉水生产厂地处震中龙头山,受地震影响,设备停工,面对灾区群众急需饮用水的困境,水厂第一时间抢修设备,全力生产,所有生产出来的矿泉水全部免费提供灾区群众饮用,直至灾区恢复供水。

  在灾区的道路上,我们还能看到不少譬如像巧家县包谷垴红箐村核桃箐的刘兴顶,说着“大车过不去,我的三轮车来”话语,一直用自己的三轮车为灾区乡亲转运救灾物资;我们更能看到,那潮水般穿梭往返在灾区,不停地义务搭载志愿者、受伤老乡的摩托车救援队,他们的身影,闪现在每一条灾区的山间小路上,送人,送物,传达通知……

  摩托车、三轮车都去不了的地方,人们就用自己的双脚,艰难地踏出一条又一条的生命线。

  举国动员的生死营救,生命至上的国家理念,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百折不挠的坚韧品格,拥有这些坚实的内核,中华民族必将历经苦难而生生不息,不断迈向伟大复兴的光明未来。

  地震震垮的是我们的房屋,震不垮的,是我们夺取抗震救灾胜利的精神!

  地震震散的是我们的房屋,震不散的,是我们团结一致众志成城的心怀!

  当然,任何一场大的灾难救援,都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特别是对于发生突然,破坏惨烈,让人猝不及防的地震灾难,再好的应急预案和救援都不可能做到完美无瑕。仔细梳理这场抗震救灾应急救援的整个过程,也存在一些遗憾和不足值得我们深入地思考。

  譬如,虽然目前仍无法准确预测发生时间,但历次地震,大自然都会发出一定的警告,如:天气闷热,令人焦灼烦躁,出现地震云、久旱不雨或阴雨绵绵、黄雾四散、日光晦暗、怪风狂起,六月冰雹(飞雪)、鱼儿上浮、翻白、成群跳离水面、极易捕捉;蜻蜓、蝴蝶、蝙蝠、鸟类乱飞,一反常态,不避人;老鼠仓惶奔窜、猪牛不进圈、鸡飞狗跳、鹅鸭紧跟主人惊叫高飞等;还有井水发浑、冒泡、翻花、升温、变色、变味、突升、突降、泉源突然枯竭或涌出、水氡含量异常等等。对此,地震局历来都有专门的对地下水异常、生物异常、地声异常、地光异常、电磁异常、气象异常等方面的监测,但为何此次地震无任何这方面的预报?今后能否在地震多发地带建立更好的现代化地震台,应用高新技术进一步加强对地震的监测预警?

  再比如,前面说过,震区通行道路异常脆弱,抗灾能力极差,随时发生堵断。历次地震,道路抢通都是极大的问题。往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才能打通,而且打通之后又随时面临再次堵断。而直升机的空中救援是最快捷、最省时、最方便、最高效的救援。汶川、玉树和这次鲁甸地震中,直升机的作用已显露无遗。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直升机数量大幅增长,近几年来,每年有几十家的通用航空公司成立。据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大陆拥有的通航企业达146家,地域涉及30个省市,通用航空企业适航在册航空器总数达到1320架,云南就拥有8家通航企业,在全国位列第10名,并且通航企业对参与救灾也有较高的积极性。以后,能否更加重视空中救援优势,改变现在仅由军方主导的现状,吸纳民间通航企业救灾力量的参与,加快建立国家航空应急救援体系,设立航空救援常设部门,建立完备的应急预案,并由前线的抗震救灾指挥部来统一指挥和调配?

  还有,震区既然处在药山构造带南段小江断裂附近,是一个地震、山崩、地滑等现象频繁出现的地方,历史上多次发生地质灾害,就在十年前的8月10日,还发生过一次5.6级强烈地震,那么,我们是否应该更加重视灾区更高抗灾能力的道路的修建,更加重视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的推进,更加重视在这次的恢复重建过程中、在今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进程中,采取更高的抗震设防标准和措施?……倘若当天地震时不是下午16时30分,而在深夜的睡梦中;倘若当时不是花椒成熟的季节,人们没有去山上采摘花椒;倘若地震时老天正在下大雨,人们被迫呆在家中……那么,这次地震的死亡和失踪人员就不仅仅是六、七百人,而将是呈几何级数般的增长!

  忘记过去就等于背叛,历史的经验教训必须汲取。无情的天灾我们不能完全避免,但对于人祸,我们必须彻底杜绝!

  “我们在一起”。这是一首昭通作者佟云贵作词、杨顺风作曲的献给鲁甸地震的歌曲名。我们在一起,希望就在延伸。

  现在,就让我们在这首叫《我们在一起》的歌声中,祝愿逝者安息,祝愿生者坚强吧。

  不管山崩

  不管地裂

  我们和你在一起

  不管雷电

  不管风雨

  我们和你在一起

  不管痛苦

  不管悲伤

  我们和你在一起

  不管黎明

  不管星夜

  我们和你在一起

  血脉相连

  生死相依

  我们和你在一起

  携手相伴

  共同面对

  我们和你在一起

  我们和你在一起

  血脉相连

  生死相依

  我们和你在一起

  携手相伴

  共同面对

  我们和你在一起

  我们和你在一起

  在一起在一起

  我们和你在一起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